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交通运输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4-07-30朱震军过秀成盛玉刚陈玥
摘 要 产教融合的交通运输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是践行新时代交通强国战略的重要路径。为准确把握交通运输专业硕士的培养特征,构建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文章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南京林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
关键词 交通运输;人才培养;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16.012
Exploration of the Training Model for Master's Talents in
Transpor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ZHU Zhenjun1, GUO Xiucheng2, SHENG Yugang1, CHEN Yue3
(1. College of Automobile and Traffic Engineering,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angsu 210037;
2.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89;
3. North China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Jiangsu Branch, Nanjing, Jiangsu 210019)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the cultivation of master's talents in transportation is an important path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building a strong transportation country in the new era. In order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ster's degree training in transportation and construct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that integrates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alent training models from both "breadth" and "depth" aspects, and analyzes them based 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School of Automotive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at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Keywords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Cultivation of talents;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1]。产教融合是深化交通领域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交通行业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根本要求和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如何拓展产教融合的广度与深度,促进教育系统和产业系统内异质性资源的优势互补,与企业达成长期合作,实现“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为交通强国和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特别是培养交通运输专业硕士人才,是高校亟待思考的问题。
专业硕士人才培养需充分考虑学科特征与现实需求。李伟和闫广芬认为,现阶段专业硕士的培养呈现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需要进一步明晰专业硕士培养特征与内涵,并以此指导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实践活动[2]。李术才等发现专业硕士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不够高,专业特征定位不清晰,需充分结合专业学位特点和培养单位特色进行适用性解读[3]。夏静等认为,应根据人才培养特征进行分类施策,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培养相结合,形成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4]。丛琳和朱佳斌从培养组织与平台、专业设置与选择等方面,发现跨学科人才培养应具有协同性、创新性、灵活性等特征[5]。
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应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在育人体系中的作用。黄明福等发现,随着学科交叉融合加速,迫切需要对高校人才教学体系进行深度改革[6]。褚旭等提出要实施多维度教育培养模式,激发创新型工科研究生的多学科交叉互融思维[7]。任刚等针对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专业核心课程不够,系统、个性化发展不够凸显的问题,提出建立宽口径、重交叉的个性化专业培养课程体系[8]。田贤鹏等认为,推进跨学科教学机制变革,需基于问题导向、鼓励学科交叉、完善协同创新机制[9]。Zhang提出可基于人工智能算法评价与调整高校教育教学体系,进而建立量化、可控的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10]。
部分学者指出,教学中应将思政育人与产教融合融入教学体系[11]。邢文利和裴丽梅提出构建圈层式研究生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包括构建思政育人主体、思政育人课程、思政育人课堂[12]。史建青等基于产教深度融合培养模式的PDCA(质量管理四阶段)理念,讨论了产教深度融合培养模式与对策,以及专业硕士培养的质量监控体系[13]。郑世良和杨小微在专业硕士教育中融入工程情境、嵌入实践平台、导入工程项目、化入职业素养,以提升研究生的工程研究能力和工程伦理责任感[14]。
学者从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特征、交叉性和思政导向性等方面展开探讨,但仍存在培养过程与实践联系不紧密、培养质量未能很好保证、培养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等问题。因此,本文拟考虑交通运输专业硕士培养的基本特征,以思政先行为指导思想,从教学与实践两方面入手,以交叉融合与自主创新为培养理念,研究适合交通运输专业硕士人才发展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1 交通运输专业硕士培养特征
专业硕士教育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即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硕士在培养目标上与学术硕士有明显差异,专业硕士教育以专业实践为导向,注重职业实践和应用,其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分化与细化趋势日益明显,技术含量提高,使得社会对应用型研究生,特别是管理、工程等专业领域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识。然而,各个专业和产业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内容、路径不尽相同,并且不同的生产方式与人力资本需求下企业的合作意愿存在差异,因而需要结合具体专业、产业展开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和优化专业硕士教育的实施路径。
交通运输专硕人才应掌握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与宽广的知识体系,了解学科现状、发展方向和国际前沿,熟悉行业领域相关规范,能在本专业领域内的交通基础设施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安全与环境等方向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以解决实际问题,能独立承担本行业领域某一专业方向的技术工作,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 交通运输专业硕士培养的问题
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对高校培养交通运输专业硕士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新工科建设的基本理念是“问产业需求建专业,问技术发展改内容”,而部分高校的交通运输类专业面向学科办学,强调学科知识系统完备化,无法完全适应日益增长的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产教融合是解决产业与人才供给侧矛盾的有效途径,但在实施过程中主要聚焦实践教育,容易忽视思想理论的引领作用。其融合过程中思政教育内涵挖掘不充分,实践过程中产教融合程度不足,这会影响实际育人效果[15]。
深耕地方育人资源,思政培养务实人才。在人才培养问题上,“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当前交通运输专硕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重专业课、轻思政课,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重外在形式、轻内在协同等现象,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有待进一步挖掘。同时,高校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中产教融合的广度与深度不足,未能很好地覆盖交通运输专硕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合作尚且停留在局部环节的融合上[16],且企业的主体作用未能有效发挥,部分实践环节的产教融合还停留在形式上,培养模式与育人机制仍需创新。
3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
考虑到交通运输专业硕士培养特征,本文以思政先行为指导思想,以交叉融合与自主创新为培养理念,从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两方面研究适合交通运输专业硕士发展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具体如图1(p37)所示。
3.1 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提升产教融合的“广度”
在产教融合机制的探索中,将“党建引领,创新发展”的理念贯穿于交通运输专业硕士培养的全方位、全过程,通过政府、高校和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党组织共建,全力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从师资队伍、实践基地、产教融合项目等方面拓宽产教融合的“广度”,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共育人才。
高校通过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企业等校外单位之间的协同联动,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体制机制。①邀请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吸收企业先进理念。②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将高校的师资团队、科研成果、教学设备与企业的专家、技术、实践基地等资源进行共用共享,形成互补互利强大合力,畅通行业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从教渠道,提升高校教师育人教学素质,推进校内外导师师资队伍建设。③优先选择关键领域及行业领先企业建设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立实践基地管理机制和运行体制,形成校企双方高效协调沟通机制。④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及区域产业发展,针对关键问题形成联合培养项目,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⑤高效整合政府、高校和企业等多元主体的资源,推进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资源,构建紧密型产教融合网络。
2.2 全过程机制优化拓展产教融合的“深度”
围绕交通运输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课程开发、培养方案制定、教材编撰等方面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组织机制,保障产教融合走深走实。
①建立动态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基础―专业―综合―创新”的四个层次,围绕“学生―课程―企业需求”展开;与行业领先企业联合协作,校企保持密切沟通与信息共享,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反映行业最新发展状况和需求;以产教融合课程替代部分学术性较强的课程,将课程按递进的能力层次分布,并与其他专业课程紧密衔接、相互印证、融合开展。
②从满足研究生简单应用知识,锻炼融会贯通和创造性应用能力,融入学术前沿发展、最新技术成果和产业创新实践经验三个层次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联合行业企业专家,融合典型工程案例编撰产教融合课程教材,实现教学内容学术性与应用性相融通。
③实施产教融合评价改革,建立健全监督保障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完善专业硕士教育评价机制,强化专业学位论文应用导向,完善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制度,将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成效纳入评估指标体系,将教学案例编写、行业产业服务等教学、实践、服务成果纳入教师考核、评聘体系;在课程教学、科研训练、基地实践、学位论文等关键环节把牢质量关,打造全周期重点监控体系,坚持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全方位、多维度数据分析挖掘,分析研究生学业状况并及时预警,构建全链条、矩阵式的全过程质量监督机制,保障专业硕士产教融合教育质量。
3.3 南京林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
南京林业大学是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到实处。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对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改革提出的意见,制定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实施办法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要求各二级学院围绕校外导师队伍建设、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课程案例库建设等方面有效推进。
南京林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拥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交通运输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特色,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学院构建了“育人在交通”教育教学体系,发挥课程、科研、实践等方面的育人功能。针对交通运输专业硕士产教融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院立足于国家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并结合学校具体指示要求,已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政校企共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党建工作为纽带,积极开展访企拓岗活动,凝聚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合力,有效提升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广度和深度。
目前学院已聘请行业内10余位专家作为交通运输专业硕士校外导师,校外导师全过程参与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设计、培养方案制定等环节。学院与相关企业单位共建研究生工作站或联合培养基地15个,包括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1个。企业为专业硕士安排实习岗位,并将技术需求凝练为相应的研究课题,由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完成相应培养环节的学习任务,强化了交通运输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与企业生产实际和发展需求的有机结合。近五年,累计建设7个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课程案例库。学院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的建设成效,源源不断地培养了大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高水平交通科技人才。
基金项目: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22-2024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JT2022ZD003)。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 李伟,闫广芬.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理论探析与实践转向——基于分类观的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65(5):51-57.
[3] 李术才,蒋红光,朱太锐,等.综合性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困惑、困境与出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354(5):63-72.
[4] 夏静,张锐,严德勇.推动形成融合人才培养模式[N].光明日报,2023-03-11(12).
[5] 丛琳,朱佳斌.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工程人才培养的路径和特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1):97-103.
[6] 黄明福,王军政,何洪文,等.大系统导向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74(1):178-183.
[7] 褚旭,罗安,何敏,等.“层次递进、多维融合”研究生课程与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9,630(12):55-57.
[8] 任刚,王卫,李大韦,等.新时期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与探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2(S1):153-156.
[9] 田贤鹏,李翠翠,袁晶.从学科立场到问题导向: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机制变革[J].高教探索,2021,215(3):52-59.
[10] Zhang F.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drive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ystem in universities[J].Computational and Mathematical Methods in Medicine,2022:8503239.
[11] Bao Y,Kehm B,Ma Y.From product to process.The reform of doctoral education in Europe and China[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18,43(3):524-541.
[12] 邢文利,裴丽梅.圈层式协同育人:研究生课程思政新模式[J].教育科学,2021,37(5):29-35.
[13] 史建青,董春来,冯娜娜,等.PDCA循环法用于专业硕士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研究[J].测绘通报,2021,528(3):152-155.
[14] 郑世良,杨小微.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的价值意蕴、历史演进与路径探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3):124-129.
[15] 黄海燕,续智丹,杨福源,等.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学生工程实践教育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4):188-192,199.
[16] 姜丽,杨维明,张玮.“基地+平台”一站式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2,39(4):228-23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