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自然之心 保自我天性
2024-07-22崔倩
文题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古代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带给我们很多启发。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从以下两个话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①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
②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该寓言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样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有人认为《庖丁解牛》中表达了庄子“顺其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其中强调了“保全天性”。而在我看来,凡事须“依乎天理”,并且懂得寻求间隙保全天性,最终才能养护精神、修养品性,达到至高境界。
应自然之心,遵循规律,是有所作为的前提。世界上存在两种人:一种是埋头苦干,只知道做事不去探求事情背后规律的人,这样的人生注定摇摆蹉跎,碌碌一生是必然结果;另一种人做事前先研究规律,然后按照规律办事,最终将经验累积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充实且愉悦地生活。这两种人实际上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前者的生活方式较为艰辛,从勤奋努力走向被动应对,最终导致悲观沮丧;而后者的生活方式则彰显智慧,关注事物发展规律,尽情享受做事的过程。
东野圭吾曾言:“没有脚踏实地建立起来的东西,就无法形成精神力量和物质支持上的支撑。”由此观之,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脚踏实地地行动才能通过精神力量和物质支持到达理想彼岸。庖丁便是在实践中积累,掌握牛的身体结构,明晰何处应该下刀,何处不应下刀,顺应自然,最终掌握规律并应用规律,做到了游刃有余,轻而易举地完成了看起来如此复杂的事情。
如何塑造更完美的自我呢?以顺应自然为原则,保持天性,发掘自己的潜力,寻得东方既白。“风大时,要表现逆的风骨;风小时,要表现顺的悠然。”庖丁凭借“依乎天理”和“因其固然”的原则,即使技艺炉火纯青,也仍然坚持本心,在了解牛的自然构造的基础上,沿着缝隙避开筋骨交结处达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境界。在处理筋骨连接部位时,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怵然为戒”,呈现出“视为止,行为迟”的行事方式,“动刀甚微”。我们需要时刻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尊重天性,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顺应自然、保持天性的生活态度,在现代社会中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大,许多人为了追求更高的地位、更多的财富而疲于奔命。然而,过度追求物质生活往往导致人们心灵空虚、身心健康受损。在这种情况下,顺应自然、保持天性的哲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心灵寄托,使我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顺应自然,保全天性,不是镜花水月的空谈,而是交融共生的实践。当我们真正做到二者相结合,于生活中得以应用时,灵魂便得到升华,精神得到养护,“人也舒坦,身也舒坦”。
评点
文章从“顺其自然,保全天性”的角度立论,运用对比划清两种人的界限,懂得保全天性顺其自然,能够带来利益最大化,接着引用东野圭吾的话,将问题引向深入。如何顺其自然,保全天性?“风大时,要表现逆的风骨;风小时,要表现顺的悠然。”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证明观点,最后再次强调观点,首尾照应,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