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红楼梦》译文对比分析
2024-07-29杨晗
[摘 要]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让世界了解中国,有必要使世界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了解以其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与中国人民的精神特质。鉴于此,推动《红楼梦》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正当其时。当前,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推动其传播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大卫·霍克斯和杨宪益在不同的翻译原则指导下对《红楼梦》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式与翻译策略,产生了不同的译本与阅读效果。基于生态翻译理论视角,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比分析霍克斯和杨宪益翻译《红楼梦》的异同与效果。拟在生态翻译学的多维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理论关照下,对两译本呈现的翻译信度与翻译效度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概括两译本中原文与译文的等效性。
[关 键 词]《红楼梦》;翻译;传播;文本分析
一、引言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杰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其既具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独特艺术特色,也具有探讨人性、爱情、婚姻、友谊、权力等鲜明主题的深刻思想,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是非常显著的,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世界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了解中国文学的美与精神特质,翻译是桥梁,也是走出去的第一步。本研究拟在生态翻译学关照下,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集大成之作《红楼梦》的两个著名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总结适合《红楼梦》以及其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翻译与传播的理论及途径。在倡导“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背景下,积极推动中国古代经典文学的传播与交流。
二、文献综述
从翻译的角度研究《红楼梦》,优秀的研究成果不计其数。对研究成果总结分析,可得出对《红楼梦》全译本的翻译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向:跨文化视域下《红楼梦》的文化翻译与传播;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的翻译策略研究与探索;关联—顺应理论框架下《红楼梦》的译者主体性探究;翻译美学理论关照下《红楼梦》的诗歌翻译探讨以及基于汉英语料库的《红楼梦》对比翻译研究。
在跨文化翻译中,许建平与张荣曦就翻译中的两种不同手段——异化和归化做了探讨(许建平,张荣曦,2002:38)。在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中,黄生太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译者在明确的目的指引下, 以目标读者为服务对象,对原文进行诠释、翻译。”(黄生太,2017:81)从语用学顺应论的角度出发,彭俊与钟文认为:“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应该分别实现对宏观交际语境和微观语言语境的动态顺应。”(彭俊,钟文,2011:84)根据翻译美学的原理,王春香和陈可培探讨了“译者如何在文学翻译中再现原文的艺术美,即文学美、音乐美和建筑美”(王春香,陈可培,2009:124)。基于平行语料库,姚琴研究得出:“对林黛玉的人物特征,霍译本以释意、增添等方式进行意义显化翻译。”(姚琴,2013:453)
综上所述,对《红楼梦》全译本的翻译研究主要聚焦于跨文化、目的论、翻译美学或者语料库的视角,较少涉及生态翻译学视角。鉴于此,本文拟在生态翻译学的关照下,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来对比研究霍克斯和杨宪益译本的整合适应度以及翻译效果。
三、生态翻译学和《红楼梦》译本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胡庚申,2020:51)。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将翻译方法简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下,相对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2011: 8)。
通过对《红楼梦》的英译本检索发现,其英译版本包括节译本、摘译本和全译本。其中,全译本较著名的译者包括霍克斯和闵福德翁婿、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以及英国传教士布拉姆韦尔·西顿·邦索尔神父等,但最受关注的版本是霍克斯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和杨宪益翻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霍克斯和杨宪益在不同的翻译原则的指导下,对《红楼梦》中的不同语言、文化和交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产生了不同的翻译效果。
在《红楼梦》此类文学文本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翻译工作不应局限于文字的转换,还应关注文本中的文化以及特有的文化负载词,同时需要谨慎对待文中的交际特点。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适应原文以及译文所涵括的翻译生态环境,从语言维、文化维以及交际维对原文以及译文进行多维度适应以及适应性选择。本研究拟对两个译本进行对比,观察译文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生存与长存之道,并总结出相关的翻译经验。
四、译者的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语言文字本身即为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同时又是交际的手段。翻译在转换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在适应文化以及进行交际,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注重语言、文化和交际的三维转换。《红楼梦》作为语言文字的宝库、中华文化的载体,也展示了特定时期的交际特点,译者在翻译《红楼梦》时,需注重翻译的多种维度。《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典范,其不仅蕴含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中华文化,而且具备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一流的写作手法,《红楼梦》的翻译生态环境丰富而复杂,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充分地理解原文与译文的环境,进而实现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以达到原文与译文的等效。
(一)语言维的适应与选择
考虑到文学中文字的语境含义,译者在文本转换过程中需要根据语言生态环境的不同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达到中文语言特色的完美呈现和目的语读者语言习惯的平衡与和谐。对语言文字的转换,杨宪益与霍克斯选择不同的翻译方式,产生不同的翻译效果。
例1.原文:“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个年纪,倘或就因这个病上怎么样了,人还活着有甚么趣儿!”(《红楼梦》第十一回)
杨译:“Truly,‘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 But life is hardly worth living if such an illness can carry off one so young!”(Yang Hsien-yi, Gladys Yang,1994)
霍译:“I know‘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she said at last,“but she’s only a child still. If anything should happen to her as a result of this illness,I think all the fun would go out of life!”(David Hawkes,2014)
在对“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翻译中,杨译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迁就翻译生态环境中原文的语言特点,更多关照源语的句式以及修辞,让目的语读者体验源语的语言特点。霍译采取意译的翻译方法,舍弃源语的语言形式,突出翻译生态环境中含义的传达,增强译文可读性。因此,杨译更多考虑翻译生态环境中的源语形式,而霍译更多考虑翻译生态环境中的读者。同时,翻译“这个年纪”时,杨译为“so young”,霍译为“a child”,基于翻译生态环境中的语境因素,“这个年纪”指的是蓉哥的媳妇,不是一个孩子,所以杨译更符合原文。
例2.原文: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红楼梦》第十八回)
杨译:Facing each other in the soft east wind!
They surely bring their mistress peace of mind!(Yang Hsien-yi,Gladys Yang,1994)
霍译:Their Mistress,standing in the soft summer breeze.
Finds quiet content in everything she sees. (David Hawkes,2014)
本句诗是贾宝玉在大观园题咏的《怡红快绿》,“对立”指的是芭蕉与海棠对立在东风中,“主人”指的是元春。在对“东风”进行翻译时,杨译和霍译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与翻译策略,杨译直译为“east wind”,霍译意译为“soft summer breeze”,对源语环境与译语环境进行不同的适应,进而选择不同的译文。霍译此词的原因在于,在中国的气候环境下,“东风”指的是温暖和煦的风,原文读者看到“东风”感受到的是温暖。而在西方英国的气候环境下,“东风”指的是寒冷的风,译文读者看到“东风”感受到的是寒意。因此,杨译适应了源语的环境,选择了“east wind”这一词汇,将译文读者带入中国的气候环境中。霍译适应译语的环境,选择“soft summer breeze”这一词汇,方便译文读者直接理解该词汇表达的含义。两位译者从语言维对“东风”一词进行不同的适应与选择,产生不同的翻译效果。
(二)文化维的适应与选择
不同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产生不同的文化,《红楼梦》蕴含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语言转换时,译者需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因为文化存在差异,译者需要对原文与译文读者的文化进行区别与适应性选择,使译文在传递原文文化的情况下,兼顾译文的可读性与可理解性。
例3.原文:凤丫头就是楚霸王……(《红楼梦》第三十九回)
杨译:As for Xifeng, why, even if she had the strength of the Conqueror of Chu...? (Yang Hsien-yi,Gladys Yang,1994)
霍译:Even though she is a regular Tyrant King ...(David Hawkes,2014)
本句中,“楚霸王”是文化负载词,是中华历史文化人物。对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语读者来说,“楚霸王”指的是西楚领导者项羽,而对不了解中华文化的译语读者来说,“楚霸王”就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词汇。鉴于此,译者在翻译时,就需要处理文化空缺的问题。杨译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将“楚霸王”译为了“the Conqueror of Chu”,较多考虑翻译生态环境中源语文化的忠实性传达。霍译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将其译为“Tyrant King”,霍译较多考虑翻译生态中译语读者的理解。杨译和霍译侧重翻译生态环境中不同的方面,对原文的忠实度以及译者的阅读效果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三)交际维的适应与选择
翻译也可称为沟通与交流。《红楼梦》作为古典小说的典范,其中的语言体系展示了汉语高语境的语言特点,在向低语境的语言转换时,译者需要考虑语言的交际维度。在沟通的过程中,译者需要注意说话者和听众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文本阐释与译文读者理解之间的平衡度。
例4.原文: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红楼梦》第三回)
杨译: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son-inlaw of our Old Ancestress, but looks more like a Jia. (Yang Hsien-yi,Gladys Yang,1994)
霍译:She doesn’t take after your side of the family,Grannie. She’s more like a Jia. (David Hawkes,2014)
杨宪益了解中国文化中的称谓关系,将“不像外孙女”译为了“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 son-inlaw”,清楚地展示了中国的人际关系。霍克斯基于译文读者文化中人际关系不亲密这一点,并没有点明“外孙女”的明确含义。此外,中文属于高语境的语言文化,往往存在字面意思之外的深层含义。在交际中,王熙凤称“贾母”为“老祖宗”一方面是为了拉近距离,另一方面是为了展示“贾母”在贾府的权威地位。杨译为“Old Ancestress”,体现出在人际交往中,王熙凤八面玲珑的处事特点;霍译为“Grannie”,则失去了交际中传达的敬重贾母之意。杨译更多地考虑翻译生态环境中原文的交际效果,霍译只是将源语的字面意思翻译了出来,没有考虑到交际的效果,存在文化差额的现象。
五、结论
出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考虑,霍译更注重的是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以及交际特点,把译语读者的阅读效果放在首位,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以及可阅读性。杨译更注重的是翻译生态环境中源语的语言特点、文化环境以及交际深意,把源语放在首位,提高源语文化的传播性以及译文的忠实度。当然,由于本文案例选取受限,所以仍需要大量的文本作为支撑。本文通过对杨宪益和霍克斯《红楼梦》译本的翻译特点以及效果进行研讨,以期推广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翻译之道。在注重本国文化传播的目的下,可以采取杨译的翻译方法,即注重翻译生态环境中源语的语言、文化和交际特点;在注重文化可接受性的目的下,可以采取霍译的翻译方法,即注重翻译生态环境中译文的语言、文化和交际特征。
参考文献:
[1]David Hawke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4.
[2]Yang Hsien-yi,Gladys Ya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4.
[3]曹雪芹,高鹗. 红楼梦[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
[4]黄生太. 目的论视角下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英译研究:以《红楼梦》为例[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25(4): 81-86.
[5]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 中国翻译,2011,32(2):5-9,95.
[6]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7]彭俊,钟文. 顺应理论下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以《红楼梦》杨宪益英译本为例[J].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1,8(4): 84-88.
[8]王春香,陈可培.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霍译《红楼梦》[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124-126,132.
[9]许建平,张荣曦. 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J]. 中国翻译,2002(5):38-41.
[10]姚琴.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红楼梦》意义显化翻译考察:以霍译本林黛玉人物特征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45(3):453-463,481.
作者单位: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