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劳动项目设计优化策略
2024-07-22白永军姚毅江冬梅
摘要: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载体。优化劳动项目设计是落实《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做好、做实、做强劳动教育的前提。教师应从基于素养立意,确定项目主题;聚焦劳动素养,制定项目目标;把握劳动素养,设计项目实施;对照劳动素养,完善项目设计四个方面着手,优化劳动项目设计,实现高效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
关键词:劳动素养;劳动教育;项目设计
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指出:“劳动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即劳动素养,主要指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劳动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劳动项目是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载体。优化劳动项目设计是落实新课标要求,做好、做实、做强劳动教育的前提。
根据新课标关于劳动项目的开发建议,大石桥市教师进修学校(以下简称“进修学校”)开发、设计了216个中小学劳动项目,编写了《大石桥市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指导手册(试行)》,试图为教师解决劳动课“上什么”“怎么上”的问题,为学生解决劳动实践“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达到家校高度一致,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一、基于素养立意,确定项目主题
劳动项目主题就是有立意的具体劳动项目。新课标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共设置10个劳动任务群,每个学段任务群有若干个项目。
以一年级的劳动课程为例。根据新课标第一学段的课程内容、素养要求和活动建议,结合一年级学生处于幼小衔接期的实际情况,进修学校确定了素养立意的24个主题(具体内容见下页表1)。
表1内的每个劳动项目主题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进修学校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 劳动观念融入劳动项目主题设计中。一年级上学期共有12个项目设计,其中进修学校安排了7个生活自理方面的项目,可见在这个阶段,教师应侧重提高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的管理能力,使学生能够达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劳动素养要求,尽早适应小学生活,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期。而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则要求学生逐步过渡到“别人的事情帮着做”,培养学生服务他人、乐于奉献的劳动品质与精神。
二、聚焦劳动素养,制定项目目标
项目目标是劳动项目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教师在进行具体的劳动主题项目设计时,要先围绕劳动素养确定项目目标。教师在明确劳动课程总目标以及第一学段目标的基础上,对照第一学段项目对应的具体任务群的课程内容要求,根据实际学情,制定精准、具体、可操作的项目目标。
以“巧剪五星庆国庆”这一劳动项目为例,该项目属于第一学段任务群五的“传统工艺制作”部分的内容。根据这一任务群的素养表现要求,教师确定的项目目标为:学生能安全使用剪刀剪出五角星,还能剪出花样繁杂的五角星,提高动手能力;感受传统折纸、剪纸工艺的奇妙,体验自己剪五角星的乐趣;初步形成乐于动手的劳动态度,养成认真劳动、规范劳动的习惯和品质;初步培养探索、创新、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教师紧紧围绕劳动素养确定项目目标,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围绕着这些目标进行。
三、把握劳动素养,设计项目实施
(一)情境场——创设情境
在情境物板块,教师可以运用学生熟悉的童谣进行情境引入,引导学生明确本次劳动的任务和意义。例如在“巧剪五星庆国庆”项目中,教师用一首儿歌导入:“ 一颗星,二颗星,一闪一闪亮晶晶。三颗星,四颗星,巧剪五星庆国庆。”
进行本项目实践活动最恰当的时间是在国庆前,这时学生刚刚入学不到一个月,一首熟悉的儿歌能够让学生直观认识到本次劳动的任务是学习剪五角星,目的是庆祝国庆节,简单易懂。
唱完儿歌,教师可运用简洁的过渡语带领学生开展动手实践。例如:“同学们,五角星是胜利的象征。国庆节快到了,让我们一起用灵巧的小手剪出漂亮的五角星,祝贺祖国妈妈走向新的胜利。”
(二)体验营(或工艺坊)——动手实践
在体验营板块,教师分设“工具与材料”“温馨提示”“学中做”“做中学”“学中创”等环节,引导学生认清劳动项目所需的工具与材料;提醒学生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引领学生在明确的方法中做、在做中熟练方法,学会用多种方法进行创新。
在“巧剪五星庆国庆”劳动项目中,教师还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规范引导。例如,在“学中做”环节中,教师利用图片向学生展示一种常用的、规范的剪五角星步骤,旨在让学生按照图解边学边做。在“学中创”环节,教师设计的是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五角星都有什么不同的折法,旨在引导学生创新方法、创新作品。
(三)评价室——激励评价
在评价室板块,教师根据项目内容确定可以体现劳动素养的评价项目和评价指标。
例如,在“巧剪五星庆国庆”劳动项目中,教师根据“剪五角星”这一主要项目内容,紧扣劳动素养要求设计了“准备是否充分、折剪是否正确、是否规整美观、是否保持卫生”4个评价项目。评价方式分为自评、同伴评、教师评、家长评(家长评价拓展学生在家中的劳动表现)。
(四)拓展厅——课外拓展
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及劳动精神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长期的劳动场域在家庭,而家长就是学生长期劳动的指导教师和合作伙伴。因此,教师在每个项目的“拓展厅”板块中都设计了拓展到家庭的两项实践活动。本着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原则,一项是基础性的活动,另一项是挑战性的活动。两项活动可以全部完成,也可任选其一。
例如,在“巧剪五星庆国庆”劳动项目中,教师设计了以下几项活动:一是把新学会的剪五角星的方法教给家人;二是跟家人一起剪一个花样五角星;三是做一面小国旗,为祖国生日献礼。教师将“工艺坊”从教室拓展到家庭,让学生在亲子共同制作活动中激发创造力,创作出更有创意的作品。
(五)互动台——达成共识
在互动台板块,教师可以设计一段“致家长语”,并为拓展活动提供参考资料。
例如,在“巧剪五星庆国庆”劳动项目中,教师编写了这样一段“致家长语”:
家长朋友,剪五角星既能运用传统的剪纸工艺,又能运用折纸工艺;既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国庆节到来之际,请您跟孩子一起,在熟悉的旋律中剪出一颗五角星,让爱国情感在孩子的心底萌发。
之后,教师推荐10首爱国主义歌曲,供家长选择,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在优美的旋律中度过亲子共“剪”好时光,最终达到家校协同育人的目的。
四、对照劳动素养,完善项目设计
教师应设计出具有教育性、实践性、趣味性的劳动项目,让学生获得新的劳动体验。教师要想高效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项目设计的优化和完善十分重要。
例如,在“巧剪五星庆国庆”劳动项目中,教师一开始在“学中创”环节设计的是“剪一个有创意的五角星”。后期通过试课发现,虽然学生在幼儿园学习过简单的折纸、剪纸,但剪出每个角大小相同的五角星对学生来说还存在一些难度,所以教师将原来的“学中创”环节修改为:看看下面的花样五星,试着自己也动手剪出一个有创意的五角星。这种先欣赏、后创作的教学设计降低了学生的动手难度。
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劳动项目每周一个课时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教师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劳动项目,以劳动素养为导向,因地制宜、学科融合、家校协同、有效拓展,让学生在劳动项目实践活动中触类旁通,不断提升劳动素养、拔节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敏佳.小学新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中劳动手账的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3(5).
[2]庄惠芬.劳动桥:儿童身心灵合一的践行[J].人民教育,2020(1).
(责任编辑:赵静璇)
作者简介:白永军,大石桥市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姚毅,大石桥市实验小学教师。江冬梅,大石桥市钢都小学高级教师。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学会2023年度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劳动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H2023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