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DDIE理念引领下的农村青年教师培训体系三维度研究

2024-08-01陈浩

考试周刊 2024年24期

摘 要: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中指出:“高质量教师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全面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整体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教书育人能力素质,促进教师数量、素质、结构等层面的协调发展,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由此可见,国家对教师培训质量非常重视。农村青年教师在我国教师队伍中占比较大的部分,不仅承担着农村教育质量的重任,而且在推动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平衡城乡间的教育资源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基于此,文章从农村青年教师培训的三维度,即理论、现状和路径,展开论述,以期促进农村教育发展。

关键词:ADDIE理念;农村青年教师;培训体系;综合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4-0006-04

ADDIE是一套系统性的教学设计模型,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中心研发,主要分为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5个阶段。此种模型强调序列特性,具有可操作性和步骤化程序,凸显教学的内省特征,在国内外的教师培训中受到广泛欢迎和应用。这也给农村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带来了新思路,可着重以ADDIE理念为引领,落实现阶段农村青年教师培训,提高农村青年教师的综合教学质量,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 理论为方向:解读ADDIE理念

(一)分析(Analysis)——基于实际现状

从现阶段农村青年教师培训的现状出发,进行综合性的培训分析,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与培训方法、内容、手段等培训方面的连接,为后续的培训工作落实,提供科学、切实、全面的数据基础。

(二)设计(Design)——立足教师问题

在设计上,需要立足于农村青年教师教学的具体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进行分类和整理,总结出共性的教学问题。此后,结合“第一步分析现状”的数据,分析造成教学问题的原因,继而在依据教师能力、教师主观意愿,以及本校教学能力要求的前提下,设定相应的培训目标、内容和手段。

(三)发展(Develop)——开展精良培训

在发展上,主要是落实精准、优良的培训模式,即结合农村青年教师的实际问题,落实精准化的培训模式,并凸显培训接口设计的稳定性。具体言之,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单一职责原则:青年教师只参与培训一件事。二是开闭原则:青年教师需要完成知识的输入和实践的输出。三是替换原则:青年教师需要用实际教学案例替换培训案例,实现理实无缝性衔接。四是最少知道法则:青年教师不必全面掌握培训知识,只需掌握两个以内知识点即可,并做到积少成多。五是接口隔离原则:青年教师学习的一个案例对应一个知识点和教学方法点。六是依赖倒置原则:青年教师所培训的内容之间彼此独立,互不影响。

(四)执行(Implement)——强调理实融合

执行主要针对培训内容和培训实践两部分。在内容上,需要真正为具体青年教师实践提供指导。在实践上,需青年教师真正去做,并落实“做中思”“思中悟”“悟中行”,行中巩固知,到达知行合一。

(五)评估(Evaluate)——闭环性评估法

闭环性评估针对的是整个培训生命周期,主要包括以下部分:培训前的青年教师培训目标评估、课程内容评估;培训中的青年教师学习过程评估和教学效果评估;培训后的青年教师教学效果评估。

二、 现实有必要:分析ADDIE理念应用的必要性

(一)教师:现实性

1. 队伍现状

(1)基于教师自身的先天不足。从当前农村青年教师队伍现状而言,新晋教师教学经验严重不足,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抗挫折能力;部分在校青年教师(指在校年限为6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存在不思进取、吃老本的心理,致使缺乏进取心,在科研能力上表现不佳;一些骨干型青年教师并未真正在实际的教学中凸显个人价值,并未获得付出后的肯定,存在留不住人才的尴尬状况。

(2)源于学校因素的后天畸形。一是结构:本校教师结构不佳,即教师队伍能力的层次性应当呈现椭圆形。椭圆的顶部为骨干教师;椭圆的中部为在校青年科研教师;椭圆的底端为新晋青年教师。部分学校的师资教学能力分布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椭圆中部,在校青年科研能力较少;椭圆底部,教学能力教师偏多,出现中部严重“断层”的状况。二是制度:教师管理制度欠佳,一些学校存在“吃大锅饭”“论资排辈”的现象。这也导致部分青年型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得不到施展,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消极教学氛围。

2. 培训现状

(1)内容与现实脱节。此点体现在:一是培训内容未符合教师的教学实际和主观意愿;二是培训内容缺乏层次性,采用“一刀切”的内容;三是培训者和青年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导致具体的培训问题得不到解决。

(2)方式与教师割裂。此点体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培训方式与教师的能力相割裂,并未从引领和指导教师落实规划入手,导致一味学习培训内容,忽视实际能力;二是培训方式与教学实际割裂,导致青年教师无法将所学应用于教学。

(3)效果与初心背离。在实际培训中,部分学校往往重形式、轻本质,在前期培训中投入大力度,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培训出现持续性差的状况,即培训效果不佳,造成培训的“半途而废”,致使最终失去培训的初心。

(二)应用:必要性

1. 分析先天不足现状

通过“分析”,全面掌握现阶段农村学校教师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现状,并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为主方向,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探究造成此种现状的原因,为后续“设计”的落实提供数据基础。

2. “设计+发展+执行”,解决先天不足问题,实现培训内容、方式与现实、教师的连接

(1)设计,基于“双青教师”。在“设计”上,主要从“双青教师”入手,(双青是指新晋青年教师、在校青年教师),构建对应的培训目标、内容和手段,旨在让新晋教师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一次次解决教学困境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让在校青年教师树立危机意识,尤其是激发这些教师的斗志,真正让教学成为“一次次闯关后的劫后余生”,而不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习以为常”,锤炼在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2)发展,基于“双基培训”。在“发展”上,一是落实新晋教师的教学基础培训,二是落实在校青年教师的科研基础培训。在新晋教师教学基础培训上,着重从必备的基础入手,包括教学意识、心理素质、情感素质、教学能力素质。对在校青年教师科研基础培训工作,着重从如下角度入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堂研究能力以及跨学科(多学科平衡能力)。在具体“发展”落实上,需要针对每位教师的具体教学基础问题,落实相应的训,实现培训的精准优良化。

(3)执行,基于“双能落实”。在“执行”中,需要围绕新晋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在校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入手。具体言之,主要从三个大环节落实:一是立足教师实际,构建动态式、精准式、订单式的培训方式;二是构建以学科为依据的跨学科式、融合式的培训策略;三是构建以主题任务为核心的,以增强青年教师能动性和主动性为目的的培训形式。

3. 评价,实现师资结构优化和制度构建,回归培训初心

(1)评价模式,筛选教师。此评价模式包括内容和制度两方面,旨在完成初步性教师筛选。通过内容,以教师的学习态度、教学能力、培训实效以及培训后的能力发展为依据,筛选教师。通过制度,以“三主体”制度,即让学生、组员、年级教学主任为三个评价主体,结合具体的评价指标,筛选教师。

(2)评价指标,筛选教师。此评价指标包括内容和结果两方面,旨在完成进一步的教师筛选。通过内容,以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个人发展能力为标准;通过结果,以教师的进步、保持和退步为依据。

(3)评价影响,筛选教师,完善机制。

①精选骨干,优化师资结构,提拔教师,留住教师。通过前两步,筛选骨干型教师(通过培训持续不断进步,获得一致好评的教师),一是从技术层面而言,将这些技术能力强的教师充实到现有的骨干教师结构;二是从管理层面而言,可挑选具有领导才能的教师,选入管理年级管理委员会,发挥此部分教师的价值,留住优质教师。②筛选教师,改善管理机制,开展帮扶,提升教师。通过前两步的筛选(进步和保持的教师)。针对这部分教师,改善原有的管理机制,落实“扶、帮、带、立”的新型帮扶机制(第二次培训),提升教师能力。在扶上,以树立教学信心为主;在帮上,以提高教学技术为主;在带上,以一对一的师徒制为主要形式;在立上,以基于解决考核问题、增强教师教学能力为主。

三、 实践解困境,应用ADDIE理念,优化教师培训体系路径

(一)以探究影响青年教师能力为方向,分析——学校教师现状

从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而言,当前新晋青年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样是教学经验不足。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新晋教师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导致教学持续能动性、学习力和反思力等不足,继而出现一系列教学问题,如课堂控制力差、对学生包容不佳等。部分在校青年教师的教学问题为科研能力差,而对应的教学现状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为,此部分教师并未真正“开眼看世界”。

(二)结合教师电子档案袋,设计——做到因材施教

在“设计”中,立足每位教师的教学现状,落实因材培训。可结合教师的电子档案,即记录每位教师在培训前,存在的教学问题、培训目标,并在了解培训教师基础教学能力和教学特色的前提下,尊重教师的培训需要和意愿,设定适应每位教师的培训内容、目标和手段,让培训与教师的能力匹配、与教学实际相联系,有效解决培训现状的各项问题,开展点对点的“靶向”培训,回归教育培训的初心。

(三)构建网络化学习共同体,发展与执行——开展精良培训

通过搭建网络化的学习共同体,一是发挥骨干教师在“双青教师”中的引领性作用;二是实现对培训教师的精准、及时指导;三是构建新型的帮扶机制,包括以论坛为形式的离线协商讨论、以网络会议为形式的在线演讲、以办公软件操作为媒介的在线共同备课等,全面落实精良培训,让“发展”与“执行”落地。

1. 新晋教师:把好“三关”,守住“三格”

在新晋教师培训中,需要把好“三关”(入职关、实践关、考核关),即抓住新晋青年教师培训的关键节点,并适时地融入“三格”(入格、升格、出格),实现“发展”与“执行”的落地化。

(1)在第一关——入职关中,主要让教师掌握新课程标准、教学规律和技能、教育新思想,并融入人格中的三个核心点,即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修养,还要靶向新晋青年教师的关键问题,如实际教学需求和心理问题,解决教师在入职关中的各项问题。

(2)在第二关——实践关中,主要让教师经历“站起来、扶着走、独立走”三个培训阶段:

一是“站起来”阶段。通过小组性的微培训,让教师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通过校本培训,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培训内容,并借助网络学习共同体解惑;撰写“写思用”心得体会,将实践所得上升到理论高度,并在实践中丰富,或纠正理论,增强教师培训实效。

二是“扶着走”阶段,通过本校的“青蓝工程”帮扶平台,以及导师指导制度,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学、修养和思想的引领作用,塑造新晋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

三是“独立走”阶段,新晋青年教师在网络化学习共同体的帮助和指导下,逐渐开始独立备课、授课,并在接受学习共同体教师的建议下,逐渐规范教学,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践关中,同步进行“升格”,即通过共同体跟踪辅导的方式,让新晋青年教师掌握与个人能力相符的高级培训内容,如课堂设计、个人教学风格形成等,完成教学培训的“入格”。

(3)在第三关——考核关中,主要考察新晋教师的基本教学素养以及教学经验的积累状况,包括前文提到的教学意识、心理素质、教学能力、情感素质等,在此不作赘述。此外,在此关中,融入“出格”考核内容,即以教师的教学特长、风格为依据,开展考核。

2. 在校教师:落实攻关,强化科研

在在校青年教师的培训中,主要以科研培训为主,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能力和跨学科(多学科平衡能力)等角度切入。在实际培训落实上,一是通过教学方式的培训,如主题式教学、系统性思维教学等,实现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教学思维升级;二是网络培训,让教师掌握新型的教学设计形式;三是课题培训,让教师发现真问题,寻找真方法,实现“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综合科研能力提升。

3. 骨干教师:唯能是举,凸显价值

在骨干教师的培训上,需要落实唯能是举的理念。为此,部分教师提供技术成长或管理成长的空间,凸显这部分教师的教学价值。在技术上,让这部分教师参与在校教师的科研工作,发挥引领性作用;在管理上,让这些教师参与新晋青年教师的管理工作,走向管理层。

(四)以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为立足点,落实追踪式成长评价

1. 以评价内容为标准,考核教师,优中选优,调整师资结构

在考核教师的内容上,已在“必要性的第三点”作出详细论述,在此不作赘述。强调的是,在优中选优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优质教师的主观意愿,让其选择管理层或是技术层。此外,需要对优质教师作出“标定”,即以考核结果为准,实现优质教师在师资结构比例的扩大(此部分指上文提到的“椭圆结构”的中部),达到调整整体师资结构目的。

2. 以评价指标为依据,筛选教师,完善教师管理机制

(1)完善精准培训机制,培养学习型教师。此机制主要针对的是结果为“退步”的教师。对这部分教师,可以开展“精准性二次培训”,尤其是把准这部分教师的“致命性”教学弱点,开展线上与线下结合的综合培训,并定期追踪帮扶,使这部分教师弥补个人教学不足,努力学习各种教学技能,培养学习型教师。

(2)建立特长化机制,塑造特长型教师。此机制针对的是结果为“保持”的教师。这些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但是这种优势不特别突出。为此,需要强化这部分教师优势。在实际落实上,需要建立“特长化二次培训”,通过分析此部分教师在培训以及实际教学中的特长,量身定做具有个人优势的培训模式,打造特长型教师。

四、 结论

总而言之,在开展ADDIE理念的农村青年教师培训中,一是要深入理解此种理念特性,二是将这种特性应用在具体的培训中,更需结合农村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应用此种理念,真正实现青年教师培训方式的优化,提升青年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利聪,黄芳.ADDIE教学系统设计模型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21-22.

[2]杨晓宏,张红卓,杨婧.基于ADDLE的教师培训流程模型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3):16-21.

[3]王剑白,张晓梅.一体化教师培训基地管理的ADDIE模式探析[J].职业,2022(23):14-17.

[4]吴红耘,皮连生,林红.基于ADDIE模型的“教师学习”范式——以苏州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3(9):6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