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空间”赋能综合档案馆文化空间服务

2024-07-29徐海静刘明敏

档案与建设 2024年5期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等特点,综合档案馆只有积极拓展其社会功能,寻求创新方式才能保证提供有效服务,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第三空间”以其自由、平等、舒适的理念能让人尽情展现与释放自我,受到公共服务领域人士的普遍关注。综合档案馆应以“第三空间”的内涵为行动指引在目前创立的文化学习空间、休闲娱乐空间、情感体验空间等文化空间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档案馆文化空间服务的精神外延,强化社会参与,打造沉浸体验式服务,界别差异性的情感需求,保证情感元素的有效供给,从而使综合档案馆在公共文化体系中充分发挥文化服务职能,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

关键词:综合档案馆;第三空间;文化服务

分类号:G270

Public Archives Provide the Third Space Service Practice Exploration

Xu Haijing, Liu Mingmin

(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0 )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people’s cultural needs are diversified and personalized. Only by actively expanding its social functions and seeking innovative services can comprehensive archives ensure effective services and meet people’s cultural needEvZaMlxJoeYbtXhArti35A==s. Comprehensive archives should tak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hird space” as the action guide to innovate the service mode of cultural learning space, expand the spiritual extension of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space, and highlight the emotional elements of emotional experience space, so as to enable comprehensive archive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cultural service function in the public cultural system and meet the cultural needs of the public.

Keywords: Public Archives; The Third Space; Cultural Services

我国档案法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综合档案馆不仅承担着为党管党、为国守史的重要使命,也具有文化教育、文化休闲等为人民服务的职责。但以往受“局馆合一”管理体制的约束,综合档案馆行政色彩浓厚,文化属性薄弱,公共文化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随着档案馆功能定位的明晰及档案机构改革的深化,综合档案馆不断更新服务理念与服务方式,切实提高档案服务效率与质量,主动从“衙门型”“附属型”机构逐渐转向更为公共、开放的文化空间。

为充分发挥自身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综合档案馆不断调整自身服务侧重点,积极推进文化空间功能建设。“第三空间”注重休闲娱乐、精神交流等观念为综合档案馆空间理念转变提供了具体方向,也为综合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大众文化需求、传承民族文化提供了详细思路。

1 综合档案馆与第三空间

1.1 第三空间的内涵

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最早提出第三空间的概念,其认为家庭环境属于第一空间,职场环境属于第二空间,“第三空间则是在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之外的其他所有空间, 即为人们提供便利、学习、交流的地方,在那里可以休闲娱乐、放松心情、修身养性、消除内心压力”[1] ,例如咖啡馆、图书馆、城市公园等。之后,地理学家爱德华·索亚突破了原有学者对第三空间理论探讨的局限,提出空间也可以成为精神层面的建构,将第三空间从物理意义的实体空间延伸到人们情感联系的虚拟空间形态中,极大拓展了第三空间的内涵与外延。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与社会、公共权力与私人之间的公共交往社会空间,能促使公众产生新的公共意识,达到基于交往理性的、实现自由与和谐的社会目的的场所”的观点再次拓宽了第三空间的研究视野。第三空间成为蕴含着城市公共文化的形象与内涵,体现着现代都市的自由与开放,能进行社会交往与信息共享的公共文化场所。它是独立于家庭与工作之外的公共文化场所,通过社会交往与信息共享,追求精神的放松与自由,成为人们情感联系的纽带。

1.2 综合档案馆与第三空间的契合性

(1)综合档案馆具有第三空间倡导的公共服务性质

第三空间属于公共文化领域,具有多元与包容的特征,能为不同年龄、职业、爱好的读者提供多时段知识汲取和文化交流机会,可满足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随着休闲利用观念的兴起,综合档案馆日益重视休闲娱乐服务与公共文化服务,这与第三空间倡导放松身心、精神交流的内涵不谋而合。

一方面,综合档案馆成为公共文化场所,面向大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档案馆凭借丰富馆藏、特色外观、文化活动等文化属性逐渐摆脱保管仓库的刻板印象,获得公共文化场所定位。为活化馆藏档案资源,达到文化化人、文化育人的目标,综合档案馆组织了一系列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例如,“专门邀请一些专家学者举办公共文化论坛、普及档案文化知识,组织用户讲演比赛、名家讲坛、文化沙龙、学术研讨会”[2]。综合档案馆积极发挥自身职能为人们提供文化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综合档案馆,逐渐成为一种具备公共文化服务性质的社会交往场所,这与第三空间精神内涵一致。

另一方面,综合档案馆属于休闲利用场所,吸引大众走进综合档案馆。休闲利用观最初起源于“普遍利用”的概念,指改变综合档案馆作为掌权者工具的现状向普通大众提供档案服务。普通利用的观点将普通大众作为服务对象,提出满足大众兴趣,为普通大众提供文化休闲服务场所。休闲利用观令综合档案馆休闲娱乐的功能得到人们重视,让人们意识到档案可成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使档案利用成为娱乐消遣的文化活动。档案休闲利用成为综合档案馆服务社会的新方向,休闲利用观的兴起也使综合档案馆转变运营理念,创新服务方式。综合档案馆在档案机构设施上开始设置展览厅、书店、咖啡厅等休闲场所,档案资源上注重图档博三馆联合、资源共享,还衍生出许多文化创意服务产品。可以看出,休闲利用观的兴起使综合档案馆服务逐渐向第三空间服务靠拢。

(2)综合档案馆具有第三空间倡导的社会交往属性

一方面,档案机构改革使综合档案馆文化服务属性增强。2018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提出“将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转为行政机构,相关人员转为行政编制,今后也不再设置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3]。在相关政策影响下,省级以下档案馆与档案局彻底分开,综合档案馆挣脱“管理工具”束缚,行政功能弱化,文化服务属性加强。档案机构改革使综合档案馆摆脱政府部门的过多干预与过细控制,在具体业务工作上不断消除自身行政化作风。综合档案馆社会功能的转变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学生、大众走进综合档案馆,综合档案馆社会交流属性不断增强,这也很大程度上符合第三空间倡导的社会交往、文化服务属性。

另一方面,多元主体参与档案资源开发增加了综合档案馆交往属性。为使种类丰富的档案文化资源在社会中发挥出应有的文化内涵,达到文化教育、文化交流的目的,综合档案馆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档案服务方式,吸引多元主体通过平等交流对话的方式参与综合档案馆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宣传。多元主体在综合档案馆互动交流、商讨协作开发档案文化服务产品,使得综合档案馆的社会交往属性越发明显。

(3)综合档案馆具有第三空间倡导的情感体验功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情感体验、自我实现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日常生活中怀旧、乡愁、思念等情感因素促使人们自然而然产生“我来自哪里,我归于哪里”的疑问。寻根是人们基本的情感诉求,人们通过寻根获得群体凝聚力、自信心,从而强化自己的身份认同。档案通过提供我是谁、我们曾经是谁的身份信息,满足人们寻根溯源需求,成为一种天然的记忆载体。档案关联线索触动人们情感,带领人们回忆往昔,缅怀时光。现实情境中,综合档案馆利用声像等技术将档案具体内容与档案关联线索描绘成生动形象的历史面貌,让观众沉浸式体验个人记忆或社会记忆,从而获得身份感、根源感,达到情感体验、情感认同的作用。人们在休闲时间越来越愿意到综合档案馆体验文化服务,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功能与第三空间服务倡导的休闲娱乐、情感交流也不谋而合。

2 综合档案馆提供第三空间服务的样式

综合档案馆为向大众提供更符合需求的服务,深入挖掘档案背后隐藏的历史故事,努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服务,已初具第三空间服务的形态。各个档案馆虽在馆舍建筑设计、档案资源配置、服务模式上有所区别,但总体来看,目前都基本广泛收集档案资源,设置文化学习空间;注重跨领域合作,创立休闲娱乐空间;切实了解用户需求,建立情感交流空间,使自身具备提供第三空间服务的能力。

2.1 广泛收集档案资源,设置文化学习空间

第三空间是人们通过对话交流、分享文化等方式,建立联系、培育情谊,最终获得精神慰藉,形成归属感的文化空间。综合档案馆可通过建立文化学习空间成为第三空间服务的承载者。首先,综合档案馆存储的海量档案可成为文化学习资源。综合档案馆一直被称为人类记忆的殿堂,存储着历史档案、科技档案、红色档案等多种档案资源,文化内容十分丰富。这些档案资源凭借自身原始记录的性质,记录着历史的演进过程,成为文化学习的珍贵资料,吸引了大量学者、历史爱好者、科技研究人员前来参观学习。综合档案馆可通过搜寻、浏览、查询、咨询等多种方式满足不同层次档案用户的档案信息需求。其D0oAwH4mlXb/v/WXg/KEF7rx1QpGun40yDYv+YUDySE=次,综合档案馆具备文化学习的物理实体空间。例如,上海市档案馆不断升级档案馆馆舍条件,配置了完备的办公设施与场所,具有多媒体档案阅览室、专题阅览室、政府信息公开阅览室等公共文化活动空间。这些公共空间的存在保证综合档案馆可面向大众免费提供数字、纸质和胶片载体的馆藏档案资料,有利于大众学习交流。辽宁省档案馆一直注重发挥馆藏档案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作用,多年来通过馆内设置的查阅志书与档案、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以及装裱字画与修复档案等实践课程,推进青少年党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以上措施,档案资源在流通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文化价值。综合档案馆在自身物理实体空间的基础上打造的文化学习空间能活化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源,最大化发挥档案的当代价值,提供适合公众所需的服务。第三空间视角下综合档案馆不仅可以是人类记忆的殿堂,还可以是社会公众探索传统文化、终身学习和公共文化交流的空间。

2.2 注重跨领域合作,创立休闲娱乐空间

综合档案馆理应以第三空间服务为导向建立休闲娱乐空间。英国档案学者迈克尔·库克指出:“整个社会应该把档案馆看作是它的一个文化机构, 即使是贴上‘文化娱乐’甚至‘消遣’的标签也是无可厚非的。”[4]综合档案馆建立休闲娱乐空间能改变档案馆长期以来行政色彩浓厚、庄重刻板、远离群众中心的现状,拉近综合档案馆与大众之间的距离,使综合档案馆充满气定神闲的文化氛围,增加档案馆亲民形象。综合档案馆设置的阅览室、展览厅、咖啡厅等休闲娱乐空间,全面贯彻第三空间内涵,强调舒适自由、气定神闲的舒适文化氛围。人们走进休闲娱乐空间,可享受到娱乐体验服务,获得身心的轻松愉悦感。为更加全面贯彻第三空间内涵,建立更加贴近大众需求、吸引人群注意的休闲娱乐空间,综合档案馆注重跨界合作,联合图书馆、博物馆或文化艺术服务机构,不断拓宽档案馆文化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一方面增强与文化艺术界的跨界合作,通过“在档案馆内为艺术家提供艺术创作和与公众交流的场所”[5]增加综合档案馆的娱乐性与休闲感。艺术家利用灵感与素材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具有文化、经济、娱乐多重属性,深化了综合档案馆文化内涵,吸引社会不同群体的注意,让越来越多的公众走进并了解档案馆。此外,艺术创作者入驻综合档案馆还提高了档案文化产品的审美性与趣味性,使档案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得以开发。另一方面,增强综合档案馆与图书馆、博物馆的合作。图档博合作共享服务经验与开发方式,从更宏观的文化服务机构层面建设文化资源,了解更广泛用户的需求特点,合理安排人员、资金、技术,提供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化产品。图档博三馆合作还从最大程度上聚集起各自领域的专家,分享彼此的思想和专业知识,合力研究文化市场现实动态,有利于创新服务方式,保证综合档案馆持续稳定提供休闲娱乐服务,不断提供文化服务水平与质量。

2.3 切实了解用户需求,建立情感交流空间

第三空间也是人与人之间撕去社会固有标签,摆脱身份束缚,自由交往、互动交流、获得情感交流与精神满足的空间。越来越多的人在休闲时间走进档案馆是为了获得相应的情感共鸣与身份认同。为满足大众精神交流与情感体验的需求,综合档案馆应积极响应第三空间精神交流的内涵,建立对应的情感交流空间。

一是利用社交媒体等技术,切实了解用户需求。综合档案馆第三空间服务利用社交媒体增加公众的互动与交流。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可超越时空限制将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聚集起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社交媒体也使大众通过社交媒体留言、评论等功能在公共档案馆业务工作或组织活动过程中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综合档案馆通过留言评论功能实时了解用户的真实情感需求与声音,以及综合档案馆开展服务活动与政策发布之后的群众反映,从而了解档案服务工作中需要提高、完善的地方,调整自己的业务范围,让档案馆服务更贴近大众群体。二是充分利用代代相传的知识、历史文化构建情感交流空间。福柯将文化空间看作是一种多层次历史性的积淀。[6]历史文化知识、档案文化内容的存在使人们在情感交流空间中可以享受知识内容的洗礼,感受文化熏陶的氛围。另外,文化载体符号能激起人们回忆往昔的情怀,满足人们怀旧的情感需要。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可以通过档案载体符号来激发自己怀旧、乡愁、思念的精神诉求。

3 “第三空间”助力综合档案馆持续深化服务

目前,综合档案馆开展的若干服务活动虽已显现出第三空间服务的趋向,但受自身政治属性的制约,提供服务的休闲娱乐属性并不突出,与第三空间“亲民性、自由性”[7]的理念要求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存在用户体验不足、用户需求得不到满足等问题。综合档案馆要想真正成为第三空间服务的承载者,发挥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提供阅览利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其资政”[8]等功能,还应在目前设置的各类空间等基础上,采取确保档案常规利用,拓展第三空间服务的精神外延;强化社会参与,打造沉浸式体验服务;界别差异性的情感需求,保证情感元素的有效供给等措施,将自身打造成人际交往与思想交流的场域,让更多人群能获得心灵的满足与归属,使综合档案馆成为真正的社会第三空间。

3.1 确保档案的常规利用,拓展文化空间服务的精神外延

不同于第一空间追求满足家庭生存需求,第二空间追求立足职场需求,第三空间更加追求精神娱乐、放松与享受。综合档案馆不应仅仅局限于馆内提供第三空间服务,还应通过开发微电影与短视频拓展文化空间服务的外延,使公众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综合档案馆提供的精神层面的第三空间服务。

首先,确保用户可随时获取所需数字档案资源。为便于用户获得所需档案资源,应持续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利用图像识别技术与文字识别技术将海量纸质历史文献资料转化为数字形式,逐渐建立档案数据库、专题网站,保证用户在网上可正常查询、借阅档案。档案资源整合与优化之后既能促进用户通过网络查询访问档案,不断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又能便于大众、研究人员系统获取档案相关资料,更好挖掘档案的艺术价值与人文价值。

其次,开发微电影、短视频等赋能第三空间服务。顺应全球传播一体化与网播碎片化的趋势,综合档案馆应利用馆藏档案文化资源不断开发短视频、微电影等。移动网络以及各种移动端App的兴起为综合档案馆利用微电影、短视频等提供虚拟形态的第三空间服务创造了条件。微电影凭借独特的叙事技巧、有趣的故事内容充分满足大众文化娱乐的需求,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呈现方式赋能第三空间服务是应有之义也是必然之举。精炼馆藏珍品档案记录的历史故事,以时间或空间发展脉络为主干,构建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微电影、短视频,在重要节日、纪念日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全媒体矩阵进行传播,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的观看体验。另外,网络直播使档案用户在家享有综合档案馆提供的第三空间服务成为可能。通过线上网络直播观看档案馆内个人情感与宏观叙事相结合的文化体验项目,不仅可以让更多的受众了解到生动有趣的档案历史文化故事,也能最大限度构建社会记忆与国家记忆。

3.2 强化社会参与,打造沉浸体验式服务

我国综合档案馆作为党委直属事业机构,承担着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责任。综合档案馆提供第三空间服务时,应强化社会参与,面向全社会群体提供社会文化教育服务,将综合档案馆打造成青少年可沉浸体验式学习的场所。

首先,创新服务方式,强化社会参与。为吸引研学者的注意力,综合档案馆应尽量寓教于乐,融学于趣,利用档案的教育性、趣味性,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兴趣偏好,设计不同的主题,采取图像、视频、书籍、专题讲座、展览展示等多种方式将反映地域特色、名人文化的档案内容潜移默化到研学者脑中。综合档案馆应继续深入开发体验型服务项目,在目前装裱字画、修复档案等体验活动的基础上,再深入探究可体验的学习服务项目,如带领研学者观摩学习古籍修复、古籍字体等。同时,引导研学者参与馆内服务。综合档案馆也可以通过设置研学者志愿者活动,保证对档案工作感兴趣的人员可以通过任职讲解员、馆员助理,或通过网络进行翻译、条目编辑等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研学者通过亲身经历与体验档案工作环节,参与到档案馆服务过程中,从而了解与记忆档案知识,掌握档案文化内涵。

其次,利用珍藏档案开展沉浸式展陈服务。档案中记录了特定时代的国家和民族的真实历史、城市与乡村发展变迁史,具有潜在的学术研究价值,成为历史爱好者、研究人员唤醒并佐证记忆、物化并保存记忆、传播和传承记忆、建构和塑造记忆的主要素材。目前,大部分档案馆在自身业务范围基础上利用珍藏档案开发了适应时代需求的展陈空间。但大多数展品保存在玻璃柜中,与观众之间存在一定距离,不能带给观众直观的感官体验,也不能吸引观众注意力。综合档案馆应迎合大众审美,选择性地开发具有趣味性的馆藏档案资源,呈现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另外,利用3D、VR、AR等新兴技术强化观众与展品之间的互动,能改善体验感偏低、互动性不强等问题,增强观众沉浸式体验。中国丝绸档案馆就在自身丰厚档案资源的基础上打造了国内首款档案知识普及型解谜书《第7档案室》,其以时下流行的解谜元素为核心,以沉浸式互动体验的科技新意,引发业界人士和更广阔人群注意。

3.3 界别差异性的情感需求,保证情感元素的有效供给

第三空间强调突破家庭角色与工作身份的束缚,通过营造自由、轻松、愉快的文化氛围,达到人与人之间平等交流互动且精神满足的目的。不同年龄段的受众群体对于情感需求具有差异性。综合档案馆为保证面向全社会群体提供第三空间服务,应针对老年人与儿童等特殊用户的需求,量身打造个性化的服务内容,满足不同群体情感需求。

首先,界别受众群体的差异性情感需求。不同的受众群体,情感记忆的唤醒点具有差异性,综合档案馆只有区分不同人群的情感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调整馆内服务,提供合理化服务。比如,对于绝大部分老年人来说,物质需求已经基本满足,更加注重精神的追求。但现实生活中,老年人可能会因为老伴去世,子女外出无法陪伴等现实原因面临强烈的孤独感。而对于处于学习阶段的儿童,他们更需要独立思考、学习经验知识、培养学习爱好等。综合档案馆可通过分析用户搜索记录与兴趣偏好,充分了解用户的内心活动,提前预测用户文化需求,从而保证提供的第三空间服务能满足用户娱乐、休闲、学习等不同文化需求。用户画像等技术保证综合档案馆提供的第三空间服务能充分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通过跟踪了解用户需求从而保证提供合理服务。

其次,保证情感元素的有效供给。界定区分不同用户群体差异性情感需求后,要保证馆内情感元素能有效满足用户需求。例如,第三空间利用档案等文化载体符号能帮助老年人回忆往昔、舒缓情绪、重拾爱好,填补老年人心灵的空缺,历史文化知识的流动与传播也能满足老年人“情感、尊重、求知和自我实现”[9]的需求。面对儿童则可提供更具有教育引导性、趣味性的情感文化内容。综合档案馆情感元素不仅体现在文化供给方面,还体现在档案馆内部设施方面。为使馆内设施更加人性化,综合档案馆面向所有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时,应充分考虑到特殊人群的特殊情况。综合档案馆在面向老年人提供第三空间服务时应考虑到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而导致行动不便、视力模糊等问题,通过专门提供老年人安全舒适座椅,加大字体等方式让进馆查档、在线查档的老年人享受到更加温暖、更加人性化的无障碍服务体验。同时,也应利用新兴技术不断升级馆内设施。新兴技术能最大限度解决档案馆面对不同人群所需差异服务问题。如智能问答系统能为老年人或者儿童提供个性化档案查询与推送服务,提高普通公众查询利用档案的效率。

4 结 语

第三空间是追求自由与快乐、放松心情、释放自我,获得精神满足的文化交流空间。档案机构改革以及休闲利用观的兴起使综合档案馆逐渐成为第三空间的承载者,使人与人之间摆脱社会标签与身份束缚,让不同年龄、职业、爱好的读者可在均等、公平的服务环境下自由汲取知识,交流文化,达到精神的共鸣与心灵的满足。[10]第三空间视角下综合档案馆提供文化空间服务,应在拓展文化空间精神外延的基础上,积极利用新兴技术打造沉浸体验式服务,保证情感元素的个性化供给[11],从而使综合档案馆在公共文化体系中履行自身文化服务职能,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

*本文系黑龙江省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项目“黑龙江省档案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3TQA03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贡献说明

徐海静:提供论文选题及框架,进行论文修改;刘明敏:负责论文主体内容写作。

注释与参考文献

[1]冯天宇.“第三空间”视阈下的图书馆创新服务再思考 [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7(12):21-24.

[2]周林兴,何卓立,苏龙高娃.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的SWOT分析及优化策略[J].档案学通讯,2014(5):79-82.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8-03-04].https://www. gov.cn/zhengce/201803/04/content_5270704.htm.

[4]王泽群,王泽亮.关注档案休闲利用[J].档案与建设,2002(6):10-11.

[5]王玉珏,黄晓蕙,陈洁.法国国家档案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山西档案,2017(4): 27-31.

[6]Foucault,M. L’archéologie du savoir. The archeology of knowledgeParis,France: Editions Gallimard,1969.

[7]李云鹏.文化地标与第三文化空间:论新时期的档案馆[J].档案管理,2020(3):10-11.

[8]苏君华,李莎.基于第三空间理论的档案馆空间认知研究[J].档案管理,2016(4):20-23.

[9]许玉雪.档案服务适老性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22:11-12.

[10]赵雪芹,胡慧慧,吴鹏.国外档案网站在线休闲服务现状调查与启示[J].档案管理,2021(5):111-112.

[11]车柯静.档案情感价值视域下电影档案元素挖掘策略研究[J].兰台世界,2023(4):79-82.

(责任编辑:孙 洁 陈 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