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政治课程大单元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2024-07-30陈美园
摘 要:作为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落实《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教育教学途径,大单元教学在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培养大思维和大格局人才等目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初中思政课程的大单元教学应坚持育人性、整体性、情境性以及创造性的原则,关注课程教学目标的连贯性、教学内容的整合度、教学活动的衔接性、教学评价的进阶性,让课程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推手。
关键词:思政课程;大单元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0-0135-04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初中生正处在拔节孕穗的关键期,《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上好思政课,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初中思政教师唯有在立足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着眼学生生长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措施,才能提高课堂效率,落实学科素养要求,真正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 初中思政课程实施大单元教学的必要性
关于大单元教学,著名教育学家崔允漷是这样定义的:“大单元教学是一个完整学习故事的教学,当中‘大’是指具有统摄作用的大任务和大观念,大单元教学需要介入真实的情境。”可以说,“大”是其突出特点。当前,大单元教学视域下的议题式教学、项目化教学等屡见不鲜,作为初中思政教师,在思政课程中实施大单元教学迫在眉睫。
(一)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新时代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培养大思维、大格局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在眉睫。思政课程要通过教学方式的自我改革来提高学科育人的效果。
(二)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要求
《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明确提出大单元教学,趋向于统整性的大单元教学是当下思政学科育人的最佳路径选择。其不仅能够积极贯彻和落实新课改的理念,通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课堂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同时有利于培育思政课程核心素养。
(三)破解当前思政课程知识链和结构体系零散、分散难题
思政课程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存在单课授课或者自然单元授课的碎片化、孤立化教学等问题,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发展格局。大单元教学强调在“大主题、大概念”统领下,以教材为基础,将知识点建立在一个整体框架之下,对知识开展有序、系统、完整的规划,实现了学生学习由零散走向关联的整体建构,是实现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二、 初中思政课程实施大单元教学设计及实践
大单元教学设计以大任务、大主题为中心,需要教师构建一个包含教学主题、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情境、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要素的课型。日常教学中,重视设计大单元教学活动更利于实现高质量育人,并能让课堂教学活动展现出关联性、递进性的特点,由此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使课程教学目标落地。思政教师要能够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思维进阶式发展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要立足学生的真实生活的基础,发挥自身的引导功能,发挥深度学习理论的“设置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围绕学习任务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情境体验中感受知识的生成;要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有“外延”能力即引导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外化为指导日常生活实践的能力,即实现学科的核心素养;要致力于实现课程的“教—学—评”一体化,以学定教,通过嵌入式评价、多元评价等评价观察方法贯穿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功能。
大单元教学注重的是整个单元内容的联系,这里的单元既包括自然单元也包括重组单元。其关注的是以“单元”为单位的、具有明确的整体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具有整体性、情境性、活动性、科学性等特点。当前,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我们要关注三个点:教学情境的设置、课堂活动线的设置、课堂评价的有效性。实施大单元教学实践,我们要关注两个重点:在全局的视角下教师对学习素材的输出方式;课堂教学评价的落实、学习效果的实现,即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以及在真实情境下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培养。教师尤其要关注学生对课程教学方法的适应度,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度,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对教学情境的体验度,对教学评价的效应度等。
基于此,初中思政课程的大单元教学要始终立足课程学习内容优化整合,通过设置“源于学生又高于学生”的进课程素材,通过复杂情境链的设计,引导学生在沉浸式的情境体验中感受知识的生成,真正搭建起教材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桥梁;通过设置进阶性的课堂大活动,在这过程中要立足学生、深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助力学生实现“做中学、学中悟、悟中提”的知识生长过程,并能够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实践,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评价。一个完整、有效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应当坚守“教—学—评”一体化原则,因为教学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时刻牢记“以学定教”与“以教导学”,重视过程性评价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特别要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自信心,积极打造一个富有人文关怀和关爱温度的课堂,让课程资源真正成为培育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
文章将以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为例,阐述大单元教学设计及实践的相关操作。
(一)以“大”为统,构建教学目标
初中思政课程大单元设计应设定清晰、具体且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教师需要在立足学生学习实际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以《课程标准》作为方向标,精准掌握教学准则,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大单元教学目标的建构要富有层次性和进阶性,既要涵盖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还需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目标,确保大单元教学始终和学生的发展需求相契合。
《生命的思考》共包括6个课时:第一课时《生命可以永恒吗》、第二课时《敬畏生命》、第三课时《守护生命》、第四课时《增强生命的韧性》、第五课时《感受生命的意义》、第六课时《活出生命的精彩》。
《课程标准》明确划定本单元是以生命教育为中心概念,在七年级上册的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因为本单元是对全册前三个单元的价值升华,它为教师引导学生今后正确对待生命、绽放生命光彩、活出精彩人生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系列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珍视生命、守护生命的意识和能力;更要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在辩证思维中理解和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就是自己生命的舵手,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贡献,从而提升生命的品质,形成科学的生命价值,实现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明确哪怕是平凡的生活,只要努力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追求生命的美好,也能活出生命的精彩。
(二)以“大”为脉,构建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学科大观念和全局意识,情境创设要实现课时教学内容左右连横、上下打通,形成具有单元背景的结构性、连贯性的学习情境。学生在结构性的学习中实现从知识获得到素养培养的转变。
在大单元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立足《课程标准》对教学情境的要求,即要构建复杂情境链,充分发挥教学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例如,在《生命的思考》的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构建一条由浅入深、由他及己的复杂情境链,以“大”为脉,致力于打造一条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积极性的大情境链。在六个课时的教学中,笔者以“致敬那些负重前行的平民英雄”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平民英雄的平凡与不凡。在该复杂情境链中,笔者设计了两个英雄人物——同安警察李秀毅、集美警察陈清洲,两人均是本土人物且都奋战在交通岗位。在6个课时的教学中,教师以两位英雄的事例作为课时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课堂体验中感受知识的生成,也感受到有限的生命也可以发散出无尽的光芒,在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中彰显生命的精彩。
(三)以“大”为引,构建教学活动
在大单元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教师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整个单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层次性、递进性、关联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以大主题为中心并根据单元内容选择、设计和运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让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上发挥其作用,鼓励学生探究、讨论,特别是在设置具有思辨性的辩题中提高学生的价值辨析能力;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比如采取热点分析、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模拟活动等方式,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并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一体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通过生活情境带领学生一起追问:“生命可以永恒吗?”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感悟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独特、不可逆和短暂四个特点,带领学生认识理解生命有时就是一种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抗拒。接着,引导学生要在立足个人的基础上走向他人、走向集体、走向社会、走向人类。引导学生结合身边例子,审视个人生命与人类生命的关系,理解生命有接续,从而认识到:作为个体生命的“我”在人类生命接续中有自己独特而又重要的使命,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命至上的内涵。引导学生从“我”走向“我们”,能够通过个体的“我”对生命的体验和认识,延伸走向对人与人生命关系即人类生命之间生命的思考,理解休戚与共的关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带领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践行对生命的敬畏,珍爱自己的生命,关怀他人生命,具备将来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品格和能力。
教师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立足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帮助学生认识到守护生命需要从爱护身体和养护精神两方面进行。当前,多元化信息来源吸引学生眼球,他们未能合理利用时间,导致自己的身体健康出现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培育学生拥有维护健康、危急情形下自救自护的意识和能力,因为人生命的独特也在于能够追求充盈的精神生活,满足生命的精神需求,但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的,进而引出挫折,引导学生要学会直面挫折,增强生命的韧性,发掘生命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将单元知识进行融合,引导学生再次对生命提出追问:“人为什么活着?”“怎样的一生是值得的?”在层层递进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认真审视生命的意义并带领他们理解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贡献。引导学生做自己生命的主人,追求生命的精彩,学会关心他人,努力在平凡的生活中书写自己的生命价值,追求生命的美好,活出生命的精彩。(图1)
(四)以“大”为径,推进“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评”一体化是一种将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它旨在将评价融入教学中,使评价与教学环节相互交织,相互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的重点是将评价作为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与教学相互渗透。它不仅关注学生在最终评估中的表现,也注重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实施。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具有动态性,教师实施教学评价要关注动态化的学习过程,不可关注静态的单一知识掌握情况。《课程标准》提出,“评价要贯彻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坚持素养导向、坚持以评促学、坚持以评促教、重视表现性评价、坚持多主体评价”。
在《生命的思考》大单元教学中,笔者以“大”为径围绕三个“聚焦”,有效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1. 聚焦生情和学情,设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评”方向的一致性
生情和学情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初中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他们对立足真实生活情境的教学内容更有兴趣。笔者始终立足学生的真实生活,选择教学资源为“交通”,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围绕“敬畏生命”“守护生命”“绽放生命之花”教学主题,设置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评”方向的一致性。
2. 聚焦思维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实现“教—学—评”过程的思辨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突出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李秀毅事例中,发出追问:“面对生命已逝,为什么有人值得我们用一生缅怀,有人却悄然无声?”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出,自然的生命虽然已逝,但可贵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怀念。这样既有效完成了“生命的特征”的学习,又为“生命的意义”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3. 聚焦多元评价,成立评价共同体,提高“教—学—评”结果的实效性
在大单元教学中,评价要贯穿于教学始终。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设计好教学评价的基础上构建了“生生评价共同体”“师生评价共同体”和“家校评价共同体”。比如,在思辨能力的培养中积极发挥同伴的语言类评价功能;在进阶式的问题突破中发挥教师的激励和引导功能;在知识向实践转化的过程中发挥家长的关注和引导功能,实现三方合力促成长。
三、 结论
“大”而不凡,大单元教学是立足学生发展实际、落实新课标的重要途径,更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与时俱进品质人才的关键,作为落实新课标的重要手段,需要广大教师转变现有的“碎片化”教学方式,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和核心素养,真正培育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真正实现大单元教学助力培养“完整”的人,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真正实现大单元教学助力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形成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的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学设计和核心素养目标的有效对接,提升教学设计站位,从而真正实现思政学科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崔允漷.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9(4):1.
[2]袁亚鸣.基于大单元主题设计的道德与法治深度课堂建构策略[J].求知导刊,2021(32):32-35.
[3]刘勇,储诚国.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策略[J].天津教育,2024(3):40-42.
[4]陈海洲.深度探究优化实践——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J].天津教育,2023(33):37-39.
[5]付月.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下深度学习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31):109-111.
[6]张孟孟.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的设计和实施[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9):35-39.
[7]蔡良喜.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大单元教学的意义与策略[J].亚太教育,2023(14):98-100.
[8]徐开颜,吕萍.“双减”政策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进[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4):4-6.
课题项目:文章系区级课题“初中思政课程大单元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课题号:XMXDTA2023010100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美园(1982~),女,汉族,福建厦门人,福建省厦门市东山中学,研究方向: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