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本科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功能强化探究

2024-07-26赵朋波

科技风 2024年20期

摘要:学生管理工作是关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在职业本科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在管理理念、队伍、方式和制度方面面临适应性、专业化、应用性和时代化等方面的挑战。因此,高职院校谋求职业本科建设,要根据时代发展,立足学校实际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促使学生管理迈向多样化、专业化、信息化、柔性化和集成式的发展方向,强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成效。

关键词:职业本科建设;学生管理;高职院校;学生发展

当前,经教育部公布的职业本科院校共有35所,各省市高职高专院校升格职业本科进入公示阶段的有17所,另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还有50余所高职院校正进行着职业本科建设和申报工作。职业本科建设,是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响应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升本”不仅是简单的“层次”提升,而是具有与普通本科不同的特色办学之道。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在群体特征、文化基础、人才培养方向等方面和本科院校学生有一定不同,实现学生管理功能强化对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责,其功能强化有助于完善学生工作体系建设,推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因此,在职业本科建设背景下,寻求更加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现状的管理工作也尤为重要。

一、职业本科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功能强化的重要意义

学生管理作为高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在职业本科建设中必须提前谋划,综合考量学生特性、人才培养、成长发展、就业创业、学校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使得管理工作在升格职业本科后实施时更具规范性、高效性、长效性等特征,进而使职业本科学校正常、平稳的运行。因此,学生管理功能强化对于职业本科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职业本科建设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职业本科经过国家不断强化顶层设计,蓝图已现。然而,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产物,尚需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育人实效、课程建设、师资力量、建章立制等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探索。而在此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或多或少需要学生管理工作的支持。学生管理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工作,内容上包括学生思想引领、知识学习、个性发展、实践教育等环节,时空上包含其入校前、在校时、毕业后的不同阶段。因此,学生管理功能强化是推动职业本科建设的应有之义。

(二)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职业本科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为实现职业本科设置标准,体系建设首当其冲。而学生管理作为高职院校的基础性工作尤为重要,因此,学生管理功能强化也会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的有序性和逻辑性,促进高职院校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同时,在职业本科建设要求下,高职院校管理水平的提升势在必行,学生管理工作也会向专业化的方面产生变革,以至于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水平和专业性、职业化等方面会不断加强,学生管理机制也会体系化、科学化、专业化,进而不断提升管理质量。因此,学生管理工作是影响高职院校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因素。

(三)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功能强化,要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及时代新人的特点,帮助学生在管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学习知识技能、参与学校工作、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促使学生具备获得感、掌握知识技能,可以自主发展和自主管理,以便于学生适应社会、成长成才。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保障,也要为学生权益维护提供必要支持。因此,学生管理功能强化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充分尊重和适应学生发展规律,体现管理工作的柔性化和弹性化,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权利自主,适应和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定和实施中,尤其要注重学生思想引领,胸怀“国之大者”,树立远大理想,始终坚持制度服务于学生的理念,提高管理的效能。

二、职业本科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学生管理理念:刚与柔的适应性变革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方式依然是采用传统手段,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而其他职能部门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2]。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新要求,对于学生管理工作功能强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粗放的、“刚性”的学生管理制度和方式已然不适应当前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人性化的、“柔性”的管理制度和方式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主流。其原因在于:一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评价机制不够完善[3],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和适应性不足,不能对学生产生足够的积极、正向的影响。二是忽视学生的完整性和发展性,没有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去对待,而是将学生管理简单化,忽视了学生自身价值实现和实际需求。三是师生主体地位的颠倒,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通过管理制度和手段、知识灌输来实现教育目的,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往往被忽视或削弱,这种模式在如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时代中已不适用。

(二)学生管理队伍:管理与服务的专业化变更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及其育人理念也尤为重要。实际工作中,管理人员思想保守、缺乏学习交流、缺少服务意识,都会对学生管理工作造成障碍,不符合当前学生工作需求。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冲锋队”,其专业化、职业化能力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细看当前学生管理队伍:一是专业化程度不高,高职院校目前辅导员队伍从年龄上看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在辅导员建设标准未成熟时期,年长的辅导员大都是从专任教师或管理人员转岗而来,而随着国家对于辅导员队伍有了数量比要求之后,又集中且大量的招收应届毕业生担任辅导员,从而造成了辅导员队伍两极分化,“老”辅导员大多采用传统的、硬性的管理手段,“新”辅导员都不够成熟,而且学科背景、管理能力、服务能力等方面都造成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低。二是缺乏长效的培训机制。在职业本科建设背景下,随着专业设置、人才质量、生源结构等方面的变化,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也要与之相适应。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往往仅限于国省级层面的要求,对外交流、高层次学习、培训体系化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有待改善。

(三)学生管理方式:传统化与信息化的应用性变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部分,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趋势下,以往的学生管理理念、手段和方式无法充分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和新时代的要求[4]。反观目前大多职业院校,在职业本科建设背景下,信息化手段严重落后,仍以人力为主要工作手段,利用信息化技术赋能学生管理工作还有诸多不足。一是认知水平和信息化能力不足。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大多仍以传统管理模式为主,领导层面思想保守,对信息化管理技术认知不高,信息化建设仍停留在表面,只是引入了信息化管理设备或系统,比如有的学校有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却未物尽其用,系统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二是信息化建设存在割裂现象。大多高职院校对于信息化不能够进行统筹规划,学校内部不同部门信息化共建、信息共享存在障碍,从而导致信息化繁杂、信息重复、内容分散等现象,使得信息化在学生管理中没有充分发挥相应效能。

(四)学生管理形式:分散式与集成式的时代化变迁

随着高职院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学生教育管理难度也随之加大,同时也推动着学生管理形式的不断创新,“一站式学生社区”、书院制等集成式学生管理创新形式应运而生。高职院校在职业本科建设背景下,其传统学生管理形式必然要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升级。其原因在于:一是传统的学生管理是以班级为模块,形式上较为分散,对于当前学生管理的专业化导向、个性化需求已经不能充分适应,也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二是高校教师承担教育教学、实践育人、就业创业等方面的任务不断加重,无法全方位、细致地指导每一个学生,造成对学生的培养效果不佳[5]。三是如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多元化特征要求着学生管理形式的改变,学生管理工作趋向多维度、全方位、个性化发展,通过因材施教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改变分散式的学生管理形式,推行“一站式学生社区”,或构建“书院制”教育管理形式,既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改革性举措,也是加强学生培养的重要创新之举。

三、职业本科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功能强化的路径

(一)管理理念更新: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柔性管理

在职业本科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生源会发生质的变化,学生的自主性进一步增强,个性化发展需求也进一步提升,思想意识、价值取向更具多元化。由此,高职院校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可能会站到学生的对立面,这也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转型为职业本科过程中:一是要坚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对学生管理工作建章立制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充分尊重和保障学生合法权利,把握学生成长规律,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刚性与柔性管理相互渗透。要完成传统以“管”为主到“管服并进”的蜕变,使得管理与育人、服务相向而行,强化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对学生要有适当的“纠错容错”机制。三是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层次。要转变当前学生管理工作,将基础性工作的性质提升到育人的层次,把学生纳入学生管理的范畴,激励学生挖掘自身潜能,鼓励和支持学生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进而提高学生思想和行为自觉,提升管理效能。

(二)管理队伍求新:凝聚育人合力,完善工作机制

职业本科建设背景下,学生工作队伍是管理水平和能力提升的关键要素,管理队伍往往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及指导作用。因此,对于学生管理队伍就要:一是完善管理机制。对于辅导员激励、评价和晋升机制,要从学校、部门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列入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之中,保证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二是强化全员参与。把领导干部、党员、辅导员、专任教师、学生干部整合起来形成育人合力,形成领导带头参与、教师全员参与、学生全过程参与的工作格局,把思想政治工作覆盖到学校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三是加强培养培育。要抓好学生管理队伍的培训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实现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培养、实践锻炼、交流学习和理论研究等内容,强化辅导员及团干部素质能力大赛“以赛代训、以赛促学”的功能,促使学生管理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迈进。

(三)管理方式创新:强化服务意识,打造信息平台

在如今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类型的学生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以至于会造成学校管理水平下降、效果不佳的结果。在此背景下,就要求高职院校:一是提升学生管理的精度。强化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构建教育数字化模型或平台,对学生管理进行监测预警、评估反馈,以实现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动态掌握、追踪预测,从而使学生管理具有可预见性、精准性。二是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高职院校要统筹规划,集成办公系统、教务系统、党务系统、团务系统、学生办事大厅、第二课堂成绩单系统等,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系统平台,促使信息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环境和秩序。三是强化信息化思维意识。运用集体培训、交流研讨、实际操作、问题解答等形式,提升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信息化素质能力,使得他们能够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准确的、有效的分析,对学生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从而有针对性地服务和管理学生。

(四)管理形式革新:坚持共通共融,强化管理实效

随着众多高校对于“一站式学生社区”“书院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推进了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使高等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高职院校在职业本科建设期间,在保证学生管理形式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前提下,就要:一是明确育人的根本目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应以育人为导向,不论是实行“一站式学生社区”,还是“书院制”教育模式,都是激发学生潜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重要举措。二是建立健全管理组织机构。对于管理形式的革新,高职院校要对办学目标及定位、制度设置、监督管理、育人体系、服务形式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学校人力和物力资源,提升管理效能。三是注重内涵式发展。实行管理形式革新,要汲取古今内外的育人形式、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融汇的内涵,以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前提,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情感融合、思维相通,从而提升管理实效。

结语

高职院校谋求职业本科建设,就要根据时代发展,立足学校实际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不断强化学生管理工作功能,促使学生管理迈向多样化、专业化、信息化、柔性化和集成式的发展方向,强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温斌.职业本科学生管理内涵式发展的价值、困境与推进策略[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40(03):69.

[2]张翟.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20,39(02):141144.

[3]范雪峰.探究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创新[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20(06):8384.

[4]李恩华.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转变与对策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26(19):182185.

[5]李明昱.书院制模式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实践与探索[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8(04):2023.

基金项目: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校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职业本科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项目编号:JG23055);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新时代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质量提升研究”(项目编号:SK2224)

作者简介:赵朋波(1996—),男,汉族,陕西富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