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AGIL模型的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4-07-30杨春丽梁恬果侯汶含

科教导刊 2024年16期

摘 要 在新兴技术的引领下,会计行业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成为必然趋势,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也亟须调整。文章针对目前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引入帕森斯AGIL模型,分别从适应功能(A)、目标达成功能(G)、整合功能(I)和模式维持功能(L)四个方面对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设计,以期为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AGIL模型;管理会计+;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16.011

Research on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AGIL Model

YANG Chunli, LIANG Tianguo, HOU Wenhan

(Business School,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Jilin, Changchun 130000)

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accounting industry to information, digital and intelligent direction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and the training mode of accounting talents also needs to be adjusted. Considering tha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accounting talent training mode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Parsons AGIL model to reform the training mode in four ways: adaptation features (A), goal accomplished function (G), integrations (I) and maintain function (L),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of accounting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Keywords AGIL model; management accounting+; training mode

1 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相较于市场需求出现偏差

第一,当前多数高校的培养目标仍停留在对于会计核算型人才的培养上。理论课程居多,实践课程课时少、模式单一,不能兼顾实践能力的提升;受教学模式的限制,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很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很多传统核算岗位已经或即将被替代,社会需要懂会计、重决策、能应用的“管理会计+”人才。第二,近年来会计毕业生的就业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培养目标的偏差。很多毕业生没能一次性就业,多数就业的毕业生仍从事于基础会计工作,无法胜任智能化会计工作,导致初级会计人才市场过度饱和,而高端会计人才紧缺。

1.2 课程内容较为单一

第一,多数高校的核心课程几乎都是会计传统课程,缺少决策类课程。第二,数字技术瞬息万变,高校鲜有人工智能、大数据相关课程,部分开设该类课程的高校也普遍存在课程内容与会计相关度低的问题。第三,课程内容以理论为主,实践教学推广不足;同时,实践部分通常独立存在,与课程联系松散[1]。

1.3 教学手段尚不完善

第一,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为多样化教学提供了可能。但是目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创新不足。第二,部分高校缺少智能化软硬件配备,无法将信息化教学引入课堂。且由于缺乏共享财务数据资源的引入,导致实训教学中缺乏实务、实时数据。第三,高校正在推广案例教学,但是普遍综合性不强。且教学案例的时效性、综合性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

2 基于AGIL模型的高校“管理会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AGIL模型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帕森斯教授提出,任何社会行动系统都要满足适应(A)、目标达成(G)、整合(I)和维持(L)四个基本功能要求[3]。“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需要高校、教师、学生、社会、企业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在培养计划、教学过程、教学模式、实习实践以及毕业论文等人才培养的全生命周期协调推进,这与 AGIL 模型是高度契合的。

以AGIL模型为框架,以“积极适应→明晰目标→有效整合→持续监督”为主要思路,进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1 以社会发展为基础,实现适应功能(A)

伴随着经济发展、技术变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不断涌现,会计工作和会计专业的发展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

一方面,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作业环境。会计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出现对会计从业人员是挑战,更是机遇。会计从业者摆脱了很多烦琐的基础工作,从业环境更为便捷;会计从业者需要更新、丰富知识体系,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管理会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企业对会计从业者能力需求的变化。第一,加强预算管理能力。充分利用数智化模型,设计科学合理的预算方案,并保证一贯执行。第二,加强风险识别与防控能力。运用风险评估模型,识别企业关键风险因素,完善风险防控机制。第三,提高财务分析能力。洞悉企业经营态势,进行多维度综合分析,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支持。第四,加强沟通与协作能力。数字技术的发展需要财务与信息化部门进行协作,与业务部门进行需求交流,加强沟通,发挥协调和统筹作用,更好地推进数字化会计革新,助力企业发展[4]。

2.2 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实现目标达成功能(G)

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扬《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精神,明确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通过实施一系列培养手段,实现培养目标。

明确培养目标。面对环境变更,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明确以下目标:培养精通财务知识、具有大数据思维和决策能力的“管理会计+”会计人才。

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单位应从培养计划制订、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和师资力量提升四个方面着手。

①制订针对性的培养计划。第一,课程设置方面。会计工作强调职业素养,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守职业操守;专业核心课程减少核算类基础课程的比重,增大管理会计、大数据财务决策等课程比重,提升学生管理决策的能力。引入交叉学科课程,例如商务统计分析等课程,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以后的学术发展奠定基础。第二,专业实践方面。开展针对性的实训项目,提升实际决策能力;校外实习阶段,鼓励学生在不同年级进行多层次实习,了解企业经营场景,充分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三,导师选择方面。建立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培养制度。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术指导,包括指导学生论文,保证论文的专业性;对学生参加专业竞赛或学术项目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学术思维。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实践指导,包括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活动、实习任务,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报告,解答相关就业问题。

②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第一,网络课程资源的极大丰富为教学提供了新途径,高校教师可选择优质网络课程融入课堂,提升会计实践教学的效率和质量[5]。第二,将教学过程合理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课前侧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挖掘线上资源。课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成果展示等,提升教学质量。课后可充分利用在线平台,发起问题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观点、相互交流,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融会贯通。

③采用校内课程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第一,校内课程方面,注重课程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财务共享技术,形成信息化、专业化、实践化于一体的课程体系。第二,校外实践方面,加快建设校企合作实习实验基地,为学生实操演练提供平台。第三,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校外实践安排跟随校内课程进度,实现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同步增长。

④重视教师团队信息化技能提升。环境的变化也对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团队在具备丰富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掌握信息化技能知识,并将其与传统会计知识框架相融合。基层组织应将教学研讨常态化,组建跨院系的教学团队,实现资源共享、共创[6]。

2.3 以社会力量为补充,实现整合功能(I)

资源整合是整个系统内部的能量来源,保证行动系统的合理运转。在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有效利用人力资源、课程资源、平台资源,通过创新整合发挥协同效应,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在人力资源方面。高校可聘请企业、政府、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中的资深专家作为学生的校外导师。第一,校外导师参与课程建设,提高高校专业课程的多样性和实务性,也为双导师培养制度提供人力支撑。第二,校外导师以第二课堂的方式参与,理论与实务碰撞,打破学校与社会的壁垒,为学生未来就业奠定基础。第三,实现校外导师与学生实践课程的联动。

在课程资源方面。第一,建立智能会计中心(实验室),开设仿真实验课程,将实务实训作为课程的一体化延伸。第二,通过资源整合,升级课程课堂授课内容及方式,将案例、实验融合其中,建立“理论―案例―实验”一体化高效课堂,实现课堂场景化、实务化,规避以往三者的割裂关系,并鼓励师生开发教学案例。第三,设置专家讲座与学术报告模块,作为课程教学的补充。

在平台资源方面,将“政产学”三方资源充分整合,构建“政(政府)产(企业)学(高校)一体化”联动平台。第一,政府层面平台资源整合。与当地财税等政府部门建立联系,一方面,通过“实务专家走进校园”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解实务的窗口;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走进税务局参与真实的税务咨询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税务知识应用能力。第二,企业层面平台资源整合。与省内大中企业签署实践实习基地协议,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见习和专业实习。与企业合作举办案例分析大赛等,以企业的实际场景为基础出题,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分析,校内教师与企业资深专家共同担任评委,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第三,盘活校内平台资源。高效利用图书馆数据库,开展相应的学术研究。对于学校、学院的实验室资源进行升级改造,以满足新兴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需求。

2.4 以过程监督为保障,实现维持功能(L)

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运行离不开保障系统的监督。在“管理会计+”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应建立起全面的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并进行持续评估与改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课程监督。建立多重质量保证考核体系,以监督教学过程的“学”与“教”。例如,期末阶段的“学评教”,定期的常态化师生座谈、同行教师走进课堂、专家听课评议、多元化过程性考核等。第二,学业导师。采用“本科导师制”,为每位学生匹配专业课教师,对学生在求学过程中的学业问题、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进行解答,以避免学生由于信息获取渠道受限导致的学业规划不力等问题。第三,激励机制。例如,分别从师、生角度出台企业案例开发奖励政策,将案例开发与学生奖学金评定等建立联系,助力“管理会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第四,毕业跟踪,持续改进。学生毕业后,与学生保持联系,了解学生的就业表现、就业变动、职业发展等,通过校友会、校友访谈、雇主调研等方式,追踪培养效果,进而论证、完善培养方案,做到持续改进[7]。

3 结语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本文探讨了目前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入AGIL模型,本着提高人才适应性的原则,在培养改革过程中,从培养计划制订、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模式改革以及师资力量提升四个方面着手,同时配合人力、课程、平台多维度资源整合,建立全面的过程监督体系以维持模式运营。构建“管理会计+”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教育教学事业的内涵式发展。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立项支持项目“基于AGIL模型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TLJY202273820073)。

参考文献

[1] 郑斌斌.数智时代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3(23):102-104.

[2] 唐晓蕊.人工智能时代下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问题的探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2):50-53.

[3] 程平,王文怡.基于AGIL的“互联网+会计”MPAcc人才培养改革——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J].财会月刊,2018(14):29-35.

[4] 徐兰,龚静敏.“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23,9(24):153-156.

[5] 梁燕瑜,赵燕.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对外经贸,2021(7):134-136.

[6] 马桂芬.新商科背景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2(7):66-68.

[7] 程平,张雅頔.基于COSO框架的MPAcc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保障体系[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3):216-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