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共性与个性思想研究
2024-07-29邢璐瑶
[摘 要] “齐物”思想是庄子哲学思想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关于“齐物”的思想观点蕴含于其众多著作之中。《齐物论》是《庄子》内七外杂中的统领之作,在庄子思想的整体架构中起到总论的作用。在《齐物论》中,庄子分别提出了“吾丧我”“知止”“物化”等哲学观点,以“齐万物”和“齐是非”为最终目的,提出了众多关于道物关系的观点。在庄子看来,万物皆是“道”的产物,道蕴含于万物之中,“道”创生万物并化育流行于其中,故而事物有其共性。但与此同时,庄子也承认事物中有其自性,物与物之间并不是完全相同。“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事物虽禀受“道”而成其物,但其本身也有其自性的蕴含,也就是事物中自身个性的体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下,也存在对于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讨论。通过探究庄子思想中的道物关系及其所蕴含的共性与个性的思想,或可以从其中探寻庄子“齐物”思想中共性与个性思想的现代价值。
[关 键 词] 庄子;齐物;共性;个性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2022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硕士重点项目(项目编号:ZD2022525)。
一、“自己”:万物有备的事物个性
庄子在道物关系中有其独特的看法,他认为,道生万物,万物中皆有道的存在。道是万事万物的统领,这是不分高低贵贱的,甚至“蝼蚁”“稊稗”“瓦璧”中都有道的存在。但与此同时,庄子也认为道虽统领万物,但万物却是自取、自己、固存、自根的。庄子说道不离物,但也说“万物有备而不知”。道对于万物的统领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万物也不是完全依赖道而存在的。万物各有其备,并顺应自然、自由发展,最终才能呈现事物最好的“逍遥”状态。
“万物有备而不知”也体现出庄子事物自性的观点。这一观点在《齐物论》开篇就有所体现:
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为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庄子在开篇提出“天籁”“地籁”和“人籁”的分别,他以南郭子綦之口说“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 ”,各有不同,“似鼻,似口,似耳”等 ,以此体现出庄子对物与物的关系的看法:每一事物虽都禀受大道而成,但每一物都有其自性,物之所以为其物,正是因为秉承了此一事物的道而成其物的。这也就是事物本身自性的体现。但太过注重自性则会影响整体的发展,庄子在内篇《德充符》中提道:“自其异者而视之,肝胆楚越也。”这是庄子以事物的不同为出发点观察万物的观点。在庄子看来,“万物间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如果人们在观察万物时,忽略了万物间的差异性,仅仅聚焦共同性,自然就会认为万物是相同的”[1]。这就提醒我们,在重视万物共具有道的存在的同时,也不要忽略事物的个性。不然,万事万物便会完全相同,我们的众多民族也不再百花齐放、各具特色,而是千篇一律了。
二、“成心”导致的被蒙蔽
庄子关于人们对是非争议的部分,回答了为何人们只认同自身观点而否认他人观点,他在《齐物论》中谈到“成心”: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这是成语“师心自用”的来源,也是庄子首次提出“成心”这一概念。庄子所讲的“成心”,是指人的主观偏见,也是人为万千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而不能体察出事物背后“道”之所在的原因。对于如何去除成心,庄子在z3eQxf0nF3/0EJ99/Czue8z+GY13AQ/heruoFpu7QSc=《人间世》中做出回答:“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即心地平静专一且无杂念。通过心斋达到空明虚静的心境,由此,便能够去除掉成心的作用。庄子又讲“至道者忘心”,忘心也可看作亡心之意。“这里所说的心均为常人之心或作为世界之内一个对象的经验主体之心。”[2]也就是说,心斋是要求我们忘掉常人之心,不以普遍经验探寻事物的本质。庄子认为,从普通经验主体到领悟到道的本质的体道者的升格过程,即是首先要意识到“成心”所导致的问题所在,而后对于其心进行斋戒,经过这样的过程,便能够杀死他的常人之心而回归到本然之心了。
另外,庄子还谈到“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 这是说道在最初的时候没有被限定和封闭,言语也没有固定的规则和约束。只是为了有所区分、划分,才出现了“畛”,即界限和区域的概念。按照庄子的逻辑,在道的视域之下万物才能呈现出最真实的状态,反过来说,一旦道被遮蔽,那么人们就会被万物千差万别的景象所迷惑,看不到事物最真实的状态了。道亏而有畛,“人们才会把差别当真,才会看不到万物齐一的实相”。庄子在物之是非中谈道:“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解决无穷是非问题的方法就是“莫若以明”,即以空明若镜的心灵来观照万物。这也是解决成心的方法。“明”是指心之明,心之“明”则是指心道合一、心与道通。“庄子的本意是要求人们培养一种超越彼此对立、物我对立的开放、明觉的心灵”[3],具有了这种心灵便能够跳脱是非的窠臼,也能够使人脱离成心。
三、“道通为一”:万物齐一的事物共性
在通过“心斋”“莫若以明”的方式对“成心”进行去除之后,道的本质便可凸显出来。庄子认为“道”是蕴含于万物之中的,这也可以说是万物的共性所在。他采用夸张的方式叙述事物的共同之处:“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这是说,从道的视角来看,天地同一指与万物同一马毫无分别。“一指、一马用以代表天地万物同质的共通概念。意指从相同的观点来看,天地万物都有它们的共同性。”[4]庄子并不是一味地强调物的自性,认为无论物然或不然,可或不可,都是一个“一”。而上述从道的视角看来万物齐一,在庄子处有固定的表达,即“道通为一”和“复通为一”: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庄子说“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这是将有强烈差异性的事物也看作是“一”的观点。“通”就是万物之间没有差别,也没有界限,而“为一”是万物联结,作为一个整体在世间存在。当界限在万物之间不复存在,那么万物就自然地变为一个整体。这是庄子以道观之、看待万物的视角。通过这样的视角,我们能够更好地认清事物的本质,即“万物本来的面貌就是一体或齐一”。由道所生的万物,究其所以都蕴含有“道”的特征。庄子虽未具体地言说“道”是怎样的特征,但他却说“万物与我为一”,明确地指出了万物中都蕴含有“道”。正如同“道”的生长是自然而然的,万物的生长也是自然而然的。这一道的特征,便是事物的共性所在。
关于“道”的身份,庄子还有另外一种表达,即“物物者”。庄子在《知北游》中说道:“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这表明庄子的道物关系:道并不是物,万物的出生不得先于道,由于道的化育才有了天地万物。但“物物者”也因“物物”而成其自身。因此,这也表明道与万物是联系的。不光道与物是联系的,庄子认为物与物之间也是联系的。“道在本质上不能完全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5]庄子在推崇道的至高无上的同时,并没有如老子一般认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将人与万物安插在不同的等级系统中,而是模糊了万物的区别,认为人与道的其他派生物是平等的。而在庄子的“齐物”观点中,并非只谈共性而忽略个性的。庄子在《齐物论》中讲了“庄周梦蝶”的故事,强调“周与蝴蝶,则必有分”,其中的“分”即差别。显然,庄子是肯定差别的存在的。“万物在本真的意义上没有差别,并不排斥万物在非本真的意义上具有差别。”这就是庄子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通之处,并非完全同一,而是承认差异的存在的。“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差异性与共同性的体现,只是我们所看待的视角不同。
四、从“以道观之”看“和而不同”
“孔子主张‘和而不同’,其弟子讲‘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价值在于能在差异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和乐、团结、整体。《周易·系辞传》提出‘曲成万物而不遗’的主张,重视不同事物的价值都得到实现。”[6]儒家“和”的理念,强调的是在尊重并保留各种独特个性的前提下,实现彼此间的和谐统一。中国哲学一直以来都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和谐,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共处。特别是儒家哲学,更是将集团利益和整体利益置于重要地位,积极倡导在道义的基础上追求利益,坚决反对不义之财所带来的富贵。这些理念已然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而不同”虽然是儒家的哲学概念,在此处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庄子“齐物”观点中共性与个性统一的表达却刚好合适。庄子说: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以道观之”,这一思想在形而下层面表现为人能够超越个体与局部利益的束缚,从普遍、整体、人类乃至宇宙的视角审视天下与万物。这一过程避免了以“我”或“物”为中心对万物进行差异与贵贱的划分。若以物或我的视角看待万物,则易陷入以己为是、以己为贵,而视他人为非、为贱的偏见。这种偏见在价值判断上表现为以贵压贱、以我为主,实则是以一种所谓的绝对、普遍的是非贵贱善恶标准来抹杀万物的差异。然而,这种抹杀个性和差异的做法,实则扼杀了万物因个性而得以发荣滋长的可能性,同时也失去了基于个性的整体之善。
庄子所倡导的“两行”与“莫若以明”,正是主张让事物自然呈现其本质,顺应万物的自然规律而不强加干涉。因此,庄子对于事物的共性与个性持有一种以道观之的态度,强调和谐而非完全一致。这种态度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合二为一,既尊重万物的个性差异,又体现整体的和谐统一。
五、庄子“齐物”思想的当代启示
庄子的“齐物论”是一种追求内在自由和平等的哲学思想。它主张消除物我界限和是非之争,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世间万物。这一思想不仅对于理解庄子哲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人们认识自我和世界、追求精神自由也具有启示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庄子的“齐物论”思想,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境。
中华大地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一体性,构成了地理上的多元一体。地理上的多元一体为中华民族构成上的多元一体提供了自然条件。如藏彝民族走廊,就是在广博大地上藏族、彝族、白族等众多民族交流融合的地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指出,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统一的原则。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体现。庄子认为“道”是超越的,同时也是内在的。作为超越的“道”,庄子认为“道”在逻辑上在先,而并非在时间上在先。“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既然是“在太极先”“在六极下”“先天地生”“长于上古”之“道”,则是无限无形,是超越有限有形的万物之上的。这是万事万物中皆内含有“道”的共性。作为内在的“道”,它并非高悬于空中不可触及的事物,而是普遍内化于一切物。庄子认为,生成了万物的“道”是与物共生的,没有界限之分,也就是“道”不离物。而也正是“道”的内生特质,才更加突出体现了物的自取、自己、自根。这是含有“道”之物的个性。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这一原则便体现为在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坚持“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7]。我们要在民族文化上厘清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辨别精华和糟粕,以利于求同存异,这是一个艰苦的理论和实践过程。也只有这样,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起休戚与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之,在庄子的“齐物”观点中,存在对于事物共性与个性关系的讨论,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现代价值。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域视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庄子“齐物”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对待大整体和小个体的关系更是“和而不同”的。这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庄子“齐物”的新阐释。
参考文献:
[1]李凯.庄子齐物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2]韩林合.虚己以游世 《庄子》哲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3]李延仓.《庄子》哲学思想论纲[M].济南:齐鲁书社,2012.
[4]陈鼓应,解.袁行霈,编.庄子[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
[5]魏义霞.庄子哲学论[M].北京:中华书局,2020.
[6]荆雨.道通为一:中国哲学之共同体观念及其价值理想[J].社会科学战线,2019(12):16-23.
[7]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哲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