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OBE理念建构教师命题能力培训课程体系

2024-07-22常双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4年7期

摘要:命题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教师日常教学中的课堂提问与反馈、课后的作业设计与批改以及测试试题的命制等,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命题能力培训是提升教师命题能力的有效策略,其中课程体系的设计关涉培训项目的质量,制约教师命题能力提升的幅度。本研究组以“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为研究基础,从教师命题能力培训课程体系建构的学理依据、指标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要素着手,建构符合新时代评价理念和区域实际的教师命题能力培训课程体系。

关键词:OBE;教师命题能力;培训课程体系

近年来,教师的命题能力备受关注。2019年11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命题质量、加强队伍建设和完善保障机制的要求。2020 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增强试题开放性”。

命题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命题能力不仅体现在考试命题工作中,而且体现在教师课堂提问、反馈,日常作业的设计、布置和批改等方面。高质量的教师命题能力培训能够帮助教师快速获得命题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其命题能力。然而,目前部分区域教师命题能力培训的课程体系建设亟待完善。培训课程的缺位,是造成教师队伍命题水平停滞不前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研究将“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简称OBE)”理念应用于教师命题能力培训课程体系的建构,并由此展开论述。

一、课程体系建构的学理依据

“成果导向教育(OBE)”由美国学者斯派蒂提出。作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结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OBE理念经历了理论的传统阶段、过渡阶段和转型阶段。1994年,斯派蒂在其《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重要的争议和答案》一书中明确了OBE理念的内涵及操作体系。他认为,OBE理念是指围绕某一阶段学习结束后所有学生能够获得的“顶峰成果”,清楚地聚焦和组织教学活动安排的一种教育模式。这意味着教育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就对学生能够获得的学习结果有清晰的构想,然后设计课程、组织教学和实施评价,确保这个学习结果得以实现。巴伦等认为OBE理念是所有学习者都能成功的一种承诺,是满足学习者需求的教育选择的一种哲学,是持续改进的过程。受到OBE理念的启发,本研究组提出区域教师命题能力培训的课程设计应始终聚焦“顶峰成果”,以培训对象为中心,坚持持续改进,形成一套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设计的指标体系

作为以学习结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对于学习结果的认定尤为重要。斯派蒂将OBE理念的学习结果定义为“情境中有意义学习的高质量的顶峰成果”。基于此,对学习结果即“顶峰成果”的刻画就成为培训课程体系建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顶峰成果”的界定

“顶峰成果”的界定是建构教师命题能力培训课程体系的核心。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本研究组将教师命题能力培训的“顶峰成果”确定为高质量试题。换句话说,参训教师只有能够命制出高质量试题,才意味着命题能力培训项目的目的达成。为明确高质量试题的内涵要素,本研究组将通过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收集到的关于高质量试题的特征进行了类属,得到了高质量试题的主要特征:诊断学生知识、能力、品格等方面与教学目标的差距,提升素养,培养价值观,有一定的区分度、信度、效度,符合测试目的等。高质量试题特征的刻画,为教师命题能力培训内容的设计提供了方向,而进一步对课程进行体系建构则需要对高质量试题的特征要素加以拆解。

(二)“顶峰成果”的表征

为了实现教师高质量试题命制而设计的培训课程,就必然要能帮助教师落实高质量试题的特征要求。根据分析和访谈获得的高质量试题的特征,可以确定教师命题能力的要素,即培训课程设计中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一级指标。

为进一步对教师命题能力进行表征,本研究组利用德尔菲法,选取15位相关领域内的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中,本研究组选取了一线具有命题经验的教研员,高校研究教师教育、教育评价以及课程与教学的副教授、教授等,利用德尔菲法有效规避了专家间的相互影响,确保了调查的信度。调查问卷包含三部分信息:一是关于指标构建来源与指标修订的简要说明;二是指标评分表;三是专家意见栏。专家咨询问卷共发放两轮,直至专家们对于指标达成一致。最终,确定了由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17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教师命题能力指标体系表(见表1)。

教师命题能力指标体系的确定,为培训课程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是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标准。

三、课程体系的初步确立

(一)课程目标设计

教师命题能力培训课程的目标是教师命题能力的提升,预期成果是教师能够命制出高质量试题。本研究组从这个课程目标出发,根据教师命题能力指标体系,把课程总目标拆分为三个子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所谓“知识目标”,是指通过培训帮助教师掌握监测和评价的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所谓“技能目标”,是指通过培训引导教师明确判断试题质量,能预估试题难度,能对试题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能为实现测试目的改进试题,能命制原创性试题;所谓“情感态度目标”,是指通过培训引导教师认可自身的命题者身份,认识到命题者所需要承担的诸如公平、保护隐私等伦理性责任,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等等。

(二)课程内容设计

本研究组根据已经确定的教师命题能力指标体系,沿着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三条主线,将教师命题能力培训的课程内容大致分为三个类别。第一类是命题知识,包括监测与评价前沿、命题理论、试题鉴赏等;第二类是命题技术,包括试题命制与改进、组卷、测试数据分析与应用等;第三类是命题情感态度,包括命题伦理、命题者身份认知等内容。

课程内容设计上,力求符合教师学习的特征,将理论讲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以激发参训教师兴趣为起点,以引发参训教师自我反思为追求(见表2)。以学科试题命制这项课程内容为例,在正式命制试题前,参训教师首先经历了对国内外教育监测与评价前沿信息的了解和命题与测量基本理论的学习,重新思考测评的目的。然后,通过鉴赏他人命制的试题,激发参训教师行动的兴趣,帮助教师尝试完成初级的试题命制,引导教师重复“反思—改进试题—再反思”的过程,实现学科试题命制行为的完成。此外,为保证培训质量,培训者应根据课程内容的难度,以鼓励的方式带领参训教师逐级学习和行动,确保学员持久处于高动机的学习活动中。

(三)课程实施设计

在教师命题能力培训课程的实施方面,考虑到教师是成人,其培训存在诸如目的性、任务驱动性等成人培训的一般性特征,培训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三项原则。第一,及时调试原则。学界认为课程实施有三种价值取向: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教师命题能力培训课程应采取相互调试取向,即将课程实施看作连续的动态过程,是一个由课程的设计者和执行课程的人共同进行修正、调整的过程;培训者应根据现实条件和自身理解对课程进行适当调整,以达成课程目标。第二,任务性原则。培训中,培训者需要为参训教师设定明确的时间节点和任务,以时间节点考查教师对特定任务的完成情况,以任务链驱动教师产生求知欲和好胜心。第三,实用性原则。在命题能力培训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者应帮助教师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投入到真实有效的实际操作中,让教师真正体会到培训的价值并认真参训。课程实施中,培训者应以典型试题的鉴赏与评价为契机,选取典型试题案例引发参训教师对可能发生在自身的错误命题行为进行评判,激发其主动尝试命题的意愿,帮助其完成从理念到行动的切换。

此外,培训者需要根据课程内容进行组织形式上的必要调整。教师命题能力培训课程从内容上可以分为理论课程和实操课程;从课程性质上可以分为通识课程和分科课程。在实施中,理论课程和通识课程可以组织参训教师一起学习,而实操课程和分科课程则需要教师分学科参训。需要注意的是,关于测评数据分析与反馈类的课程属于实操课程,由于其属于统计测量范畴,需要文科和理科分别进行,以确保培训效果的达成。

(四)课程评价设计

教师命题能力培训课程的评价,采用了内外部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引入多种评价方法,从参训教师对课程和培训者的评价、培训者和培训设计者对课程和参训教师的评价以及对参训教师能力发展的评价三个方面着手进行(见表3)。

在课程评价上,本研究组采用问卷调查、观察、自我报告等多种方式,力求全面掌握培训课程的质量。调查问卷分为两类:一类以参训教师为调查对象;另一类以培训者为调查对象。在课程层面,评价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对象为参训教师。问卷对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时长的安排、课程的呈现顺序和培训者的选择进行匿名调查,期待得到关于课程设计的真实评价。在培训者层面,评价同样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培训者和培训设计者对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时长的安排、课程的呈现顺序和参训教师参训情况的意见和建议。此外,课程评价还应考虑参训教师命题能力的变化情况,通过参训教师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上的发展来佐证培训课程的质量。

综上所述,命题是一项有目的的行动,从理念到行动的转换既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又需要足够的兴趣和内驱力。命题能力培训以教师命题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三重提高为追求。根据OBE理念,按照课程体系建构的标准环节,以“顶峰成果”为课程体系建构的立足点,围绕“顶峰成果”建构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实施路线和课程评价策略。综观整个课程体系,其建构的过程经过严密论证和设计,从上至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贯通性,具备高位均衡的结构特点,对教师命题能力培训工作来说,这是一大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周显鹏,俞佳君,黄翠萍.成果导向教育的理论渊源与发展应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1(3).

[2]王少非.我国教师评价素养现状及归因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8(12).

[3]马云鹏.课程实施及其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1(9).

[4]芦垚.小学教师命题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辽宁教育,2023(18).

[5]汪茂华.中小学教师评价素养的指标体系构建与提升路径[J].中国教师,2024(5).

(责任编辑:赵春艳)

作者简介:常双,大连教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评价。

课题项目:本文系大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大连市中小学教师评价素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ZDI20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