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在江苏
2024-07-29李雨畅张加华
摘 要:1919年,从北京首先爆发的五四运动迅速席卷到江苏,江苏各界人士立刻响应积极声援,通过举办国民大会和游行演说、筹建各界联合会等爱国团体、全面开展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尤其是罢课、罢工、罢市斗争等实际行动,参与到五四浪潮中,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巨浪。这一时期,新文化思潮在江苏各地广泛传播,一些地方开始兴办教育事业,成立进步团体,发行文化刊物,使广大民众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的革命实践中迅速成长,他们深入到工人群体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江苏地区早期中共组织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五四运动;江苏党组织;马克思主义传播
分类号:K261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 Jiangsu
Li Yuchang, Zhang Jiahua
( Party School of CPC Jiangsu Provincial Committee, Nanjing, Jiangsu 210009 )
Abstract: In 1919,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quickly spread from Beijing to Jiangsu. People in Jiangsu responded immediately by organizing national congresses, parades, and speeches, as well as launching a comprehensive movement to boycott Japanese goods, especially promote domestic product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new de35f56bd425972323e844a4043beae36ef12b0457f858d68a76d73d0dfc3071cultural trend spread widely in various parts of Jiangsu, and some places began to establish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progressive groups, publish cultural periodicals, and free the general public from the shackles of feudalism. A group of intellectuals with communist ideas grew rapidly in the revolutionary practice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nd went deep into the working class to promote the widespread dissemination of Marxis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kers’ movement,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early establishment of CPC organizations in Jiangsu.
Keywords: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CPC Organization in Jiangsu; The Spread of Marxism
1 声援与反抗:江苏人民对五四运动的响应
1919年5月,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让中国人民义愤填膺,从北京首先爆发的五四运动迅速席卷到江苏,英勇无畏的广大群众形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革命洪流,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巨浪。
1.1 积极声援北京爱国运动
1919年5月4日,北京高校3000多名爱国学子聚集在天安门前,要求民国北京政府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惩办亲日派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通海新报》《新无锡》等江苏本土刊物连续刊登专题报道,如“学生队游行街市为示威运动,约二三千人,警察禁止通过使馆,乃入曹汝霖宅,且打且焚”[1],“各专门以上学校之学生,以其同学因爱国之故,竟被拘留,群情异常愤激,五日宣布罢课”[2],对北京爱国学子们游行示威、英勇反抗的斗争过程展开了详尽的宣传,激起了江苏人民的爱国热情。5月5日起,江苏各界仁人志士陆续向北京发出函电,江苏成为最早声援北京五四运动的省份之一。武进县市乡立学校、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全体学生、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等先后致电北京要求释放被捕学生,他们在电报中写道:“风闻政府拟严惩救国学生,并解散大学。违反民意,恐生他变,乞速释放,以顺舆情”[3],“北京各校,首义锄奸,人心痛快。已电请中央释放被捕学生,乞协争”[4]。随后,江苏省教育会和无锡县教育会也迅速向北京发电,反对破坏教育机关、解散大学,“无论学生举动如何,总发于爱国热忱,即使一时愤激,轶出范围,绝无死罪”[5],“当此国步艰难之日,学生有爱国运动,正宜因势利导,从而激扬,以动国人为外交后盾,岂可故事摧残,以快一二人之私”[6]。5月13日,江苏省议会与省农会会长奚九如、葛锦城等致电北京,“闻青岛问题,将由中日自决。噩耗传来,薄海同愤。为吾国存亡计,为世界永久和平计非直接交还不可”[7],要求当局全力捍卫国家主权,直接收回青岛。除此之外,南京上新河全体民众、各地方报社等群众和团体也相继抒发愤懑之情,表态支持北京爱国运动。
1.2 举行国民大会和游行演说
在一封封声援电报不断发往北京的同时,江苏各地人民举行集会声援活动,以实际行动参与到这场浩浩荡荡的反帝爱国运动中,反帝反封建的号角在江苏大地上吹响。在南京,金陵大学、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等13所学校的学生代表,于5月7日在北城鸡鸣寺召开会议,以全体名义致电大总统、国务院总理、教育总长:“请尊重大学,不可解散,并将已被捕的学生迅速释放”,商议举行游行演说活动相关细则。5月9日,在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国耻纪念日当天,南京6000多名爱国人士、进步青年列队执旗走向街头,时任法政学校校长钟叔进、南京高师教务主任陶知行(后改名陶行知)及一众先进学子向群众激情演说,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北洋政府及亲日派官员的卖国行径。游行队伍高呼口号,挥动着各式彩旗标语,赴督军署、省长公署、省议会请愿,穿行于城郊小巷,呼吁各界群众共抗外侮,共诛国贼,齐雪国耻。[8]在无锡,6000多人齐聚公共体育场召开国民大会,“挽救外交”“取消协约”“宁为玉碎,毋求瓦全”等旗帜悬挂四周,周季湄、王克循、蔡有容等一众人士登台演讲,更有74岁的长者“经人扶掖登台”,他们的演说慷慨激昂、深入人心,在场听众无不动容。[9]在邳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学生杨增顺在演说时声泪俱下,咬断右手无名指血书“唤醒同胞”四字。[10]淮安、扬州、宿迁、苏州、常州、无锡等大小城市闻风而动,相继举行规模宏大的国民大会和示威游行,参与群体从一批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扩大到广大工人、商人、农民群众,沉寂的民众主体意识在拯救民族危亡之际不断觉醒。
1.3 筹建各界联合会等爱国团体

为了向北洋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表明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学生和各界群众开始组织起来,坚持长期斗争。5月10日,苏州中等以上学校2500名学生与中小学校教职员,组织了苏州学界联合会,并呼吁与全国学界共策进行。[11]5月13日,南京20多所中等以上学校推举出75名代表齐集省教育会事务所,召开南京学界联合会,后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组织最严密、开展活动最多的爱国学生组织。5月20日,扬州各校以“恢复国权、发扬士气、提倡国货、抵制日货”为宗旨成立联合会。满腔热血的青年学子为救护国家奔走往来,在学界联合会及学生联合会的高度配合和有序组织下,克服了以往游行活动零星分散的状态,学生们深入到基层当中,宣传帝国主义列强的残酷行径,唤醒群众的爱国热情,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除学生联合会外,一批群众自发组织的救国团体也相继成立。无锡救国十人团在其宣言中写道:“集千百十人团而成一大团体,一致对外,永矢勿渝。……苟再不自奋发,深恐数年而后,救国而末由,欲自强而不得矣”[12],充分表现了广大民众的爱国热忱。中华救国十人团、劝用国货团、中国国货维持会、商界爱国团、工人救国团等团体不断涌现,爱国救亡运动走向深入。
1.4 全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
一战期间,日本商品对华输出猛增数倍,日本帝国主义的无耻掠夺进一步唤醒了广大民众对民族危亡和国家命运的深刻认识,提倡国货、抵制日货成为五四运动中重要的斗争方式。江苏各地、各界以经济抵制作为反抗侵略的实际行动,一场浩浩荡荡的抵制日货运动拉开序幕。
5月16日,常州学生在街头巷尾广泛宣传抵制日货,撕毁铲除日货广告,以联合会的名义函请调查潜伏乡间的日本商人,遣返日本商船出境。[13]镇江师生齐聚一堂,劝告商民“市商日本纸币一致不用,各商民等不搭日商长江轮船,各商号货物停装日轮,各商店所悬各种日货广告,由各店自由取消……”[14]因全城理发店的剪刀大多为日货,南京学生为表决心,一律用中国旧式剃刀理发,使“东洋剪刀已为废物”[15]。在学生们的鼓动呼吁下,工商界也都投入到了抵制日货的运动中。5月8日,苏州总商会召开大会共议抵制办法,做出了不装日本船、不用日本货、不用日本币三项决定,并立即停用了与日商勾结的振兴电灯公司的电力,分任各会员调查日货与国货的种种分别。[16]常州钱业“每日雇人掮木牌鸣铃,分上下午周行各街巷”,宣传并提醒商家勿忘救国;在各个车站、码头,工人群众拒绝装运日货,南京人力师傅拒载日人。
消费与民族主义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在深入开展抵制日货运动的同时,推行国货也引来了一阵新的热潮,工商界不断提高供给水平填补市场空白,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需要,有力地推动了区域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实业家们与学生并肩作战,镇江商会通函各行业不准抬高国货价格,“尤宜格外平价”。无锡组成国货储蓄金会投资制造国货,提倡自制纱线抵制日货,印发传单呼吁各工厂制作国货。1920年1月,刘鸿生创办的苏州华商鸿生火柴公司就是在五四运动时购买国货热情高涨的背景下建立的,根据他的自述:“真正使我第一个企业成功的原因,是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因为当时每个人都愿意买国货。”从抵制日货、推广国货到严惩奸商,江苏人民在民族大义前不计个人利益得失,顽强抵抗,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和群众力量,给日本在华经济利益以沉重的打击。
1.5 冲突镇压下的“三罢”斗争
随着江苏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态势逐步向纵深发展,北洋政府和地方当局感到恐慌,省长公署和督军公署从防范逐步走向压制,英勇无畏的人民群众在同反动势力的冲突与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以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三罢”运动为标志,汹涌澎湃的五四运动进入了高潮。
6月3日、4日,北洋政府接连逮捕北京上千名爱国学生的消息传来。为抗议军阀政府的暴行,声援爱国学生,罢课浪潮迅速席卷全省。南京20多所学校宣布集体罢课,苏州万余名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还发表声明,提出惩办亲日官员、保障学生行动自由等6项要求,“相誓不达日前议决之目的,决不上课”[17]。南通各校在罢课宣言中写道:“政府为国人所付托,有一不当,国人当起而惩之,亦何待学生越俎哉……然以吾徒手空拳之学生计,以何为最后坚决之表示乎,厥为罢学力争而已矣。”[18]同日,南京宣布城内外店铺一律罢市,镇江商界除茶米油盐及零星食物营业外,其余各商号悉皆停市。[19]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通、徐州及其他县城和较大集镇,均相继罢市。与此同时,工人阶级作为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6月7日,南京下关、浦口等交通码头工人罢工,“大批货物装运抵宁,各夫役不愿扛驳”,水陆物资停止起卸。津浦、陇海铁路司机也举行了同盟罢工,暂停运货南下。苏州黄包车工人均在车身上订一白布,写道:“凡我同胞,切勿暴动,坚持到底,勿要五分钟热度”[20],苏纶纱厂和一批丝厂工人近十余万人一致同盟罢工。
在爱国运动之初,江苏省教育厅就多次密电各校“妥为防范,不得聚众滋事”,严防留日学生回国活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胡家祺要求各校每日汇报学生行动,苏州警察厅甚至焚毁反日传单。英勇的人民群众在镇压中反抗,“三罢”运动显示出的强大威力,更引起了帝国主义和军阀当局的恐慌。江苏督军李纯和省长齐耀琳对“三罢”运动的态度十分强硬,他们以治安为由严禁爱国运动,“严行逮捕惩办”,令军队实弹上街巡查。6月7日,十余名农业学校和暨南学校的学生在下关游行请愿的过程中,遭到了巡警的暴力攻击。面对警察的残暴行径,南京各界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万人抗议游行,要求惩办负责人员,抚恤受伤学生。[21]面对强大的舆情压力,南京下关警察署长王固磐宣布辞职,南京警察厅厅长王桂林也被迫公开道歉。随着北洋政府迫于压力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北京学生,并宣布罢免亲日派官员,江苏各地商市逐步恢复营业,学生重返课堂,工人回到了工作岗位,“三罢”斗争告一段落。[22]
2 启蒙与解放:五四时期新文化思潮在 江苏各地的广泛传播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意识的一次觉醒,新文化思潮在江苏各地广泛传播,一些地方开始组建文化团体,发行文化刊物,廓清蒙昧、启发民智,使广大民众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
2.1 兴办教育事业启发民智
1919年11月2日,江苏省教育会针对“新文化运动之种种问题及推行方法”召开专题会议,认为新文化运动“进行方向在唤醒国民,改良社会,发展个人,增进学术,使我国社会日就进化,共和国体日形巩固”,对江苏新文化运动进行总纲上的指导。[23]正如南通籍的实业家张謇所言“ 举事必先智,启民智必由教育”,五四运动后,在新思潮影响下,一批义务学校相继开办。苏州英华学校开办义务学校,对社会各界儿童学徒无论是否接受过教育一律不收学费,品学兼优者还给予奖励。无锡五七团议筹贫民半日学校,针对贫困学生,准允他们半日营生,半日学习。南京学生联合会在下关仪凤门基督教堂内开办通俗学校,开设习字、算术、珠算、地理、历史、修身等课程,不设限制名额,他们在招生广告中写出“我们办这个学校是要人人得学问,所以来的人愈多愈好,没有限制的”,使得更多的适龄儿童和青年学生受到了教育。[24]同时,为了更好地推行新文化思想,反对封建礼教,各地组织剧团,以五四运动为原型场景展演新剧,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生动的语言,描绘北洋军阀的残暴卖国行径与人民群众的英勇反抗形象。
2.2 成立进步团体发行刊物

新文化运动兴起后,进步刊物《新青年》《星期评论》《新潮》等在江苏日渐流行,先进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广泛阅读进步刊物,撰文抒发见解主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各个地方的新社团和新思想刊物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南京学生联合会、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徐州学生组织的邮传阅书会、自我改造社,苏州学生组织的吴县国语讲习会、苏州少年宣讲团,还有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工读互助团、新教育共进社等。尽管这些社团政治主张未必一致,但都在积极寻求救国图强的道路。[25]南京学生联合会创办的《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自1919年6月23日创刊起,积极报道江苏及全国反帝爱国运动的情况,批判旧制度、旧道德,介绍新思潮,连续出版了70号。11月1日,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成立,创办刊物《少年世界》,该刊物注重以全球视野记载事实,内设“妇女世界”“世界大事”“社会批评”“地方调查”等栏目。这一时期,江苏出版的进步刊物还有《宁声》《五七月刊》《宜兴评论》《平民声》等,众刊物在激烈的思想交锋和碰撞中揭露和批评封建思想。[26]
3 探索与酝酿:五四运动为江苏各地中共组织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四运动让大量进步青年在实际的政治运动中迅速成长,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出现,他们深入到工人群体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以“主义”指导实践,工人运动和爱国民主运动迅猛发展,为中共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江苏的传播过程中,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学生张闻天起了重要作用。五四运动期间,他不仅是学生运动中的积极分子,同时还是《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的编辑和重要撰稿人。1919年8月,他在刊物上连载的《社会问题》一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论述人类社会的变迁和中国当代的社会问题,认为:“现在最要紧的是铲除士大夫阶级”,即推翻封建统治阶级;中国革命与“欧洲旧式的革命”的不同,“起革命”的是“劳农界人(就是工人和农人)”,工农需要“有知识的开导”(即肯定知识分子的先导作用),革命应分成两步(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等等。他在文章的末段摘录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的十条纲领,这是在江苏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开篇之作,也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声之一。[27]
1920年,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帮助下,徐州的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校进步学生陈家安、郭邦清等人成立了徐州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组织学生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籍,他们也陆续成为徐州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地下组织的创立者。1921年春,为了更有力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活动,徐州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成立公开组织——赤潮社,并出版该地区第一个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赤潮》。为唤醒民众觉悟,第七师范学校还成立了“校工补习学校”,组织校役和厨工学习,到工厂讲解革命道理,宣传劳工神圣、社会主义运动等思想。
3.2 推动了工人运动和爱国民主运动的发展
五四运动以其广泛的社会影响被认为是中国群众运动兴起的标志性事件,工人阶级作为一种自觉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大批有志青年走向与工农结合的道路,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领导工人运动。江苏地区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数以万计的产业工人长期遭受剥削,在五四运动后的一段时间里,江苏各地发生了数十次罢工斗争,在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基础上,中共江苏地方党组织应运而生。

因受到外国资本家和国内军阀势力的控制,陇海铁路工人长期遭受着深重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不仅生活极为贫困,而且经常被洋人任意打骂和侮辱。1921年11月20日,为反对欺压虐待,陇海铁路铜山(徐州)站全体机务工人大罢工,工人领袖姚佐唐在誓师大会上宣读《敬告全国各站同胞同业兄弟们,恳乞求助声援》,历数帝国主义分子对陇海铁路的暴虐统治,列举陇海铁路大总管、法国人若里的十条罪状。姚佐唐慷慨陈词,号召工人兄弟坚决进行“反虐待、争人格、光国体”的斗争,引起中国各地工人和社会各界的声援。中共中央局书记陈独秀评价了这次罢工胜利的意义,认为“这是我党初显身手的重大事件”[28]。1922年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干事、共产党员李震瀛到陇海铁路指导工作、筹建党组织,发展姚佐唐、程圣贤、黄钰成等工人入党,建立了中共陇海铁路铜山(徐州)站支部,这是江苏最早建立的地方党组织。1921年3月,南京浦镇机厂工人领袖王荷波领导浦镇机厂工人成立中华工会,他领导全厂工人掀起了一场反对英籍总监工布拉克暴虐统治的斗争,迫使路局和厂方接受了工人的要求,展现了工人阶级团结的力量。1922年夏,王荷波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浦口小组。1923年,为声援京汉铁路大罢工,王荷波带领革命工人横卧在冰冷的铁轨上,迫使列车停开,津浦路南段交通中断,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反动军阀的骄横气焰,锻炼培养了一批工人运动骨干。[29]
4 结 语
举救国旗帜,启时代先声,五四运动不仅是民族主体意识的一次伟大觉醒,也塑造着中国现代政治性的雏形。江苏人民群众迅速响应运动,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政治觉醒与思想启蒙间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通过创办社团和刊物使广大民众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在实践中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推动工人运动和爱国民主运动向前发展,为中共的创建在思想和组织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时过境迁,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今日之中国仍须继承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奋斗。
作者贡献说明
李雨畅:进行史料收集与论文撰写;张加华:确定论文选题和框架设计。
注释与参考文献
[1][2][3][4][5][7][8][11][13][14][15][18][19][20][21][24]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五四运动在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2、13、14、15、14、17、21、32、55、57、59、105、126、147-149、121、436-437页。
[6]《县教育会之呼吁》,《锡报》1919年5月8日,第2版。
[9]《昨日之国民大会》,《锡报》1919年5月12日,第2版。
[10]《邳县之国民大会》,《申报》1919年7月4日,第7版。
[12]《救国十人团宣言》,《锡报》1919年5月19日,第5版。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五四爱国运动》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45-246页。
[17]《苏州学生爱国近讯》,《时报》1919年6月4日,第6版。
[22]方晓燕:《官民互动视角下的南京五四运动》,《档案与建设》2022年第12期。
[23]《文化教育会运动演讲》,《民国日报》1919年11月2日,第10版。
[25]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苏省志》63《社团志·青年团体篇》,方志出版社2002年版,第289-294页。
[26]崔巍:《五四运动后江苏的新旧文化思潮》,《档案与建设》2009年第8期。
[27]张闻天:《社会问题》,《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第三号,1919年8月19日。
[28]徐州市史志办公室:《中国共产党徐州地方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29]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江苏地方简史》(1921—2021),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6-18页。
(责任编辑:孙 洁 陈 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