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情境德育教学开展策略研究
2024-07-30杨漾
摘 要:因为音乐具有一定的美育功能,所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进行美育与德育的渗透。现阶段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开始着力于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学目标的不断更新,情境德育是培养学生品德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而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有力的艺术表达方式,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机会来培养他们的品格,能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音乐课程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挖掘教材各组成部分中的德育元素。
关键词:小学音乐;情境德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0-0143-04
对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来说,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更重要的是发挥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的作用,通过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方式,推动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提高其个人素养,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同时,小学生因为其思想较为单纯,以及极强的可塑性,所以音乐教学还发挥着提高其思想道德素养的渗透作用。而要想真正地实现这一目标,小学音乐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合理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也引起学校以及学生家长对音乐教学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更加立体的音乐德育体系。与此同时,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着重于情境德育的渗透,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学习中欣赏理解,从而充实其精神生活,也使其思想上能够得以启迪,其认识和思想素质都得以提高。
一、 小学音乐与德育融合的优势与重要性
(一)小学音乐与德育融合的优势
小学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人格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教育不再仅仅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情境德育教学成为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之一。音乐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音乐的形式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还能够通过不同的音乐提高其思辨能力。
1. 能够利用音乐情感产生德育共鸣
音乐作为一种渗透性的教育学科,对学生的思想和情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利用音乐做好情境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其直观性的特点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还能够通过音乐较强的感染力培养其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做好德育的渗透。除此之外,因为每一首音乐作品都蕴含了作者不同的思想观念,所以音乐是个人思想和情感的重要体现,在此过程中通过音乐教学的指导和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从而深入作者的核心思想中。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音乐作品的赏析中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在此时利用情感共鸣做好德育,不仅能够体现教育的渗透性,还能够体现德育的深远性,为其以后成长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 能够利用音乐审美提高思辨能力
对小学阶段学生来说,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还不够充分,此时其思辨能力还不强,但是小学生可塑性比较强,同时还具有非常强的模仿力,所以在学习和生活当中容易被其他不良事物所影响。除此之外,现阶段我国音乐艺术形式十分丰富,在这其中包含了良好的艺术形式,也包括了一些新型的艺术形式,但是对小学生来说,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若是全新的艺术形式并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此时,音乐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音乐形式对其进行教学和引导,让学生能够掌握音乐的基本内涵,陶冶其情操,使其在良好意愿形式的熏陶之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其身心健康成长,同时还能够使其辨别不良的艺术形式,在不断分析对比和辨别中提高能力,对德育和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音乐与德育融合的重要性
1. 把握了时代教育内涵
德育是21世纪教育全新的命题,同时也是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小学音乐与德育的融合不仅体现了教学的全面性,还充分地把握了时代教育的内涵,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充分地发挥音乐的德育功能,并且与德育相融合,真正地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2. 实现了素质教育目标
音乐不仅仅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其中不仅仅是需要教师教授学生基础的乐理知识,同时还要利用音乐加强对小学生人格和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在这其中教师必须做好音乐资源的整合,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在小学音乐与德育相融合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对小学生人格的塑造,同时还能够通过教学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三观,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基本目标。
二、 小学音乐教学中情境德育教学开展策略
(一)弘扬音乐的文化价值观念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弘扬音乐的文化价值观念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本身具有的丰富人文价值,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积淀和升华。然而学生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的形成单靠学习、品味和练习教材中的歌曲是远远不够的,还可以通过精选音乐作品、深入分析歌曲的文化内涵,以及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创作等方式来实现。通过这些策略,我们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音乐,培养他们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同时也传递了音乐的文化价值观念,鼓励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形成积极的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以《劳动最光荣》为例,这是首经典歌曲,深受人民喜爱。通过教授这首歌曲,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歌曲中传达的文化价值观念,即劳动的光荣和尊严。我们可以讨论劳动对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劳动者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分析歌词、音乐元素和历史背景,学生将更好地理解这一文化观念的内涵。此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音乐表演或创作来表达他们对劳动价值的理解,从而使这一文化价值观念深入他们的内心,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价值观。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更好地弘扬音乐的文化价值观念,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不仅提高技能,还能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情境创设是一种以真实生活场景为基础,通过布置环境和提供相关材料,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育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是至关重要的。这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合唱、合奏和合作创作等活动来实现。通过这些策略,我们能够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创造音乐作品,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并为其未来的人际关系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以《我的朋友Do Re Mi》为例,这首歌曲充满活力,适合学生一起演唱和表演。通过教授这首歌曲,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协作,共同演绎音乐作品。学生可以分组合唱不同音调,演奏不同乐器,或者设计舞蹈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互相支持,以取得良好效果,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使他们意识到在团队中每个人都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这种团队合作的经验,学生不仅提高了音乐技能,还培养了重要的社交技能,这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将大有裨益。因此,音乐教学中的合作精神培养策略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信息视频情境延伸树立榜样力量
我们要清楚的是,小学生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在此时为其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不仅能够使其在模仿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还能够为其树立一个正确的目标。但是此榜样是难以通过音乐教学和理论知识教学来实现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开展的初级阶段,要积极地利用信息视频的方式延伸教学情境,通过创设一个更加直观的德育情境,做好教育资源的延伸与整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以一些具有正能量的音乐视频作为资源的延伸与整合,以此来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的力量。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信息工具的互联网特性,做好教育资源的延伸与整合。例如利用一些正能量的音乐作品作为教学的基础,并从作者的生平以及社会时代背景几个方面出发。通过这样的方式既体现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也能够在良好教育资源的引导之下为其树立一个榜样。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国歌进行赏析和合唱,通过这样的方式做好课堂导入,也让学生对国歌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在此之后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视频的方式为其展示作者聂耳的生平故事。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聂耳的光荣事迹,让学生增进了解。可以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一些有正能量的内容,这既对小学生美好情操的陶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够在榜样力量的潜移默化中促进其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四)音乐活动实践情境促进情感共鸣
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因为歌曲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所以能够通过音乐作品的直观感知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但是要想真正地实现这些目标,仅仅是依靠理论知识教学是难以做到的。而对小学生来说,实践活动不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还能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与欣赏的过程中了解音乐的核心内涵。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开展音乐活动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情境的方式创设一个具有趣味性的德育情境,通过不断的实践,让学生亲身感悟与欣赏音乐作品中优美的旋律,以此来陶冶个人情操,做好德育的渗透,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在实践中感受到真、善、美的影响。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义勇军进行曲》开展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此歌曲,让其感受到此歌曲中蕴含的核心内涵,了解音乐中不可估量的德育价值。此时教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让学生将此首歌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相互连接,通过对国旗含义的讲解,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在此之后,教师再通过播放《义勇军进行曲》的方式,让学生感悟歌词内容与旋律特色,从而增强这首歌曲的感召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品味核心内涵。最后教师可以利用视频,模拟升旗仪式的场景,播放《义勇军进行曲》,举行升旗仪式。通过创设情境活动实践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地体会此首歌曲的核心内涵,引发学生的共鸣,既实现了德育与音乐教学的融合,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五)音乐作品赏析情境陶冶个人情操
小学音乐教师应从拓展教学的角度入手,通过对新鲜、优秀元素的运用不断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将音乐教学陶冶情操、升华审美的作用充分展现出来。虽说现阶段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还依然发挥着教学引导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与德育相融合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地创设一个音乐作品欣赏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作品欣赏中陶冶个人情操,同时还能够在分析对比中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和判别能力,从而提高其思辨能力。
例如,为其播放《我的中国心》《我的老父亲》等,同时通过教学引导与赏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音乐所具有的特性以及音乐核心内涵对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此之后,教师要对歌词和旋律进行指导分析,以《我的老父亲》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歌词中了解歌颂老父亲和老母亲的意思,然后结合自己父母的辛勤劳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对劳动人民有一个更加正确且全面的了解,进而实现良好的德育效果。另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讲述不同歌曲所表达的核心内涵,在旋律和歌词的赏析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例如,可以开展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的辩论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赏析能力,进而实现德育的渗透,为其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还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品格的过程。情境德育教学为教育者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本研究提出的情境德育教学策略为小学音乐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有望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教师不仅要把德育与音乐教学进行融合,还应该把握时代教育的内涵,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同时还要积极地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教学平台,通过视频情境延伸的方式为其树立榜样力量,再积极地开展音乐活动实践,促进其情感共鸣,以及通过音乐作品的赏析陶冶其个人情操。通过情境德育的方式,利用音乐艺术本身强大的感染力,给予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在其成长的基础阶段种下德育的种子。
参考文献:
[1]周丽.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17(9):71.
[2]钱国燕.利用教具促进小学音乐教学的德育渗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1):68-69.
[3]邓建珍.浅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J].北方音乐,2017,37(10):175.
[4]张媛.小学音乐中的德育[J].新课程(教研版),2017(4):269.
[5]洪玲.“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小学音乐教学[J].江西教育,2023(43):75-76.
[6]顾丽英.融合德育,提升小学生的音乐学科素养[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3(4):56-57.
[7]王珏.情景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2(6):94.
[8]陈怡.情景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导学,2021(4):43-44.
[9]王立.改善教学策略,打造高效课堂[J].文理导航,2021(2):84,95.
[10]孙文文.以乐育人——小学音乐教学渗透德育的路径[J].吉林教育,2023(1):54-56.
[11]刘敏敏.唱响生命之歌,感悟音乐之美——小学音乐教育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天津教育,2022(36):135-137.
作者简介:杨漾(1995~),女,汉族,江苏昆山人,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校,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