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图档》所见清代盛京笔帖式研究三题
2024-07-29赵彦昌刘芮岑
摘 要:笔帖式是清代地方政府正式的文书档案职官,本文通过对《黑图档》记载的有关笔帖式的内容进行详细梳理,进而对笔帖式的铨选与任用、考核与升迁、告假与离任等方面进行初步考察,全面展现笔帖式这一档案职官的管理形式。
关键词:笔帖式;《黑图档》;文书档案;档案职官
分类号:G270
Three Topics on the Study of Bi-Tie-Shi in the Qing Dynasty of Shengjing from Hetu Dangse
Zhao Yanchang, Liu Ruicen
( Scho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136 )
Abstract: Bi-Tie-Shi is the official clerical worker and archivist of the Qing Dynasty local governments. We studied and sorted the content of Bi-Tie-Shi recorded from Hetu Dangse in detail, inspected its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assessment and promotion, leave and resignation,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us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little-known but indispensable local officials.
Keywords: Bi-Tie-Shi; Hetu Dangse; Administrative archives; Archivist
引 言
笔帖式,满语称笔特赫式,意为文书或士人、博士,约在天聪末期至崇德初期(17世纪30年代)其内涵演变为文书档案工作人员。到了清朝中后期,京师各部,盛京五部,外省将军、都统、副都统各署,俱置笔帖式,在清代文书档案工作以及政务运转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往学界对笔帖式的研究多限于中央政府机构中的笔帖式,如《笔帖式与1673—1683年清朝决策系统》《清初的笔帖式》《清代笔帖式新论》《雍正初年笔帖式考》《清代笔帖式之特色》《清后期笔帖式的发展嬗变及其原因探析》等[1],对地方政府中的笔帖式关注较少。《黑图档》作为清代盛京总管内务府衙门往来公文的副本档册,内容涉及广泛,本文通过对其中嘉庆、道光、咸丰三朝的汉文档案进行梳理,发现关于笔帖式的记载多达三百余件,具有较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为“笔帖式”这一对象的研究提供了全新材料,可以较为宏观地反映出盛京地区笔帖式在铨选与任用、考核与升迁、告假与离任等方面诸多关键问题。
1 清代盛京笔帖式的铨选与任用
《清史稿·选举志五》云:“满人入官,或以科目, 或以任子,或以捐纳,或以议叙,亦同汉人,其独异者,惟笔帖式”[2],笔帖式的选任同时采取这几种方式。在清代,笔帖式属于国家正式官员,具有品级,如《黑图档·咸丰朝》记载档案房设七品笔帖式一员、八品笔帖式五员、九品笔帖式九员,均在七品之下。笔帖式虽然品级不高,但作为各衙署中政务的具体承担者,其铨选和任用须遵循着特定的制度。《黑图档》中有大量关于笔帖式的铨选及任用的记载,通过对其中内容进行考察,可以窥见清代中后期盛京地区笔帖式的铨选和任用情况及沿革特点。
1.1 笔帖式的铨选
清代中后期,笔帖式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其铨选主要有三种途径:捐纳、考试、议叙。下文结合嘉庆、道光、咸丰三朝《黑图档》中相关档案记载对这三种方式予以说明。
(1)捐纳
捐纳,即通过向政府交纳银、粮而得官或取得某些职衔、特权。嘉庆时期铨选笔帖式仍以考试为主,但到了道、咸时期,由于清政府财政匮乏,开捐设局由中央扩大到地方,开捐次数及项目极多,因而以捐纳铨选笔帖式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总管内务府为开列报捐笔帖式人员名单事咨盛京内务府》记载了道光二十三年(1843)盛京内务府报捐笔帖式的情况,在当年共有八人报捐笔帖式。
《黑图档·咸丰朝》还记载了当时捐纳笔帖式的钱款明细:“盛京将军衙门笔帖式绍信捐银二千两,拟于光禄寺署正衔上加一等给予主事职衔;闲散得馨捐银四百九十两,拟请给予监生以笔帖式归捐纳班补用,核与筹饷例银数目相符。应请照准官学生永兴捐银三百八十两,拟请给予笔帖式归捐纳班补用,核与筹饷例银数目相符。”[3] 在道、咸时期,捐纳银两后通常是给予监生以笔帖式归捐纳班补用,对于同一批捐纳的人员,则通过抽签来定名次先后,“盛京捐纳候补笔帖式名册到部,相应分别满洲、汉军掣定名次先后,照奏明五新一旧之例,与各例捐纳人员班选用于六月二十七日,掣籖相应呈堂注册。”[4]但要想真正被任职为笔帖式仍需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常常出现几十人争一官缺,十几年不得补缺的情况。
捐纳的方式并不考虑捐纳者的才识,导致通过这一途径所选的笔帖式容易混入能力低下之辈,而道、咸时期,盛京地区捐纳屡开,不仅造成候补笔帖式的冗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盛京文书档案工作,进一步破坏吏治。
(2)考试
康熙六年(1667)起,凡笔帖式出缺,俱令考试补授,自此考试选拔笔帖式的制度便为清代各朝所沿用。其中考缮写者,字体要求美观工整;考翻译者,译稿则要求准确流畅。[5]文武翻译举人、官学生、义学生、贡监生生员、领催、闲散、亲军等均可报考笔帖式,而每年愿考笔帖式的名册则由盛京礼部造送,“盛京礼部咨行,档案房案呈,左翼助教官乌珍等呈送,官学生俊滋等二名呈称情愿考试笔帖式事等情处此理合,造具该生等旗佐年岁三代年貌花名细册二本,一本存部备查,一本钤印咨送。盛京内务府查照办理可也”。[6]
铨选笔帖式的考试制度极为严格,有专门的笔帖式考试试卷,《黑图档·咸丰朝》中有关于盛京内务府为送考笔帖式试卷事咨总管内务府的相关记载。[7]
与此同时,针对笔帖式考试中出现的弊端,道光时期酌改了考试章程。因为在考试过程中试卷辗转多手而易滋生弊端,所以有人提出“应请此次考试内务府笔帖式、库使及嗣后各项考试,其前列名次试卷名次仍照旧由阅卷大臣连同内帘监察御史粘贴黄籖进呈,再于卷尾用墨笔填写,以凭核对。其余拟取各卷由阅卷大臣连同内帘监察御史即于卷面填写名次,毋庸粘贴浮籖。填榜时即照阅卷大臣墨笔按名缮写,以杜弊端”[8],即前列名次试卷于卷尾用墨笔填写,其余各卷于卷面用墨笔填写名次。上述情形反映出清朝统治者对笔帖式考试的重视程度并不断调整考试管理制度以杜绝弊端。
考试之后,会根据考生作答试卷的质量水平给予相应的排名。咸丰二年(1852)《总管内务府为补放承平为笔帖式事咨盛京内务府》记载了道光十六年(1836)考取候补笔帖式的排名情况:“总管内务府为咨行事。会计司案呈,准盛京内务府咨称,档案房案呈,卷查考取候补笔帖式二十四名,于道光十六年准会计司文开拟定第一名玉衡、第二名何广恩、第三名倭什科……今笔帖式荣聘病故所遗失之缺,应将考取第十四名笔帖式承平坐补之处,理合一并声明咨报总管内务府等因咨呈前来查。”[9]这份档案不仅展现了当时笔帖式考试的排名情况,还描述了道光十六年考取候补笔帖式于咸丰年间才得以补缺任用的状况,间接映射出当时盛京地区候补笔帖式的冗滞。
(3)议叙
议叙即指清代对考绩优异的官员,交部核议,奏请给予加级、记录等奖励。咸丰时期文人亦可通过议叙的方式成为笔帖式。
在清代,有供职史馆、玉牒馆等从事誊录的相关人员。史馆、玉牒馆修书告成后,全体在馆人员例有议叙。这些士人愿意供职史馆、玉牒馆誊录,也是出于对日后议叙获得奖励的期许。《黑图档·咸丰朝》记载有玉牒誊录官刘汉书即在玉牒告成之后,以笔帖式计三缺后补用。“总管内务府为咨行事,都虞司案呈,由堂抄出本府议奏,恭办玉牒全书告成应行议叙,列为三等之滕录官文举人刘汉书系盛京内务府人,应请以该处笔帖式计三缺后补用等因一折,于咸丰十年二月初二日具奏。上曰依议钦此等因抄出,相应搞录原奏咨行。盛京内务府查照可也,须至咨者。”[10]
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这些从事誊录的供事人员,可以从议叙中获得职位晋升或授官的优先权,因此每当史馆、玉牒馆等公开招募时,报名者甚多。这些士人暂时供职于史馆、玉牒馆从事誊录,一方面可以度过缺少人多的空窗期,另一方面也可以等待议叙得以优先获职。
总体来说,以考试选拔笔帖式是清代常制;到了道、咸时期,因政府财政匮乏,通过捐纳铨选笔帖式的情况明显增多;通过议叙铨选笔帖式较前两种方式来说仍是比较少见的。
1.2 笔帖式的任用
在清代中后期,即使通过铨选得以成为候补笔帖式,到其正式被任用也还需要一个漫长的等待期。为了规范笔帖式任用程序,清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章程。
(1)遇缺才能补用
清政府对笔帖式实行定编管理,根据各衙署文书档案工作的需要,规定每个衙署的笔帖式额数,不许滥设。“凡新疆及各处笔帖式及委署笔帖式例应纂入例册,相应行文各处将军笔帖式额缺数目,并出身履历以及补放年月日期分晰造册送部。”[11]而对于笔帖式的任用,只有遇缺才能进行补用。《总管内务府为按序补放杨得成成为笔帖式事咨盛京内务府》有载:“总管内务府为咨复事准。盛京内务府文称该处咸丰六年八月间出有笔帖式一缺……自应照例以杨得成生补斯缺五月十一奉”[12]。《盛京内务府为恒毓等人补放笔帖式事咨总管内务府》记载:“于十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笔帖式祥麟因病辞退、十二月二十五日笔帖式齐格病故、十一年二月初一日笔帖式承相因病辞退次第呈报前来,今经共出四缺,查以前咨请四员俱应补用。”[13]以上两份档案中杨得成、恒毓等人皆是遇缺再行坐补笔帖式的,进而解释了候补人选等待时间长的原因。
(2)遵照章程坐补
在清代,铨选笔帖式方式多样,遇缺如何坐补也是清政府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清代,遇有笔帖式出缺,选择考试笔帖式还是捐纳笔帖式坐补须遵循固定章程,轮流进行。《盛京内务府为笔帖式出缺咨请考班捐班定章以备核办事》记载:“盛京总管内务府为咨催事,档案房案呈,于咸丰十年六月二十七日,本府出有笔帖式一缺,曾请咨请笔帖式考班及各项捐班轮补定章。”[14]清代一般采用考取笔帖式三缺后,捐纳笔帖式补用一缺。“此后又经补用考取笔帖式三缺,今延禧遗缺,照例应将新班豫东例捐纳笔帖式刘廷弼坐补之处呈请咨明总管内务府,并知照盛京礼、兵部可也。”[15]由于等待任用时间过于漫长,许多候补笔帖式会恳请降补其他职位:“本衙门定例用考取笔帖式三员,方用捐班笔帖式一员,酌增常例,捐纳笔帖式籖掣第一名者已经九年尚未补缺,职籖掣第二名现年二十三岁守候补笔帖式光阴迅速,补缺遥遥无期,今请遵照例候补笔帖式降补库使旧例,情愿告降库使。”[16]清代中后期笔帖式缺少人多,考试三缺后捐纳补一缺,故即便捐纳屡开,考试选用笔帖式仍是正途。
咸丰时期曾出现二次捐纳银两即可尽先补用的情况。《黑图档·咸丰朝》记载了咸丰三年(1853)“闲散得馨捐银四百九十两,拟请给予监生以笔帖式归捐纳班补用”[17]。咸丰八年(1858),“盛京分缺先用班尽先补用,候补笔帖式得馨报效京钱一千二百七十七吊,应以该处笔帖式不论班次遇缺即补一折于咸丰七年十二月初九日具奏……今本衙门笔帖式德清病故缺出,照例将续捐不论班次遇缺即补之候补笔帖式德馨 咨补……”[18]
(3)审核任用人员身份
笔帖式的出身、经历等情况审核在清代是非常严格的,只有通过考察才能正式任职。
在清代,凡候补笔帖式必须造送录有姓名、履历、三代姓氏等内容的清册以及人照,同时还要接受审查,确认身家是否清白、有无犯案以及朦捐等情况,并加具原籍地方官印结。“盛京总管内务府希即查明捐输候补笔帖式德馨等二名是否身家清白、有无隐匿犯案、更名朦捐情弊,并将该员等三代姓氏、本身年貌及捐纳年月日期造具满汉清册各二本、印结二纸连人照一并咨送本部以凭验照注册报部补用可也。”[19]盛京内务府对于这些送本部的候补笔帖式清册还要再进行核验注册,以备日后补用,同时还要将清册以及人照送至盛京兵部查验,查验无误后才发予执照。“盛京内务府咨送户部咨处,盛京内务府正黄旗汉军承安佐领下监生柳玉琳遵筹向例捐纳笔帖式一案……盛京兵部查验等因前来,查送到册结内注该员旗分佐领三代姓氏、本身年貌及捐纳年月日期核与照内所载均属相符,除将该员册结于本六月二十日到部注册,其户部执照一纸仍交付该员收报外,所有送到满汉合璧清册二本纸结二纸,内清册一本印结一纸存部备查,应将清册一本印结一纸咨送吏部查核外,并知照盛京内务府可也。”[20]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对于遇缺即将得以补位的候补笔帖式,还要进行再次审查,主要审查其现在是否有亲丧事故以及有无过犯之处,如有,即使遇缺也无法立即坐补。如“镶黄旗掌图记佐领岫云等呈为存案备查事,处署理骁骑校事务催长宝伶等呈称,处候补笔帖式承平呈为出具押结事情,因身现在并无亲丧事故,亦无过犯之处是以声明,为此报呈等情处此。查得属下候补笔帖式承平,本旗现在查明并无亲丧事故,亦无过犯之处属实理合,出具保结呈明,伏祈核转施行等情处此,相应加具印结一纸呈堂存案备查可也,为此具呈。”[21]
总之,清代中后期盛京地区对于笔帖式的任用,遵循着一套固定流程,对任职者有一定的审查要求,从而在制度上排除品行不端之人。而咸丰时期,二次捐银即可优先补用则映射出笔帖式选用制度的日渐衰落。
2 清代笔帖式的考核与升迁
清代对笔帖式的考核非常重视,除了定期考核,还要评以等级,予以处罚或奖励。《黑图档》记载了不少盛京地区笔帖式的考核情况,可以从中了解清代中后期笔帖式职官的管理情形。此外,笔帖式的升迁制度也有所记载。
2.1 笔帖式的考核
清代对笔帖式的考核是较为严格的,康熙十二年(1673)制内务府笔帖式考察条例,要求现任笔帖式每三年一考核。雍正四年(1726)时下令内务府官员笔帖lO3hjVSjUoUGzICoDemE8NgNMq/TpJDgBnZqZpGNduY=式均参照康熙十二年之例,一体举行京察,由所属各部门进行甄别。[22]所谓京察是清代官员的考核制度之一,每三年考核一次,由各衙门出具考语。涉及京察的人员主要是在京各部院的官员、地方督抚大员及顺天府和盛京的官员[23],其中也包括盛京的笔帖式在内。
《黑图档·咸丰朝》详细记载了三陵总理事务衙门造送京察之笔帖式清册的相关事宜。“三陵总理事务衙门为札传造册呈送事,档房案呈,卷查每届京察之开,先行札饬三陵总管、关防等各将笔帖式造具履历清册连人呈送,本衙门查核汇总造册,年前送部恐有迟误,相应呈堂预先行文,札饬该总管、关防等各将所属应行京察之笔帖式,详细造具满汉妥册各一本,填注守政、才年出具考语务于十月十五日以内连人一并呈送衙门,以备考核,造册转送毋得迟延,致干未便可也,须至札者右札。永陵关防准此等因遵札,随将笔帖式精阿、春祥旗分佐领填注考语造具满汉合璧清册一本,人一并呈报衙门查照,转行为此合呈,须至呈者,右呈。”[24]而对于所属任期未满的笔帖式,所属衙门碍难出具考语,要如实进行上报。《永陵掌关防官为报属内笔帖式任期未满碍难造册考试事呈三陵总理事务衙门》有载:“永陵关防准此等因遵劄,查本处笔帖式奇车布、倭昇额二员俱在本衙门行走,本处碍难出具考语,理合备文声明,呈复衙门查核施行,为此合呈。”[25]可见盛京各衙署对笔帖式京察一事的重视。
对于这些京察的笔帖式来说,如果在任期间勤恳谨慎,则由部门长官据实出具考语,提交上级部门,遇有保举之处,则可以从这些合格的笔帖式中挑选保送;对于那些消极懈怠的笔帖式,亦可由部门上报吏部,商议革职。每次京察之后,对于考察的笔帖式要评以等次。“盛京户部侍郎协同办理内务府大臣事务惠丰具题此次,京察该处编为一等之司库得昇、掌稿笔帖式倭什科;二等之堂主事成魁、委主事和成额、内管领苏爣、司库福保、掌稿笔帖式广恩、荣聘、笔帖式德懋、成祥、恩广、成诰、玉衡、舒镐、齐格、文魁、常喜、靳儒、催掌福德、衍庆、廷赞;三等之笔帖式德润、连升等缮写清单具题。”在上文的京察案例中,内务府的笔帖式被分别评以一、二、三等。被评为一等的笔帖式通常“照例加一级注册”,被评为二等、三等的笔帖式则“均与应留之例,相应照例准其留任”。除此之外一等笔帖式还要进京拜见。“此次编为一等司库得昇、掌稿笔帖式倭什科二员应由臣衙门咨送来京,另行带领引见恭候。”[26]《黑图档·道光朝》还记载了道光二十九年(1849)京察编为一等之掌稿笔帖式承祥进京引见的事。“此次编为一等堂主事倭什科、掌稿笔帖式承祥二员应由臣衙门咨取来京,另行带领引见恭候。”[27]道光二十三年(1843)被评为一等之掌稿笔帖式倭什科,现在已经升为堂主事,且在此次京察之中仍是一等,由此可见笔帖式的升迁较快。
通过京察的方式对笔帖式在任期间的表现予以考核,奖优惩劣,可一定程度上调动笔帖式的工作积极性,但由笔帖式所属部门出具考语,也可能会出现徇情私恩、考核不实的情况。
2.2 笔帖式的升迁
根据《黑图档》记载,笔帖式的俸禄主要由俸银和俸米两个部分构成:七品笔帖式每季度可领俸银十六两五钱,俸米十六斛二斗五升;八品笔帖式每季度可领俸银十四两,俸米十四斛;九品笔帖式可领俸银十两零五钱五分七厘,俸米十斛二升八合五勺。[28]由此可见,笔帖式的俸禄并不高,但因笔帖式升迁较为容易,故时人仍趋之若鹜,将“笔帖式”一职视作入仕的“敲门砖”。
笔帖式的升迁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在任期间表现优秀,予以记录、加级得以升迁。如《黑图档》记载嘉庆十八年(1813)“盛京礼部部员外郎遗缺、主事员缺……照例于应升之笔帖式内拣选,得笔帖式和隆武为人明白,办事去得,且系京察两次保列一等之员,实勘胜任”[29]。 除此之外,有不少笔帖式因在任期间表现出色得以升缺。如嘉庆二十五年(1820)由记名之笔帖式吉德坐补堂主事之缺[30];道光十七年(1837),盛京内务府奉上谕,拣选笔帖式和成额顶补委主事戴成奎之缺,笔帖式和成额因此升迁[31]。另一途则是通过捐纳银两。笔帖式采用这种途径得以升迁多见于咸丰时期,如咸丰七年(1857),八品笔帖式德昌报捐银两,得以补用司库[32];咸丰八年(1858),八品笔帖式士保报捐六品顶戴蓝翎苑丞职衔[33]。升迁之途变为捐银即可,足见清王朝的 没落之势。
从笔帖式的考核和升迁情况来看,清代前期笔帖式考核定制极严,清政府也通过升迁的方式鼓励笔帖式积极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对笔帖式的管理。然而法久生弊,其制度本身的不完善极易造成考核不实的情况,到了清朝后期已日渐流于形式。特别是通过捐银即可升迁,更是足见其职官制度的衰败。
3 笔帖式的告假与离任
在清代,笔帖式的告假与离任需要据实呈明缘由,获得批准后方可进行。
3.1 笔帖式的告假
道光七年(1827),笔帖式德楞厄“呈称职父现任盛京佐领官泰职,接得家信,因职母现患腿疾之症,着职前往看视,恳求赏假两个月看视母病……”其告假符合规定,因此“应准其除去往返程途给假两个月”[34]。
此外,这些告假的笔帖式必须依限返任。如不能依限返任,则需请求展限。嘉庆四年(1799),笔帖式铭海因其母患病,告假两个月,其母病尚未痊愈,铭海因“受湿热,染患脾泄病症,现俱延医调治”,为此“呈请展限两个月,前后合计系在定限四个月之内”[35]。从档案记载可知,清代中后期笔帖式告假相对容易,只需据实呈报告假缘由,且在给假时,往返路途并不算在告假时限内,还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请求展限,可见其告假制度是讲究情理的。
3.2 笔帖式的离任
清代笔帖式的离任,如是病故要由其亲属进行呈报,想要离职的笔帖式则需要本人说明缘由进行呈请,最终由总管内务府进行查照。“盛京总管内务府为咨报事。档案房案呈,咸丰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处正黄旗闲散广瑞呈称,呈为报故事情。由身父笔帖式齐格于咸丰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病故是实等情呈报前来。又于咸丰十一年二月初一日,处笔帖式王承相呈称,为恳恩辞退调养病症事,窃职现年三十二,因受潮手足麻木、动履维艰,恐于官差有误,恳祈堂台恩准辞退调养等情呈递前来,随出派委署主事成诰前往查验。于二月初五日,处委署主事成诰禀称,为查明禀复事,因笔帖式王承相等身受潮湿,手足麻木、动履维艰,恐误官差,呈请辞退前来,当蒙奉派查验得笔帖式王承相实系动履维艰,不能当差等因禀称前来。理合将笔帖式齐格、王承相等出缺缘由咨报总管内务府查照可也,须至咨者。”[36]上述档案呈现了齐格、王承相两位笔帖式的离任程序。笔帖式齐格病故,由其子先进行呈报,再由正黄旗闲散广瑞呈报档案房,档案房呈报盛京内务府,再将出缺缘由咨报总管内务府查照;笔帖式王承相因病呈请辞退调养,则是由其本人进行呈称说明缘由,再派委署主事成诰进行查验,查验属实后回禀档案房,档案房呈报盛京内务府,再将其出缺缘由咨报总管内务府查照。
咸丰时期盛京地区对于笔帖式的告假与离任在管理上仍是较为严格的,必须遵守相应流程,同时在具体规定条例方面也合乎情理。
4 结 语
以往对笔帖式的研究多利用传世文献,本文则利用较为完整的《黑图档》,从三个方面系统研究盛京笔帖式,体现了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如在时间层面,笔帖式与清代几乎相伴始终;在空间范畴,笔帖式几乎存在于清代所有官府机构之中;在管理构成方面,笔帖式与书吏构成了清代文书档案形成与保管的主体。对清代笔帖式的深入考察,可使清代文书档案史的研究更为微观而深入,可为当前档案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37]
*本文系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黑图档·档案房》档案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1BTQ01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贡献说明
赵彦昌:论文修改、补充;刘芮岑:论文初稿撰写。
注释与参考文献
[1]杨锦麟.笔帖式与1673—1683年清朝决策系统[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2):85-90;沈一民.清初的笔帖式[J].历史档案,2006(1):58-61,71;石涛,卫宇.清代笔帖式新论[J].晋阳学刊,2015(3):45-53;王敬雅.雍正初年笔帖式考[J].历史档案,2015(2):104-111;赵郁楠.清代笔帖式之特色[J].满族研究,2006(4):59-68;彭新宇.清后期笔帖式的发展嬗变及其原因探析[J].保定学院学报,2024(1):59-64.
[2]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3220.
[3][4]辽宁省档案馆.黑图档·咸丰朝(5)[M].北京:线装书局,2016:100,116.
[5]李红.清代笔帖式[J].历史档案,1994(2): 91.
[6][34]辽宁省档案馆.黑图档·咸丰朝(9)[M].北京:线装书局,2016:223,311-312.
[7][13][14][26][36]辽宁省档案馆.黑图档·咸丰朝(3)[M].北京:线装书局,2016:39,15,18,72,6.
[8]辽宁省档案馆.黑图档·道光朝(19)[M].北京:线装书局,2016:300.
[9][10][12][32][33]辽宁省档案馆.黑图档·咸丰朝(1)[M].北京:线装书局,2016:95,311,231,217,255.
[11][15][24]辽宁省档案馆.黑图档·嘉庆朝(4)[M].北京:线装书局,2016:241,326,399.
[16][17][19]辽宁省档案馆.黑图档·道光朝(5)[M].北京:线装书局,2016:418,100,105-106.
[18]辽宁省档案馆.黑图档·嘉庆朝(2)[M].北京:线装书局,2016:334.
[20][30]辽宁省档案馆.黑图档·咸丰朝(7)[M].北京:线装书局,2016:334,229.
[21]辽宁省档案馆.黑图档·咸丰朝(14)[M].北京:线装书局,2016:123.
[22](清)昆冈等.大清会典事例·卷1176[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3]伍媛媛.光绪时期的户部京察册[J].历史档案,2020(4):4.
[25]辽宁省档案馆.黑图档·道光朝(44)[M].北京:线装书局,2016:517.
[27][31]辽宁省档案馆.黑图档·道光朝(6)[M].北京:线装书局,2016:367,85.
[28]辽宁省档案馆.黑图档·咸丰朝(11)[M].北京:线装书局,2016:97.
[29]辽宁省档案馆.黑图档·嘉庆朝(21)[M].北京:线装书局,2016:349.
[35]辽宁省档案馆.黑图档·嘉庆朝(34)[M].北京:线装书局,2016:185.
[37]张丽娜,赵彦昌.《黑图档》研究内容发展趋势[J].兰台世界,2023(4):26-29.
(责任编辑:孙 洁 陈 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