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绿色实践助力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路径探究
2024-07-30曾武佳胡芳芳
摘 要 现代教育侧重传授间接知识,缺乏对客观实际的关注,导致学生知易行难,创新能力不足。以这些问题为导向,文章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植入“通往自由之门”的绿色价值理念,开展一系列基于乡村背景的案例比赛、实践调研、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等项目,探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乡村绿色实践路径。通过近五年的行动研究,项目组在植入绿色价值理念、拓展通识教育的乡村空间、提供创新创业的动力来源和素材,以及促进劳动教育落地生根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关键词 乡村绿色实践;综合素质;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16.002
Exploring the Path of Rural Green Practice Assist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ZENG Wujia, HU Fangfang
(School of Economic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00)
Abstract Modern education focuses on imparting indirect knowledge, lacking attention to objective reality, resulting in students being easy to understand but difficult to implement, and lacking innovation ability. Guided by these issues,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eachers should implant the green value concept of "leading to the door of freedom" into students, carry out a series of rural background based case competitions, practical research, teaching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and other projects, and explore the path of rural green practice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nearly five years of action research, the project team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implanting green values, expanding the rural space of general education, providing sources and materials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promoting labor education to take root, providing a reference example for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Keywords rural green practice; comprehensive quality; training path
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都是通过研习书籍和在自然中实践两种方法来完成对文化和知识的传承与发扬,而现代教育却忽视了自然实践的重要性,导致受教育者对自然世界和客观实践的关注不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以及向社会和大自然学习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事。”[1]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农村、农民、农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主要实验地,担负着提供生产资料、疏解生活空间、维护生态安全等诸多功能,研究如何利用乡村广阔的天地,并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接轨,通过乡村实践教育来培养具有绿色价值理念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当代高素质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 乡村绿色实践助力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现实举措
乡村实践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赋予了乡村实践重要的教育价值[2-4]。在乡村,人们通过农耕、养殖、渔猎等农村劳动实践活动与自然界产生相互联系,是人类进行实践的最直接的物质性场所,实现了乡村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乡村的生态价值,因而我们倡导将绿色价值理念作为指导原则,融入乡村实践,开展更具有目的性和导向性的乡村绿色实践,从而提高实践教育的质量,激发学生有意识地自主实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
1.1 植入绿色价值理念
绿色是自然生态的底色和地球物种生命力的象征, 反映的是生态系统和环境资源所具有的优秀性质,这种性质对于人具有无法替代的根基性益处,这样,与自然一样,绿色就承载了价值, 即绿色价值。绿色价值理念是指认识到自然规律和事物本质,实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可持续性和永续延展之目标的一种价值规范和原则[5]。第一,将绿色价值理念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在“人力资源管理”“老庄生态哲学及其实践价值探讨”“城乡融合与绿色创新实践”等课程中,将绿色价值理念巧妙地融入对应的教学板块,引导学生进行“绿色人生规划”,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承诺的方式来树立绿色价值观,并借助实践调研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对绿色价值理念产生更为深刻和创造性的理解。第二,通过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增强绿色价值理念的影响。以绿色价值理念为纽带的绿色经济协会通过开展“绿色创新经济研讨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讨会”等活动,使绿色价值理念在思想交流和碰撞中得以不断升华。
1.2 拓展通识教育的乡村空间
通识教育是指以全面培养人才为目的,利用全面与综合的知识使人获得理智和美德的发展,帮助学生形成跨文理、跨古今、跨文化的知识视野、理性思维和价值观念[5]。首先,将通识教育的课堂延展到乡村自然课堂,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参与实践调研全过程。例如,在两届“乡村振兴中绿色价值创造案例分析”大赛中,学生全面参与大赛设计、前期案例分析、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等环节,自主深入成都市蒲江县、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等三十多个村落进行实地调研,设计和提出近50余个乡村“长出来”的项目和建议,形成20余个有价值的乡村案例和10余个乡村发展规划基础资料,汇总成40余万字的调研报告。其次,以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作为通识教育的有益补充,实现学生心智活动与身体活动的有机结合[6]。项目组借助与乐至县中和场镇签订的乡村振兴自然文化研学基地合作框架协议,以及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学实践基地的平台资源,开展了大学生蹲点进行自然文化输出等20多场乡村研学活动,给予学生接触自然、体验自然、在自然中学习的机会。
1.3 提供创新创业的项目来源和素材
绿色价值是创新的目标、原则、动力和基本遵循,只有符合绿色价值的创新才是符合人类和社会发展方向的创新,才是对整个地球上的生灵都有益的创新。依托在乐至县中和场镇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成果积累,学生团队设计了“生态集市”、二十四节气精品课程、“益学坊”和“牛滚凼改造”大创项目,对当地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获得省级或者校级奖项认可。在项目结题后,大量学生仍然继续努力将想法转化为实践。比如在“生态集市”大创项目结题后,项目组的学生积极帮助推广乐至县中和场镇种植的自然农法产品(米、面、油等),参与成本核算、产品设计、人员管理、股权激励、整合营销等公司运营的重要环节,助力当地生态农户增收2―3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践和拓展。目前随着行动研究的不断深入,仍然有源源不断的相关大创项目有序推进,学生的创新思想越来越贴近现实发展所需。
1.4 促进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劳动教育正逐渐影响着教育理念、文化和生态,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教育部制定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强调劳动教育途径要做到课内外结合[7]。因此,各高校纷纷开展劳动教育实践,项目组紧跟劳动教育广泛实践的步伐,在乐至县中和场镇开展了相关系列的农事体验活动。当地农民带领学生种植蒲公英、大豆、小麦、稻米等农作物,领悟“劳动最幸福,劳动最光荣”的美妙。
2 乡村绿色实践助力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成效
2.1 树立绿色价值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通过绿色理念的有效植入,学生的绿色价值观得到明显提升,成功地避免了功利主义的陷阱。从后续的反馈来看,学生以及被调研村民的绿色意识明显增强,从侧面反映出学生的绿色理念扎根较深,拥有了向他人传播绿色价值理念的责任和担当,将绿色价值理念的传播当作一种自觉行动。立德树人目标成功地植入大学生调研过程和乡村振兴实践中,融入思政教育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大学生在乡村这一广阔天地“不言之教”的滋润下,亲近自然、认识自然、体验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热情,增强其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造性地实现了立德树人目标。
2.2 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培养绿色创新能力
在乡村绿色实践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中心,教师积极参与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创新想法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将想法落实于实践、鼓励学生所阐述的每一个闪光点,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意愿和创新动力,丰富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积极正向的情绪情感体验,驱动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师法自然”,始终坚持实践是创新的源泉这一基本原理,以绿色价值理念为基础,最终完成自主探索、自我教育和自我创新,做到了绿色价值理念与创新的有效结合。
2.3 深入调研与实践,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能力主要包括策划组织能力、问题研发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个性演讲能力、文本写作能力等方面。一方面,乡村绿色实践的开展是以小组作为项目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分工、探讨、研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另一方面,与农民打交道时,学生的语言应尽可能通俗易懂,有效锻炼学生调查研究和沟通协调的能力。调研结束后,学生进行调研复盘和PPT展示,撰写成调研报告或者安排1―2名学生撰写新闻稿进行记录,锻炼了学生文字写作的规范性和逻辑性。同时,在调研中,深入农村躬身农田的实践方式锻炼了学生的体魄,以感知乡村传统文化与自然资源的视角培养了学生的生态美学观念,以乡村特有的农事劳作事务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技能。
3 乡村绿色实践助力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创新路径
3.1 将绿色价值理念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各方面
培养教师的绿色价值理念,提高教师的德育引领能力,增强教师使用绿色理念教育人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设置与绿色价值理念相关的课程,促进绿色价值、生态文明等理念融入思政教育,并交叉融入其他专业课程;积极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绿色指导和引领,向学生灌输要做对社会有益的“绿色事业”,做对自然有益的“绿色人才”,强调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创造社会价值;利用学校橱窗、宣传栏等开辟专栏进行绿色价值理念的宣传,开展相关宣讲活动和比赛,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体认绿色价值理念;积极建设与绿色价值相关的学术型社团,举办相关的学术讲座和论坛。
3.2 拓展新时代教育的乡村绿色实践阵地
探索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成立全校范围乃至全省范围的“乡村振兴绿色创新人才联盟”,设立“乡村振兴绿色创新人才专项基金”,省级单位联合大专学校设计和发布相关课题。打造乡村绿色实践金课,开发以乡村绿色实践调研为主、课堂理论教学为辅的实践性课程,探索和开拓“知识―实践―能力―智慧”的转化路径和空间。依托国家推行研学旅行和通识教育的政策导向,积极推进校外乡村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并将师生已完成的乡村调研实践和行动研究做成相关案例,反哺和丰富学校的课堂教学和通识教育。
3.3 探索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教师发挥教学的引导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升学生敢于质疑、主动探索的能力。创新教学形式,围绕教学科研主题,以乡村作为大舞台,设计“行走的课堂”以及“境遇式的问答体系”,在实践课堂中多多设计小组讨论、团队协作形式,通过学生讲述和学生提问的方式,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完善大创、互联网+等创新创业活动培训体系,帮助学生将创意和想象转化为现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塑造学生服务乡村的美好志向。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采用书面或当面答辩等方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进行定性评价。
参考文献
[1] 人民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综述[EB/OL].(2021-05-04).https://news.cyol.com/gb/articles/2021-05/04/content_YW9RXhm9g.html.
[2] 张涛,谢玉婧,洪中山,等.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实践教学工作探索——以天津农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2019(6):21-22.
[3] 王磊,安蕾.“双基地”协同驱动乡村实践教学改革与人才培育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22,31(4):49-55.
[4] 李阳,程陈.乡村实践教学创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路的拓展[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1,38(12):90-94.
[5] 龚天平,李茜.作为经济伦理的绿色价值理念[J].广东社会科学,2018(5):71-78.
[6] 谢鑫,蔡芬.美国一流大学通识课程结构的模式分析[J].教育研究,2020,43(3):67-75
[7] 元玉慧,段胜峰.基于无缝学习的研学旅行模式探究[J].现代大学教育,2020,36(5):102-109.
[8]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7).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7/15/content_55269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