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单元主题式阅读教学策略
2024-07-22何宝键
单元主题式教学法是指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来组织学习小学语文课程内容。该教学法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总结与归纳能力,还可以深化学生对不同语境下语言特点的理解,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因此本文对小学语文单元主题式阅读教学策略展开探讨和分析,以便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性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单元主题式阅读教学的意义
1. 推动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升级
随着教育模式的更新,新的教学大纲对教师在阅读指导方面提出了更新的标准,尤其强调学生阅读理解技能的加强。在此背景下,教师需要转变旧有的教学观念,以新的教学大纲为引,持续优化阅读指导策略,增强教学效果。单元主题教学法从教学对象、内容及方法三个层面出发,确保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助力教师从旧有阅读教学观念平顺过渡至更先进的教学理念。
2.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加以培养
教师在运用单元主题教学法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创造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利用情境进行阅读教学。学生很容易被个人兴趣所影响,如果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对特定内容的兴趣,他们将更容易全身心投入学习,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成果。反之,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教学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抗拒和厌恶。通过合理运用单元主题教学法,教师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创造引人入胜的阅读场景,并通过开展与学生兴趣相关的角色扮演等活动,鼓励他们共享生活体验和扮演文本中的角色,拉近学生与阅读材料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对阅读的热爱。
3. 为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阅读教学在语文学科中扮演着承前启后的角色:一方面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为学生未来的语言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认真阅读学习,学生能够深刻感受语言的魅力,主动模仿优美的语言表达并尝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进而逐步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提升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4. 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打好基础
阅读是提升学生写作技能的关键。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表达方式和体会情感内涵等,可以深刻理解课文的结构、句式、用词、风格、表达技巧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单元主题式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深度分析文本,掌握典型的写作技巧,还可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单元内其他文本,深化对特定写作方法的理解。在阅读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应组织学生围绕单元的写作主题进行练习,如模仿写作或进行随笔练习,这样不仅满足了单元主题式教学法将各个教学环节紧密连接的需求,而且系统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为提高其写作能力打下基础。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单元主题式阅读教学的策略
1. 关注单元导语,确定教学主题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每一单元的开头都配有简洁的导语,既概述了该单元所要培养的语文技能,也隐含了该单元内容的深层意义。这就需要教师仔细分析这些导语,解析其含义,并根据单元中各篇课文的特色,拟定贯穿整个单元的中心主题。例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导语是这样一段话“飞鸟在空中翱翔,虫儿在花间嬉戏。大自然中,处处有可爱的生灵。”教师在教学《燕子》一课时,可以依据课本的内容为学生拟定“大自然中的生灵”的主题式阅读,并将与此主题一致的《荷花》《昆虫备忘录》等文章与主题式阅读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寻找这几篇文章中的生灵的神奇之处。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话来讲述,甚至用肢体语言来表演,在阅读活动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2. 融合教材内容,精练阅读主题
虽然人教版语文教材是按不同单元主题编排的,但不同的单元中有时也会出现相似的内容,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提炼新的阅读主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因此,在单元主题式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整体考量全书内容,整合彼此关联的文章,围绕新的主题进行深入学习。例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花钟》《蜜蜂》《小虾》这三篇课文,正好与第一单元的《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三篇课文相类似,都写的是大自然的动植物,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和对生命的敬畏。教师可以将第一单元与第四单元整合,让学生体会作者富有情趣的语言表达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感受作者认真观察的精神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3. 注重活动准备,营造主题氛围
在主题单元阅读中,整个学习过程应紧扣核心主题,教学也应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仔细考虑课文的排序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并重视教学前的准备工作,以便顺利营造正确的主题氛围。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话故事”时可以先让学生收集并分享神话故事,再通过播放相关小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神话的魅力,激发阅读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后进行大量阅读。
4. 提倡个性化阅读,理解阅读深意
单元主题式的阅读教学关键在阅读本身,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并允许其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避免将标准化的解读强加给学生,限制其创造性思考。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领会“单元主题式阅读”的真正含义,从而在阅读过程中成长。
5. 创设阅读情境,立体化展现作者情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挑战之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对于课文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偏向说明文或新闻体裁的文章。这些文章往往因其故事性较弱而显得相对枯燥,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因此,利用情境教学法来立体化展现文章中作者的情感,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主旨思想,还能够建立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联系,极大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教师可以采取情景模拟、情感引导、多媒体辅助、深入探讨和情感输出等策略来创设阅读情境,立体化展现作者情感,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和体会作者情感,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6. 拓宽课外阅读视野,增强阅读技能
完成单元课文学习后,学生会对相关知识有基本的理解,并具备阅读相似主题文章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拓展课外阅读,通过分析各个作者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写作方式,增强阅读技能,提高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例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教师在教学完课本上的内容后,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深入了解红色文化,这至少可以起以下三点作用:第一,有助于增强德育的效果——红色文化是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创造的文化精髓,具备着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二,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红色文化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可以为学生提供精神食粮。第三,能够净化校园文化环境——红色文化可以减轻不良文化对学生的侵蚀,为学生营造一个红色健康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结束语
总之,单元主题式阅读教学法在现阶段来说是一种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它将单元主题作为教学的核心,以课本内容为依托,引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使其在掌握课内阅读技巧的同时,能够进行精读、略读和课外阅读,从而实现知识的应用和拓展。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巧妙实施单元主题式阅读教学法,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参与阅读活动的过程中脱颖而出,为其未来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