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Jeffries模拟教学框架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行为表现的影响

2024-07-26朱芬芬汪婷秦慷

科技风 2024年20期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Jeffries模拟教学框架的教学设计对护生在高仿真教学中行为表现的影响。方法:在“成人护理”课程中基于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过程,对2019级84名护生实施高仿真教学,采用由美国护理联盟开发的模拟教学设计量表、高仿真模拟教学学生行为表现自评量表评价实训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研究表明护生沟通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较差,高仿真教学中学生行为表现与教学设计密切相关,尤其教学目标/信息和引导性反馈学生两个维度是教学效果的强预测因子。结论:教学设计影响学生在高仿真教学中的行为表现,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关键词:护理教育;高仿真教学;教学设计;行为表现

EffectoftheTeachingDesignBasedonthe

JeffriesSimulationTeachingFrameworkonStudentBehaviorPerformance

ZhuFenfenWangTingQinKang

SchoolofNursing,SuzhouHealth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JiangsuSuzhou215000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influenceofteachingdesignbasedonJeffriessimulationteachingframeworkonthebehaviorperformanceofnursingstudentsinhighsimulationteaching.Methods:Inthecourseof"adultnursing",basedontheworkingprocessofclinicalnursingposition,thesimulationteachingdesignscaleandselfevaluationscaledevelopedbythebehaviorperformanceofstudentswereusedtoevaluatethetrainingeffectandinfluencingfactors.Results:Theresearchshowsthatnursingstudents'communicationabilityandjudgmentthinkingarepoor,andthebehaviorperformanceandteachingdesign,especiallytheteachinggoal/informationandguidingfeedbackstudentsarestrongpredictorsofteachingeffect.Conclusion:Teachingdesignaffectsstudents'behaviorinhighsimulationteaching,soteachersshoulddesigntheteachingplancarefullytoachievethebestlearningeffect.

Keywords:nursingeducation;highsimulationteaching;teachingdesign;behaviorperformance

高仿真教学通过设计临床真实情景,满足实践教学资源日益缺乏的需求,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已广泛应用到国内外护理教学中[12]。美国护理联盟研制Jeffries模拟教学理论框架,指出设计架构是创建、执行和评价模拟案例的重要导向基础,是成功的关键[3]。然而有关教学设计对高仿真教学效果影响的研究甚少。本研究在美国护理联盟模拟教学理论指导下开展高仿真教学,探讨教学设计对护生在高仿真教学中行为表现的影响,为模拟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开展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护理专业2019级学生6个班的学生总数为302人为实训对象。在完成前三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在第四学期学习《成人护理》中有关糖尿病的内容,进行本项目的训练。每个班级被分成了七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为6~8人,每组选出一名组长来协调和教师的沟通。在实训开始时,每个小组的组长都要进行抽签,以决定哪些学生要进行训练。总共有84名学生参与了这次实训,其他的学生则会通过观看同步转播的视频来进行讨论。

1.2研究方法

1.2.1设计实训项目,确保案例质量

针对临床护士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过程的相关性以及教学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病例,制定实训项目并设计相应的病例情境,这些病例素材来源于我校合作办学医院的真实患者,经过修改和标准化,以确保实训项目的质量和有效性。场景一:李某,男,76岁,糖尿病病史8年,半个月前由于感冒,自觉糖尿病加重,3天前恶心呕吐频繁,完全不能进食水,前一日午后患者开始出现意识障碍、呼吸困难,急诊入院。体检:T36℃,P98次/分,R18次/分,Bp100/70mmHg,呼吸深大,可闻到烂苹果味,皮肤干燥、烦躁和嗜睡交替。空腹血糖:16.7mmol/L、餐后2h血糖:29.4mmol/L,血脂高,pH<7.0,尿酮(++++)。场景二:病情稳定后,撤除患者心电监护,医嘱为三餐前胰岛素皮下注射,晚餐前30分钟(17:00)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8U,长效胰岛素12U后,患者于18:00出现疲乏、出冷汗,强烈饥饿感。场景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缓解,准备出院。后台维护的教师根据学生应对情况进行对话交流。

1.2.2实训前准备,提供Smart教学目标

教师提前1周将病例、学习目标、任务要求、参考数目,网络资源链接等通过信息化平台发布给学生,学生课前可到实训室预演,如有问题可随时和教师联系。根据INACSL最佳实践标准推荐使用的Smart目标,制定教学目标。实训总体目标:全面评估病人信息包括生命体征,进行治疗性交流,与多学科的团队成员进行直接交流,展示出有效的团队合作,对医师指令进行适当的优先排列并执行等。专门针对场景目标。知识目标:识别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迹象和症状;胰岛素的起效峰值和持续作用;识别低血糖的迹象和症状。技能目标:吸氧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心电监护;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实施适当的治疗;胰岛素的注射方法、注射部位等;对低血糖实施适当的治疗;糖尿病慢病健康教育等。情感目标:表现出对患者的同情、尊重与关爱。

1.2.3实训阶段

通过展示不同阶段的临床情景,护生分别扮演医生、护士、家属等不同角色,为学生提供较为真实的临床实践体验。疾病的发展呈现出预设的趋势。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例,如学生措施恰当有效,则模拟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如护生采取措施无效,则病情进一步恶化。

1.2.4引导性反馈阶段

反馈时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描述—分析—应用三阶段反馈法。教师作为促进者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护生水平,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推进反思和讨论,实现交互式情景教学[4]。

1.3评价工具

1.3.1模拟教学设计量表

采用汉化版Jeffries模拟教学设计量表,该量表包含5个维度,分别为教学目标/信息,辅助/支持学生,问题解决,反馈/引导性反思以及仿真Ye2mv8po8Wdv6mnmEg3rzzDFw+s5UPzhQHWPZpbeH1k=性,共20个条目[5]。量表采用5级评分,分值1~5分,得分越高说明对教学设计的评价越高,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内容效度为0.88。

1.3.2高仿真模拟教学中学生行为表现自评量表

采用刘静馨等研制的护理高仿真模拟教学中学生行为表现自评量表,分为5个维度,沟通交流、分工合作、临床决策、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发展和评判性思维,共24个条目[6]。该量表的评分为5级制,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相应的评分为0~4分。其内容效度为0.923,Cronbach'sα系数为0.924。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x-±s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影响护生临床表现的因素,使用Spearman分析护生临床表现和教学设计的相关性。

2结果

2.1学生在高仿真模拟教学中行为表现自评结果

护生各维度得分沟通交流3.13±0.62,分工合作3.49±0.46,临床决策3.43±0.60,专业知识和技能3.32±0.67,专业发展和评判性思维3.07±0.62。

2.2学生对高仿真模拟教学设计的评价

本次实训教学设计在五个维度均得到学生的高度评价,教学目标/信息4.45±0.47,辅助/支持学生4.24±0.54,问题解决4.18±0.52,引导性反馈4.54±0.47,仿真度4.48±0.36。

2.3学生在高仿真模拟教学中行为表现与教学设计的相关性

从表1可知,学生行为表现得分与高仿真模拟教学设计5个方面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最高的是教学目标/信息和引导性反馈两个维度。

2.4高仿真模拟教学中学生行为表现与教学设计的回归方程

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以学生行为表现总分为因变量,将教学设计各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α入=0.05,α出=0.10)。各变量中教学目标/信息和引导性反馈对总分影响最大,可以解释总变异的35.8%(表2)。

3讨论

3.1护生在高仿真教学中行为表现的自我评价

护生在高仿真教学中行为表现的自我评价有利于全面收集信息,促使他们主动寻找问题,找出自身的不足和缺陷,主动调控他们的学习。本研究显示护生在分工合作,临床决策,专业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有良好的行为表现,而沟通交流,专业发展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较低。座谈会中学生反映,由于模拟人毕竟不是真实的患者,他们可能不适应;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到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自信心不足,因此缺乏主动沟通意识,也不知道沟通技巧,多个学生表示非常希望能看到在此情景下教师怎样与病人进行有效性的沟通。

3.2护生在高仿真教学中行为表现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案例设计是教学成功的关键。Jeffries模拟教学设计反映了高仿真教学目标是否清晰、辅助/支持学生,问题解决,反馈/引导性反思,案例仿真性五个方面的内容[5]。本研究显示护生行为表现与高仿真模拟教学设计五个维度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最高的是教学目标/信息和引导性反馈两个维度,回归分析显示两者可解释总变异的35.8%,与Smilth的结果类似[7]。这就提示我们护理教育者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可从高仿真教学设计5个方面着手,尽可能地将现实临床情景因素设置到模拟教学中,并根据学生水平控制病情的发展和转归,同时教师应该适时提供帮助,引导学生反思。

3.3对高仿真教学的启示

(1)将专家示范和有声思维相结合运用于高仿真教学中。本研究结果中学生沟通交流和评判性思维较差,多位学生希望教师给予示范标准的护理实践以及他们的思考过程。在高仿真教学中,护理教育者可以尝试结合专家示范和有声思维的方式,邀请临床一线护理专家展示他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决策思考过程,并将其言语化[89]。通过向学生描述在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和做出临床决策时的思考过程和基本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和展示隐藏在对临床资料归纳、推理、分析和其他认知任务背后的复杂思维过程。帮助他们认知和学习在特定任务中应该进行哪些思考,为学生学习理解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供一个“脚手架”,提高学生护患沟通交流的有效性和评判性思维水平。

(2)教学设计中构建清晰明确的三维教学目标体系,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及系统性。国外研究显示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可单独解释教学效果的35.7%,是高仿真教学效果最强的预测因子[7]。本研究教学目标/信息得分4.45,和护生在高仿真教学中行为表现相关系数达0.438,且第一个进入回归方程,可单独解释总变异的22.4%,再次证实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在Jeffries模拟教学框架指导下,我们制定了实训总体目标和专门针对场景的清晰具体的学习目标,并在实训前展示给学生,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三个方面的目标,指引学生学的方向。学生根据明确详尽的教学目标准备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另外,还要给学生提供好充足的信息,包括情境内容、流程、所需时间、角色要求等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1011]。

(3)运用结构化引导性反馈模型和策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思考。美国护理联盟及《模拟教学最佳实践标准》均指出引导性反馈是模拟教学的灵魂,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12]。本研究中引导性反馈与护生在高仿真教学中行为表现相关系数达0.438,且第二个进入回归方程,与教学目标/信息共解释变量的35.8%,是影响教学效果较强的预测因子。研究方法采用描述—分析—应用三阶段反馈法,围绕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表现展开。描述阶段,引导学生讨论,回忆整个患者护理场景,“刚才发生了什么?”,进展到讨论感受,“你当时在想什么?感觉如何?”,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和实训感受,充分表达情感,学生反映“实训时感觉很兴奋,但也有点紧张,就像在实战演练”。分析阶段主要为引导学生剖析和反思,结合录像回顾和反思采取措施和整个事件的记录,分析自己的行为、想法和感受,并解析做出决策或者行动的理由,加强对所学知识内化和吸收[13]。教师则根据教学目标适时引导提问,如“你是如何判断患者发生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首要抢救措施是什么?”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临床问题。在应用阶段,教师可以创造新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更加灵活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不同的临床场景,如“老年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什么特点?”“老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补钾的原因及要求”等问题,促进他们临床评估或推理能力。

综上所述,护生在高仿真教学中沟通交流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较低,护理教育者可尝试有声思维与专家示范结合运用到高仿真教学,提升护生沟通技巧与临床思维。另外高仿真模拟教学设计尤其是清晰的教学目标、规范化的引导性反馈,对教学效果有较强的预测作用。护理教育者需根据美国护理联盟Jeffries框架中教学设计5个方面精心策划,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OliveiraSilvaG,FonsecaLMM,SiqueiraKM,etal.Thesimulationdesigninhealthandnursing:Ascopingreview.NursOpen,2023,10(4):19661984.

[2]朱芬芬,闻彩芬,张慧.高仿真教学远期效果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J].护理研究,2020,34(15):27402742.

[3]Jeffries,PR.护理模拟教育——从概念到评价[M].尚少梅,金晓燕,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