APP下载

体教融合背景下小学体育素养培养途径探究

2024-08-01孙琦

考试周刊 2024年24期

摘 要:体教融合的目的在于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在于使学生得到综合素质的全面训练。据此,在体教融合背景之下,小学体育教师需要采取相对应的教学措施,基于教情、学情等制订更为完善的教育方案,并逐步指导学生投入到体育锻炼活动中来。文章以体育融合观念为指导,以教学实际经验为参照,展开小学体育素养培养途径的具体探究,探究过程中强调了教学体系宏观性、教学资源丰富性,以及教学策略针对性几项要点,试图从多个角度阐述体教融合观念的落实可能性。

关键词:体教融合;小学体育;素养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4-0089-06

在既往小学教育之中,体育教育常有被边缘化或区别对待的问题,即教师常把体育教育同其他学科的教育视为两个类型,这往往会造成学生认知和实践进入误区,使之无法真正借体育课程完善自我素养。为了解决这种问题,积极实施“体教融合”理念是较为必要的。在此背景之下,教师应把体育看作与其他学科相同的塑造学生个性、使学生素养得到培养的有力工具。至于如何在“体教融合”下选择与使用具体教学策略,则是体育教师应孜孜以求的重要议题。

一、 体教融合的内涵

我国的体教融合历经了体教相结合、体教相融合以及体教融合持续深化几个阶段变革,在新时期所倡导的体教融合,属于持续深化阶段。本阶段体教融合工作旨在强调对学生体育锻炼素养的训练,对学生身体方面、心理方面健康程度提升的支持,以便让学生具备更为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并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这可谓是体教融合在新时期的内涵和价值之所在。据此,小学体育教师应当明确:在开展课堂教学,以及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其他拓展性教育指导活动中,教师应致力于促进学生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的协同发展,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而锤炼意志、健康成长、健全人格,成为核心素养过关、综合素养过硬的合格小学生。从这个角度上讲,体育应作为教育的多元载体而存在。换言之,教育应在体育中得到更全面的体现。

二、 体教融合背景之下小学体育教学情况

教育部门从体育教学现实情况出发,并参照了理想教育状态提出了体教融合这一新的教育改革要求。该要求旨在使传统体育教学和更宏观角度的教育事业相联系,从而有可能彻底颠覆既有体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同体育融合要求相对照,可以看到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教学体系不够健全

在既往小学阶段教育教学时,很多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体系的认知较为狭隘,通常只认可课堂有限时间是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而未能意识到体育比赛、社团活动等的补充作用。一些教师虽有支持学生进行课后训练的表示,但缺少相应的方法支持,影响了小学体育教学体系的建立健全,由此也带来了体教融合适应力的下降。

(二)教学资源不够丰富

小学体育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均缺少宏观视野,这使得体育课程和文化课程较为疏离,未能将其他学科的、网络平台中的广阔资源引入到体育教学中,或者未能发挥出体育教学对其他资源的启发作用。事实证明,这种教学资源拓展性不强与不够丰富的问题,正是既往体育教学缺少体教融合理念的痼疾之所在,未来应以体育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有效处理。

(三)教法方法缺少针对性

在当前小学体育教学期间,最关键的切入点是以学生需要为指向,创设更有利于其接受的多样化教学活动。但目前小学体育教学存在多种与此切入点相背离的问题,如经调查得知,一些体育教师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缺少层次性、教学评价激励性不强等。这些问题都使得学生远离体教融合要求,无益于其核心素养的全面进步。

三、 体教融合下的小学体育素养培养途径

(一)形成更为健全的教学体系

在体教融合大背景之下,小学体育教师应配合学校工作,争取构建形成更容易融合体与教的健全教学体系。此教学体系中可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将支持学生完成从基础学习到兴趣培养再到特长发展的全过程变化,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升。

1. 一般课堂教学

一般课堂教学是健全的体育教学体系中的基础部分。针对本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应积极探索多种支持体教融合的教学方式。

其一,教师要寻找更能吸纳丰富教学内容的大单元模式,即按照新课标所提出要求,寻找可支持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多角度发展的新教学格局。在此期间,教师可利用集体教研和分享交流等做法,找出适应不同年级学生需求的科学教学计划,并在平时教学中进行教学计划的完善,以使学生知识、技能得到提升,体质得到增强。

其二,教师应让本人教学更具个性特点。举例而言,跳绳是各校各师所普遍重视的体育运动项目,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学生协调性与灵活性等。在开展跳绳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用计数比赛、多人合作、集体游戏等做法,更好地贯彻体教融合观念。

2. 社团体育活动

小学体育教师应重视社团体育活动与一般课堂教学的协同作用,从而让体教融合更适应学生需要。社团体育活动与一般课堂教学是相互补充而非相互独立的关系。即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也可支持学生以社团为单位开展一些训练活动,使之分别在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等方面取得自身素养的进步。

3. 体育运动赛事

小学体育教师应重视体育运动赛事对学生素养发展的牵引作用,也就是在赛事导向下进行体育教学与体育指导。在此期间,教师可注意以下两个关键点:

其一,教师可以利用引进校外优质赛事资源的做法,为学生提供运动内容上的支持。

其二,教师可以利用各级各类赛事的准备环节,一边发掘后备人才,一边使所有学生得到共同的锻炼。例如,本地各校每年都会定期举办形式丰富的体育竞赛活动,像体育周、趣味运动会和田径运动会等。小学体育教师应找出其中可供选用的内容,使之和一般课堂教学相联系,用以赛促练、以赛代练等做法,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与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拥有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

小学体育教学时,受限于教学空间的有限性,教师往往不太留意教学资源是否丰富的问题,只基本满足教学要求,而这是和体教融合要求相背离的。换言之,教师应基于体教融合理念,尽可能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多一种选择,让教法因此变得生动。

1. 把丰富资源引入教学场景

教师首先应当基于生动教学场景,吸纳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强调这种做法的原理是:学生体育素养既可能由体育学科承担,也可能由其他学科承担。据此,教师应本着体教融合的观念,以特定教学场景为依托,选取更丰富的内容供教育和学习使用。教师可以在教学场景内把英语设计为完成动作的趣味口令,把数学或者语文学科中的专业性内容融入体育游戏,这些做法对学生积极心理调节极有帮助。

例如,在进行队列训练时,因为训练任务较为枯燥,学生常会因缺少兴趣而难取得较好训练效果。此时,教师便可以把口令稍加变通,如让英语与口令相融合开展更具趣味性的场景训练:把“集合”替换为“fall in”,把“向右看齐”替换为“right dress”……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更具自主性的创新口令设计,在设计时使用其他学科知识。

此时,学生可以结合动作特点完成本项任务,除可以设计与上面类似的英语口令之外,还可以尝试把数学术语融入进来。例如,有意识地强调数学中关于方向的前、后、左、右等词汇,让学生尝试在队列中完成与之相关的认知等,或者引入更复杂一些的几何图形知识,使学生因为队伍训练获得数学与体育的双重收获。事实证明,这样把丰富资源引入教学场景的做法,对体教融合观念的贯彻,是最为直接且易于产生效果的做法。

2. 用丰富资源推动活动展开

除把丰富资源引入体育教学场景之外,教师还应以丰富资源为助力,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换言之,应使学生在资源支持下配合教师深入到活动,并顺利完成活动中的各项任务。例如,教师可重视体育与美术之间的关联性,把各种球类运动教学指导工作和美术图画相结合,从而在激发学生空间想象力与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前提下,带动其有序完成学习任务,取得学习成果,完成被赋予的体教融合使命。

如在篮球教学期间,为使学生更顺利领会篮球进攻与防守阵型并完成相应操作,教师可融合美术学科知识,把一些重要阵型以图画形式展示出来。因为图画帮助,学生可以明确什么是“2-1-2”队形,什么是“3-2”或者“2-3”队形等。若条件允许,教师还可把展示图换为动态图,从而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队形内各成员所处位置及相应变化。

在此之后,教师还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力,结合本组成员特点,进行针对性更强、效果可能更好的队形设计,并将设计成果以示意图的方式展现出来,由此带动本小组成员全部弄清自己应处在攻和防的哪个位置。接下来,出于更进一步发挥资源建设作用,促使学生继续保持强烈参与兴趣的考虑,教师还可要求学生进入到设计虚拟竞赛的活动状态,分别以绘画等形式将自己所选择的队形展示出来,再借助本队与对手情况的空间分析,发现队形破绽所在并加以及时调整。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包括绘画在内的多种资源使用,学生的体育训练活动将变得更为流畅。

3. 给学生创造寻找资源机会

学生需要资源的滋养而进入体教融合共同发展的状态。为了让资源供给更为丰富,作用发挥更为显著,教师可给学生创造主动寻找资源的机会。此时,应用信息技GEQggTYj5kWiI2a4oUTUbw==术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和渠道,具体的使用要点有以下几点。

其一,直接展现资源优势。在体育教学期间,教师应充分展现信息技术教育功能,给学生带来更加新颖的学习体验,扩展学习资源,强化资源的效果利用。例如,考虑到小学生尚处于形成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阶段,对一些稍显复杂的体育运动形式及具体运动动作不易于顺利理解并掌握,不能快速做好细节动作。此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复杂动作以更为生动、更为简洁的形式呈现出来,或者让其结合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帮助学生掌握其中所涉及的运动要领等。

其二,帮助学生在资源利用中获取乐趣。教师可在教学期间,利用信息技术形式将一些优美动作展示出来,以直观形式让学生得到自我感官刺激,一方面可以采用创新式得到丰富资源,一方面又可在资源利用中得到乐趣,从而不间断培养自己的肢体感觉、形象思维。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利用手机、DV等智能设备记录学生的课堂动作表现,再让其进行回放观察,对比标准技术动作,从而了解差距、缩小差距。

其三,利用资源解决体育问题。在体育运动时,若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鼓励学生独立或者在家长支持下,利用网络查询有关知识,突破原有的学习难点,改变被动学习、被动训练的状态,以积极态度获取知识并积累能力。除此以外,学生也可以把遇到的问题通过微信等软件同教师沟通,教师基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以帮助学生在及时解决困难的同时,为下一阶段的体育教学与训练指导活动提供保证。

(三)使用更为完善的教学策略

1. 构建足够明确的教学目标

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能够让体育课程的各项活动得到强有力的引导,从而站在体教融合视角推动学生较为流畅地认知本次学习内容,完成本次学习要求。正因如此,小学阶段体育教师应借鉴素质教育改革要求,从体教融合理念出发,确认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

第一,小学体育教师需要积极探索本班级学生所表现出的共性特征、统一的发展规律,明确其掌握基本知识的真实状况,然后再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安排。这样能够让学生在接下来的体育活动中接近自我最佳状态,得到体教双重进步。

第二,教师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如何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具备更好的体验感。这就需要开发出多样化特征明显、针对性表现突出的教学目标,及其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形式。

第三,当前处于体教融合发展背景之下,教师应在目标框架内融入体育精神、体育文化方面的内容。即在教学期间,与学生共同投身于体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掌握基本体育技巧的同时,拥有优质的心理品质。

例如,基于上述构建足够明确教学目标的几点要求,当教学立定跳远项目前,教师需要意识到本课程的指向对象为小学四年级学生。这阶段的学生共性特点在于活泼好动,乐于参与竞技类体育项目,然而男女生之间存在体质差异,且同一性别学生对立定跳远的认知有所区别。

为此,教师应首先设计课前导入让学生提前认知立定跳远的规范动作,并于课中再一次对动作进行目标要求,并要求学生分组参与训练,以便让学生在了解基本动作规范的前提下,可以分别从自身情况出发,在本组多次训练中有效掌握技术要领。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在目标设计中引导学生突破自我,让其艰苦训练以提高跳远成绩,发展体育精神。

2. 强调训练活动的针对性

教师应通过针对性的课堂训练活动,贯彻体教融合理念。针对性训练活动可通过针对性运动项目,以及针对性运动素养两个角度体现出来。

首先,教师应当以进行专项运动训练的形式,提高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具体言之,为了让小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得到发展,教师需要在体育课堂上,或者以体育课堂为中心的拓展性活动中,给学生提供专业性的指导与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迅速适应体育环境,更好地发展自我运动技能。例如,接力赛跑属于田径运动中的多人合作径赛项目。当进行4×100米混合接力运动教学时,教师可考虑把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并且基于新课标所提出要求,借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做法,为学生提供体育运动专项培训,促进其运动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可基于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实时表现,给予适当指导,用以保证学生在系统训练前提下获得更优质的训练效果。

其次,教师应当以运动素养为指向,强调体育训练活动的针对性。开展体育活动可以使小学生优秀体育品格得到培养。教师应依据此观念,结合体教融合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多种形式的以素养发展为指向的实践活动。为了达到理想训练指导效果,教师同样可以小组赛形式激发学生内在潜能,使之得以不断突破自我发展局限,养成坚持不懈的良好品格。例如,教师在开展如上所述的4×100米混合接力运动教学时,除了重视运动训练形式的专项性外,还要重视素养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据此,教师可向学生说明小组合作的价值,并启发其自主分析自身的运动优势与不足,在小组中寻找到适于自己的“传棒”位置,以便发挥自身所长,为小组赢得荣誉。

除此以外,教师还留意学生在训练时的意外情况,如有些学生可能会在跑了一段时间后坚持不下去、有些学生会存在抄近路的取巧心理。当这些情况出现时,教师需要及时加以纠正,鼓励学生一要坚持运动,二要拥有正确行为,让其意识到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体育精神,达到体育素养要求。

3. 突出训练活动的层次性

在体教融合视野之下,学生需要接受多角度培养,培养任务的复杂化,使得教师有必要厘清训练指导层次,在课堂上或者平时训练活动中突出层次性。换言之,因为体教融合观念的渗入,学生将接受更为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内容。这一方面可起到吸引学生眼球,以及提升本次课程教学质量的作用;另一方面可能会将学生置于茫然混乱的学习与训练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小学体育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束缚,在进行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资源丰富化探索的同时,带领学生积极进行训练任务的分层次尝试,从而使学生主动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并不断尝试与突破。

例如,在进行跨越式跳高过杆动作教学期间,考虑到该运动项目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需要在运动期间获得体育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多项要求,教师可以把整体教学过程划分几个模块。

第一个模块: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本模块内,班级内学生被平均分为几个小组,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场地内就位,同时了解本次需要面对的学习素材与学习任务。

第二个模块:进入课前导入状态。本模块内,学生应做好热身运动,特别是意识到跨越式跳高的身体素质要求,以及在跨越前应进行助跑的前提条件,接受相应的训练指导。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可给学生播放富于动感的音乐,让其处于音乐韵律节拍中完成慢跑或者变速跑的训练,给接下来的正式跨越式跳高创造身体机能条件。

第三个模块:技巧学习。本模块内,教师可以借助如前所述的信息技术的资源提示功能,以微课视频播放等做法,帮助学生了解斜线助跑方式下的单脚跳运动技巧。除此以外,教师也可要求学生利用辅助工具如皮筋等进行操作,即一边排队跨越皮筋一边思考怎样跨越皮筋是最好的方式。接下来,教师可依据微课视频之中所给出的跨越式跳高项目动作要领,给学生讲解和示范,并让其自主总结技术要领。

第四个模块:实践训练。在此模块实施之前,学生已拥有了基本跨越式跳高过杆能力。教师可让学生借助接力训练逐一完成更系统的跨越式跳高任务,并思考任务中的动作要点,并借此渗透运动精神。

第五个模块:分组对抗。本模块是体教融合视野下学生素养得到综合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应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在分小组对抗训练实施期间,教师可以适度设计一些与跨越式跳高过杆动作训练有关的游戏,如分组接力过杆等,借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使之更进一步感受到团队的力量,由此引导学生用正确态度面对学习和训练任务,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胜负观念。在此期间,若团队失败,则应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可因此认识到失利时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明确团结合作提升效率的必要性。

总之,在体教融合视野之下,分层次和分模块的做法使教学针对性变得更强,更适于多项目标的发展需要。教师可用此方法,为学生创造不同的发展机会,使学生得到身体素质、心理发展等多重进步。

4. 强调评价方式的实用性

教师应注意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发生的各项学习行为,明确这些学习行为和教学理想目标之间的衔接效果,并利用实用性评价方式使学生了解到这一点,为学生素养发展提供全面保障。具体言之,教学评价属于课程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本环节可处于教学之后,也可处于教学之中,也可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适时融入。而无论哪种形式,小学体育教师均应利用科学评价策略,帮助学生明确本次体育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与掌握效果,使之能够在明确学习不足后,进行后续针对性的学习调整,从而更加接近理想状态。

为了体现评价功能、突出体教融合特点,小学体育教师建构富于激励作用的语言评价体系是必要的。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可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训练环境,让其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体育综合素养的全面进步。关于评价体系的构建,首先,小学体育教师需要更为广泛地收集整理学生平时学习与训练情况,借助这些信息了解学生与理想教学要求之间的距离。其次,教师需要基于评价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以语言评价为主。评价时,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评价应当具有全面性。也就是可以针对具体学生,在体教融合视野下同时涵盖多项素养的培养要求,避免只评价一点而忽略其他情况的出现。

第二个问题是评价应当具有长期性。即针对学生处于健全教学体系中的长期发展需要,评价学生在初期、中期、后期的表现。

第三个问题是评价应当具有激励作用。也就是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完成评价操作,让学生因评价而正视自我发展不足,从而更加勤奋地参与学习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

四、 结论

在小学体育教学时,教师应本着体教融合的观念,分别进行教学体系、教学资源、教学策略的探索,以便从多个角度为学生提供发展支持,使之得到核心素养的全面进步。文章据此展开论述,论述过程强调的教学体系宏观性、教学资源丰富性,以及教学策略针对性几项要点,这些要点皆来自对体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论述结果对解决当前教学之不足,推动教学效果的优化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晓靓,张芸.基于“体教融合”视域下江苏“家校社”联动对小学生体育素养的影响[J].体育世界,2023(11):84-86.

[2]童佳云.体教融合视野下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28):150-153.

[3]白建伟,刘婷,刘嘉津.体教融合实践下的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实施路径——以杭州市A校的“四位一体”实践模式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28):145-149.

[4]李乐虎,王健,高奎亭,等.深化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治理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36(5):520-527.

[5]张必有.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J].天津教育,2019(8):8-9.

[6]李希彦.小学体育社团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2(36):182-184.

[7]王忠群.小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策略[J].新课程,2022(37):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