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核心素养,构建生本课堂

2024-07-16高腾华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6期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小学语文的主要教学目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等综合能力的体现。

笔者认为聚焦核心素养,构建生本幸福课堂,可以用多种方式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研读文本,课前备课

1.研读文本,走进文本

教师要有效地备课,要沉浸到课文中反复地读课文内容,对课文有充分的认识,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文本的各部分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完成与作者的对话。

2.从文本中来,到学生中去

教师备课的目标和内容的确定要从文本中来,到学生中去,即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设计课堂的动态过程,实现备课的有效性。

二、让课堂展现动的过程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语文教育正是唤醒人的生命感、价值感的教育。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呢?

1.创设儿童味的语文活动

教师要借助教材文本,为学生创设更加开阔、更加活跃、更加童真的语文学习平台,通过富有童趣的教学唤醒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激情和愿望。

如,在教学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时,我创设了学生平时经常遇到的一个场景:“当你上课发现没带水彩笔时,你会怎么做?”学生进行模拟表演。通过真实有效的交际平台,让学生知道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麻烦、困难时用上礼貌用语请求帮忙,如果别人帮助你该如何表达谢意,如果别人拒绝你又该怎么做。

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阅书籍,搜集有关资料,让学生和海底生物交朋友。课伊始先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接着边演示动画边说:“海底生物朋友真是有趣,可他们的家又是什么样呢?让我们现在去神秘的海底看一看吧!”屏幕上出现一幅幅动图,在音乐声中学生仿佛身处海底世界,并和他们熟悉的海底生物打招呼。

2.创设语文味的语文活动

语文课要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要具有语文味。教师要以语言为教学切入点,带领学生细细品味文本中的文字,培养学生的文学意识,带领学生理解内容、体验情感、获得感受,让知识变为智慧,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如,在教学《荷叶圆圆》时,我出示动态的在风中摇曳的荷叶画面,让学生感受荷之美,营造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学习情境。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课件、图片,让学生发挥想象,通过自由读、个人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达到文与情的交融。学生用心用情地进入文本,把自己当成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享受夏天的乐趣。在学完全文后,让学生想象还有谁喜欢荷叶,它们又会对荷叶说些什么。在具体的语境中,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得到了锻炼。在多种感官的调动下,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提升。

又如,在教学《我是什么》一课时,我配乐范读课文将学生带入水娃娃旅行的情境中,学生边听边想“我”会变成什么。接下来让学生欣赏动态的图片,理解水变成汽、云、雨、冰雹、雪的过程,多种形式丰富他们对水不同形态的体会。再让学生戴上汽、云、雨、雪、雹的头饰,表演雪、雹落下来、飘下来、打下来的情形。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巩固了所学知识。最后让学生说说“水还会变成什么?你都是在哪儿看到它们的?”。教学由课内走向课外,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水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漫溯。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用看似平淡的笔墨给我们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教学时我出示大单元学习任务及本课学习目标,就此来开展教学。课上师生抓住诗眼,发挥想象体会意境,师生共同吟咏诵读、细细品味。学生从感性和直觉充分感知诗句的音韵之美、节奏之美和形象之美。

《慈母情深》这个寻常故事中折射的是爱的光芒,我让学生独立阅读,透视文字的灵魂,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品析人物的言行,从字里行间体会母亲的辛劳、善良、慈祥及对儿女希望的坚守,同时也感受到“我”对母亲的感激、尊敬之情。最后在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中增强体验,实现真情共鸣。正如王崧舟老师告诉我们的那样——要细读文本,倾听文本所发出的细微的声响,最后在发现文本的时候发现自己,发展自己。

3.创设生活味的语文活动

语文学科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密切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生活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如春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春节习俗也具有浓郁的中国味。在教学《春节童谣》时,我利用家家户户春节期间在门旁贴上喜庆的春联这一民间习俗,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搜集各种对联,并以此为契机,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感悟,感受语文知识中蕴含的生活元素。

再如,在讲解《四季》一课时,教师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鼓励学生讲述自己所经历过的春夏秋冬,在相对应的场景中联系到相关的汉字,并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运用,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

三、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共同活动,所以评价既要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注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因此,评价的方法要多样化。

1.激励性、发展性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

一堂课中,教师正确、肯定、赞赏的评价语言,会让学生心情愉悦,学习热情高涨。因此,在教学中评价语言要科学、准确,多用发展性、激励性评价,这样评价才能真正发挥它的导向功能。

2.多元化、多方面、全方位的评价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应始终“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该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发现和抓住每一个学生成长、进步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长进步的喜悦和快乐,从而激发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成长。

3.良好的肢体语言评价, 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

在评价中,教师善用形式多样的肢体语言参与评价,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比如,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握手、一次鼓掌等肢体语言都会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感到亲切,容易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学生从这些多样的体态评价语言中感受到关爱,感受到激励,感受到欣赏,就会产生无尽的成长动力。

我们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生活呢?我想:课堂上每个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的语文课堂就是他们幸福的课堂吧。■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市闽侯县祥谦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