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衔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研究
2024-07-30高康锐
摘 要:学生自学能力是现代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如何通过小升初衔接教育助力学生形成自学能力至关重要。自学能力与学生学习质量密切相关,且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发展。目前,诸多初一教师反映刚进入初中的小学生,由于无法适应教育形式、学习方式和环境等变化,出现了学习能力低下、不适应学习环境、缺乏学习目标等问题,这也凸显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正确、科学的自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快地适应初中学习和生活,也是顺利开展初中教学的关键点。基于此,文章重点研究小升初衔接教育中,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升初衔接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0-0007-05
大部分学生在刚进入初中时,出现了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无法快速适应初中学习,一些学生甚至对初中学习感到无所适从,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质量,也不利于学生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就必须做好小升初衔接教育,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教授他们科学、有效的自学方法,才能确保他们的健康发展。
一、 小升初学习的主要变化
(一)教材内容的变化
在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国基于小学教材内容,对初中教材做出了一些调整。也就是细化了各阶段课程内容。以数学课程为例,其一,小学数学知识更加直观、形象、易懂,以常规计算为主,大多是一些简单的题型;而初中学习内容并非如此,学生一开始要学习诸如绝对值、负数等陌生的抽象概念,要掌握多种计算方式,如乘方、幂等。其二,目前虽然强调素质教育,然而初中生依然存在沉重的升学压力和学习任务,大部分学生除了要接受校内教学,还要在周末接受课外培训,压力较大。所以,初中教育除了加大了内容难度,也加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教学方式的变化
小学生在长期的灌输式教育下,学习十分依赖教师,且小学教师会反复地向学生讲解易错的知识点,为了让他们透彻理解知识点,而拖慢学生学习进度。然而,初中学习并不一样。小学生需要从依赖型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要自己提前预习课堂上的知识点,教师大多不会个别讲解一些简单的教学内容。只会仔细分析难度较大的内容,这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二、 小升初衔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问题
(一)没有做好课前预期和课后复习,缺乏正确的学习习惯
教师虽然频繁强调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例如要认真做好课前预习,要重点标记出不理解的内容,便于上课时提问。然而,大部分学生依然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或者无法长期坚持。主要体现如下: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在练习题或测试题完成后,就放在了一边,直到考试前才回顾,这种习惯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
小学生步入初中后,需要面临诸多的学习课程,学习时间变得更加紧张。且初中知识抽象性远高于小学,不能只依靠教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自学方法。但是,大部分学生目前缺乏自学能力,没有基于自身实情,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至于虽然投入了大量的学习时间,但是却难以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长时间如此,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信心。
(三)学生存在学习心理差异
瑞士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影响深远、十分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基于该理论能够了解学生在各阶段的行为与思想特点,以数学学科为例,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小学生,虽然可以掌握数学定理和概念,但是却难以理解、使用具体的概念内涵和数学概念推理法等。初中生需要具备形式运算思维,也就是要能够脱离具体物体或模型,根据已知条件推导出未知条件,从而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然而,一些小学生在步入初中后,并没有及时转换具体运算思维,从而出现畏难情绪。
三、 小升初衔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有效策略
(一)充分了解学生,放慢教学进度
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最初的学习兴趣浓厚,也十分渴望学习新知识,然而,受有限学习精力的影响,一段时间后,学生会产生懈怠心理,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尤其是对思考能力要求较高的数学学科,如果教师最初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利用好关键的衔接期,引导学生逐渐适应初中学习,而是在学生遇到问题后,再给他们补知识,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目前,大部分学生在大容量、快节奏的初中课堂中,出现了跟不上的问题。所以,教师应当一改在教学起始时直接介绍新知识的模式,要告诉学生初中学习内容和小学的差别、怎样快速适应初中学习等。只有放慢最开始的教学节奏,预留充足的缓冲时间给学生,才能够从起始时学懂,慢慢学深,最终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小学生心理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形成勤奋感和胜任感,若学生成功的学习体验多于失败,就会变得更加勤奋,形成学习信心,相反地,则会出现自卑自贬的心理。小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而初中更强调主动学习,学生需要具备正确、独立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鉴于此,在小升初衔接教育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课程。通过预习大致了解课程内容,发现学习难点,接着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重点关注难点内容,确保自己理解,且学生也可以通过预习提前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从而跟上教师上课的思路,主动与教师互动。预习对学困生尤为重要。因为与优等生相比,学困生做题效率低、完成度不高,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做题,因而要留出比别人更多的预习时间。所以,学生应当重视课前预习,通过课前预习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和作业完成效率,才能有更多的时间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循环往复。然而,需要关注的是,如果学生缺乏充足的预习时间,就应当在合理划分时间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度和复杂度,分配自己的预习时间和精力,重点预习复杂、难懂的课程内容,才能确保自身对该课程内容的牢固掌握。若学生在课上存在疑点或难点,也可以在本子上先记下来,课后询问老师或自己研究。课前预习有助于学生课上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消化课堂学习内容,改善课堂学习效果。对时间紧张、缺乏时间预习的课程,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快速在课前浏览本节课内容,大致了解需要学习的内容,避免课上脱离教师思路。
以语文学科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时读通课文,做到流畅、正确地朗读,切勿添字漏字;然后划分课文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或生词,并查阅工具书,或是根据上下文猜测词语意思;接着思考各段落的串联顺序是什么;也可以找出课文中心句;圈出文中的好词佳句,并初步评析这些词句;写下自己不懂的问题,在课上与学生交流等。此外,教师也需要在课上点评学生预习作业完成情况,并讨论、交流学生遇到的典型问题。然后开展预习总结,及时表扬预习认真的学生。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方法为检查目的,尽量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出积极的评价。
(三)用导学案提炼核心问题
小学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存在一个通病:教师更倾向于一点一点向学生灌输知识,避免学生无法理解;过度细化问题,且会反复讲解相同的问题,以确保学生理解。这无形中占用了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缺乏学习目标,还会更加依赖教师。初中教学主要是“课前预习”“课上答疑”“课后练习”的模式,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品质和自学能力。若学生缺乏这两项要素,就无法适应初中学习。所以,教师在小升初衔接教育中,可以用导学案的方法提炼核心问题,并展示给学生,引导他们自主思考,从而无缝衔接初中教育。
以数学学科为例,教师在“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中,可以按照教学重难点设置导学案。以“分别在大小不同的杯子里注入同样多的水”为例,请你根据杯子所装水的不同特征,填写如下导学案:①题中有哪些变化量?哪个是隐藏的不变量?②是否存在相关联或不相关联的变化量,判断依据是什么?③两种变化量从左往右是怎样变化的?从右往左的变化又如何?两种变化方向如何?④请根据底面积乘相对应的高算一算,并说一说该乘积表示什么?⑤请你将两种变化量的关系表示成一个关系式。教师用导学案浓缩提炼本节课的主要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整体认识正、反比例的联系、本质和不同,还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和自学能力的发展,从而接轨初中教学。
(四)落实以生为本理念
新课改要求教师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相比小学学习,初中知识点更多、教学进度更快,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和考试压力下,会延续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状态,看似此类方式效率很高,实则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自信心。教师要在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以数学学科为例,学生在学习“负数”内容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让他们从数学思维出发,思考生活中有哪些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引导学生用正数和负数表示这些生活常量,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在“三角形内角”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已经接触过量角器量角知识,或是有过拼接角的体验,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所以,教师要因势利导,通过设疑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测量法并不能避免误差,剪拼法知识用眼睛观察到的结果,可信度不高,那么谁能结合自身所学知识,通过严谨的数学推理,推导出三角形内角和必然是180°呢?此时,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把控课堂,让他们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像数学家一样通过发现、实践、推理等活动,逐渐验证这一结论。教师的适当“放权”,不仅给予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还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思维。
(五)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小升初衔接教育中,教师更需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习惯、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自主思考和探究是最关键的学习方式之一,“双减”政策提出了减负增效的要求,所以,教师更需要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高效的课堂教学中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以语文学科为例,学生在学习记叙文时,教师可以先带领他们熟悉记叙文的写作顺序和技巧、情感表达方式等。接着让他们阅读课文,找到关键的故事情节,分析课文的思想情感和主要内容等,就好比让学生自主套用公式解决问题,逐渐培养他们的语文阅读和语文分析能力。
在任一学科的小升初衔接教育中,教师都需要主动向初中教育靠拢,掌握学科本质,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他们的交流能力、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初中学习,避免产生学习抵触心理。
(六)提升学生环境适应能力
大部分小学生在刚进入初中时,面对新的同学、老师和学习环境,会有一定的担忧和压力。同时,他们十分好奇新事物,大多抱着努力向上的心理,渴望被老师和同学关注。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趣味活动,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在师生活动中获得温暖体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缓解由于不适应新环境、无人交流和倾诉而产生的无助感。此外,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进取心理,适当奖励他们,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只有真正从内心深处燃起学好知识的信心,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发展,获得智慧教育的启迪。初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想要学好知识的心理,保护他们的学习初心,在此基础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为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爱上学习,然而,目前大部分学生经过长久学习后普遍认为学习知识是一件十分单调乏味的事,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因此,学生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他们感知学习知识的乐趣。以数学学科为例,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有关数学的历史和故事,如三次数学危机的数学史实,用“阿基里斯是否可以追上乌龟”“罗素是否可以自己剪头”这种令人着迷的数学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信心。
(七)引入归因训练,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要重视引入归因训练,从内部可控的角度,引导学生自我归因。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取得理想成绩的时候,改变以往“你真聪明”“你能力很强”等鼓励性话语,采用“最近你很努力,请继续保持”“这是你努力学习的成果”等语言;在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教师切勿用“你真笨”“你不适合学习”等语言,而是应该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如运用“你最近的努力不够,要更加积极学习哦”“你只要愿意努力,一定可以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等语言,以激发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减少他们在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古人云,胜败乃兵家常事。学习知识免不了遭受困难和打击,因此教师要在平时尽量鼓励、引导学生,强化他们的抗挫折能力,让他们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冷静分析失败原因、积极调整自身的学习心态与方法。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情绪和状态。尤其是对后进生,教师要耐心地指导和鼓励他们,切勿否定他们,也可以布置分层作业,正确评价学生,引导学生从内部归因,从而逐渐重塑数学学习信心。
(八)重视课后自学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一项长久的工程,需要坚持不懈。科学的自学方法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助力他们的终身发展。教师在小升初衔接教育中,应重点采用如下方法。
1. 重视作业习惯的培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除了要在课堂上学习数学,还要多练习,多向同学和教师提问自己不懂的地方,弄明白不懂之处,然后形成错题集,才能持续拓展自身的解题经验,从而游刃有余地学习。小学生目前在解题时常常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书写不规范、解题格式不严谨。这种现象在初中也十分常见,学生习惯性地在做完题后与他人对答案,缺乏耐心,独立思考能力弱,以至于经常在正规考试中由于粗心大意而做错题或不规范书写而丢分,这不利于学生的衔接学习。基于此,教师要在小升初衔接教育中关注如下要点:首先,教师要发挥榜样作用,工整、规范、有逻辑地书写板书;要严格要求学生,让他们从小意识到工整、规范书写的重要性,并及时纠正不规范书写的学生。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业前,先复习一遍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在复习完所学知识后再做作业;培养学生自主作业的习惯,也就是要求学生自己完成作业,做到不抄袭,不懂就问;让学生专心做作业,也就是不要一边写作业一边看电视等;检查作业习惯,也就是及时检查自己做完的作业,及时找到自己的问题,并纠正;并要求学生按时交作业等。让学生通过这些方式保证作业的质量、数量和完成进度。
2. 利用工具书、记笔记
首先,学生在课内自学和课外自学时,最佳的助手就是工具书和资料。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借助字典、网络等工具书学习。
其次,要让学生习惯做课堂笔记。做笔记是自学能力的一种,教师要将批注、画线、圈点等记笔记的方式教授给学生,并定期检查他们的笔记。此外,要让学生习惯记课外阅读笔记。将积累课外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如摘抄法、好词佳句积累法等,培养他们正确的阅读习惯。
3. 重视质疑习惯的培养
只有让学生不断地发现学习问题和学习难点,反复质疑、解疑,才能够丰富他们的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所以,教师在小升初衔接教育中,要鼓励学生踊跃提问,组织他们开展研究探讨活动,积极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要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乐于质疑的信心。此外,教师还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加入他们的学习活动中,与他们共同质疑、探究,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
4. 认真听讲,勤思考
学习必须勤思考,因为学习属于思维锻炼活动。投机取巧地学习,是难以取得理想成绩的,为此,学生要不断激发自身的潜能,刨根问底地学习知识,透彻理解知识内涵,形成良好的问题分析习惯,然而,目前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看手机短视频,这些短视频缺乏营养价值,长期如此,不利于学生的深度思考和培养专注能力。想要上课听懂,学生就需要专注听讲,认真分析、不断思考各种学习问题。因此,在小升初衔接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勤做笔记、专心听讲的习惯,让他们带着问题上课,大胆、灵活、专注地思考各种难题。当然,教师也要结合他们的认知和心理特点,设置学生跳一跳可以够到、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培养他们同时听课、看书、做笔记、思考、回答的习惯,做到五官俱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积极思考怎么做、为什么,从而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实现高效学习目标。
5. 重视复习习惯的培养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习需要经历“学习”“保持”和“再现”这三个过程,知识会经历“先快后慢”的遗忘过程。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复习小结的习惯。可以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回顾当天所学内容,在第二天及时复习自己遗忘或不明白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或已做题目,以知识点、解题方法和题型等为依据,分类装订日常作业和练习错题,撰写反思总结报告,作为日后的复习参考,从而提升自学能力。
四、 结论
小升初是学生最关键的学习阶段,也是他们的人生转折点之一。教师在这一阶段应当有耐心,采用正确的引导方式,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鼓励他们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和课后自学习惯,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进而有效衔接初中学习。
参考文献:
[1]刘功俊.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20(10):118-119.
[2]许胜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研究[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9(3):12.
[3]蒲昌莲.浅谈如何在小升初数学衔接教育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东西南北(教育),2020(12):216.
[4]汤秀荣.“扶上马,再送上一程”——小升初数学衔接教学的行动报告[J].女报(家庭素质教育),2020(5):191-192.
课题项目:文章系2023年兰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小升初衔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立项号:LZ[2023]GH0128。
作者简介:高康锐(1975~),女,汉族,甘肃兰州人,兰州市西固区临洮街学校,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