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砖者:马晓康六篇小说读后感(推荐语)
2024-07-31莫言
在澳洲的时候,马晓康曾经是一名砌砖者。那时的他名义上是一名留学生,实际上是在卖苦力、打黑工,为了生存而挣扎。在那样一个人生阶段里,他的梦想是拿到绿卡、挣到很多钱,平平静静地过完一生。在过去的数十年时间里,在澳洲,以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生存着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来自全球各地,生活在海外社会的最底层,从事五花八门的工作,有些人甚至没有合法的身份。时至今日,这样的群体仍然存在,而用小说的方式描绘出这个群体的生活状态与精神状态,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一位作家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他依然可以利用文学技巧和想象力去描绘这个群体,但是,如果由这个群体中的人来写这类小说,将会更加得心应手,无论是生活经历带来的心灵体验,还是逼真的细节,都会使他们的文字更具说服力。
砌砖是重体力劳动,也是一门技术活儿。马晓康曾在他那篇获得京师·牛津“完美世界”青年文学之星金奖的小说《拉小提琴的砌砖工》里,生动地描写了砌砖的过程,并在描述这一过程的同时,展示了砌砖者的心理状态。读了他这些与砌砖相关的小说,我甚至觉得写小说的过程与砌砖的过程有几分类似。砌砖需要耐心,手上要有眼,心中要有线,砌出来的墙才能正直、牢固;写小说也需要耐心,笔下要有度,心中要有情,写出来的作品才能生动、感人。
收入这本小辑里的六篇作品都与海外生活相关,其中有三篇与砌砖有直接关系。在《爱吹牛的吉米》中,作者直接用真名进入作品,在其他作品中,尽管作者没有直接出面,但这样一个砌过砖的作者,其实是贯穿着这组小说的主人公。他用自己的所闻所见所行所思所想,不动声色地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尽管他们之间有矛盾有斗争,甚至打得头破血流,但是,这些小人物之间的互帮互助和淳朴善良,又是那么的令人感动。
目前,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在读博士,能够在繁重的功课之余写出这么多已经具有鲜明个性的小说,是令人欣慰的。相较于同龄人,马晓康有更丰富的生活体验与人生阅历,这是小说的基础,也是思想的素材。希望他珍惜使用这些素材,让丰满的人物充盈起故事的框架,用准确的语言编织成叙述的网罗,像砌砖者那样,一砖一砖地筑造自己的小说城堡。
责编:郑小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