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王子到弥勒

2024-07-22张益玮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4年10期
关键词:哈姆莱特悦纳莎翁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每一次与他人的冲突、与外界的冲突,都是自己内在的冲突。

上面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身处在一个被矛盾推动着发展的世界,我们永远也不能否定冲突的存在。只不过,在审视与他人、与外界留下的一地狼藉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地上的每一块碎片都烙印着“我”的侧面。

冲突为何?无外乎己身与他者间理想、发展、趋势的相对立。对于一名平凡的高中生,这里的他者可以是家长、是老师、是同学,或者更大更广一点,如社会、如世界。他们往往会成为我们对于冲突的归因,但事实未必如此。

莎翁笔下的哈姆莱特无疑是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戏剧角色。将哈姆莱特捧上神坛的,不是简单的王子复仇、情敌相杀的故事,而是莎翁用他那支洞彻人心的如椽巨笔,将哈姆莱特与周遭的一切矛盾冲突,生动而又残酷地描摹了出来。每一次犹豫,每一次纠结,每一篇大段的独白,无异于在解构每个人的内心,映射着纷繁世事的复杂性。正是如此,我们方才意识到外在的冲突皆是内在冲突的表象。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是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哈姆莱特。他为我们权衡冲突与利弊,时而冷静、时而癫狂地去与外界交锋。是因为意见不合?是因为利益冲突?所以就要像王子一般外化内心的冲突向世界宣战?不妨退一步,从北欧到中国,看看庙中笑口常开的弥勒。

“一切生灭者,皆是一象征。”歌德写下此句,似是与遥远东方的佛家心有灵犀。世间万象,皆由心生。佛像嘴角扬起一抹弧度,便阐释了对万事冲突的包容与平等以待。我与他有矛盾,他对我有意见,这世界不公平……如果领悟到表象的虚幻,我们为何不能将投诸外界的目光收回自身,用一种“绝类弥勒”的笑容与胸襟悦纳冲突,让时光用善意将它温和地熨平。

“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如何处治乎?”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不要理他,过上几年你且看他”。

这是多么浅显而深沉的禅机!如果哈姆莱特告诉了我们自己与外界的冲突的实质是自我与“作为他者的自我”间的“我”之冲突,那么弥勒便为我们指出了那条消解内心矛盾冲突的不二法门。

从王子到弥勒,从外界到自身,从冲突到平和。春水融雪,落英无尘,一个悦纳冲突的人,我们唤之以成熟。

评点

“生存还是毁灭”的思想交锋,交织成了哈姆莱特这位西方“王子”一次次外与内的冲突,这个冲突的化解过程,也正塑造了一个光辉的人文形象;“世间万象,皆由心生”的偈语,则铸就了东方弥勒一幕幕外与内的和谐,这个冲突的和解过程,缔造了这条精妙的处事法则。不得不说,作者的构思巧妙,用语贴切,把一则极简型的材料作文,写得文丰意深。

其一,巧取意象,不落窠臼。作者摒弃了传统写作的笔法,没有反复地申述核心词“冲突”,而是选取了一组表意鲜明对立的“王子”与“弥勒”的意象,可谓“外儒”而“内圣”。分析这个意象的过程,既澄清了意象概念的内涵,也展示了深厚的文学功底。

其二,锚定核心,双向奔赴。作者围绕“如何处理冲突”这个中心,在分析东西方代表性的做法过程中,表明冲突的认知过程,就是成长过程。

其三,一线串珠,收尾点睛。“王子”“弥勒”两个意象,既是承托文章主体思想的载体,也是行文结构的主线。鲜明的架构,不旁逸斜出而凸显有力,收尾“一个悦纳冲突的人,我们唤之以成熟”,也一语点中“冲突”给人的正向作用,可谓自然圆润,笔法老到。

猜你喜欢

哈姆莱特悦纳莎翁
悦纳他人、悦纳自己,寻找美与美的融合——《小公鸡,太棒啦!》原生艺术绘本的魅力展现
《哈姆莱特(节选)》核心素养导学
悦纳自己,是给未来最好的礼物
歌德与别林斯基关于哈姆莱特“延宕”观点的辩析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莎翁故居梦游记
453
亲戚悦纳,让所有的疲惫变得有意义
现代美学艺术学所照临之莎翁——宗白华论莎士比亚戏剧
依旧说不尽的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