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运用探究

2024-07-30陈微

考试周刊 2024年30期

摘 要:自《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之后,“跨学科教学”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文章立足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现状,对跨学科的运用展开具体的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教学;初中历史课堂;整合;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0-0111-06

从2022年开始,各地市中考试卷命题对跨学科命题进行了各种尝试,从选择题到解析题、综合题,分值也越来越重。例如,在2023年福建省中考试题中,选择题出现好几题有关跨学科的类型。有与美术学科相结合的彩陶艺术、《清明上河图》和漫画,有与音乐学科相结合的元曲、京剧,有与地理学科相结合的欧盟扩张地图。在材料解析题中运用音乐学科的歌曲来考查学生相关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意义,具体如下:以《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为情境,让考生选择符合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情景的旋律,并说明理由,这个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背景下中国人民的情感和态度;从《英雄赞歌》歌词中选出感悟最深刻的一句歌词,结合抗美援朝战争的所学知识,概述原因,这个考查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作战的意义及其体现的伟大精神。

作为教师,要挖掘《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中考命题中发生的新变化和新理念,适时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思路,整合各学科之间的教学内容,对“跨学科教学”进行各种尝试。笔者也积极尝试,参加有关“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的课题,认真研读了有关“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论与学习案例,编写有关“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设计,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跨学科”的课堂。

一、 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尝试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尝试,笔者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所谓跨学科主题活动,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围绕某一研究主题,将所学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课题研究等结合起来,开展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这种综合活动,学生可以借助不同课程的知识和方法,将分散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既在时段上纵通又在领域上横通的通史意识,从而提升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一)活动要以历史为主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形成一体化的学习任务,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多项活动、创设多样情境,进行问题探究和解决。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要注意不能本末倒置,要以一个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历史学科本身具有极强的综合性,这为跨学科主题活动提供了非常多的资源。在初中历史课程中应以历史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助,还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体现不同学习领域的知识整合,还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合作交流、沟通表达、实践创新等共通性素养。

(二)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

在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在课前设计好学习主题、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学生需要时给予学生恰当的帮助、正确的引导,指出和解决生成问题,在学生结束活动时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学生才是主题学习的参与者、创造者,他们以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为导向,综合运用各项能力探究,形成研究性学习成果。既然学生是主体,教师就要了解学情,结合学生自身的特性、知识水平和实际需求等来设计主题学习。

(三)活动要考虑循序渐进,寻找切入口

《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十个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参考示例,它们分别是“中华英雄谱”“小钱币,大历史”“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历史上水陆交通的发展”“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在身边发现历史”“探寻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看电影,学历史”“历史地图上的世界格局”“古代典籍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十个主题活动与初中历史课程教材内容不冲突,都有机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加强革命传统、法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国防与国家安全、生态文明等重大主题教育。

跨学科问题知识的系统性与探究性要求比较强,《课程标准》里提供的十个主题活动虽然没有先后顺序,但主题都很大、很泛。对初中生来说,一开始就无区别地进行这些主题活动,是不现实的。初中生的知识与能力在不断地成长与变化,因而教师在进行主题学习时,要针对学情,以及各学科的学段知识和技能的阶段特点,循序渐进。教师可以从中国史的主题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小规模、小范围的跨学科知识运用,在这些主题找小切口进行实践活动,比较容易操作。随着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不断扩大跨学科的规模,从跨越个别领域到跨越多个领域地进行。

红色文化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内涵。在进行“探寻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这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时,笔者把主题缩小到“探寻新罗红色遗迹,赓续红色基因”,利用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在走访革命遗迹、品读英模作品、演出历史剧等活动过程中,使学生切实体验、感受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历史时期在新罗区进行革命活动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发掘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体认革命精神,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电影作品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反映不同时代的内容,跟着电影学历史,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情感、社会百态和时代变迁。在进行“看电影,学历史”这一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既可以选择以重大历史事件、人物为题材的影片,也可以选择以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为题材的影片,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方方面面的历史细节。为此,笔者把主题定为“电影赏析《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七个历史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女排勇夺三连冠、香港回归、中国举办奥运会、神舟飞船着陆成功、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普通老百姓,但他们都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的生活经历与祖国的重要历史节点息息相关,凸显了不同时期的精神特征,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本主题结合历史、语文、道德与法治、艺术等学科知识和技能,通过写影评、举行研讨会、合唱主题曲、访问身边经历人等方式,了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同时期建设者的贡献,体会时代精神,体会祖国命运与每一位中国人息息相关,树立为祖国奋斗的志向。

(四)明确活动目标

在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时,教师根据《课程标准》里对初中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应尝试的实践能力以及需要形成的有效价值观等要求,确定活动目标。活动目标要明确,界限清晰,容易理解且可以检验。只有明确了活动目标,教师才能确定任务与方法。

例如,在学习“探寻新罗红色遗迹,赓续红色基因”这一主题时,笔者将活动目标确定为:搜集与整理新罗区红色文化的遗迹与人物,以历史学科为主,结合道德与法治、语文、地理、艺术等知识,在走访革命遗迹、品读英模作品、演出历史剧等活动过程中,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在新罗区进行革命活动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加深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进一步培育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素养,以及运用跨学科知识完成相关任务的能力。

(五)形式的选择要合理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具有综合性、多样性。基于历史资源的丰富多样、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等,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方法的选择上更要合理有效,可以参考《课程标准》里关于提升核心素养的方法:观察并绘制历史地图,解说图中的历史信息;举办故事会,讲述历史人物的故事,弘扬精神;观看影视作品,撰写观后感,进行交流;举办歌曲演唱会,陶冶情操;进行实地调查,如参观考察革命遗址遗迹,通过走访、调查,搜集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关的材料等,整理信息,形成调查报告,汇报并交流等。

交流是文化创造、发展、更新的必要途径。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选择“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这一跨学科主题,有助于学生通过对中外文化交流进行梳理和研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文化观。丝绸之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为了更便于入手,笔者从丝绸之路上被发现的文物寻找切入点,确定了具体的活动主题为“丝绸之路的‘显眼包’——听文物在说话”。丝绸之路的文物是丝路的历史见证,是文明交流、碰撞、融合的最有力的证物。如何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文物呢,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条件的可以去博物馆寻找文物、鉴赏文物,条件不允许就通过网络或书籍搜集不同历史时期丝绸之路文物的图文资料,制作表格记录整理文物基本信息,在地图上标注相应文物出土的地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解说词;通过绘制宣传画、文创设计稿等方式辅助表达,开展丝路文物故事会。这次主题的学习活动结合历史、语文、地理、艺术、科学等知识,通过活动学生认识到世界各国的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了解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途径、内容、作用、影响,强化了时空观念,认识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的重要性,感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

二、 常态课对跨学科的尝试

由于课时有限,“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只能偶尔进行,为了能提升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也会有意识地把各学科的知识与能力做一个整合,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探究。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新学期前笔者都会先对整册内容做一个粗浅备课,进行整册、单元主题备课。有了跨学科教学的意识后,笔者会把各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素养等进行适当了解,解读各科的《课程标准》。不仅如此,为了对学情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还要把中小学各学科的教材目录先过一遍,大致了解学生目前的知识体系。把各学科教材里出现的与历史学科有关的内容,重点学习,寻找教学目标的契合点。到具体某一课时备课时,把之前备注好的契合点,结合学科素养的要求,考虑融合的可行性,形成具体的整合,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历史教材内容与语文、道德与法治、地理、艺术等联系紧密,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笔者主要利用语文、道德与法治、地理和艺术等学科与历史的关联,有意识地进行学科内容与能力的整合,有助于学生历史学习的立体化,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第一,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而语文和历史都具有人文性、综合性,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的合作,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二者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语文知识与能力,更深入和轻松地理解历史知识,用一首诗歌、一篇散文、一件叙事或者一个论述,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更形象化和具体化,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学生也可以利用所学的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背景,去解读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或目的,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以及表达的情感。因而,语文和历史这两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是合力的最佳整合。

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教师都会提及《三国演义》,这是我国文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很多学生从小就喜欢看这部名著,对里面的人物、故事更是如数家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在历史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或者介绍“赤壁之战”时可以节选片段,但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文学作品与史实之间的区别,从而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再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虽是九年级语文学科才学习的古诗词,但在本校,是七年级新生入学后必备的经典诵读的材料,因而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时,笔者会把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作为导入新课的材料,让学生分享品读苏轼所要表达的意思。虽然没有学习过,通过不断诵读,还是有一部分学生能品读出苏轼要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于是,笔者会简单介绍一下苏轼的一生,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在介绍苏轼的一生时还会利用上一节课所学的“知州”“重文轻武”等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重文轻武所带来的影响。在适当补充后,引导学生思考宋朝时政治方面的阶段特征:民族政权并立。

第二,历史学科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整合。历史学科与道德与法治学科之间存在太多的知识交叉,联系紧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不仅是初中历史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开展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时候就可以把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内容融合进来,让初中历史的思想教育效果更加突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国现代史的内容时,学生都反映政治性太强了,像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有很多内容都是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学习过的。因而,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两个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有些道法课上已涉及的内容可以减少内容,有些需要有所区别的就要特别强调。例如,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与实行的意义,虽然两个学科都有提及,但角度不同,要让学生在区别中强化记忆。道法教材主要从政治的角度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①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②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④有利于维护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自豪感;⑤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更多是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角度分析。而历史教材中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是这样概括描述的:①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②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③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因而,在指导学生记忆时,可以让学生从三个层面去分析:从政治角度分析,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从历史角度分析,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共享发展成果角度分析,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第三,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的整合。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时空观念”,我们也经常听到“史地不分家”“左图右史”等说法。初中历史教材,每一册都会配套一本《历史地图册》。由此可知,历史学科和地理学科之间是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必然组合。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地理知识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把特定的历史事件放在当时的地理位置、地理形势、人文特点上去分析。教师也可以利用地理学科的时空逻辑思维来帮助学生解决历史学科的时空问题,这不仅能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时,为了更直观地了解五胡内迁和北民南迁,笔者会利用《中国历史地图册》的《东汉至西晋时期各族的内迁及其分布》《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让学生在示意图上认真观察,在中国地图上标出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大概方向,并分析原因与特点,从而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而分析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时,可以展示《江南地区的开发》示意图,让学生根ZJKta0Gd0RYa2MmRREc0if+XTwoR0rXF/HIHjS1MNu8=据图中的图例来归纳当时江南地区开发的概况,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学生除了从北民南迁、战乱较少等历史原因上分析,还可以根据地理上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相关知识,得出结论:江南地区地理环境优越,适宜农业生产。

再如,在教学“开辟井冈山道路”知识点时,笔者会展示当时的中国形势示意图,让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分析选择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原因,以及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对革命发展的作用等,这样就可以把初中地理知识和初中历史知识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在学习本课知识后,笔者的作业设计会利用地图学科知识,让学生绘制中国红色文化的旅游路线图,或者绘制相关文创。学生通过这份作业,对红色文化,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四,历史学科与艺术学科的整合。人类历史包含着丰富而灿烂的文化成果和艺术成就,这为历史学科与艺术学科整合提供了可能。在初中历史课堂上需要教师深度发掘艺术教学元素,把文化艺术引入课堂,让历史教学成为具有美学的课堂,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和地图册里,有很多艺术作品。如反映张骞出使西域的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反映文成公主入藏的《步辇图》等,这些现有的材料肯定是要利用起来的。不仅如此,在平时的教学当中还会运用课外的歌曲、舞蹈、绘画等导入新课,或者作为材料题的材料,学生通过观赏这些艺术作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这些作品的创作意图,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当时的时代特征或历史趋势,而且有利于学生解读这些艺术作品,从而提升他们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时,笔者选用《庄稼人翻身乐》歌舞剧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欣赏之时,关注演员的表情和音乐的旋律,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用这种表达方式。学生基本能说出这是为了表达农民在获得土地时的喜悦。在得到这个结论之后,笔者再追问:“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要把土地分给农民?”“之前的土地政策为何要去改变?”“从土地政策的变化,你看出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有什么依据”“通过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感悟?”通过一系列的问题链,让学生能够理解本课的一个升华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历史学科与上述学科相融合,都是比较常规的搭配,其实历史学科也可以与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例如,可以利用数学学科的数轴、抛物线、加法公式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历史事件以及事件之间的联系;利用物理学科的力学来理解曲辕犁促进农业发展的知识;利用中国古代丰富的体育运动来培养学生对体育学科的热爱,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进行一个主题活动或者一节课的学习时,跨学科教学不可能只是某两个学科的结合,我们要进行多个学科共同融合。而这种融合,应以历史学科为“根基”,结合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不能喧宾夺主,失去了历史学科的主位。而学科的融合,不是跨越多跨好,跨的目的是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和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华而不实,失去了历史课堂的实效性。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时,笔者引导学生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族政策的确立与施行,以历史学科为主,结合语文、道德与法治、地理、美术和音乐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历史上的民族政策问题进行综合探究。教师抛出主题,提供部分参考资料,并提出几个参考活动主题。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分组,选择或自拟一个主题活动,确定小组合作设计方案,分配任务,完成主题活动,具体如下:①绘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思维导图;②拍摄民族服装秀视频《最炫民族风》;③查找并收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自治权;④展示去周边少数民族乡调查研究的成果;⑤播报“对口支援少数民族”或“西部大开发”新闻发布会;⑥展示“非遗文化共传承,民族团结心连心”成果。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探究后整理材料并做成视频或展板,进行成果展示。学生通过本次学习活动,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识更深,对民族共同体更加认同,并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民族问题的重视,体会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不断完善,提升了他们对巩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认识,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了文化自信,涵养了家国情怀。

在整合各学科资料的过程中,不能太过超前,即不能把学生还未学习到的知识点进行强行整合,这会增加课堂的负担。例如,有些教师会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时选用曹操的《龟虽寿》,让学生感受曹操尽管形老体衰,但仍不断进取激励自己,从而引导学生体会曹操的豪情壮志。而曹操的《龟虽寿》是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才有的,如果在七年级上册就要运用这首诗歌,还要花点时间去赏析古诗,因而在这一节课里,这个整合并不是最佳的。

学科的融合,不仅表现在课堂上,也可以表现在作业的设计上。当前,教师对作业设计的观念也在不断发生转变。作业评价要紧扣课堂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在注重理解和应用的基础上,强化综合性、探究性和创新性,体现层次性;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

笔者的作业形式不断多元化,不仅有大家熟知的中考四种题型:选择题、材料辨析题、材料解析题、材料论述题,也会设计一些开放式的作业,如制作思维导图、拟写调查报告、创作诗歌、编写历史故事、观看历史影视作品、制作手抄报或电子报、绘制示意图、绘制旅游路线图、设计文创、编排舞蹈等,这些作业设计,都是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这有利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学习完《古田会议》这一知识点后,笔者的作业设计是这样的:请寻找龙岩市新罗区的红色文化,并为此设计一个游览红色新罗的路线图,或者为红色新罗代言,设计一个文创,并说明设计意图。在学习完《民族大团结》后,笔者的作业设计是这样的:①必做题:完成《历史填充图册》第37页的读图答题和第38页的选择题。②选做题: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维护民族团结的支持。(可以制作手抄报、拍视频等)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喜爱,并说明理由。(可以手工制作、跳少数民族舞、唱少数民族歌曲、绘制少数民族画等)。在学习完《新航路的开辟》后,笔者会让学生手绘四大航海家远航的路线图。在复习完《丝绸之路》后,笔者会让学生选择一件文物进行解说。这类作业设计呈现的形式多样,涉及多个学科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培养跨学科思维和创新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 结论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进行跨学科教学,教师一定不能为了跨而跨,跨不是为了形式多样,而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解决学科的知识,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周振华.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什么?怎么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

[3]周振华.跨学科主题学习——怎么跨?怎么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

[4]杜芳,陆优君.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

作者简介:陈微(1979~),女,汉族,福建龙岩人,龙岩初级中学,研究方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