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广读·深读
2024-07-22高寿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体会、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由此观之,阅读教学活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有必要结合教学内容,创新并优化阅读教学的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其阅读视野,持续深化其阅读技巧,让学生能够实现趣读、广读、深读,逐渐达成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目的。
一、趣读: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现趣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元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多元情境是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重要途径。学生在特定情境引领下,将主动完成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转变语文阅读的心态,获得更为积极且愉悦的课堂阅读体验。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在教学《乡下人家》一课时,教师就有必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多元情境,激发并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与能动性,使其阅读活动能够从表层走向深层,局部走向全面。对此,教师可以创设以下情境,达成学生兴趣的激发和调动。
1. 创设直观情境。在《乡下人家》这篇课文中,作者用朴实的语言,细致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自然朴实的乡村生活长卷。教师可以根据文章中描绘的不同图景,如“鸡鸭觅食图”“瓜藤攀檐图”“雨后春笋图”等,展示对应的图片,刺激学生的感官,让他们能够从这些直观图景中形成对文章描写景物的初步认知。
2. 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引入生活化元素。例如,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父母的陪伴下深入乡村,找到文章中所描写的事物,并通过视频日志的方式记录下来,上传至家校平台。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作为课堂的导入内容,视频中重点介绍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乡下人家生活,借此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投入阅读活动。
3. 创设读写情境。整篇课文按照季节顺序,描写了乡下人家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色。教师可以让学生基于自身已有的阅读基础,抓住乡下人家前三个季节的重点景色,而后展开“小练笔”活动,描写乡下人家的冬天。这种读写结合的情境能激励学生持续阅读文本内容,找到关键景物,进行创作。如此一来,整个语文课堂将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学生也将深入趣味阅读中,阅读体验更为丰富。
二、广读:丰富阅读形式
广读是要让学生实现多书目的广泛阅读,只有量的积累才会达到质的飞跃。学生阅读更多的书目,思维将更为开放,眼界更为开阔,能够基于某一个阅读文本产生多元、多向的思考与分析。因此,教师要丰富阅读形式,科学延伸多文本,为学生的广泛阅读创造优质条件。
1. 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将有效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从全局视角解读文本内容,获得更为丰富且深刻的体会。因而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拓展整本书阅读书目。例如,教师在教学完《蟋蟀的住宅》之后,便可以拓展整本书阅读书目《昆虫记》,让学生在课后细致阅读,选择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昆虫,概述其习性,书写专题报告,而后进行线上交流与分享。教师还可以借助教材中的“快乐读书吧”,开展系统的整本书阅读指导课程。例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快乐读书吧”便引入了《童年》这一整本书阅读书目。教师可以开展导读课、推进课、分享延伸课,以进阶式阅读为导向,配合多元阅读方法,让学生在感知、构建、迁移中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提升其整本书阅读能力,同时使其获得对“笑与泪,经历与成长”这一主题的丰富认知。
2. 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是新课标背景下提倡的一种重要的阅读形式,也是让学生实现广泛阅读的重要途径。教师有必要结合教学内容,找到相似主题、相关联的书目,让学生进行群文阅读,聚焦某一点进行延伸,达到对文本内容全面、立体了解的目的。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北京的春节》一课时,就可以设计“不同名家笔下的春节”这一主题,引入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让学生展开群文阅读,找到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及不同点。例如,三篇文章的相同点都是围绕中心列举了过年的不同事例,不同点是作者表达的情绪不同。教师可以让学生横向对比,综合解读作者的情感,分析与解读多个文本的情感内涵,实现广泛阅读的目的。
三、深度:多维解读文本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6/WusPQ5AF99nTpv46Tk7Bp7.webp)
深读是要让学生实现精细阅读,全面激发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让学生抓住文本的内核与要义,多维解读,强化自身的语感及理解分析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他们的阅读思维能够从低阶走向高阶,大力推进高效阅读课堂的建构,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因而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就要抓住某一个点引领学生细致解读,使其逐层领悟文章的主旨与要义。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时,便可以聚焦这一篇课文中的主要人物“老班长”,让学生完成解读。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探究性的问题,如下:
1. 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 最让你感动的场景是什么?
探究问题将帮助学生细致阅读文本,聚焦情节,抓住人物描写的经典语段,完成人物形象的解读。例如,有的学生抓住外貌描写的语段“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背有点儿驼……脸上布满了皱纹……”等,紧扣“背有点儿驼”“布满了皱纹”等关键词,感受老班长的人物形象,概述老班长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学生抓住人物描写的基本手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完成了对“老班长”这一人物形象的综合解读。
学生在探究第二个问题时,概述了“坚持让汤”“悲壮牺牲”“偷偷吃鱼骨头”等经典场景。学生基于上一环节的分析,从整体出发,综合语段的多个要素完成了分析,更为深入地解读了老班长的人物形象,达成了从局部到整体的阅读思维建构。
学生完成了以上问题的探究后,教师可以聚焦文章的题目,抓住矛盾点,引领学生深入分析。例如,文章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但是整篇文章描写的鱼钩颜色是“红锈色”的。教师让学生抓住这一矛盾,分析文章题目的内涵,使他们从对老班长人物形象的分析层面逐渐过渡到对老班长人物精神及品质的分析层面,调动宏观思维,从全局出发,实现对整篇文本的深层、多维解读,概述文章的主旨与中心,达到深度阅读的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及优化,改变传统单一化的阅读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要积极建构趣读、广读、深读的指导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阅读形式,引领学生多维解读文本,提升其阅读能力,培养其阅读思维,升华其阅读品格,以此提高其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