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不同急救护理模式的效果研究

2024-07-30谭红宇王雪那芳

婚育与健康 2024年13期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不同急救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21年6月—2023年3月期间在医院接受诊治的84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控制组和试验组,每组有42例患者。控制组采取常规急救护理模式,试验组采取优化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效果、护理效果以及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后,试验组患者急救效果、护理效果以及生活质量均显著优于控制组(P<0.05)。结论:与常规急救护理模式相比,优化急救护理模式能够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降低其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提高其日后生活质量,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急救护理模式;应用效果

Study on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emergency nursing mod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cerebral infarction

TAN Hongyu, WANG Xue, NA Fang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udanjiang Medical College, Mudanjiang, Heilongjiang 157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emergency nursing modes o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84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cerebral infarction who received treatment in the hospital from June 2021 to March 2023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with 42 patient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a conventional emergency nursing mode,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dopted an optimized emergency nursing mode.The emergency effectiveness,nursing effectiveness and quality of life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After nursing,the first aid effect,nursing effect and quality of lif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emergency nursing model,optimizing emergency nursing model can buy more treatment time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cerebral infarction,reduce the degree of neurological damage,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in the future,and have significant application effects.

【Key Words】Acute ischemic cerebral infarction; Emergency nursing mode; Application effect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指由脑动脉缺血闭塞引发的脑组织梗死,临床中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视力模糊、吐字不清、失去意识,严重时会发生偏瘫或者昏迷[1]。相关研究显示急救护理对于脑梗死等急性疾病的救治至关重要,而临床中的常规急救护理模式目前存在救治程序等局限,容易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救治时间,难以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2]。优化急救护理模式是对常规急救护理模式的优化,其遵循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打破救治程序限制,为患者提供规范化、标准化、高效化的急救护理[3]。为此,本文选择84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不同急救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2021年6月—2023年3月期间在医院接受诊治的84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达法将其分为控制组(n=42)和试验组(n=42)。控制组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患者年龄最小/最大为29/72岁,均值(52.86±9.42)岁;受教育年限最短/最长为6/19年,均值(14.28±2.51)年。试验组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最小/最大为28/74岁,均值(53.25±8.74)岁;受教育年限最短/最长为5/21年,均值(14.47±2.6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标准:具备正常的认知功能;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告知书;首次发生颅内出血;具有较高的临床依从性。排除标准:不能与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患者临床资料缺失;脑组织形成不可逆性损伤;合并心脏、肾脏等其他器官疾病。

1.2方法

控制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模式,即护理人员到达急救现场后监测患者基本生命体征,确定其意识清醒程度,给予其基本急救措施;在患者家属挂号缴费后对患者进行CT扫描检查,根据检查结果与主治医生进行会诊,确定治疗方案。

试验组实施优化急救护理模式,主要措施如下:(1)建立急救护理小组。挑选急诊医生、急诊护士长、急诊普通护士、神经内科主治医生、影像科医生等组成急救护理小组;组织小组成员定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了解学习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疾病知识、急救知识和护理措施。(2)接诊急救护理。接到救助电话后3min内准备好急救措施并出诊,同时与救助现场人员保持电话沟通,了解患者脑梗死发病情况,远程指导救助现场人员对患者进行基础急救护理操作。此外,还需通过沟通技巧缓解救助现场人员紧张慌乱心理,帮助其保持镇定,以便准确听从指挥对患者进行施救;到达急救现场以后,测量患者各项基本生命体征,评估其脑梗死病情发展进程,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其口腔清洁、静脉输液、吸氧等基本急救护理;在保持侧卧位或者仰卧位的情况下将患者转移至救护车内,同时使用束缚带固定患者身体,避免摇晃进而加重其病情,此外,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将患者情况通知急诊科室,使其提前做好治疗准备。(3)院内急救护理。建立患者急救绿色通道,跳过挂号流程,同时使用创伤重点超声评估法对患者进行分诊,确认患者符合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临床发病症状以后,立即将其送往卒中中心进行治疗;急诊医生开具CT检查单据,急诊护士向患者家属了解患者身体情况和以往病史等信息,并陪同患者通过绿色通道进行影像检查;影像科医生需在得出检查结果以后5min内进行报告,神经内科主治医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会诊,并制定溶栓治疗方案。(4)溶栓治疗护理。将患者治疗方案、治疗风险、预期治疗结果等信息告知患者家属,确认患者家属签署手术通知书后展开正式救治。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效果、护理效果以及生活质量。

(1)护理效果:分诊评估时间、静脉溶栓时间、CT检查时间、急救总时间。通过临床观察和患者资料进行统计评价。(2)急救效果:神经功能损伤、肢体运动功能、意识障碍。分别使用NIHSS量表、GCS量表、FMA量表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损伤、意识障碍、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估,满分分别为42分、15分、100分,NIHSS和FMA量表评分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和肢体运动功能正相关;GCS量表评分与患者意识障碍程度负相关[4]。(3)生活质量:躯体疼痛、生理职能、活力等,使用SF-36量表对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估,量表采取百分制,评分与患者生活质量正相关。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控制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静脉溶栓时间、CT检查时间、急救总时间均长于试验组,即试验组患者护理效果显著优于控制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急救效果比较

护理后,控制组患者NIHSS评分均高于试验组,FMA评分及GCS评分均低于试验组,即试验组患者急救效果显著优于控制组(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控制组和试验组患者护理前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64.96±3.16)分和(64.67±3.42)分,对比无明显区别(P>0.05);护理后,控制组和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71.59±4.87)分和(76.85±4.28)分,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控制组(P<0.05)。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造成患者肢体偏瘫、语言功能障碍、视空间功能障碍、记忆力减退、血管性痴呆、肺部感染并发症的主要因素,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5-6]。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最佳的治疗方法是溶栓治疗,具体包括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尿激酶静脉溶栓、血管内介入治疗,因为其具有发病急和发展快的特点,因此临床中采取溶栓治疗必须尽早及时,才能有效减少或者避免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不良后果[7-8]。

试验组采取了组建急救护理小组,接诊急救护理、院内急救护理和溶栓治疗护理等优化急救护理措施,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静脉溶栓时间、CT检查时间及急救总时间均短于控制组(P<0.05);护理后,试验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及意识障碍程度均低于控制组,肢体运动功能优于控制组(P<0.05)。分析原因在于,护理人员在接诊过程中指导救助现场人员对患者进行基础急救,以此有效抑制了其脑梗死范围的扩大,有利于后续救治;而开通绿色救治通道和相关科室工作安排,均加快了患者病情会诊速度,以此为患者赢得更多宝贵的救治时间,病情控制和尽早治疗都有效降低了患者神经损伤程度,保护了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进而降低或者避免日后瘫痪风险,保障了患者患病以后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与常规急救护理模式相比,优化急救护理模式能够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降低其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和意识障碍程度,促进其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后生活质量,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爱群.HFMEA模式下的急救流程护理优化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21, 19(26):17-19.

[2] 吴妙略,刘芳,蔡淮,等.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成功率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4):214-215.

[3] 赵丽.全局式护理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救效率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21,30(5):950-952.

[4] 颜博文.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时间窗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20, 27(10):1425-1426.

[5] 周艳霞.一站式护理急救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3):144,146.

[6] 彭亚琳.基于优化门急诊绿色通道的护理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健康管理,2020(27):248.

[7] 吕佳瑞.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在抢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20,43(3):42-43.

[8] 蒋彬彬.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1,28(4):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