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制度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分析
2024-07-17王玉雯
随着我国实行新的会计准则,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作为行政事业单位最主要的财政资源,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管理,是提高单位效益、降低成本、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
新会计制度的建立,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固定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生产要素,关系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但是,当前固定资产核算不准确、管理不规范、价值评价不科学等问题比较突出,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只是简单地进行购买,对日常管理不够重视,造成库存资产配置效率低下、验收质量不达标、规格差异较大、没有定期清查盘点、缺少定期维护等问题,极大地削弱了其利用价值。例如台账系统、卡片系统等会计处理制度不够健全,有的单位仅设有总账,未设明细账,造成账实不符。一些单位对购买的固定资产采取包销法,按总金额进行会计核算。一些单位不顾国家法规,一些小金额的固定资产不入账,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二)固定资产管理程序不清晰,资产购置缺乏明确规划
一些单位在购置、变卖、转移、处置固定资产时,会出现暗箱操作的情况,例如,把非经营性质的固定资产投资到经营中,将单位的店面、房屋、食堂等对外出租、承包,通过无竞争的方式,以较低的价格转给个人获利。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购买固定资产时,并没有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市场调查,也没有进行招投标,不重视费用管理,导致资产的浪费。监管制度不完善,没有遵循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和政府购买方式。
(三)会计核算规范性不强,固定资产价值判断公允性缺失
新的会计准则中,对固定资产实行“实提折旧”,即以市价法体现其价值,使之更加客观、明了。然而,一些单位执行中忽略了市场周转率及物价变动等因素,常常在购买固定资产时就发生了损耗,难以体现在使用中固定资产真正价值的变动,对固定资产的估价缺乏公允性。例如,有些固定资产受到了新产品的冲击,其价值会大幅度下降,就不能体现出真实的留存价值。另外,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方面不够严格,记账不够准确,账外资产的数额大,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约束制度,导致一些固定资产流失。例如,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将购买的固定资产不计入固定资产账户,而在成本账户中扣除,或是将无偿转入或捐赠的固定资产不做会计处理。此外,对已处置的资产,例如已拆除的房屋、报废的设备、销售的固定资产等,会计人员没有予以核销,形成了虚假账目。
(四)财务信息系统与资产管理机制不贴合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一般都具有价值高、数量大、种类多、使用范围分散等特点,因此,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急需信息系统支持,加快信息的交换和共享。但是目前许多单位管理软件没有进行更新升级,原有的设备和各种日常管理,只起到了计算机记账、核算的作用,而无法与各个业务系统进行无缝对接,不能将动态的管理信息实时传送到系统中,还必须到现场手工收集信息,例如清查盘点、验收、报修、处理等信息。
二、新会计制度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措施
(一)深入学习新会计制度,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效益
建立新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体系,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新的会计准则。各部门负责人要做好表率,加强对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的认识,节约成本,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要加强对各项规章制度的宣传,使行政事业单位员工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更加深入。与此同时,单位领导也要对新的会计体系进行深入学习和了解,吸纳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对固定资产管理体系进行改进。此外,还需要建立一个专业的固定资产部门,形成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以及各使用部门的三层管理结构,将各个责任主体的职责与目标划分清楚,让管理过程标准化。在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方面,既要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又要建立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和日常管理制度。在日常的管理体系中,要健全验收入库、台账管理、设备维护与保养、定期与不定期盘点与清查、处置等工作流程,对各项工作进行详细的规范与职责界定,并将问责机制贯彻到位,切实推进制度的有效实施。
(二)提高对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严格执行采购预算
切实抓好固定资产的预算管理,要严格落实政府购买计划,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工作。强化预算审核工作,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在制定年度固定资产预算时,要从现实需求出发,对采购的目标进行全面考量,本着突出重点、面向基层、节约成本、保障急需的原则。在充分理解各个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规格、性能、数量需求的基础上,编制出相关规范。要严格遵循政府采购程序,事先做好市场调查,采取招标的形式,坚决杜绝超预算和商业贿赂行为。在实施过程中,要健全固定资产申领体系,做到采购有验收、有申请、有登记严谨的规范化管理。另外,要改进卡片会计核算方法,使账、卡、签一一对应,使固定资产会计制度规范化,不但要有总账,而且要有详细的分类账、卡片等有关资料,要达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卡相符。同时,要建立固定资产使用主体的责任追究体系,对违规侵占、挪用、非法交易、丢失、毁坏固定资产等违法和渎职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罚,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将项目的实施过程规范化,并对项目中的固定资产进行处理,要有一个较为严密的审批流程。对已处置过的固定资产及时注销,对转移和剩余收入要严格监督,并将其入账,防止发生违规操作。
(三)保障计提折旧固定资产核算的科学合理性
对固定资产应按其年限及其原有的价值确定其折旧率。按照新的会计准则,行政事业单位应依据其固定资产的年限、固定资产的属性等进行计提折旧。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折旧的测算,主要有直线法与实际工时法两种。一般房屋和土地等固定资产的折旧采用直线法进行核算。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可以按照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采取线性方法进行核算。而按照固定资产的特性,如车辆、机器设备等,将工时、台班数、行驶公里数等进行核算。各部门应加大对相关法律、政策的学习力度,增强计提的合理性,强化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处理,确定可收回数额的限额标准。
(四)将信息化管理体系融入固定资产管理中
信息化管理体系能解决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和财务系统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方便财务人员对工作有充分且全面的了解,标准化固定资产的管理程序,达到动态、全程监督,从而把违法行为关在制度和信息披露的牢笼中,使各部门经营固定资产的费用大大减少。有助于实现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各个业务部门的数据交换与分享,消除“信息孤岛”。在此基础上,还能实现国库支付数据、政府采购数据和实物固定资产数据之间的无缝传输和交互,为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国库支付管理、业财融合等方面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所以,为了保证系统的日常工作,如数据录入、综合查询、业务操作等,都有必要进行系统的功能更新。各个模块的功能要相对独立,但又要互相衔接,也就是说,数据分析、账务处理和汇总统计都是一个整体,让财务人员能够对固定资产的分布、配置和存量状况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以满足管理者的决策需求。
(五)打造完善的固定资产监督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需成立一个专业的固定资产监管组织,以保证对其固定资产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有效监管。这个组织包括会计、审计、资产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确保所有专业技术人才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以此对固定资产情况进行评价和监控。固定资产的登记、估价、处置等各个阶段均要严格执行。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确保项目的标准化、透明化。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要进行经常性检查、清点。核对的结果要与账册上的资料对照,如有出入,要立即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处置,防止出现漏计、重计等现象。另外,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监管组织也要建立一套考评体系,对各部门、人员的资产管理情况进行考评。以此为依据进行有效监督。
(六)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进行严格培训,提高专业素养
财会人员要熟练掌握新的会计准则及有关规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分类、核算,要了解固定资产的计量、折旧和处置等会计核算方法。同时,也要掌握资金管理技能,通过科学、合理的资产购置、验收、登记、使用、维修、报废等各项管理办法,真实、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的状况。同时,财务人员也要有一定的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要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流动、使用、处置等环节的监管与审核,及时发现和预防各类风险。财会人员还要有良好的组织、交流技巧。与其他部门、上级领导、审核机构进行沟通与高效配合,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要及时汇报、及时处理。
结语:
综上所述,新会计准则的推行,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新的准则下,要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详细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权责关系、流转规则以及监督办法,提升资产利用效率和估价的精度。在此基础上,对固定资产折旧、摊销、增值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规划,使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使用上有更为科学、严密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