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发展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追问探究
2024-08-01何静
摘 要:“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新课标的目标内容之一,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采用追问策略,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有效追问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实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也积极采用了追问策略,但是存在着追问频率低、随意性大;给学生预留的思考时间较少;引导性、启发性追问较少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有师生两方面的原因,需要针对性地优化解决。基于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心智发展特点,可以采用的用优化策略主要包括:抓住追问时机,发展思维;优化追问内容设计,深化思维;多样化追问,提高学生参与度等。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发展;阅读教学;课堂追问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4-0024-0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核心素养”取代传统“三维”教育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核心素养在新时代语文教育中的统领地位。深入解读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可见“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更要强化学生思维、审美以及文化素养的提升。
基于新课标的指引,文章立足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发展的视角,强化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追问教学研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如教师疏于追问、引导和刺激,势必会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不愿思考、不会思考,从而影响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提升。而有效的课堂追问,则有助于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刺激下,积极主动思考、解答问题,提升思维能力。文章基于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视角,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追问的策略。
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追问与思维发展的关系
(一)课堂追问内涵概述
1. 追问的内涵
“追”,动词,本义为“追赶”“追加”,引申义为:回溯过去。文章中“追”字的含义,取用本义,意为“追加”,而“追问”的本义为“追加问题”。
本质上,“追问”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课堂提问,重心在于“追”,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纵深化思考与探究。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追问是师生之间一种较为常见的对话交流方式。但追问与普通的课堂提问不同,教师的课堂追问,需要以前一个问题为基础,或内容补充,或难度加深,以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解决问题、拓宽思路。
文章所指的课堂追问,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阅读素材的内涵,发展阅读思维能力,对课堂提出的核心问题进行补充、加深的课堂提问方式。
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追问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的重心在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入分析与理解。通过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如成长环境的不同,导致其对阅读文本内涵的理解、感受千差万别。有效的课堂提问、追问,具有较强的导向性作用,能够促使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对文本内涵的解读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教师的课堂追问,则主要是围绕阅读文本的内容、中心思想以及表达方式等展开。
从追问的内容来讲,课堂追问往往是针对所提出的问题的进一步深化、细化提问;从方法来讲,教师追问的方式有很多,如推理、反问等。有效的课堂追问,有助于实现刺激、引导和调控阅读教学课堂的目标,同时使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得到全方位训练,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发展
1. 思维发展的内涵
研究者普遍认为:大脑是人体最为精密、最为复杂的器官。人类的思维活动,均与大脑有关。因此,学者们认为:个体的思维发展是极其复杂的过程,与多种因素紧密相关,而环境、教育则被认为是影响个体思维发展的最为主要的因素。对于儿童的成长而言,其思维发展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刺激与引导息息相关。
国内学者林崇德认为:概括,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在语文阅读中,学生的概括能力体现在对词句、段落、语篇以及修辞结构等内容的阅读中和对段落层次、中心思想等的分析思考中。因此,在语篇阅读中,教师要通过发展学生阅读思维能力,促进其概括能力提升。
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人物角色的分析、中心思想的概括等,都离不开“思维”这一重要的因素。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指导中,要巧妙地通过追问这一有效的提问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使其思维在这个语文课堂上处于活跃的状态,推动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2.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立足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预算阶段。该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呈现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获得了守恒性;二是分类和理解概念的能力明显提高。立足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从小学低段到高段,学生的思维发展亦是千差万别。以低段学生为例,其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随着年级的增长,从中年级到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并逐渐趋于主导地位。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和谐、不平衡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强加指导,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会思考、善思考。
(三)有效追问与思维发展的关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是链接教师与学生、与文本之间关系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有效追问与思维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文章通过深入梳理,总结归纳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1. 有效追问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毋庸置疑,问题的出现有助于促进思维。有了问题,思维被激活,而后在思维的驱动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过程,便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追问”作为一种特殊的课堂提问形式,追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建立对问题的纵深化思考。因此,有效追问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2. 有效追问有助于提高学生问题解决实效
高度逻辑思维、缜密的抽象思维,能够促进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更加全面、深入地思考,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同时,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新的问题,然后继续深入思考。以此循环往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综合上述分析,有效追问与思维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和补充,共同促进学生阅读效率的提升。
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追问现状及成因
为充分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追问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文章以所执教地区的小学为对象开展了调查研究。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取访谈与课堂观察的方式进行,通过访谈了解小学语文教师对课堂追问的态度和实施方式,通过课堂观察了解教师课堂追问的频度以及效度。通过对访谈以及课堂观察数据的梳理,文章总结归纳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追问的现状以及成因如下: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追问存在的问题
1. 追问频率低,随意性大
在访谈中,针对“你认为课堂追问有必要吗?”问题,绝大多数教师表示“有必要”。可以说,从思想意识形态来讲,教师对课堂追问持肯定的态度。但通过课堂观察,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课堂中,追问的频率较低且随意性大。
首先,教师追问的频率较低。通过课堂观察,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乐于提问,且提问的数量较多。但对教师所提的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不难发现:虽然教师提问的数量较多,但多数问题都较为琐碎,核心问题、高质量的问题较少;同时,问题之间缺乏联系,很多问题缺乏深度。对教师提问过程进行分析,可见追问频率低又是其中存在的显著问题。例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点名A同学起来回答。A同学起来后,不知道如何回答该问题。教师并没有针对问题进行追问,而是直接让A同学坐下,随后点名B同学站起来回答。这种疏于追问的教学现状,往往导致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课堂参与率低下,积极性不高。
其次,追问的随意性较大。通过课堂观察,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有追问,但追问的随意性较大。例如,当一名同学回答了问题,但回答得不够全面或答案不是教师想要的结果,教师会随意追加问题:“还有吗?”一旦学生回答“没有”,便可坐下。教师并没有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巧妙的引导,从而导致追问无效。
2. 给学生预留的思考时间较少
给学生预留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方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通过课堂观察,很多教师的课堂提问,并没有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思考时间。以追问为例,当被问的学生没有想出问题的答案,或者答案与教师预期不相符,教师便不再针对该学生追问,而是很快更换提问的对象,让另一名学生来思考并回答问题。当问及原因,教师表示:教学需要赶进度。若在一个问题上停留太多时间,那教学任务将无法完成。例如,为了赶进度,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就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教学的进度是赶上了,但学生的思维却难以得到有效发展,长此以往,将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3. 引导性、启发性追问较少
在研究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很多学者表示:虽然当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课堂提问,但对学生问题回答的过程缺乏刺激与引导,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依然存在“不会思考”的问题。这种“不会思考”的现状,影响的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效果,更是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调查研究中,文章针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追问的观察发现: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追问环节,引导性、启发性的追问较少。而学生的思维不积极、不活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追问的效果。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堂追问问题成因
1. 思想意识因素:对课堂追问的重视依然不足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对课堂追问是否重视,将直接影响其教学行动。结合访谈数据,虽然多数小学语文教师认为课堂追问具有必要性,但当付诸教学实践时,教师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这说明,现阶段,从思想意识形态来讲,小学语文教师依然存在对课堂追问重视不足的问题,导致课堂追问频度低、随意性大、启发性追问少等问题的存在。
2. 教学能力因素:不懂得如何有效追问
文章在探索“追问”时,尤其强调了“有效追问”。为何要强调“有效追问”?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并非所有的追问都具有有效性。例如,当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完善时,教师简单地问一句“还有吗?”从提问的形式来讲,“还有吗?”这一问题可以被定义为课堂追问,但这一追问形式是无效的。因为“还有吗?”简单的几个字,其内涵过于宽泛,难以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刺激与引导,从而促使学生更加有针对性地去思考问题。
通过访谈,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追问之所以频度低、有效追问较少,源于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不懂得如何针对核心问题进行追问,而只能用“还有吗?”这种简单的问题来了解学生思考的结果。
3. 学生个体因素:不会思考
现阶段,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最为显著的问题是“不会思考”,尤其是主动思考。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普遍的一个学习状态是“听讲”,但其思维不够活跃。当教师提出一个相对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时,多数学生第一反应不是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寻求问题解决方案,而是祈祷教师不要点名自己。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导的过程中,学生“不会思考”的语文学习现状,不仅影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更影响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
综合上述分析,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影响教师课堂追问的因素,不仅仅有“教”的因素,更有“学”的因素。不同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依然仅仅以简单的提问为主,问题之间关联性、纵深度的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 指向思维发展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追问优化策略
文章研究的是指向思维发展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追问。之所以要强化学生的“思维发展”,源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之一。同时,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不会思维”都是制约教学课堂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探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追问策略的过程中,文章将学生的思维发展作为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力求通过科学有效的追问,发展学生语文学习思维,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抓住追问时机,发展思维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课堂的追问,应当以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依据。因此,科学有效地把握课堂追问的时机,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能力等设置追问的内容,方能更好地刺激、引导学生,发展其语文学习思维。
1. 错误处追问,强化思维
小学生知识阅历的有限性、思维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在文本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正确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很多时候,思维定式或者生活经验的不足,导致学生对文本内涵产生了错误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针对学生的错误解读,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这种教育模式,往往会导致学生在语文阅读中产生惰性思维,最终“不会思考”。基于思维发展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构建,针对学生理解错误的知识点,小学语文教师要巧妙地通过追问的方式科学引导,以点带面,使学生转变思维模式,使其正确解读文本的内涵,提高阅读的质量。
例如,在教学《观潮》一文过程中,在讲读课文第二段时,教师提出问题:观潮这部分分为几层?每一层都写了什么?针对教师的这一提问,部分学生因未深入解读文本,从而回答不上来,或者回答的问题出现错误。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教师采取了课堂追问的形式,引领学生解读文本:①引领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江面上是什么样的?人们的心情又怎样呢?②作者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什么意思呢?③此时此刻,人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这一系列的追问,不仅能够将学生带入到文本情境当中,同时还有助于启发学生的阅读思维,促进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内涵,提高阅读实效。
2. 粗浅处追问,深化思维
新课程背景下,构建“深度学习”的课堂,成为教师推动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强化追问,有助于推动学生深度思维,提高教学的实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在粗浅处追问,以“问”的方式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和问题的思考,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教师在指导学生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常常针对阅读文本的内容,巧妙地通过“问题串”设计的方式,有效地深化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例如,在阅读《秋天的雨》一文时,教师提出问题:①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这一问题显得相对宽泛,导致部分学生一下子不知如何回答。教师追问:同学们能用有关秋天的成语来回答吗?这一追问,让学生问题回答的思路明晰起来。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追问:②同学们如何判断秋天来了?针对这一问题,有同学想到了二十四节气判断法,有同学想到了通过观察季节变化法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仅有效地活跃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同时也深化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促使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入。
3. 在矛盾处追问,转化思维
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针对同一件事,不同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差异性而导致思考问题的方式具有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具有差异性、矛盾性的问题进行艺术性的引导和启发。这不仅能够引领学生正确解读文本的内涵,同时还有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慈母情深》一文时,这是一篇弘扬母爱的博大与无私的文章。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鼻子一酸”,引领学生感受文字背后蕴含的真情,更有助于帮助学生解读文本的内涵。为深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教师结合作者描绘的场景“鼻子一酸”提出了问题:文中的“鼻子一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母亲已经给钱了,作者还“鼻子一酸”呢?这一问题,旨在引领学生结合“鼻子一酸”一词,更加深层次地解读文本的内涵。
在解读该问题的过程中,一名学生提出了一个让教师也意想不到的问题:“老师,为什么作者家境那么贫寒了,还要去买书呢?不买不就行了吗?”这一问题让笔者始料未及。针对学生出乎意料的问题,笔者追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家境贫寒,是应当努力读书还是放弃读书?”通过教师的追问与同学们的回答,该名同学思维转化,了解了读书的价值和意义。
由此可见,在语文阅读指导中,教师要善于抓住一些矛盾性的关键点引领学生思考问题。同时,针对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或回答,教师要善于通过艺术性的追问,以转化学生的思维,引领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优化追问内容设计,深化思维
在“问题”探讨环节,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常常不懂得如何科学有效的追问。同时,追问的内容也较为宽泛,如“还有什么?”“你还想到了什么?”类似的追问,难以实现追问的效果。因此,优化追问内容的设计,是小学语文教师全面提高追问实效的关键所在。
通过开展课堂追问的研究,笔者认为:与常规的课堂提问相比,“追问”更加考验教师提问的素养。因此,要想全面提高课堂追问的质量,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科学把握追问的方法和技巧。笔者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课堂追问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总结提炼了两种有效的课堂追问方法,一是“一问到底”;二是“多问发散”。其中,“一问到底”是指教师在课堂追问的过程中,紧抓核心问题的关键词,以关键词为主线深入追问,直至学生深入思考并解决核心问题。“一问到底”的方式,更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纵深化发展。“多问发散”,是指教师在追问的过程中,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作为追问,以促使学生从更加多元的视角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拓展语文学习知识点。与“一问到底”相比,“多问发散”是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以下,文章结合近来关于课堂追问的研究,总结提炼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追问内容的设计策略如下:
1. 追问设计强化针对性
课堂的追问,必然需要具有针对性。富有针对性的课堂追问,方能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服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追问设计的过程中,务必要凸显针对性。为了强化追问的针对性,文章提出了以下的设计策略:一是文眼处追问。文眼,是文本的“魂”,体现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文眼处追问,更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加深层次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本的中心思想。例如,在《普罗米修斯》一文的追问中,教师抓住的追问点为“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这一关键句。以这一关键句为核心,采取“一问到底”的方式,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主线,深化了学生对人物的形象以及文本情感那内涵的理解,促使学生的阅读思维纵深化发展。二是留白处追问。在艺术创作中,“留白”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能够给读者以无尽的遐想。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文本阅读的过程中,立足文本的“留白”处追问,不仅能够拓宽学生语文学习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同时留白追问还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2. 追问设计要凸显层次性
在探索问题教学法的过程中,常常提到问题的设计要凸显“层次性”。追问作为课堂提问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追问的过程中凸显追问的层次性,更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这里的“层次性”蕴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问题本身要体现层次性;二是针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教师要设计和提出富有差异性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由浅入深地追问。遵循由浅入深的基本原则进行课堂追问,能够有效消除学生在问题解答过程中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追问的过程中,应当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引领学生步步深入,促进其语文学习思维的纵深化发展。
其次,教师要设计差异化的问题。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的学生思维的能力、水平具有差异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追问的过程中,针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应当设计具有差异性的问题。例如,针对学习能力优异的学生,教师要凸显问题的启发性和思维性;针对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小问题,保护学生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差异化的追问,更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
(三)多样化追问,提高参与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追问,更要凸显多样性。在语文阅读中,生硬的追问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紧张、畏难的情绪,不利于和谐教学课堂模式的构建,同时也导致学生不能够在放松的条件下思考问题。因此,引入多样化的追问方式,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思考和解决问题,更有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教师在指导小学生语文阅读的过程中,引入了“联想式”追问的模式,在追问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整个课堂追问的氛围是轻松和愉悦的。如在指导学生阅读《穷人》一文时,结合文本内涵,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联想:在你的心目中,穷人有什么形象特征呢?认真研读课文,你觉得文章有哪些句子用得必要好?好在什么地方?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巧妙地引入多媒体图片、视频等形式,促进学生想象,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追问与思维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效追问,是学生思维的起点,能够激活学生思维;而学生思维的发展,则有助于提高其问题解决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孟强.在追问中走向深度对话——王崧舟老师教学艺术管窥[J].小学教学(语文版),2009(3):24-25.
[3]蒋春燕.语文阅读教学与语文阅读思维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6.
[4]冯贵梅.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扩散性思维训练[J].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三卷,2007(12):643-644.
[5]张成红.三重追问:提升阅读的“对话质态”[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9(4):52-54.
[6]周丽军.小学语文新手型教师课堂追问行为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