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创新研究
2024-07-30郭宝山
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在初中阶段,数学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然而,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数学教师应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教学进行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此,文章对“互联网+”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策略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初中;数学;教学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0-0068-06
近年来,我国不断对教育行业进行深化改革,社会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关注度有所提升。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更加多元化,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需要数学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学情对教学进行优化与创新。如今,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相较于小学阶段,初中数学知识的难度更高,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数学水平难以提升。对此,数学教师应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创新,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升自身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 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方式单一、固化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配合板书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仅凭借教师的讲解、板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较为困难,进而造成教学质量和效率低下。同时,传统教学方式的单一性也导致了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思考的机会。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倦、无趣的感觉,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生活化特征,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单纯围绕课本中的知识进行教学,没有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导致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陌生感”,进而引发学生的反感情绪。
(二)课堂主体不明确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在整节数学课上,讲解知识、把握教学节奏,学生只能呆呆地坐在下面听讲。虽然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课堂提问环节,但一般仅限于一些简单的问答,或者提出问题后点几名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回答,非常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僵化。同时,现阶段,很多教师都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但是为了合理把握教学节奏,控制课堂秩序,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存在浅尝辄止的现象。一些教师仅仅利用多媒体进行数学知识的总结,并没有将信息技术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得到充分激发,进而影响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师的互联网应用水平有限
近年来,我国在教育行业中大力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旨在提升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是,结合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对互联网的应用能力较为低下,无法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对互联网工具的应用也较为欠缺,导致教学方式方法过于单一,教学的实效性较低。
二、 “互联网+”对初中数学教学创新的重要作用
(一)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数学教学资源局限于数学课本和一些纸质材料,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在网络上获取到各种形式的优质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料,并将其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比如,现阶段,互联网上拥有海量的在线视频课程和教育App,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到网络上搜索教学素材,比如课件、微课视频、习题等,这些教学素材能够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拓宽学生的数学学d514817c4f4ad657b3eaf2d4f6433bf0f1a664557f12e3b3b9ffbf47863cc5f7习视野,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各种自主学习的机会和工具,比如在线学习平台、电子教材、学习社区等,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学习节奏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并可以打破时域和空域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进而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同时,互联网也为学生提供了与同学、教师进行合作学习的平台,学生可以在线上组建讨论群组,与同学共同研究数学问题。并且,对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学生可以直接在网络上向教师请教,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这种学习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促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实现个性化、差异化教学
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都有所不同,传统的集体教学很难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而利用互联网,教师可以通过学习管理系统、在线测试和评估工具等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个性化监测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差异化的教学指导和教学资源。同时,互联网还提供了各种自适应学习系统和智能化辅助工具,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自动调整学习资源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三、 “互联网+”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创新策略
(一)创设生动情境,关联实际生活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习惯将学生当成一个成年人,运用成年人的思维模式来进行教学设计。然而,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都处于发育阶段,他们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仍然需要教师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创设出生动的情境,降低数学知识的难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能够体会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场景,并且逐渐养成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海量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从而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关联,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教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解一元一次方程》时,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算式到方程的思维转换,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事先到网络上搜索相关素材,为学生展示一个小动画:李叔叔和王阿姨在聊天,王阿姨问李叔叔今年几岁?李叔叔说自己是4月份生的,自己年龄的2倍减去2,是自己出生月份天数的2倍。在观看完动画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算式、方程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问题的解答,帮助学生对比算式和方程的异同,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方程的理解,并在此情境下,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的应用。又如,在教学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用坐标确定位置》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同学们展示一张电影院的图片,同时出示一张电影票,引导学生对电影票上的信息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观察电影票,并联系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看电影的经历,可以深刻地意识到坐标对位置的重要性。在此之后,教师可以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利用互联网搜索电影院的图片,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从而降低知识的难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坐标位置的理解和掌握。
(二)结合教学内容,制作微课视频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视频已成为众多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得力助手”。通过制作精心设计的微课视频,教师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并且可以利用微课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出总结、概括。微课是一种集合了动画、声音、图像的多媒体形式,一般时长在5~10分钟,数学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制作微课,不仅可以将微课用于课前导入阶段,还可以在自主预习、课堂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从而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教学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锐角三角函数》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制作适用于自主预习阶段的微课视频,将本章节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并明确每个知识点下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对本章节的知识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本章节学习完成后,教师可以再次制作一个微课视频,将本章节中的重点、难点知识,以及重点题型编录到微课视频中,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也可以分享到班级微信群中,让学生自行观看学习。微课视频在互联网技术的辅助下,有效地打破了时域和空域的限制,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巩固和延伸。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课后观看微课视频进行能力拓展;对数学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在课后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达到巩固、复习的目的。但是数学教师应当注意,一定要控制好微课视频的时长,一般来说,初中生对多媒体知识内容的注意力仅仅能够维持15分钟左右,为了后续课堂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教师不宜制作时间过长的微课视频,以免增加学生的疲劳感,影响后续的学习激情。同时,微课视频中的教学内容应当生动有趣,一些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仍然采用刻板的说教式多媒体演示方法,等于将课堂教学直接搬运到微课视频中,微课内容缺少吸引力,进而导致微课的教育价值未能被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将一些学生喜欢的元素,比如,明星或卡通人物添加到微课视频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教学经验来看,一般建议数学教师在自主预习、课前导入阶段应用微课视频,在这两个阶段的应用效果最好,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能够提高微课视频的应用实效性,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打好基础。
(三)多元呈现,化静态为动态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中,很多知识虽然在理解层面过于抽象,但是知识本身是具有动态性的。比如,对称图形、运动轨迹等。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仅采用“口述+板书”的方式,将会增加知识的理解难度,并且不利于学生的掌握和应用。因此,数学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课本上的数学知识由静态转化为动态,合理运用多元互联网教学工具,将运动轨迹、几何图形进行动态呈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点、线、面的空间关系、转化过程等。同时,函数图像也是初中阶段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来辅助教学,比如采用PPT、小动画等,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比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一次函数》这部分知识时,如果教师仅仅通过口头讲述,学生可能难以想象一次函数的图像。教师可以事先制作一个小动画,将函数与直角坐标平面进行有机结合,为学生演示利用三个点画函数图像的方法。通过这个小动画,可以生动地展示一次函数的图像如何与坐标系相对应,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选择三个点后,将其连成一条直线,就可以得到一次函数的图像。在播放小动画时,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比如,教师可以在播放完小动画之后,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确定三个点的过程,或者利用互动投影仪,让学生实时在白板上移动点来观察图像的变化。这样的互动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并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又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视频进行动态演示,通过太阳光照射、阴影等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勾股定理的内涵,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掌握,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迁移。教师可以利用绘图软件绘制一栋高楼,并且模拟太阳的光线照射,组织学生观察光线照射到高楼后,在地面上所形成的阴影,接下来,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个直角边的长度发生变化,阴影形状会怎么改变。通过思考、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到阴影的长度与直角边长度之间的关系。随后,教师可以引入勾股定理的概念,引导学生在太阳光照在高楼下的阴影案例中应用勾股定理,通过计算阴影的长度和直角边的长度,学生可以验证勾股定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比如船帆的倾斜角度、塔的影子等,通过探索这些现象与勾股定理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利用网络平台,资源共享互动
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使初中数学的教学创新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现阶段,各种线上课程、网络资源、学习App等资源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初中生大多对这些资源拥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网络平台上的资源,帮助学生拓宽数学学习视野,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利用一次函数解决购物问题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到网络上搜索与之相关的学习资源,并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或钉钉群向学生分享。教师可以构建一个初中数学题库,实时向题库中上传优质的习题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后自行登录题库进行答题。教师可以在题库中实时查看学生的答题情况,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结合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优缺点等,自动生成学习建议。教师应及时将学习建议反馈给学生,指导学生改进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微信、QQ等媒介向教师请教,从而获得教师的指导。学生可以选择将问题以文本、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发送给数学教师,数学教师可以直接“对症下药”,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详细的解答、示范,或者直接在图片中进行标注,帮助学生理解并解决问题。通过线上交流,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升学习水平。除此之外,网络平台还可以提供在线讨论区或课堂群组等功能,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对一些学生之间能够自行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在设置学生群组时,数学教师应当确保每个群组中至少有一名数学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使其能够为其他学生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数学问题。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可以相互讨论和纠错,促进彼此的成长。
(五)课上集体教学,课后分层辅导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意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方法,以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能力提升。然而现阶段,我国初中学校中,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都比较多,教师在教学中通常采取集体教学的方式,个性化教学的实施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来实施浅层次的分层教学,比如,对学困生提出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引导其解答,对优等生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引导其深入思考并解答。这就导致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法被充分照顾到,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课后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教学指导,实施分层辅导,从而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和潜能都能得到充分激发,促进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数学能力均得到不断提升。比如,在教学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在课上应照顾到学生整体的学习需求,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视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但是对学困生来说,他们在前面学习中,对几何图形的知识掌握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对此,教师在课后可以结合学困生的实际问题,到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的教学资源,利用微信、QQ分享给学生。比如,教师可以多选择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钥匙环移动、车轮滚动等图片或演示视频,分享给学困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直线与圆相切的关系,从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又如,在教学《二次函数》这部分知识时,一些学困生在一次函数的学习中就没有打好基础,教师可以在课后为其分享一些一次函数的习题,以及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对比资料,帮助他们顺利完成知识的过渡。对优等生,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后为其补充一些延展性的习题、资料,使其能够在课后按照自己的学习需求继续深入学习,进而促进其数学能力的提升。
(六)鼓励学生参加网上数学竞赛,拓宽学习视野
在“互联网+”背景下,初中生可以利用网络接触到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在过去,数学竞赛主要通过省市教育部门牵头组织,由各学校教师选择班级中数学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参加比赛,学生是无法自行参赛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初中生的数学学习视野。数学教师应当摒弃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能够参加数学竞赛的陈旧观念,现阶段,由于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数学竞赛,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数学潜能,在各种数学竞赛中争光夺彩。对此,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网上的数学竞赛,接触不同赛事中的数学题目,了解题目的形式、内容,从而拓宽初中生的学习视野。在参加网上数学竞赛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同龄人,与其切磋交流,学生能够学习到数学课堂之外的诸多知识,比如解题方法、解题思维等。同时,数学竞赛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个例子,教师在教学几何相关知识时,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网上的数学几何知识竞赛。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通过讲解定理、概念、示范解题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几何概念。然而,在网络上的数学竞赛中,学生会接触到更加复杂的几何问题,学生需要充分调动所有已学知识才能够做出合理解答。学生通过参与几何知识竞赛,即便是没有名列前茅,也能够有效地拓宽其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数学综合水平。现阶段,如“希望杯”“月生杯”等全国知名数学竞赛,都在“互联网+”背景下,组织了全国网络邀请赛,数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赛,通过接触更多类型的数学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七)利用互联网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提供及时反馈
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上网群体的数量越来越庞大,在线平台越来越多样化,互联网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一个强大的工具。教学评价体系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的学业表现,并提供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的反馈。然而,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信息获取和反馈延迟等问题。因此,结合互联网技术来完善教0K0sdc2lomb5y6K2p8UUKQ==学评价体系,提供及时反馈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利用互联网,教育者能够更有效地收集、整理和分析学生的数据,从而更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首先,数学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使用自动化评估工具来实现作业和考试的快速批改。通过将学生的答案输入系统中,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评估和分析学生的回答。自动化批改系统不仅可以提高评估的效率,还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确保评估结果的公平性。教师可以更加专注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被烦琐的批改工作所束缚。其次,互联网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具,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对学生成绩进行详细的统计和分析,通过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绩表现,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薄弱之处,并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教师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找出教学环节的潜在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样学生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和需要改进的方面,从而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比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平面直角坐标系》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利用互联网数据收集分析工具,发现一些学生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存在薄弱之处,无法顺利完成点的位置与坐标之间的相互转换。教师可以直接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学生,并对学生提出改进建议。在课后增加一些有关点的位置与坐标转换的习题,帮助学生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后,教师可以在学习平台上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将教学评估内容实时上传到学生的学习档案中,并且为每个学生家长设置单独的登录账号,以便于学生家长随时登录到平台上,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教师也可以在学习档案中为家长提出合理的家庭教育建议,从而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就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情境,关联实际生活,结合教学内容制作微课视频,利用多媒体多元呈现,化静态知识为动态形象,从而降低数学知识难度。在课上采用集体教学方式,在课后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同时,数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网上的数学竞赛,接触不同类型的数学习题,从而拓宽学习视野。并且,利用互联网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提供及时反馈。通过上述创新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海梅.“互联网+”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分析[J].教育界,2023(35):11-13.
[2]王丽娟.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3,25(22):188-190.
[3]雷超.“互联网+”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创新教学的思考与方法[J].中国新通信,2023,25(22):194-196.
[4]谢润忠.“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J].中国新通信,2023,25(20):218-220,115.
[5]马宝平.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价值与方法[J].甘肃教育,2023(20):89-91.
[6]梁月球.“互联网+”下的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19):50-52.
[7]石照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初中数学教学[J].学周刊,2023(30):76-78.
[8]洪国涛.“互联网+”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信息化探究[J].学周刊,2023(30):82-84.
[9]丁娟.“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初中数学线上与线下融合教学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3(26):106-108.
[10]马泽玉.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J].知识文库,2023,39(16):40-43.
作者简介:郭宝山(1973~),男,回族,福建石狮人,石狮市永宁中学,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