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平的诗
2024-07-31李跃平
大事
天生卑微,干不了什么大事
摆的是桌面的,是那年
讨媳妇,算得上风光
摆了7桌席,请了56个亲朋
好友,除了悄悄地对媳妇许愿
就是听大家白头偕老
早生贵子的祝福
这些年来,媳妇跟着我受苦
但她愿意,因为我安慰媳妇的话
很经典,那就是我可以
把你写上李氏家谱
裱画的父亲
揭裱字画,是父亲的拿手手艺
养家糊口的看家本事
我看见过他揭裱张大千、李苦禅
董寿平、黄君璧等人的作品
从掸水、拖画、压活、镶活、撤纸
倒贴袢儿和翻转画面,都有一绝
揭裱时,父亲心细手稳
就像一个高明的外科医生
经他修复的作品,与原画笔墨一致
浑然一体,看不出修补的痕迹
人们都尊称他“大师”,他说
我只是为了活命
经验之谈
路过一农家,一条狗
在大门口,警惕地望着我
没有狂吠,没有吼叫
除了它眼睛里的警觉
看不出半点敌意。我想
乡间的狗,没有见过世面
或在用它的沉默,表达
它的宽容,在它眼中
我仿佛就是它远道而来的
客人,或者朋友
这时候,妻子冲了上来
一把拉开我,说,小心
它不狂吠,吼叫
是因为,它有充足的底气
大桥下
那个卖菜的老人,每天都在那里
卖菜。他卖的菜如他褶皱的脸
很不好看。每次路过的时候
我都会望老人一眼。他的面前
有青菜、萝卜、大葱、小葱
都是野生的,或别人翻耕土地后
不要的。老人每天都在那里
卖菜,他知道自己拣来的菜
没有卖相,总是默默的,从不吆喝
有一种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
意味。老人的菜不贵
妻子常常去照顾他,我发现
不少烂根的、虫蛀的、腐朽的
根本不能食用。看我有些不高兴
妻子说,我买的不是菜
我是买一个老人的欢喜
和自以为是的价值
有一片雪,很白
那年,那月,那日,那夜
在异乡的十字路口行走
但我不能确信的,是散步
还是徘徊。天空有些潮湿
穿过黑暗的雪,下得莫名其妙
谁也制止不了。异乡的雪
好像是为我下的
但它并不认识我,连招呼
也不愿意打。这是子夜时分
路上看不见行人,一片片雪花
把身子压低,跟随着我
绕开看不清的安静。把雪花背在
背上,除了冷,我并不悲伤
因为我看见,黑暗中
有一片雪,很白
我听见父亲在咳嗽
老屋旁,我亲手种下的那株小树
早已超过我童年的高度
一片绿叶的光芒,在我的血液中
保持着一种强烈的穿透性
顺着背井离乡这个成语,回到
老屋旁,浓荫覆盖的大树
忘却了我儿时的模样,时光
重叠的乡愁,残留在我的骨头里
一切都不动声色,唯有土墙根
老父的咳嗽,如一张膏药
贴到最痛处
让时间慢下来
这年头,许多事情都讲究一个快字
正如埋在土里的爱情
来不及发芽,就被一阵风吹散
望着大街上擦肩而过的人群
他们都很忙,呼啸而来
呼啸而去,没有走走停停的打算
在风风火火的人群中
走来一对年迈的老夫妻
步履有些蹒跚。行色匆匆的路人
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毫不相干
老夫妻一张一合的嘴唇
好像在说,让时间慢下来
那时的风很干净
履历表
那些传说、正史、野史捆扎在一起
五花大绑的影子,是不可想象的
排列组合灵魂,钙化的头骨
像一棵树或一株活着的小草
将生死名利置之度外,横平竖直的
108根骨头,高贵或低贱
从本质意义上理解,是极有风险的
事情,一项考古发现,如未填完的
履历表,难以列入官修的史书
滨江路的落日
傍晚时分,那相似的情节再次
上演,一颗沉落的夕阳
缓缓走进诗歌的篇章,静静地
等待,等待夜幕的降临与判决
天空逐渐缩小,如同人心
越来越狭窄,满污泥和血红的
河流,早已听不见假想的涛声
只剩下沉默
滨江路北段的长廊,依旧空荡
没有情人的踪影,孤独的落日
来不及呼痛,便匆匆落下壮丽的
景象,注定成为我一生的盛典
古典乐谱
一段嘶哑的古典乐谱,深藏在民间
它沉默着,等待着能敲响它的人
闭上眼睛,凭借耳鼓聆听
仿佛能听到一场远古的战争
早已失去姓氏的乐谱足够响亮
足以彰显一个家族的荣耀
我深入每一个音符,仿佛在
其中居住,沉默的章节
至今仍铿锵有力
古典乐谱的悲剧,是音符的
悲哀,更是历史的沉重
与岁月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