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贯彻“四个好”“两个服务”守护新时代记忆

2024-07-29金研

档案与建设 2024年5期

摘 要:新时代档案资源体系建设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好”“两个服务”要求,努力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人民群众对档案资源的需求,顺应技术进步的潮流,全方位、立体式地记录好、留存好时代记忆,高质量、高标准地保管好、利用好馆藏资源,加快构建资源丰富、结构合理、覆盖广泛、利用便捷、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新型档案资源建设体系,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贡献档案力量。

关键词:档案资源体系;全过程指导;全时代记录;全方位归集;全社会利用

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批示强调,“要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把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记录好、留存好,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四个好”“两个服务”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工作重心、归集重点和利用方向,为新时代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新时代的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应着眼于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中心,努力全方位、立体式地记录好、留存好时代记忆,高质量、高标准地保管好、利用好馆藏资源,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贡献档案力量。

1 新时代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档案资源是档案工作的生命,更是党和国家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把反映新时代新成就的档案资源建设好,是新时代档案人的神圣职责。

从为党管档的高度来看,加强资源体系建设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精神的重要体现。记录好、留存好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是新时代档案人的职责使命。现阶段档案资源建设应着眼于“好”的要求,努力在系统化集成优质档案资源上取得新突破。同时,在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资源的归集上,档案部门既要重视对文化、史志、旅游等部门的红色档案资源整合,还要加强对红色档案资源的抢救保护,使珍贵的红色档案资源尽早入馆,让档案馆真正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加强资源体系建设是推进社会发展进步、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档案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借鉴丰富的档案资源,可以站在前人肩膀上,汲取经验教训,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将人类历史进一步向前推进。尤其是档案资源中积淀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红色文化及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是重要的精神财富,是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从档案工作肩负的使命来看,加强资源体系建设是档案行业管理的基本职责。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在档案工作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是指档案部门对所辖区域的档案资源进行收集归集、分工协调、合理配置,形成档案信息资源库而开展的一系列创造性工作。[1]《“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分别从覆盖面、内容、形式、结构等方面明确了新时代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四个更加”的发展目标,即覆盖面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结构更加优化,还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的档案资源建设质量要进入世界前列。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档案人要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高度重视档案资源建设。

从服务发展大局的角度来看,加强资源体系建设是提高档案服务效能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档案资源体系建设重点放在“管”上,新时代的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则需以开发利用为主[2]。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有两个相互衔接的环节,档案收集是基础,档案整合利用是关键,档案资源的价值必须通过科学的整理、高效的开发才能得以体现。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档案馆的服务性、文化性需求不断增强,档案馆由单纯的保管基地,转变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地方特色历史文化展示基地、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面对新时代档案工作新的功能定位,档案部门必须加大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力度,尽快构建起与其功能需求相适应的档案资源体系。

2 当前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加持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全社会档案资源总量突飞猛进,资源服务利用更加便捷高效。而目前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在收集范围、载体结构、归集模式、综合利用上还未突破传统思维,未能贯彻“四个好”“两个服务”的要求。

在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收集范围上,偏重官方记忆,轻视社会记忆。档案主管部门主要关注行政部门和国有企业,对在广大个体私营企业、社会家庭中产生的反映现代社会生活记忆的档案资源,没有人力财力去管理和指导,许多有价值的社会档案资源处于分散的状态。在档案资源征集工作中,囿于缺乏可操作性强的档案价值鉴定标准,只能采取无偿捐赠的形式,使一些有价值的民间档案资源尤其是红色历史档案资源难以征集进馆。

在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载体结构上,偏重文书档案资源,轻视新形态、新业态的数字档案资源。以往习惯于对档案实行“选择性管理”[3],即立档单位选取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档案归档,对已归档的档案,选择具有永久价值的档案进行永久保存。而今进入大数据、智慧管理时代,微信等社交软件逐渐普及,聊天记录、电子邮件、线上业务数字档案资源不断涌现,不乏存在有价值的档案资源,且有条件实现全部归档,即可“全部性管理”[4]。目前,各地都力推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但多停留在馆藏档案数字化阶段,许多数字档案资源并未实现在线归档和移交,甚至有些部门还将其数字档案打印后再移交档案部门。

在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归集模式上,偏重移交接收,轻视前端归集。在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上,档案主管部门传统的指导重点多放在档案整理和接收环节,在档案形成阶段的业务指导停留在要求各单位制定分类方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上,并未严格监督其具体落实情况,导致一些档案没有应收尽收、应归尽归。各立档单位也总将档案收集齐全视为档案员的责任,又由于档案员在单位内部职位偏低,多为兼职且变化频繁,对重大活动、重要事项的参与度较低,通常是交什么归什么,难以确定是否应收尽收,往往错失档案归档良机。

在馆藏档案资源的综合利用上,偏重自我开发,轻视共享服务。近年来,许多档案部门重视档案资源尤其是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了大批有价值的成果,发挥了馆藏资源传承文明、资政育人的作用。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重保管、轻利用”的惯性思维,一方面档案资源的开放率不高,在利用上有诸多不便;另一方面各地档案馆未能对其核心数据库中保存的大量数字化资源进行特性分析、数据归集,以及合理、深度地利用。

3 做好新时代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工作

新时代的档案资源体系应是资源丰富、结构合理、覆盖广泛、利用便捷、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新型档案资源建设体系,是档案资源数量、结构、空间布局及利用方式的有机整体。档案从业人员要树立过程理念,与时俱进做好新时代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工作。

树立全过程指导理念,高质量记录好新时代新成就记忆。档案业务指导工作应树立全过程意识。全过程即坚持抓源头抓基层,把业务指导工作向档案形成阶段的前端延伸,实现前端介入、中间监督、末端控制的业务指导模式。前端介入即落实好各立档单位的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三合一”(档案分类方案、归档范围、保管期限表)制度;中间监督即档案主管部门适时开展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及指导工作,特别是对“四重”档案资源建设等深入一线指导、上门服务;末端控制即督促各立档单位,由行政部门负责人主导档案整理归档工作,形成年度档案工作总结报告,档案主管部门对进馆序列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抽查和通报,有条件的可将档案工作纳入地方年度考核目标。克服过去档案收集整理主要责任人不明确、档案业务指导滞后、档案工作考核难等问题,保证档案资源应收尽收、应归尽归。总之,全过程管控,就是要树立抓源头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各有关单位建立健全档案工作责任制,各方齐抓共管把档案收集的前端工作落到实处。

树立全时代记录理念,更全面留存好新时代新成就记忆。原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新时代档案工作新思维》一书中提出新时代的档案工作要由“选时代”向“全时代”转变,深刻启迪了我们对新时代“档案范围”和“档案价值”的认识。档案归档范围的概念,在档案业务中是强调性概念,而不是限制性概念,就是为了保证归档范围内重要档案必须做到应归尽归。归档范围与保管条件和接收能力息息相关,随着二者的增强,归档范围必将进一步扩大。但由于社会发展的丰富性、多样性,从某种角度看,档案没有绝对的范围,只要社会有需求,在归档范围外的也应积极收集。因此,在实际档案工作中,不要拘泥于归档范围,对反映时代特征的具有收藏价值的特殊载体档案资源也应归集,更全面地留存好社会记忆。

树立全方位归集理念,立体式保管好新时代新成就记忆。档案资源无处不在,档案资源在哪里,档案工作就应做到哪里。2023年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强调,“强化资源意识和‘大档案观’,优化档案资源结构”。树立起“大档案观”,把反映新时代新成就的“社会记忆”档案记录好、管理好,这也是加强党对档案工作领导的具体体现。对于一些无法进馆的资源,可借助社会力量收集保管。目前许多地方档案馆都积极探索社会化档案工作,鼓励开展家庭档案、子女成长档案、个人健康档案、地方名人档案、地方特色文化档案等档案资源建设。不少地方档案部门还引入社会参与机制,借助民间力量开展基层档案工作,如湖北宜昌市2011年就建立袁裕校家庭档案馆,近年来该市又建立了正国家庭档案馆等,既扩大了档案工作的覆盖面,又留存了大量有价值的档案资源。

树立全社会利用理念,服务好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档案资源的利用方式是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重要延伸,档案资源必须经过规范、科学管理,才能方便利用并实现其价值。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加快数字赋能档案建设的步伐,积极构建档案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努力实现资源的无障碍传输,打通档案馆与使用者间的“最后一公里”。档案主管部门应主动牵头,彻底打通资源共享的障碍,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挖掘馆藏档案资源,使之数据化、利用便利化,实现自动检索多种档案资源、档案信息高效传递和实时共享的目标[5],更好地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

建设新时代档案资源体系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江苏省“十四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强调要聚焦“国之大者”,进一步夯实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做到档案资源覆盖更全面、内容更丰富、结构更优化。新时代的档案人要不辱使命,担当作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四个好”“两个服务”的批示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档案人的力量。

注释与参考文献

[1]徐欣.浅谈档案馆档案资源的建设[J].档案学通讯,2006(1):82.

[2]孙英.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1(3):16-17.

[3][4]杨冬权.新时代档案工作新思维[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22.

[5]张媛.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方法思路探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6):242.

(责任编辑:孙 洁 陈 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