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起点”:课堂教学的呼唤
2024-07-16吴永树
一次公开课,课堂伊始,执教教师让学生拿出预学单,先要检查一下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预学单上有选择正确的读音,有书写难写的生字,有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有查找关于主人公的生平资料。这样的前置性学习,其实屡见不鲜。到底该不该要,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话题。
李亮博士曾阐述过自己关于“零起点教学”的看法和思考。笔者作为李亮博士江北新区工作站的学员,特别赞同李博士这样的观点。“零起点教学”应该是我们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认同并坚持实践的教学行为。
这里所说的“零起点教学”,是指不建立在学生提前预习基础上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其实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师理解课标要求,熟知教材体系,了解学生学情,选准教学内容。之所以呼唤“零起点教学”,理由有以下三个方面:
轻负担的必要。李博士说:“课前预习成了孩子沉重的负担,不应成为常态。”“双减”政策落地至今,我们更多地关注到了如何去减轻学生课后过重的作业负担,殊不知课前预习也是学生的重负担。笔者曾询问过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预习一般都干些什么,得到的答案有:给生字注音、组词;查不理解的词语意思;查找作者资料、写作背景;写课文的主要内容;古诗词翻译……虽只是短短的“预习”二字,但学生在进入新课学习之前却花费了极大的精力去做这件事。
新鲜感的源泉。“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曾说:“以新奇的知识吸引学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这儿说的‘新奇’,不是指前所未有的知识,而是对学生的水平而言,学生过去没接触过的,一旦听到、学到,就有‘新奇’的感觉。”这其实就是一种新鲜感:熟悉而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拿到新书都会翻一翻、看一看;陌生是因为学生并没有真正走进课文内容,之前的读只是“囫囵吞枣”。在“零起点教学”中,学生才有新鲜感。学生带着这种新鲜感进入课堂,就会更大程度地提高学习的专注度、参与度、获得感。
真学习的发生。“真学习”是寻求认知边界的突破,是发生在“学习区”的,是让学生“从有到更有”。“零起点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走出预习后的“舒适区”,进入“学习区”,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直面困难。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了困难才有动力,有了困难才有思维,有了困难才有提升。这些困难造就了课堂上的即时生成,而即时的生成才最精彩,才是真学习的真实体现。
“零起点教学”,是“还学习本来的样子”,是“还学习真实的样子”,是“还学习最美的样子”。■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江北新区泰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