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业态融合的企业数字化审计转型途径
2024-07-17呼思华
数字化审计是当下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尤其是在业态融合的背景下,社会步入了数字化发展的快车道,政府加大了产业数字化转型、业态融合的政策支持力度,使企业传统审计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企业需基于业态融合视角,积极探寻数字化审计转型的途径,以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的新需求,加快企业数字化审计转型的速度,实现审计数字化转型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一、基于业态融合的企业数字化审计转型背景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基本原则中提出了坚持创新引领、融合发展的要求,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的融合创新,在规划的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至2025年,产业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建立更加完善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打造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监管机制等目标。在大智移云物区等高新技术的推动下,全社会正在经历着数字化变革。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其传统管理体系、内控机制、工作方法等,难以满足数字化时代经济、政策等要求,需要进行数字化的转型。
在信息革命浪潮下,数字化应用、数字经济等发展迅速,改变了企业传统内部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企业信息数据采集、筛选、整理、加工及分析等,信息化、数字化水平逐步提升,但部分企业受到自身信息化建设及信息化基础条件等的局限,信息数据管理技术发展滞后,难以保障数据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与真实性。一方面,企业在业态融合、数字经济的背景下正在加速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内部审计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内部审计同步完成转型,以更好地践行审计职能,发挥最大化的监督、指导、规范等效用。另一方面,传统内部审计在职能效用的发挥上受到工作条件、环境等多方面制约,审计工作价值创造有限,难以突破审计工作的现实困境,也难以完全解决审计工作中的关键核心问题。所以,基于业态融合、数字化理念打造企业数字化审计平台,将传统内部审计流程迁移至线上,并优化、精简流程,畅通企业内部信息流,创新审计工作机制,将审计相关的数据信息打造成企业资产,深挖及充分利用数据信息价值,提高内部审计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及科学化水平,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助推力。
二、基于业态融合的企业数字化审计转型的动机与思路
(一)探明转型动机
业态融合下企业数字化审计转型的核心是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具有“环境观”和“工具观”的双重属性。从环境观方面看,审计转型面临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在企业内部环境方面,企业信息化建设日益成熟,财务、营销、生产及风险等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与数字化程度逐步提升,审计工作对象发生了改变,需要审计工作也随之转变,引进数字化审计工具,构建数字化审计平台,提高审计数字化水平,实现审计工作与工作对象之间的良好衔接。在企业外部环境方面,在网络强国思想的积极推动下,我国正与数字变革同步发展,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信息化与数字化工作,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基本建成,推动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的融合,打造出新的业态,实现产业链向上下游的延伸,达到延链、强链、增链的目的,形成更加完整的产业链条。企业在外部政策、信息技术、网络治理等的支持下,数字化审计转型迎来了新机遇,同时外部环境的转变,倒逼企业数字化审计转型。从“工具观”的角度来看,基于数字化审计的需要,软件行业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出一系列信息化、数字化及智能化的审计工具,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最佳的技术解决方案。企业审计内外环境的变化,改变了传统审计工作对象、内容、方法、范围、目标等,实现信息技术与企业审计工作的全面深度融合,形成“数字化+审计”的新业态。
(二)理清转型思路
数字化审计转型需要从企业战略层面与业务层面出发,服务于企业发展的大局,不能脱离企业实际、经济与社会实际,做好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的同时,还需规划好底层业务。一是做好数字化审计转型的前期调研工作,全面收集转型相关的文件资料、数据信息,深度分析底层业务模式,探寻数字化审计转型路径;二是探明数字化审计转型的动因,明确企业对数字化审计转型的需求与要求,并查找企业信息化建设、软硬件建设等的薄弱点,做到心中有数,避免走进误区,影响数字化审计转型的进度;三是探寻数字化审计转型实现的机制,基于前期的调查研究、总结分析成果,以业态融合为切入点,制定详实可行及全面的数字化审计转型实施方案与计划,稳步扎实推进转型各项工作,保障数字化审计转型的落地成效。
三、基于业态融合的企业数字化审计转型途径
(一)构建数字化审计上层业态体系
基于业态融合的企业数字化审计转型需具有明显的业态融合特征,审计不仅要实现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还需整合企业内部与审计相关的数据信息,实现业务、财务、审计工作的融合,以及业务流、信息流、价值流的畅通,打造全流程的数字化审计上层业态体系。其中企业业务流程涵盖事前、事中与事后,信息流依托于业务全流程管控系统,对业务事前、事中及事后进行一体化管理。价值流则是实现数字化审计平台与业务管控系统的对接,对业务开展全流程的跟踪审计监控,实现事前控制、事中监控、事后总结分析及反馈,主要构建的功能模块有模型修正、审计数据库与技术库、分析报告、风险预警、事前控制、管理反馈等。业务系统的事前模块信息录入与后续工作密切相关,需要审计在事前积极介入,及时发出风险预警,实现对业务事前的精准控制。在事中阶段,审计跟踪监控业务开展过程,准确把握业务收支动态。在事后阶段,总结分析评估业务开展质量,将审计结果反馈给管理层。数字化审计平台跟踪监控与管理业务全过程、全要素、全环节,提高业务流、信息流、价值流的流动速率,加快业务处理的速度,从而实现在数字化审计平台中的集约化、标准化、一体化与智能化管控。
(二)打造数字化审计底层支撑体系
企业数字化审计平台实时、动态采集与分析业务数据,跟踪监控业务全流程,实现业务与审计之间的有机衔接与深度融合。业务系统为审计平台提供业务数据支撑。审计平台设置了风险点,构建业务数字化模型,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业务数据进行关联分析、风险预测,将审计触角延伸至事前,为业务事前准备及决策提供审计信息支持。事中注重监控,及时发现业务开展风险。事后进行业务相关数据的分析并出具报告,为后续业务的开展提供审计反馈与建议,以此构建业务全流程的审计循环机制,提高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及审计的价值创造能力。数字化审计上层业态体系整合了业务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实现审计平台与业务系统的对接,构建业审数据信息的交互与共享机制。为了建立业审融合后的运行秩序,保障业审数据的有序流动,应在审计数字化转型中,围绕数字化审计平台,打造审计下层支撑体系,进一步优化审计循环机制。
1.管理层,为业审系统与平台的管理中枢,负责资源与人员配置、质量管理、评价等,通过作业层落实管理、监控职能;风险管理,利用审计平台风险点设置及风险预警功能模块,统筹规划设计审计工作;根据人员岗位职能的不同,分配系统或平台操作权限并对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实现人力资源质量的提升及优化配置;对审计目标、效果、质量等进行评价及管理,持续提升数字化审计的水平与成效。
2.作业层,即数字化审计平台、业务系统等的实践应用,例如,数字化模型的构建、风险点的设置、审计分析成果的展示等,实现数字化的控制与产出,以达成数字化审计目标。
3.保障层,也是技术支撑层,主要包括业务系统及审计平台的开发、测试、运维与技术管理等。软件开发人员根据企业数字化审计转型的需求及企业财务、业务、审计等的实际情况,制定开发计划,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开发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并通过软件测试,保障平台及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通过软硬件维护及信息安全管理等运维工作,消除数字化审计平台运行的安全与故障隐患。
4.共享层,采用共享云建立管理层、保障层及作业层三个独立层面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各层人员通过共享云直接交互信息,提高沟通的效率,同时构建三个层面的协同联动机制,提高业务响应的速度。通过共享云有助于发现、分析及解决审计工作及业务工作中的问题,规避业务及审计工作开展中的各种风险,并且三个方面信息的公开与透明,消除了舞弊隐患,确保企业运营的合法合规。
(三)分阶段推进数字化审计
企业数字化审计转型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转型工作涉及企业财务与业务的各个方面,需要统筹规划设计、有序布局,逐步推进转型,分阶段、有计划地逐步实施,打牢数字化转型基础,保障转型的顺利落地,避免转型对企业正常业务产生不良的影响。第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完善的业务系统,解决业务系统在数据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及管理中的问题,提升业务数据管理质量;第二步,推动业财全面深度融合,基于业态融合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构建业财融合系统,实现业财数据信息的整合,实现财务对业务全流程的监管;第三步,促进业、财、审业态融合,构建综合性的审计平台,汇总业财审信息数据,通过数据的分析、监控、价值挖掘,实现审计的各项功能。数字化审计的核心是大数据采集、筛选、加工、管理、存储、分析及挖掘,通过对业财大数据的有效管理,修补缺陷数据,统一数据标准,提升数据可利用价值,进而为审计分析及价值挖掘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更好地支撑审计平台运行,促进审计数字化的高质量、高标准转型。此外,在完善审计工具的基础上,还需加强审计外部环境建设,需要企业构建数字化的审计管理流程,完善的审计管理制度、信息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以及责任制度与绩效考评激励机制等,为数字化审计转型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
四、针对企业业态融合数字化审计转型的几点建议
业态融合的数字化审计转型对企业来说属于全新的课题,部分企业缺ET/BM+g2EolpiC3aIFbJCyigzYdmYOk5RnI4wTDYXSY=少转型的实践经验,导致转型工作受到掣肘及阻碍。因此,在企业推进数字化审计转型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一)业务数字化转型,业务数据是审计的基础,在数字化审计转型之前,先要完成业务的数字化转型,将业务流程迁移至线上,业务全过程留痕,实现业务数据的全面采集。业务系统采用模块化管理模式,对业务数据进行分类采集,降低审计人员数据采集的难度及压力,并提高数据采集的质量。在数字化审计分析中,可直接从业务系统中提取标准统一、质量可靠的数据,经过审计平台的可视化分析,产出分析图表,呈现分析结果。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数字化审计转型引入了审计新方法、新技术、新平台,改变了传统审计工具及管理环境,应建立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如平台的权限管理制度,信息数据上传、下载、使用等规范,以及数字化审计管理办法、操作规程等。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业财审融合后的审计工作,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专业技能及知识、数字化审计能力等,并熟知企业的业务流程、财务管理工作内容及数字化审计相关的法规制度等,以适应企业数字化审计的需要。因此,需要企业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及队伍建设力度,打牢数字化审计的人力基础。
(四)建立常态化转型意识,数字化审计转型需要常态化开展,跟随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的发展,以及根据数字化审计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与不足,持续性优化、调整、改进、更新数字化审计体系,确保数字化审计与数字化时代及政策法规的适应性,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具的先进性。比如,定期对业务系统、审计平台进行更新升级,持续完善内部审计组织架构,以及查找线上审计流程、内容及方法等方面的不足,及时进行调整与改进。同时根据企业审计工作的新需要,进行审计平台功能的完善与开发,保持数字化审计动态发展状态,持续深化业财审业态融合效果。
结语:
企业审计在业态融合的背景下,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同时也面对着企业内外部审计环境、工作对象、审计工具等数字化转变,需要企业审计与时俱进,积极推进数字化审计转型,理清转型的方向,明确转型的切入点,做好转型的顶层与底层设计,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推进业财审融合,打造出覆盖业务全流程的业态融合数字化审计平台,以实现数字化审计工作全面高效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