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美育教学融入本土文化资源的路径探究

2024-07-30王雨婷

考试周刊 2024年30期

摘 要:文章探讨了在幼儿园美育中融入昆山巴城本土文化资源的策略。昆山巴城,拥有丰富的江南吴文化遗产,包括历史建筑、昆曲艺术和独特民俗,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资源。研究通过考察巴城的文化特点,并分析如何将这些元素整合到幼儿美育中,旨在强化幼儿的艺术欣赏能力、文化认同感和创新思维。文章为幼教工作者提供了结合本土文化资源的实践案例和教学模式,有助于推动幼儿园美育的多元化和深度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美育;本土文化资源;昆山巴城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0-0151-04

在当今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幼儿园美育承载着培养孩子们审美情趣、创造力和文化认同感的重要使命。美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的简单实施,它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特别是在幼儿早期教育中,通过美育来培养孩子们对美的感知、理解和创造力显得尤为重要。昆山巴城,这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江南古镇,以其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本研究的焦点;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鲜明的江南水乡建筑特征和丰富的昆曲文化。这里的传统建筑、装饰图案、昆曲文化以及优美的自然景观,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将这些资源融入幼儿园美育,不仅能够激发孩子们的美感和创造力,更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文章将以昆山巴城为例,探究如何有效地将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的美育中。通过深入挖掘巴城的文化元素,将其与幼儿园美育课程设计紧密结合,旨在为幼儿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同时促进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欣赏。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种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对巴城地区的美育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 昆山巴城

(一)昆山巴城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昆山巴城,作为江苏省昆山市的一部分,坐落于中国东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东临上海,西接苏州。春秋战国时期,娄邑城建立,自此,昆山开始有初级阶段的城市雏形。这个具有2500年建置历史的小镇,不仅是江苏省的历史文化名镇,还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巴城镇区域面积达157平方公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光充足,年平均气温约15.3℃,年平均日照时间达2165小时。昆山巴城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其文化底蕴深厚,与周围的吴文化密切相关。古镇最初以农业和渔业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里逐渐形成了以水乡特色为核心的文化景观。巴城的古街、老宅、桥梁和运河成为其文化身份的象征。巴城老街,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经历了多次修缮和重建,成为展现该地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老街上的建筑大多体现了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风格,如粉墙黛瓦、雕梁画栋等,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和谐共存。此外,昆山巴城与昆曲文化的关联尤为紧密。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剧的重要流派之一,有着超过600年的历史,被誉为“百戏之祖”。巴城不仅是昆曲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其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地区。昆曲长廊是该镇的一大文化地标,其上刻录了昆曲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这些历史文化元素为巴城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气息和文化价值。

(二)昆山巴城的文化元素

1. 建筑风格

昆山巴城,作为江南水乡的缩影,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其建筑群大多建于清末至民国时期,展示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这些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粉墙黛瓦、雕梁画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江南风情。古朴的石桥与宁静的河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江南画卷。昆山巴城的建筑不仅仅是居住的空间,更是当地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

2. 昆曲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在昆山巴城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昆曲的悠长历史和深厚文化在巴城得以深入人心,因其水磨唱腔、音乐风格皆婉转细腻、清柔婉折、迂回延息,达到了柔丽妩媚、一唱三叹、余韵悠长的效果。长廊下的昆曲对联、昆曲表演,都是对这门古老艺术形式的传承和推广。昆曲不仅在巴城的街道、建筑中随处可见,更渗透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中,成为一种生活的艺术和文化的象征。

3. 木雕、砖雕

巴城的木雕和砖雕艺术是昆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雕饰通采用的几何框架统一的方式,是当地传统建筑雕饰中最常见的手法;还有通过“堆活”和“镂活”进行塑造的立体层次的方法。这些艺术作品多见于古建筑的梁柱、门窗之上,展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技术水平。木雕精美细腻,砖雕刚劲有力,两者在视觉上形成鲜明对比,却又相得益彰。这些艺术品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江南传统文化的再现和传承;通过对这些艺术的研究和保护,昆山巴城的文化特色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昆山巴城的主要文化元素包括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昆曲的深远影响,以及丰富的民间艺术。这些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昆山巴城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幼儿园美育融入本土文化资源时不可忽视的宝贵财富。

二、 幼儿园美育现状分析

(一)美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现状与挑战

在当前幼儿园教育中,美育被高度重视,但实际操作中仍面临一些挑战,特别是在昆山巴城这样的地区。美育主要集中在基础艺术技能的教授,比如绘画、音乐和舞蹈,而将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昆曲传统和独特的江南水乡建筑风格融入教学中的尝试还不够。教师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如何有效地结合这些文化资源。这不仅要求他们精通美育教学,还需要深入了解并创新地应用本土文化。同时,现有的教材和课程设计很少深入挖掘这些本土文化元素,多数课程内容较为普遍,缺乏区域特色。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培训,大多数针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项目很少关注如何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导致教师在尝试时可能感到无从下手。家长和社会的认识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许多人对美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尤其是其与本土文化结合的重要性。尽管巴城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将其在幼儿教育中有效利用,并在使用过程中进行保护和传承,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在昆山巴城,将本土文化资源与幼儿园美育相结合,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二)当前幼儿园美育中忽视本土文化资源的问题

在当前的昆山巴城幼儿园美育教学中,尽管地区文化资源丰富,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些宝贵的本土文化元素。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课程内容的通用化。多数幼儿园的美育课程侧重于普遍性的艺术教育,如基础绘画、音乐和舞蹈教学,而忽略了昆山巴城特有的文化元素。这种趋向,使得孩子们无法从小接触并理解本土文化的独特价值。②教材和教具的缺乏。市面上的教材和教具大多没有结合本土文化,如昆曲和江南水乡建筑特色,使得教师在教学时缺乏相应的支持材料。③教师专业发展的不足。教师培训往往重视通用教育技能的培养,而对如何融入地方特色文化教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不足,这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很难有效地利用本土文化资源。④家长和社区的认识不足。家长和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的理解更多是基于传统的学科学习,而对将本土文化资源融入美育的认识和支持不足。⑤未能充分利用地方特色。巴城老街、昆曲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特色未能被充分用作教育资源。例如,昆曲的故事和表演艺术、老街上的建筑风格和装饰图案,都是宝贵的教学内容,但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 幼儿园美育的理论基础

(一)美育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美育,即美学教育,是指通过艺术和美的体验,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美的情感。在幼儿教育中,美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有助于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还有助于他们的整体性发展。一个地区的本土文化美术资源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审美性等特点,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引导幼儿去了解本土文化、利用本土文化创作美术作品,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能够使幼儿更好地认识家乡。美育不单单是艺术技能的培养,更是幼儿身心发展的一部分,通过美的体验和创作活动,能促进幼儿情感、认知、社会性以及身体动作的全面发展。美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这涉及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接触和体验不同的美学形式,如音乐、舞蹈、绘画等,幼儿可以学会欣赏和表达美。艺术活动自然鼓励创新和创造力;在幼儿园环境中,鼓励自由表达和创作可以大大提升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本土文化资源融入美育是增强幼儿文化认同感的有效途径。例如,昆山巴城的丰富历史和文化资源,如昆曲、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地方民俗等,可以作为教学材料,帮助幼儿理解和欣赏本土文化的美。幼儿园环境应提供丰富的美育资源和材料,例如,在巴城,可以利用当地的历史建筑、民间艺术、自然景观作为教学工具和创作灵感的来源。利用具体的文化和历史情境,如昆山巴城的历史故事、传统节日等,为幼儿提供生动的学习体验。这种情境教学能更有效地融合文化教育与美育。

(二)融入本土文化资源的理论依据和必要性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情感”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的要求。在幼儿园美育中融入本土文化资源,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根据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教育应当尊重并融入多样的文化背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昆山巴城,作为江南文化的重要代表,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提供了宝贵的本土文化教育素材。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幼儿期是形成初步文化认同和审美趣味的关键时期。本土文化资源,如巴城的传统建筑、昆曲文化、古街老宅等,不仅富含审美价值,也承载着地域的历史与文化记忆。通过接触和体验这些文化元素,幼儿能在自然的游戏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融入本土文化资源符合儿童近情境学习的原则,儿童更易于在熟悉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索。巴城的文化资源,如昆曲的音乐旋律、老街的建筑风格、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等,都是孩子们可以直接接触和体验的生活元素。这种接近生活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融入本土文化资源对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化的影响,本土文化面临着丧失和同质化的风险。将巴城的独特文化资源纳入幼儿园教育,不仅能让孩子们从小感受和学习这些文化,还能促进社区和家庭对本土文化的重视和参与,进而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四、 巴城文化资源在幼儿园美育中的应用探究

(一)巴城文化元素与幼儿园美育课程相结合

巴城的独特文化资源为幼儿园美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素材;通过将巴城的文化元素融入幼儿园的美育课程,可以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①将昆曲引入美育课程。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是巴城文化的瑰宝。在幼儿园美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昆曲音乐,讲述昆曲的历史和故事,来增加幼儿对传统音乐的了解和兴趣。更进一步,可以组织幼儿学习昆曲的简单动作和唱腔,通过模仿和体验来深入理解这种艺术形式。②建筑艺术的探索。巴城的古建筑,如雕梁画栋、石雕、木雕等,是传统江南建筑艺术的代表。在美育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和展示这些建筑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和认识不同的建筑特色。此外,可以利用模型制作或绘画活动,让幼儿亲手创造和表现这些建筑的特点,从而加深他们对传统建筑艺术的理解和欣赏。③传统图案与手工艺。巴城老街的装饰图案,如吉祥图案和几何图案,可以成为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素材。教师可以介绍这些图案的寓意,引导幼儿学习和创作。通过绘画、剪纸或制作手工艺品,如纸灯笼或布艺,孩子们可以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和学习这些传统图案的美。④环境体验。巴城的自然环境,如水乡的景色、老街的布局等,也是美育教学的宝贵资源。可通过组织户外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实地体验巴城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通过观察、绘画、摄影等方式,孩子们可以表达对这些美景的感受,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二)本土文化资源促进幼儿美感、创造力和文化认同的发展

巴城的丰富文化资源为幼儿园美育提供了独特的素材,特别是在促进幼儿美感、创造力和文化认同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巴城的传统建筑和装饰图案可以作为幼儿审美教育的入口。例如,巴城老街的建筑群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通过组织幼儿参观这些古建筑,他们可以直观感受到几何图案与吉祥图案的美感。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可以学习到这些图案的寓意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从而培养感知能力。昆曲作为巴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幼儿美感与创造力的宝贵资源。昆曲优美的曲调和丰富的表演形式对幼儿而言是一种新奇的体验。幼儿园可以组织昆曲表演活动,让幼儿在观看的过程中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同时,通过简单的昆曲动作模仿,让幼儿身体力行地感受昆曲的艺术风格,激发他们的模仿和创造欲望。巴城的传统节庆和民俗活动也是重要的文化资源。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幼儿不仅能够了解和体验本土的文化习俗,而且可以通过亲手制作相关的工艺品、参与传统游戏等方式,促进其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例如,在端午节期间,幼儿可以学习包粽子,或在元宵节制作灯笼,这些活动都能有效提升幼儿的美感和创造力。巴城的自然风光和生活节奏同样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可以组织户外教学活动,让幼儿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感受四季变化的美,以及在慢节奏的生活中体验宁静和谐的感觉,从而培养幼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五、 结论

昆山巴城的丰富文化资源为幼儿美育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料。将昆曲、水乡特色、古建筑等融入幼儿教育,不仅有助于孩子学习艺术,还有助于其深刻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的艺术兴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巴城独特的文化环境也激发了幼儿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参与当地文化活动,比如昆曲表演,还加强了幼儿园与社区的联系,促进了文化的传承。总的来说,昆山巴城案例为将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美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彰显了文化遗产与教育结合对培养孩子综合素养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关秀凤.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幼儿园美育教育活动初探[J].当代教研论丛,2017(11):135,137.

[2]金子.基于地域文化的昆山巴城传统建筑装饰研究[J].艺术科技,2023,36(22):215-217.

[3]韩真真.浅谈昆曲的意境美[J].新疆艺术:汉文,2023,1(5):85-89.

[4]程欣,韩荣.扬州与苏州传统建筑雕饰图式构成分析[J].包装工程,2023,44(4):219-232.

[5]张荣.以美育人 向美前行——幼儿园美育培养的分析与实践路径[J].天津教育,2023(16):117-119.

[6]管秀.幼儿园美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探究[J].今天,2020,1(22):253.

[7]李晓宇.大美育视角下的幼儿园美育课程新探[J].教育科学,2023,5(8):50-53.

[8]谢云燕.因地制宜开展本土化美育活动的实践探索[J].教育探究,2023,18(2):10-13.

[9]杜丽静,赖文凤.幼儿园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素养认知的质性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34(9):63-75.

[10]李会燕,廖海琳.文化润德:幼儿园“童趣非遗”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23,7(5):4-9.

[11]范文清.开发乡土课程 打造魅力巴城——巴城社区教育中心乡土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15(4):27-31.

[12]吴婷.让本土民俗文化点亮园本课程——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再思考[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3,10(16):5-7.

作者简介:王雨婷(1994~),女,汉族,江苏昆山人,江苏省昆山市巴城镇翡翠湾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园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