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联结:跨学科主题学习下的项目式教学实践
2024-07-22黄利锋郭小磊
摘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学校可以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拓展学习场域,确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体系,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要点包括跨学科概念、大单元设计和项目式教学三大要素,以及项目目标、驱动问题、学习内容、活动设计、成果展示和学习评价六大维度、建立备课组跨学科思维和年级组项目化整合的教研机制,通过主题知识网络图、主题学习结构图和多学科联动的主题实践流程图,促进教师团队合作。跨学科主题学习下的项目式教学实践,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发展,实现了课程协同育人的目标,为课堂教学变革提供了创新举措。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大单元设计;跨学科概念;项目式教学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同时提出,各门课程要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它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倡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寻找资源、进行研究和解决问题。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是实现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克服分科教学对知识的割裂,强调学科内部知识的整合以及学科间知识与方法的联结。为实现这一目标,各学科教师之间应加强合作与协调,学校层面也应提供顶层设计与支持。
一、确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体系
(一)整合校内外资源,拓展学习场域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核心在于将学生的学习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使得学习内容不仅仅是抽象的学科知识,而是能够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可以成立一个跨学科、社会化、全时空的家校社学习共同体,对校内外资源进行整合,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与自然世界的互动过程,从中提炼出具有教育意义的跨学科主题。
(二)统筹课程内容,明晰学习分类
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开放性、真实性和实践性等特征,学习内容会因实施场域、学习目标、学科数量、活动课时等因素变化,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也与学情紧密相关。综合以上思考,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可以分成三类:基于大单元设计的实践学习、基于跨学科概念的统整学习和基于社会大课堂的主题学习(如图1)。
二、提炼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要点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中,经常会出现以下问题:有的活动形式多样,成为拼盘式的综合性主题学习,没有对核心问题进行有效解决的过程;有的活动流程很详细,但流于形式,缺少对学科实践的深度落实。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跨学科概念、大单元设计和项目式教学的理解还不到位,影响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高质量实施。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三要素
跨学科概念、大单元设计和项目式教学可以视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三要素。其中,跨学科概念是核心,它引导教师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形成主题知识网络。大单元设计是让跨学科概念具体化的结构框架,有利于促进教师对主题知识网络进行重组,使之具备单元目标、真实情境、驱动任务、学科实践、成果展示和评价反思等内容,形成主题学习结构图。项目式教学则是对大单元设计的具体实践,通过提出问题、定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研究过程,形成主题实践流程图。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六大维度
在目前分科教学为主的情况下,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项目式教学任务导向的实施流程。一个跨学科学习主题可以被看作一个“学习项目”,分成项目目标、驱动问题、学习内容、活动设计、成果展示和学习评价六个维度,且这六个维度并非线性呈现,而是一个互为联动、相互影响的协同学习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学生、教师与项目本身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例如,学生在探究和实践活动中的发现可能会影响驱动问题的设定,交流和分享的反馈意见可能会促进学习计划调整,反思和评价的结果可能会促进核心概念和主题的深化。
三、建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研机制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中,如果仅凭本学科教师集体备课,可能导致部分教师无法跳出单一的学科思维,其不了解同年级其他学科有哪些相近的知识概念,不能形成多视角、多领域的知识结构。为了让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的实施真正转化为全体教师的教学行为,学校可以从学科备课组、年级项目组两个维度成立跨学科教师团队,开展跨学科主题教研,共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备课组跨学科思维
跨学科思维的基本原则就是把学科知识点还原到真实的情境中,从学生视角看待知识的发生与应用,让学生像学科专家一样去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师应具备跨学科的意识和能力,能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审视和理解教学内容,通过研读课标和教材,梳理出两类跨学科的学习素材,即生活百科类和学习技能类。生活百科类素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现象、人体健康、生产劳动等,如劳动学科的“学做家常菜”可以设计成“百元菜谱大挑战”项目,把学校、家庭和青少年实践基地联结在一起,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设计菜谱,学生在家委会的协助下去超市采购,在青少年实践基地的厨房实践做菜,拓宽学习空间。学习技能类素材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包括调查采访、公众演讲、手工实验等。
(二)年级组项目化整合
年级项目组组长召开学科备课组长会议,汇总不同学科相关联程度较高的学习素材,基于社区资源、学校资源和学生兴趣确定主题,形成主题知识网络图和主题学习结构图,引导学生以多学科视角理解知识,用跨学科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1.主题知识网络图
主题知识网络图是以某个主题为引线,对散落在同年级不同学科教材中的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进行联结。如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综合活动“运动与身体变化”,要求学生测量运动一分钟后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并用表格统计数据。教材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与统计的过程,如果用“做项目”的思路去看待活动,就需要学生进一步去思考测量与统计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价值,能够解决哪些问题,怎样利用人体健康知识来分析数据。在跨学科教研活动中,教师发现科学、语文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都有相关的知识与学习要求,因此就形成了以“健康运动”为主题的知识网络图。
2.主题学习结构图
跨学科主题学习根据项目主题构建逻辑结构,分成串联式和并列式两种。串联式主题的学习内容之间是递进关系,每个子主题的开展依赖上一个子主题的完成结果;并列式主题的学习内容涉及多个领域,每个子主题分属不同领域,相互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串联式主题方面,如六年级的泥艺工作室,主题的核心知识是泥笔筒形状测算与成本核算、泥笔筒外壁的艺术化设计和策划营销方案。驱动问题是“怎样才能赢得人生的第一桶金,做一个成功的小创业家”,以此引导学生设计泥艺工作室的活动流程,分为策划、制作、装饰、定价、销售五大环节,经红领巾义卖市场反馈后再重复上述流程。
并列式主题方面,如五年级的“浩瀚的星空”主题活动,主题的产生来自语文、美术和科学教材的相关知识点。为了让学生全面领略太空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教师将活动分成科学、人文、艺术和技术四个领域,每个领域的项目都具有跨学科的特征,而并非传统的分科教学思路,学科相互之间没有交叉或递进关系。例如,“浩瀚的星空”的驱动问题是“如何用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现星空”,学生需要综合应用语文、科学、劳动和音乐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制作北斗七星模型,排练星空科普剧。
(三)项目组多学科联动
经过学科备课组、年级项目组的二轮跨学科教研,教师根据所要开展的活动确定了主题知识网络图和主题学习结构图。接下来,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把驱动问题的解决过程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既要保证国家各门学科课程的严格执行,又要让学习项目有时间开展。整个项目实施由开题课、学科课、活动课和展示总结课等不同课型组成,学科课和活动课穿插进行。例如,上文提到的四年级“健康运动”主题,教师设计多学科联动的主题实践流程图(如图2)。
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展示评价
跨学科主题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常规,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变,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变化。学习任务主要是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结合问题解决的逻辑把驱动任务分解为若干个目标明确的小任务,包括采访调查、外出考察、设计制作、实验探究等。因此,对跨学科主题学习进行评价也是一个挑战,教师可以尝试用学习成果公开展示与多维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此提升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成果展示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成果展示是学生学习成果亮相的舞台。例如,校园里处处能看到学生的学习作品,在全校性项目、年级项目、班本项目中都有学生专属的展示空间。学校还可以利用直播工具作为成果展示的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直播活动,包括学生自主组队直播、学校特色课程成果展示直播、联盟专题直播、跨省跨区域主题直播和教师课程设计研修直播等。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
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评价不能局限于知识点的识记、理解、简单应用,而应该从“在何种情境下能运用什么知识完成什么任务”来评价学生素养的达成程度。因此,教师要用“教—学—评”一致的思路统筹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将评价任务单列且置于目标与学习过程之间,使评价任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评价指标可以分为作品评价、团队评价和活动评价三个维度。作品评价主要是评估学生作品在应用学科技能上达到了什么程度;团队评价主要是评估学生团队的活动效果和学生个人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活动评价要看项目实施中学生的活动方式,如实地考察、调查采访等都有不同的评估要求。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种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其核心是通过一个生活化主题或跨学科大概念把不同学科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模块化或系列化的学习内容。学习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实现自我成长。项目式教学正是对这一本质的深刻回应,而且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中落实学科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项目式教学不仅是对学习本质的回归,也是推进课堂教学变革的创新举措,推动从知识传授为主导的传统课堂向以任务为导向的实践型学习转变,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和育人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夏雪梅.素养时代的项目化学习如何设计[J].江苏教育,2019(22).
[2]郭小磊,黄利锋.项目化学习课程统整的设计与实施[J].江苏教育,2019(22).
[3]黄利锋.构建项目式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以联盟跨学科课程《浩瀚的星空》为例[J].基础教育参考,2020(6).
(责任编辑:赵春艳)
作者简介:黄利锋,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小学高级教师。郭小磊,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小学高级教师。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大单元设计的项目式教学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2021/02/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