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南亚本土科幻小说发展简史(上篇):民族语言科幻

2024-07-30洪以欢

科幻世界 2024年5期

位于赤道地带的东南亚地区共有十一个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文莱和东帝汶。这里没有四季之分,气候常年炎热潮湿;群岛众多,出产多种经济作物。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汇路口,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航线的一环,自古有大量船只来往,进行贸易活动。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被各个西方列强觊觎,近现代历史上的东南亚沦为殖民地,直到二战之后才纷纷独立。

总体上看,东南亚国家人口组成多样,语言情况复杂,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不一致,部分国家还处于努力迈向发展中国家的阶段。对于东南亚各国来说,科幻小说作为西方现代文化的一部分,是讲述高科技与文明社会的故事,除了作为文化娱乐产品外,还具有技术、文化、社会的引领作用。但由于包括各国自身在内,整体上对本地区各国科幻文化发展情况的关注很少,相关资料非常有限,难以全面准确把握,因此本文仅以本土科幻创作和科幻出版活动作为本区域科幻文化发展的主要内容。

目前,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中,人口数量较多、社会发展正在向现代化前进的印度尼西亚有较为明显的科幻创作活动,对于国外科幻作品的译介引入也有成果可见。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文莱等国由于西方殖民历史的影响,官方以及日常流通语言以英语为主,作家们的科幻创作也偏好使用英语,因此英语世界的科幻在广义上包括了这几个国家。泰国和越南的本土科幻创作活动不明显,还是以译介引入外国科幻作品为主,本土的科幻小说则混杂在惊悚、推理、奇幻作品当中,没有形成可见的规模。本地区其他国家由于社会文化发展程度等原因,本土创作和外文书籍译介引进都受客观环境制约,有待发展。本文暂时不对本地区所有国家单独做介绍,期待未来有机会进行补充完善。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民族语言科幻发展史、科幻作家与作品

首先聊一聊以民族语言进行科幻创作的印尼和马来西亚,两国有一部分国土接壤,历史发展和朝代更迭过程中,人种和语言也交互影响。古代马来语分别演变形成了当代马来西亚语和印尼语,虽然能够彼此交流,但是随着时间发展,两者的拼写、语法、注音和外来词库已经有了很大差异。无论如何,地理版图和人口数量使得马来语科幻创作拥有良好的生长土壤和读者群体,成为东南亚区域规模显著的民族语言科幻。

印度尼西亚科幻

20世纪70年代,印尼第一部本土科幻作品《在太阳降落》(JatuhkeMatahari,1976年)发表,讲述宇宙飞船“赫耳墨斯1号”执行飞向金星的任务时,因为意外而“坠落”到太阳上的故事。故事中搭乘宇宙飞船执行任务的三位宇航员,通过名字可以分辨出他们分别是印尼人、日本人以及西方人,这样的安排显然是受到了印尼被殖民历史的影响,反映了时代面貌。作者乔科洛诺(Djokolelono)被誉为印尼科学小说大师(MasterFiksiIlmiahIndonesia),著有“泽塔·卡曼达鲁”系列(ZetaKamandhaluSeries),以及1985年开始陆续发表的总共七本的“太空探险”系列(PenjelajahAntariksaSeries),讲述地球毁灭后人类寻找外星家园的故事。本职是儿童与青少年文学作者的乔科洛诺,创作的科学小说以面向青少年读者为主。在内容和语言上,这些科幻故事的想象和奇异色彩浓厚、文字描述相对简单、科学技术的设想不够真实,整体呈现出初期科幻小说的发展面貌。然而,70年代的印尼社会处于苏哈多政权统治的“新秩序”政策下,书籍与报刊作为传播思想的载体都受到较为严格的审查,这些科学小说在那时候创作和发表,内容形式上也受到时代语境的很大制约。一直到1998年苏哈多政权垮台,印尼社会从独裁统治中解放,文学创作与思想重新获得自由的空间,印尼科幻创作才有了新的作品。

乔科洛诺(Djokolelono)
“太空探险”系列一(Penjelajah Antariksa Series)
迪·莱斯塔莉的著作“超新星”系列(Supernova)

21世纪之后,在资讯的流通与全球科技的发展环境下,印尼新一代作家创作的科幻小说展现出不同于以往的面貌。迪·莱斯塔莉(DeeLestari)的著作“超新星”(Supernova)系列最为人所知。“超新星”系列总共六部①,故事内容涉及科学、哲学、心理学、生物学、UFO以及地外空间等科幻元素。该系列情节设计丰富有层次角色情感深刻动人,最为人称道的是运用了大量现代科学理论与未来技术设想来建构故事的情节发展与线索。2004年,桑托帕伊(Santopai)创作的《异常》(Anomali)运用了许多物理知识和概念来建构故事。同年出版的《第十区》(AreaX:HymneAngkasaRaya)则使用了许多科幻传统元素,比如生物科学实验、外星人基因、宇航员、改造人类等。这部由印尼新生代作家伊丽莎·V.汉达雅尼(ElizaV.Handayani)创作的故事讲述了两位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试图潜入第十区,寻找一个传言中进行危险非法研究的神秘地点,并以此展开了一连串惊险情节。2006年,约纳森·拉哈乔(YonathanRahardjo)的著作《拉南》(Lanang)获得了“雅加达艺术委员会小说比赛”②五个大奖之一的“希望奖”。小说以惊悚片的形式写成,讲述了一个由基因工程引发病毒传染的故事,情节悬疑,人物复杂,不但讨论了科学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危害,也对心理学、宗教、商业、社会和政治问题进行了探索。基因工程的主题和诗意的文字相结合的叙事风格,使这部作品在印尼主流文学中具有独特地位。

此外还有特里亚·巴尔马维(TriaBarmawi)的青少年小说《仿生人之爱》(CintaAndromeda,2007年),故事聚焦未来世界人类与仿真机器人之间的情感冲突。加兰·卢特菲扬托(GalangLutfiyanto)于2008年发表的《ORB》是一部结合科学与神秘主义的作品,以惊悚的灵异元素为故事基底,再以科学破案的方式推进剧情。同年,其他作家发表的科幻小说还有《量子跃迁》(QuantumLeap)和《奇美拉》(Chimera)。前者讲述了考古学家丁达和外星人之间跨越个体、物种、恒星与星系差异的浪漫悲剧,后者则是关于一个失忆年轻人因为身份错乱而深陷谋杀指控并遭到追捕的故事。

拉赫曼·哈伦(Rahmat Haroun)作品《Di.Ar.Ti》

以上提到的都是已经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品,印尼民间还有许多知名度不高的科幻小说,或是一些含有科学、科普内容的作品。与20世纪80年代的科学小说相比,以前的小说在主题和背景设计上偏向想象地外空间,情节与人物简单、扁平化,到了新世纪,科幻小说的主题随着科技和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情节更侧重地球现实,不再依靠大量幻想元素完成故事,人物塑造也变得更加复杂。印尼社会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新媒体与智能手机日益普及,读者接触文学作品的渠道和机会增多,科幻小说顺势进一步发展。除了传统的书籍出版模式,网络文学在当地的流行也给科幻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2011年,昆吉亚(KunGeia)的《消失的爪哇》(TheLostJava)描述了地球遭遇气候骤变、重新进入冰河期之时,印尼科学家参与国际研究和斗争以寻求解决方案的故事。这本科幻小说以岛国视角呈现了全球灾难下的去西方中心化,讲述大陆边缘小国在灾难下面临的危机以及寻求自救的努力。其他带有科学幻想元素的小说还有:恐怖小说《斯波拉》(Spora,2014年)、混合考古题材的外星人计划征服地球的《三合门》(GerbangTrinil,2014年)、将异形怪物和仿生机器人作为故事设定的《阿尔法》(Alpha,2015年)以及末世避难设定的青少年纯爱小说《雨》(Hujan,2016年)等。

马来西亚科幻

视角来到马来西亚。该国科幻作家群体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马来语进行创作的马来科幻作家群,相关人士曾在2016年至2017年以网页Penasaifai为阵地开展活动,主要作家有阿齐达·艾萨克(AzidaIshak)、洛克曼·哈金姆(LokmanHakim)、斯里·拉哈尤(SriRahayuMohdYusop)等;另一类是以母语中文进行创作的本土华裔科幻作家(属于马华作家群体),代表人物有著名的儿童科幻作家许友彬和旅台作家张草;第三类科幻作家以英语为创作媒介语,常年活跃于英美两国的英语科幻界当中,例如黄盈沅(YenOoi)、吴淑仪(JaymeeGoh)、曹维倩(ZenCho)等人。其他发表过科幻题材作品的文艺工作者还有“大荒电影”(DaHuangPictures)创办人之一陈翠梅,她于2009年创作的科幻短片《一个未来》(OneFuture),用定格动画的方式,描述了未来世界里的一个完美国家。

1989年,被誉为马来语科幻之父的拉赫曼·哈伦(RahmatHaroun)发表了作品《Di.Ar.Ti》。马来文学界将其视为第一部本土科幻创作,以几位医生在解剖一具脑死亡尸体时发生的事情作为主要内容,探讨了伊斯兰教对死亡和科学的看法,同时批判了学术腐败现象。通过科幻故事批判当下社会时事是他的创作特点,就像另一部作品《克隆人》(Manuklon)讲述了人类对抗并推翻克隆人政府的故事。2014年,《遗忘之海》的马来语版译本推出,译者阿迪布·再尼(AdibZaini)是首位译介尼尔·盖曼①的马来作家,他本身也发表过多部科幻小说。处女作《丧尸再也》(Zombijaya,2011年)是一部根据马来西亚的社会形态创作的丧尸题材小说,调侃只有在见人就咬的丧尸眼里,该地才会不分种族地达到“一个马来西亚”②的理想社会。斯里·拉哈尤(SriRahayuMohdYusop)的小说《零号转基因》(TransgenikSifar,2015年)讲述了水底下的人类文明。由于南北两极的冰川融化,陆地淹没在水中,作为人类与水生动物基因结合的生命,主角“零号”经历各种事件和考验,试图寻找自己的起源和存在意义。

昆吉亚(Kun Geia)的《消失的爪哇》(The Lost Java)

悬疑小说《金山词典》(LeksikonLedang,2015年)取材于古代马来神话“金山公主”——传说马六甲王朝的苏丹马末(SultanMahmud)派遣部下向金山公主求亲,但是她提出了苛刻到无法达成的条件予以回绝。七项条件之一就有“七盘蚊子的心脏”,《金山词典》以科学家研究蚊子基因密码的线索展开,将这个古老的马来传说与现代科学连接起来。该书由诺·阿兹达·伊沙克(NorAzidaIshak)和法德利·阿基提(FadliAl-Akiti)共同创作。前者同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隐性》(Resesif),试图讨论“让科学回到科幻小说”的问题。后者出版了多部小说,他的科幻处女作《吉安》(Jian,2004年)是一部悬疑科幻,故事以飞碟在西马中部的小村落坠毁,带来微生物污染导致神秘事件为线索展开。他的另一部作品《阿扎兹尔的陨落》(GugurnyaAzazil,2015年)讲述了一个红色火球接近吉隆坡双子塔上空的异象,故事内容是跨越三个时代的太空歌剧。

马华作家许友彬于2006年开始创作面向青少年的中文小说,其著作充满想象力,内容包含许多科幻元素。例如《不完全人类》系列和《人工智能科幻》系列。2019年出版的本土中文科幻短篇合集《悲AI世界:未来禁区,人类勿近》,探讨与人工智能共存的生活方式中人类究竟是“掌控者”还是“被支配者”。书中除了许友彬的作品《95%妻子》,同时收录了曾子曰的《我的悲AI世界》、叶向荣的《神的束缚》,以及傅佳俊的《辐测员》。此外,《北京灭亡》《诸神灭亡》《明日灭亡》是张草的“灭亡三部曲”,它们是以时空旅行技术为前提设定,取材自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期间发生于北京王恭厂爆炸案的一部长篇历史科幻。本职为牙医的张草多年来笔耕不辍,除了科幻题材也创作了武侠、推理题材的作品。2017年继《很饿》《很痛》之后,他再度推出名为《很怕》的混合魔幻与科幻题材的短篇小说集。

马来西亚中文科幻短篇合集《悲AI世界:未来禁区,人类勿进》

马来西亚还有一部分科幻作家使用英语进行创作,活跃在欧美国家为主的英语科幻界。与此同时,他们和新加坡、菲律宾、越南的英语科幻作家互有联系,组成东南亚科幻作家群,并且以共同体的方式出版小说合集。这部分内容,我们留待下篇一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