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乡村微型学校教师发展现状研究
2024-07-26姜佳鑫王婧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乡村微型学校由于规模较小,受制于资源、地域的限制,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信息化素养不高、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参与度不高的问题。然而,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和素养成为衡量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主要指标,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乡村微型学校的教师发展现状,提出了建立区域教师发展联盟、利用大数据优化乡村教师配置、借助“三个课堂”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打造网络研修服务共享平台的策略,以此促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乡村微型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微型学校;教师发展
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计划》),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技术水平作为推动教育信息化事业的重要指标,具体要求学校推进“互联网+”教育,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指标作为教育技术革命的重要手段。《计划》还提出要全面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助力教师专业发展。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将“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作为未来教育现代化发展十大战略任务之一。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5G、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更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乡村基础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受“撤点并校”政策的影响,存在很多微型小学,微型学校受制于场地、人员、设备的限制,在发展过程中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比较慢。而且乡村微型学校教师信息化能力和信息素养水平也不高,在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寻求突破点,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信息素养。
一、乡村微型学校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
微型学校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AnyaKamenets认为微型学校是介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一种教育模式。在我国,受“撤点并校”政策的影响,我国乡村地区微型学校数量开始增多,微型学校是学生人数低于100人的学校,且该种学校形成了独立的学习环境,教师之间具有很好的凝聚力。乡村微型学校指的是位于城乡结合部或镇、村、乡的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是我国乡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方式教学,在我国部分地区建立了“教育联盟和一体化平台”,融合了远程教学和分享学习,较好地推动了微型学校的信息化发展。然而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部分乡村微型学校教师受制于资源、资金和场地设备等因素,并没用形成很好的教育信息化环境,乡村微型学校教师专业成长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
(一)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乡村微型学校的教师主要来自乡村,有90%的教师都是本土教师,且由于家庭工作的原因,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差bBB8sBqqRwMQwaf1Y4IIng==,且年龄结构不合理,有15~20年教龄的教师占到了43%。近几年,虽然通过特岗教师招聘和国家优师计划引入了一些青年教师,但总数仍然较少,5年以下教龄的人数占到了约17%,教师年龄结构两极分化严重,中坚骨干力量不足。另外,从教师学科结构来说,乡村微型学校教师以语文和数学教师为主,艺术类学科的教师相对比较少,而且微型学校教师往往身兼数门学科和数个班级,甚至在部分教学点,存在教师“包班制”的现象,由一个教师负责班级所有的课程,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
(二)教师信息化素养不高
随着网络课程的迅速推广的和普及,乡村微型学校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基本上90%的教师都能借助腾讯会议、钉钉课堂、QQ会议等进行网络教学,85%以上的教师通过网络资源和相关的课程培训,基本掌握了多媒体课件、交互式白板等基本信息手段的使用,7%的教师能够借助于网络视频公开课、优质远程课程展开教学。极少有教师能够将大数据、5G、VR等技术融入教学活动。由此可见,乡村微型学校教师具备基本的教育信息化能力,但是发展不够全面,教师的信息化综合素养仍有待提高。
(三)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参与度不高
近几年,乡村微型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力度虽然有所增加,乡村地区通过一些课程对乡村教师进行了信息化的相关培训,参与度也比较高,但仍不能满足现阶段乡村教师队伍发展需求。具体表现在,教师参加培训的频率不高,大部分教师年均参加信息化相关培训的次数不足1次,并且很多培训只集中在中心学校内和骨干教师身上,乡村微型学校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虽然网络上有一些面向全国所有教师的信息化培训,但由于借助的网络,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且内容都是那些条件相对优越的先进学校的经验,乡村微型学校教师无法与当地实际的教学情况相结合。
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必须明确乡村微型学校教师在发展过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了解教师发展的实际困难,同时,能够借助教育信息化的平台,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乡村微型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促进乡村微型学校教师队伍成长,从而为改善我国乡村基础教育现状提供借鉴。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微型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教育信息化2.0计划要求通过“数字资源服务普及、网络学习资源覆盖、网络扶智工程”共同来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乡村地区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领地,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信息素养对优化乡村基础教育生态起着重要作用。
(一)良好的教师信息化素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家“十四五”规划进程的推进,利用教育信息化来促进教育现代化,进而开启智能教育时代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大数据、5G、云计算、人工智能、AR、VR等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对我们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趋势,成为从事现代教育的一种基本素养。因此,广大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应尽可能地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提升自己的信息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掌握先进性信息化技术手段,并且与教学相结合,提升教师现代化教学能力。
(二)基本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从教育信息化2.0的要求来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与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课堂教学的反馈中、教学效果的评价中全面融入教学信息化手段,实现现代化教学。通过开展混合式教学、项目式教学、远程线上教学等多种手段迭代传统教学模式。乡村微型学校在发展的道路上受制于资源、场地和资金,但越是这样乡村微型学校,教师越是要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介,提升教学核心教学能力,以适应目前乡村基础教育现状。
(三)全科发展的教师队伍
就目前乡村微型学校的发展现状来看,教师数量不是很充分,微型学校教师往往身兼数职,横跨多个学科,有些教师任教学科也并非自己所学学科。因此,从现阶段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和需求来看,教师发展应该以全科型为发展方向,横跨语数英科以及艺术等多门学科,以适应乡村微型学校的岗位需求。与此同时,微型学校虽然教师有限,也应该力求打造全科型教师发展队伍,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势互补,为乡村微型学校的持续发展助力。
因此,对于乡村微型学校的长远发展来说,信息化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素养,能够很好地为乡村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助力。信息化推广一方面能够优化乡村教师资源配置,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解决乡村教师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提升教师个人的教学素养和水平,缓解工作压力,更好地胜任微型学校的教学工作。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乡村微型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一)建立区域教师发展联盟
就目前看来,国内南方的一些地区已经搭建了“教育联盟和一体化平台”,在区域内通过整合乡村微型学校的教师、教学资源,打造一体化的教学服务平台,促进区域内教学的综合发展。这种“联盟”非常适合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现有发展情况,不仅能够较好地整合教学资源,同时能够提升教师团队能力,不再单纯局限于某个学科、某个领域,而是进行更加深入、多元的合作。因此,借助信息化的技术支撑,可以建立基于地域特色的“区域教育联盟”,因地制宜地打造特色课程,并进行教师的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也可以聘请相关的专家或教研员做“领头羊”,明确区域发展联盟的发展特色与方向,从而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的专业团队水平,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
(二)利用大数据优化乡村教师配置
教育信息化下的乡村微型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应充分发挥信息共享和大数据的优势,依托信息技术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教育主管部门和乡镇中心学校可以利用教师管理系统掌握微型学校以及乡村教师业务状况信息,并持续跟踪记录数据。同时,可以对微型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情况和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在教学活动和专业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在区域内对教师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优势互补,突出特色,为教师发展和学生学习制订有针对性的“教”与“学”方案,为微型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教师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掌握自身学习情况及教学情况;另一方面,基于信息技术数据的分析进行自我管理、业务提升。
(三)借助“三个课堂”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
2021年5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文件中指出要深化普及“三个课堂”应用,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途径,能够实现依托信息技术的“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新模式。乡村微型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受制于教育资源匮乏、教学场地不足和资金投入有限的现状,发展进程较慢。教师在发展过程中可借助专递课堂借力乡镇中心校或城镇小学的教育资源,以“一”托“多”,优质课和师范课可以在中心校进行线下授课,多个教学点同步线上进行,对农村微型学校进行帮扶;“名师课堂”可以邀请名师走进乡村微型学校,综合采用线上线下的形式,结合乡村微型学校的现状和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讲座;“名校网络课堂”可以借助高校和重点学校的支持,在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教研活动中给予乡村微型学校教师更多的助力和指导。
(四)打造网络研修服务共享平台
网络研修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的教研和研修活动。网络研修能够较好地破除地域限制,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跨地域的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的交互研讨。对于乡村微型学校来说,这种网络研修服务活动能够弥补乡村微型学校地域和空间的不足,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在技术支撑上,相关教育部门和乡镇中心校应该为微型学校提供技术支持,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在内容设置上,可以为乡村微型学校教师进行多层次、多门学科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培训。也可以要根据学校实际需要建立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库,收集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教学活动资源,配套精品示范课、学科带头人观摩课作品、名校名师教案、优质教学设计、高质量教研论文,以及电子图书馆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研提供资源和借鉴。
同时,乡村地区还可以在区域内构建网络教研和教学资源共享中心,定期在平台内组织活动,进行教学研究交流和教师发展培训,更新乡村微型学校教师观念,增强教师信息化能力和素养。一方面,针对乡村微型学校年级和班级较少,任课教师之间缺少同年级、同学科共同研讨活动的现状,乡村微型学校可以以中心校为主导,建立各个学科间的课程组群。教师通过微信群、QQ群与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进行互动交流,集中备课、反思、研讨、评课赛课。另一方面,乡镇中心校可以搭建共享平台,在公众号平台上定期发布教育信息化技术培训并进行教学研讨资源共享,教师也可以将个人的教学设计、培训心得、教学研讨、教研论文上传至共享公众平台,教师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实现相互交流和智慧共享。
结语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乡村微型学校的发展也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乡村微型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关系着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未来发展方向。乡村微型学校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利用信息化这个“引擎”,打造全新的数字化教育模式,让信息教育与乡村微型学校的发展有机融合,在教师信息化能力与素养提升的引领下,提升乡村教育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探索适合地方特色的区域教育资源一体化的新模式,打造专业的教师成长队伍,促进乡村微型学校的发展和乡村基础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袁熙.教育信息化2.0时代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3(01):14.
[2]穆肃,周德青,胡小勇,等.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乡村教育精准帮扶的实施模式与对策——以双师专递课堂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23(09):1826.
[3]赵晗.农村微型学校生存与发展的若干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7(29):46.
[4][1]孙彩霞,周依.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对策——基于浙江省6个地区9个县(市)的调查[J].教师教育学报,2021,8(04):8492.
课题来源: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微型学校发展现状及路经研究”(课题编号:2203016)
作者简介:姜佳鑫(1988—),女,满族,河北承德人,教育学硕士,讲师,从事小学教育、语文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