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一走向多元:基于校本特色的智慧课堂探索与实践
2024-07-22李晓东
摘要:智慧课堂的建设与打造是学校数字化教育转型的必经之路。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现代手段”的方式,结合“玩中学”的教学理念,可以建设具备本校特色的智慧课堂,实现具备借鉴意义的数字化教学。沈阳市浑南区白塔小学通过前期准备、校内全学科推广、复盘总结三步走的方式,在人才队伍培养、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课业测评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有效成果。
关键词:智慧课堂;玩中学;数字化
目前,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教育变革的主要方向,以数字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沈阳市浑南区白塔小学(以下通称“学校”)探索智慧教育实践,从“用——应用”“融——融合”“效——效率”三个维度破解数字化教育的难题,构建数字前期准备教育新生态。
一、智慧课堂在全校范围内得以普及
(一)技术引进,迎接数字化转型升级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迭代升级,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在浑南区打造“不一样的优学”及创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目标引领下,学校应用新产品,引进新技术,研发新资源,在课堂教学、教师培养、特色凝练、家校共育等方面积极尝试,构建优质智慧教学环境。
学校借助数字技术搭建高质量智慧教学平台、智慧教室;借助数字平台,学校设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实现“变教为学”;学校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关注“以终为始”;学校全过程、全方位收集数据,及时反馈数据分析,引导教师做出精准的学习评价,实现课堂的“用—融—效”一体化。
(二)人才培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学校分层、分批开展不同类型的教育信息化培训班,为全校普及智慧课堂提供人才保障。
一是开办本校骨干教师培训班,着力提升骨干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骨干教师优先使用智慧教学工具,加入智慧教学试点班。二是面向全校教师组织大规模信息技术培训,整体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三是公开课展示,鼓励优秀教师将智慧课堂在校内、校外展示推广,打造优秀样例。四是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学校组织教学研讨课,学校管理者、学科教研员进行课堂观摩。学校引导教师在学、思、研、创多方面开展教学研讨,在复盘总结中不断提升教师队伍质量。在教研活动中,授课教师分别从“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应用数字科技的感受”这两个角度进行了课后反思,教研组的教师针对课堂与技术的应用,结合学生反馈的数据情况进行研讨,拓宽教学视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智慧教育教学方法。
(三)加强师生智慧教学工具的操作学习能力
在普及智慧课堂中,学校解决师生对软硬件工具操作能力不足的问题,保障数字化教学的顺利进行。引导教师不断实操是使其熟练使用智慧教学工具、开拓教学活动场景、呈现优秀智慧课堂的必经之路。学校推进全学科数字化教学转变,提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智慧教学工具,改变传统课堂为智慧课堂。授课教师将智慧教学工具融入教学设计中,开发多样的使用场景。
二、利用智慧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校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依托信息技术力量,拉近现实与虚拟、地球与太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距离。在科学学科“地球”一课中,教师充分利用AR资源,将宇宙中的地球、月食现象等带进教室,学生通过智慧平板观察地球的运行轨迹,观看AI虚拟太阳系、哥伦布环球旅行等。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无证猜测、有证实践、数据分析。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近距离感受太空的奥秘。AR资源的介入,打破了虚拟与现实的边界,为学生带来了更生动深入的学习体验,不仅使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发展,也使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者。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一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尝试和追求,重点记叙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本节课中,授课教师按照“提出问题—默读思考—分享交流—精神传承”的思路展开教学;利用智慧笔、答题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国航天人勇于探索、坚持不懈、默默奉献、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
在数学课“展开与折叠”的课堂上,教师使用答题器引导学生回顾正方体的特征,并结合AR数据库中的立体图形资源,引导学生直观地从多角度观察正方体展开与折叠的全过程,让数学学习富有趣味性,使学生的空间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教师可以调用抢答、随机点名等课堂互动功能,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师发送抢答指令,学生在答题器上按下抢答键后,班级的大屏幕会显示第一个抢答成功的学生名字。抢答功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学生思维更为活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使用答题器向教师发送“不懂”“听懂了”“好简单”“点赞”等实时表情,以此来反馈自己对于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程度。
(二)提升学生自我学习内驱力
利用智慧笔教学系统,每一名学生的作答数据会实时上传,教师能同时看到多名学生的书写答案,不仅能精准掌握学情,还可以进行归类、选取典型代表。教师可以把这些真实的数据作为重要的课堂教学素材,通过“对比分析”等学习活动即时反馈,帮助学生有效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在《千年梦圆在今朝》的教学中,教师在备课阶段将教学任务单打印在点阵纸上。课上,学生使用智慧笔在点阵上完成任务单中的题目。每个学生的笔记过程与结果通过智慧笔实时传输到班级屏幕。这样,以学生数据共享为基础,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全班师生进行有效互动。通过分类、概括等具有学科特质的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交流等多样化方式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不断提升,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评价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推进器,原本枯燥的练习、比赛变得生动有趣。
三、智慧课堂在提升教学效率中的应用
(一)智慧课堂帮助教师提升数据采集效率
为了全面采集和分析教与学的过程数据,学校借助智慧笔与答题器,实现了无感化采集学生的测验和课堂数据,提升了数字化管理流程和课堂效率,丰富了现有数据生态。
在数学课“展开与折叠”的课堂上,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发送客观题,引导学生回顾正方体的特征。学生使用答题器迅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的作答结果零延时反馈到班级大屏幕以及智能讲台上,其以数据报表的形式可视化展示全班学生的作答正确率,以及每个选项的作答人数,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知识点。
智慧笔、答题器的应用突破了以往扫描数据或拍照上传的局限性,它不仅留存了学生的原始卷面,还完整留存了学生的作答轨迹,可以复现学生的作答思路、步骤;它不仅采集到学生的学情结果数据,还记录了学生作答过程的行为数据,包括书写时长、笔画数、作答时间等过程性数据;它不仅实现了数据的自动采集,还大幅度减轻了教师的批改负担,教师批改后数据自动上传和进行学情分析。
(二)智慧课堂帮助教师提升“倾听”全体学生的效率
传统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往往不够深入,教师无法“倾听”全体学生。然而在智慧课堂中,学生书写过程被全记录,并且屏幕上可以同时展示多名学生的成果。在同一时间,教师可以看到更多学生的答案,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感受到被教师关注,实现教师“倾听”全体学生。
(三)智慧课堂帮助教师提升课堂管理效率
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要遵循适度原则。对于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行为,教师要高度重视,在对这类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要把握好尺度。
第一,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有趣的知识内容以及新鲜的学习工具会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个人对于学习的投入程度。教师借助“AR资源+智慧教学工具”打造智慧课堂,充分符合小学生学习知识的特点,提升了课堂的管理效率。
第二,“双屏智能讲台+电子大屏”的组合,解决了教师上课时背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在智能讲台上开启授课,标注重点内容,所有讲授内容通过电子屏幕展示出来。学生使用答题器、智慧笔反馈的作答结果以及数据分析全部呈现在屏幕上。教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全程无须背对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四)智慧课堂帮助教师提升复盘效率
每堂课结束后,教学平台都会实时推送本堂课的课堂报告到教师的手机上,教师能方便地了解到学生签到、习题、课堂互动等数据。教师可以总览课堂,授课、发题、课堂互动节奏以图表呈现,一目了然。
教师通过解答习题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报告习题分析模块通过对学生作答时长的分布统计、得分率和作答速度的关系统计,自动生成习题标签,教师能轻松了解学生的回答情况。当学生作答反馈偏离预定目标时,教师可以适时调整习题难度和作答时限。课堂报告中的“课堂分”和“活跃指数”用于衡量学生的课堂表现,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采集量化,教师可以直观地看到学生进出课堂次数、课堂停留时长、直播观看时长、近期课堂表现波动等数据,让过程性评价做到有据可查、科学可信。课堂报告提供多维度数据、多考核指标,教学平台智能标记优秀、预警、活跃学生,为教师个性化教学助力。
四、智慧课堂在课业测评方面的应用
学校以智慧教学工具为抓手,在课业测评方面展开创新性探索。
第一,将课堂学习过程性表现纳入学生测评结果。借助智慧笔、答题器对学生课堂的随堂测验、抢答等过程性数据进行采集,能够客观、直接地反映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吸收程度。此阶段的数据反馈,也为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提供了依据。
第二,增加测评维度和方式。除了以完成课后作业的方式来考查学生,智慧教学平台上的讨论功能也让学生的课后学习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在平台上发起让学生讨论的话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在线上各抒己见。一方面,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发言状态,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平台设置“讨论”分值,通过平台记录学生的讨论结果,给予不同的分值。讨论除了能帮助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还能将师生从课上课内的链接拓展到课下课外,建立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第三,课后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常用手段。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可一概而论,要做到因材施教。在智慧教学平台上,授课教师将基础不同的学生分为不同的线上班级。在不同班级内,教师推送不同的课后作业,学生可以使用智慧笔来完成。
教师在手机或者电脑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所花费的时间以及学生完成作业时的专注程度,从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
智慧教学工具在作业、测验和课堂场景的接入,为学校数字化的拓展革新奠定了数据基础。学校在实践过程中,聚焦三个方面:过程性学习数据补充、过程性与结果性数据融合以及数据赋能常态教学的应用探索。一方面,学校形成了覆盖学业发展和身心发展的学生成长评价体系,其中课堂评价、学习品质发展评价、身体发展与负担评价等都充分利用了智慧笔、答题器所采集的丰富数据。另一方面,学校将全场景的教育教学数据、丰富的课堂互动数据、随堂测验行为数据等引入教研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设计与教学规范,进一步突破现有的评价导向,关注教师对学生发展所发挥的重要效能。
五、智慧课堂的建设经验
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学校在智慧课堂建设方面积累了以下经验。
第一,统筹推进。学校对于智慧课堂的建设应用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建立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推进机制,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明确责任分工。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字化教育全方位探索和专项试点,以点带面推动全校工作,定期举办观摩、教研活动,总结推广经验成果。
第二,队伍建设。通过专业培训、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学校致力于让教师成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打造一支数字素养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高素质、专业化,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性的教师队伍。
第三,认真实践。通过在智慧课堂环境下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创新思维、自学能力等得到培养和提升。基于智慧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探索,拓宽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让教师的教学方式能够与时俱进,使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教学效率有效发挥。
第四,复盘总结。因为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教师也有不同的授课方式,智慧教学工具融入教学内容的方式和发挥的作用也会不尽相同。学校各学科领导、教师组成数字化教育研创团队,定期指定不同学科的不同教师开展智慧课堂。通过教研总结,学校帮助教师与智慧教学工具不断磨合,开拓更为丰富的智慧教学场景。
学校引入前瞻性的技术,积极探索智慧课堂建设。智慧课堂不仅让教师的教学内容更为丰富,而且将虚拟的想象转变为可视化的呈现,形式新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实现了以现代技术赋能教育,科学地实现学生“玩中学”。
参考文献:
[1]方顺涛,任铮豪.智慧课堂的内涵特征、困境及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4(7).
[2]张越,柏宏权,薛增灿.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智慧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特征分析:以小学英语课堂为例[J].数字教育,2023(6).
(责任编辑:赵春艳)
作者简介:李晓东,沈阳市浑南区白塔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