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茶馆》两英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对比研究

2024-07-29李原原

名家名作 2024年16期

[摘 要] 翻译适应选择论强调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适应和选择的结果,而译者主体性在这个理论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对翻译结果的影响也更加显著。选取老舍先生戏剧《茶馆》的两个英译本,从翻译适应选择论“三维”转换的视角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通过对比分析英若诚和霍华两个英译本,发现他们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各自适应和选择翻译策略及方法。

[关 键 词] 《茶馆》英译本;翻译适应选择论;“三维”转换;译者主体性

翻译工作开展已久,传统的翻译理论着重关注原作及文本,分析其主体结构、文学特点或语言风格等,而常常忽略翻译过程、主观及历史等方面的影响,同时译者的角色也不被重视。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开始转向文化层面,译者的作用随之发生巨大转变,译者主体性成为研究热点。一些学者试图运用目的论、多元系统等理论对译者行为进行界定,尝试对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但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小说翻译上,鲜少涉及戏剧作品的翻译。

《茶馆》是我国著名戏剧家、文学家老舍先生创作的经典戏剧,通过描写茶馆中出现的各类人物形象及各种事件,展现我国几十年的世事变化,通过多个性格迥异的角色透视我国不同阶层人民的生存现状。此话剧得到国内外译界的高度重视,并被译为日、德、英、泰等多种语言,其中著名的英译本有两个,译者分别为我国著名翻译家、戏剧家英若诚和加拿大翻译家约翰·霍华·吉本(John Howard-Gibbon)。

本文试图以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三维”转换视角为理论指导,以译者主体性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茶馆》两个英译本中所体现的主体性差异,讨论英若诚和霍华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异同,探究他们在语言、文化及交际维度上翻译策略选取的差异及原因,以期揭示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一、译者主体性及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述

译者作为翻译实践中最活跃的参与者,在整个翻译活动中的地位显著,但由于学术界对其作用的忽视,使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尴尬的境地。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译者的角色发生了巨大转变,将译者看作翻译主体的现象也更普遍。译者通常被认为是翻译活动的主体,他们以尊重翻译对象为基础,为了达到某些翻译目的,往往会展现出自己的主观创造性或能动性,这就构成了译者主体性的具体内涵(查建明,田雨,2003)。译者主体性成为近二十年来国内外翻译界研究关注的热点,不同学者相继提出独具特色的观点及理论,其中,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译者的地位。

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语言、文化、交际和读者、作者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集合,而“三维”转换则是译者进行适应和选择行为的基本翻译方法,即译者在翻译原则的指导下,侧重于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2006)。该内容与主体性相契合,它为翻译研究,尤其是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提供了较成熟、系统的理论基础。就《茶馆》两个英译本的翻译过程而言,英若诚和霍华两位译者对各自所处翻译环境的适应和对译作的选择,深刻体现了主体性差异。因此,本文拟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三维”转换视角探讨两个英译本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译者主体性。

二、译者基于“三维”转换视角的适应选择

(一)语言维度下的适应选择

语言层面的适应性选择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有针对性的选择转变(胡庚申,2008)。英汉两种语言最明显的差异在于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译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和差异,理解原文含义,采取合适的翻译方法,从而实现语言维度下的适应性选择,准确传达原文意思。

英若诚和霍华来自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语境,他们自身的语言习惯和意识对其翻译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茶馆》的姓名称谓、习语文化等内容选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故而产生不同的翻译效果。

例1.原文:老林:男。三十多岁…… 老陈:男。三十岁……

英译:Lao Lin: ... in his thirties. Lao Chen:...30 years old,Lin’s sworn brother.

霍译:OLD LIN:In his thirties... OLD CHEN:In his thirties...

《茶馆》作为一部篇幅较短的经典话剧作品,出场人物几十个,而人物称谓的构成也较为多样复杂。对译者来说,若想准确译出原文含义,体现个人主体性,就必须精准掌握原语和目标语语言特点,理解原文称谓语及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化里,“老”字加姓氏的称呼方式非常普遍,大多情况下并非指真正意义上的年老,而是表达友好或尊敬,可以用来称呼同龄人或比自己年长的人。而在英语语境下,“old”表示年老,甚至带有贬义。英若诚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了解更透彻,因此采用音译的方法,用汉语拼音翻译称谓,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而霍华将“老”直译为“old”,并未准确理解原文语境,造成了语意上的不对等,在年龄层面可能会令读者感到困惑。因此,从这一点看,英若诚的翻译更凸显了其主观能动性及语言层面的选择转换。

例2.原文:小唐铁嘴:哎哟……小刘麻子!来,叫爷爷看看!

英译:Tang the Oracle Jr:Oh... Pock-mark Jr!Come;let me give you the once-over!

霍译:LITTLE SOOTHSAYER TANG:Aiyo!...Little Pock-face Liu. Come here. Let your old granddad have a gander.

汉语“爷”字的含义非常丰富,在中国古代,人们常常将姓氏与“爷”字相结合,用来称呼民间有权或有势的人,有时则会在对话中以“爷”自称,表达一种特殊语气和含义。根据原文语境可以推知,例句中的“爷爷”并非指有血缘关系的长辈,而是小唐铁嘴用来自称的词语。英若诚在翻译过程中充分了解并吸收汉语语境文化,进行适应性选择,并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将该词意译为“me”,有利于消除译入语读者的理解障碍;而霍华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将“爷爷”直译为“your old granddad”,虽忠实于原文,试图保留原文语言信息,但未能透彻了解人物个性化语言的实际含义,容易让读者产生困惑。因此,从语言层面看,英若诚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更准确和灵活,其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也更明显。

(二)文化维度下的适应选择

文化维度下的适应选择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语和目的语文化内涵的双重传达与诠释。由于原语与译语文化在本质和内涵上存在差异,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语言形式上的对等,还要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体系(胡庚申,2011)。

译者参与选择译文,体现了其主观能动性,而译者对原文文化信息的翻译选择和转换,同样体现了其主体性作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自身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对原文的理解也会出现差异。英若诚和霍华受到不同的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在翻译作品时会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进行各自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例3.原文:唐铁嘴:……真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虽无宰相之权,而有陶朱之富!

英译:Tang the Oracle: ...Truly an inspired forehead and a commanding jaw! Not the makings of a prime minister,but the potentials of fabulous wealth!

霍译:SOOTHSAYER TANG : ...Truly a full forehead and a strong jaw. I don’t see the lineaments of a prime minister, but there’s a wealthy merchant there.

戏剧作为一种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学体裁,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表演特点,创作者往往期望透过作品传递或反映出不同文化下的风俗习惯等。而在戏剧翻译中,译者必须在处理好双语转换问题的同时,重视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反制约。在例句3中,“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属于我国的面相学名词,古人常用该词形容一个人非常面善。其中,“天庭”指额头,“地阁”则是指下巴。英若诚和霍华充分发挥其译者主体性,深入理解原文意思,准确地将两个词语译为“forehead”和“jaw”,尽可能清晰再现原文文本中的文化信息。

“虽无宰相之权,而有陶朱之富”源于我国春秋时期的一则典故,其中“陶朱”指的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大政治家范蠡,他后来弃政从商,富可敌国。两位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尽可能保留源语文化,英若诚用“fabulous wealth”形容一种巨富之势,霍华则用“a wealthy merchant”译出“陶朱”商人的身份,利于读者减轻对人名及文化典故的阅读和理解障碍。二者的翻译都充分尊重了原文本的文化内涵,实现了文化维度下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例4.原文:庞太监:说得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

英译:Eunuch Pang: Well said!Let’s both try our best, and see what happens.

霍译:EUNUCH PANG:Nicely said. Like the 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we each have our own strengths,eh?

中西方民族有各自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民族习惯等,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重点关注带有鲜明民族文化色彩的信息,基于各自的翻译目的,采用合适、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在例句4中,“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源自我国古代神话传说,原指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等八位仙人施展各自的法力渡过东海,后用来比喻人们做事各有各的本领和方法,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英若诚精通我国成语典故,因此他适当地适应和吸收原文的意义,选择“归化”的翻译策略,将该成语意译为“try our best”,展示了原作信息的真正意义,使读者更易于理解,然而其民族色彩却有所流失。但考虑到英若诚以推进舞台演出为翻译目的,此句的处理较为合理。霍华则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选择直译对原句进行解读,尽可能保留了原文民族色彩,符合其向西方读者传播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但可能会使不了解中国文化典故的译入语读者出现理解困惑和偏差。总之,两位译者都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基于各自的翻译目的,对原文信息进行适应和选择性转换,体现了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交际维度下的适应性选择

交际维度下的适应选择性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充分关注原语和译语具有交际目的和意图的合理选择与转换。这种转换不仅需要译者将其翻译的重心转移到交流层次,还要注意原作的交际意图能否在翻译文本中得到体现。

翻译实际上是一项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对原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在准确把握原文信息后进行精准恰当的传达,从而实现其交际目的,达到跨文化交流的效果。英若诚和霍华出于各自的翻译目的和交际意图,在翻译过程中对一些内容进行选择性增添或删减,呈现出独特而有价值的翻译效果。

例5.原文:王利发:二爷,府上都好?您的事情都顺心吧?

英译:Wang: Sir, your family are all well I hope?And what about your business? Thriving?

霍译:WANG: Second Elder, I hope your family are all in good health. Is business going well?

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译者通过语言的转换,促进原作者及目的语读者之间的对话,从而使读者的价值观发生变化,影响并改变二者的关系。在例5中,原文王利发连续提出了两个疑问句,表达了对房东秦二爷的热情和尊敬。英若诚在对语气系统的处理上选择使用陈述疑问句、特殊疑问句以及省略问句相结合的方法,使译文语气贴近原文,“thriving”表现出问话者对回答者殷切的期望和祝福,揭示了原作的人际交往意义,交际效果显著。霍华则将“府上都好?”这一问句翻译成陈述句“I hope your family are all in good health.”语气不如原文强烈,无法很好地体现王利发对二爷的关心,交际意义未能及时重现。

三、结束语

翻译适应选择论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本文主要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对比分析英若诚和霍华在面对翻译生态环境时的适应和选择。结果发现,两位译者在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将自己的视界与原作者的视界充分融合,尝试从不同角度出发理解和阐释原文内容,进行各自的适应和选择转换。英若诚出于对戏剧舞台表演性的考虑,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使译文语言简洁、口语化;霍华倾向于忠实传达原文信息,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故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文学性更突出。二者的适应和选择呈现出不同但各具特色的翻译效果,充分体现了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结果的作用和影响。

译者自身能力、翻译目的,以及所处社会环境、读者需求等因素都可能使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产生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注重多方面、多层次地理解和判断,充分考虑作品的多重属性,实现良好的传播和交际意义。我国译者更要努力推动原语和译语之间的平衡,准确传达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信息,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参考文献:

[1]蔡馥谣,陈慧祥.《茶馆》英译本研究现状与分析[J]. 海外英语, 2021(21):1-3.

[2]查明建,田雨.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 中国翻译, 2003(1):21-26.

[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理据[J].上海科技翻译,2004(4):1-5.

[5]胡庚申.例示“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49-52,65.

[6]胡庚申.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 上海翻译,2008(2):1-5.

[7]胡庚申. 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32(2):47-53.

[8]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 中国翻译, 2011,32(2):5-9,95.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