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与资源建设赋能青少年阅读教育的路径及趋势研究
2024-07-15杨丽姣徐会丹宋培彦
摘要:在数字化浪潮中,技术、数据等要素正深刻改变着阅读教育生态。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推动阅读教育提质增效,成为学界和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该研究采用关键因素分析法,深入剖析了技术、资源、平台以及教师、青少年学生、阅读活动之间的复杂交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文本适读性智能评估的中文阅读资源分级分类体系,为资源建设提供科学化指导,以推动阅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同时,采用以人为本的双层结构分析模式,以数字技术为基层,资源建设、阅读活动和能力发展为外层,揭示了数字技术、资源建设赋能阅读教育的方式及其内在逻辑。研究还总结了多样化阅读活动与学校教育体系的有机融合,青少年阅读与表达综合语言能力的贯通培养等发展趋势,为数字技术与资源建设赋能青少年阅读教育的创新路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关键词:数字技术;资源建设;阅读教育;阅读活动;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文本适读性智能评估方法的汉语儿童阅读资源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3BYY198)、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际汉语教材文本可读性智能评价方法研究”(项目编号:18YJAZH112)研究成果。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全民阅读、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推进“书香中国”建设。2023年,教育部与中央宣传部等机构共同发布了《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1]。方案强调,将青少年阅读融入全民阅读工程,引导激励青少年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激发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培育其独立思考、创新创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方案还倡导将阅读活动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将其视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加强数字化支撑,建设优质数字阅读资源,以多样化的阅读形式满足学生需求等。对于方案中涉及的数字化支撑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强调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和信息化平台,引导学生提高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2]。2023年3月,在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启动暨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开通仪式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开展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是以学生阅读促进素质教育的一项举措,是将校园阅读融入全民阅读的有效途径,“是把数字技术这一‘最大变量’转化为阅读提质‘最大增量’的关键一招”[3]。
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主要特点,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智能技术,正在推动人类社会加速进入“数智时代”。在此过程中,“数字技术”与“智能技术”或“数智技术”概念逐步融合,趋于同义,其内涵综合了信息处理、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多种前沿技术,覆盖了从技术创新到个人和社会层面数字应用的广泛领域[4]。
鉴于上述背景,当我们关注青少年读书行动及其教育目标时,关键的问题是:数字技术如何赋能青少年阅读活动,提高青少年学生群体的阅读质量与阅读能力,并促进全民阅读的普及和深入?在这个新兴的阅读生态系统中,阅读活动中的关键元素——读物、教师、学生、技术、平台、资源等不同角色之间如何相互影响?
针对阅读教育的现状和数字技术赋能趋势,需要探究如何基于数字技术建设中文阅读资源分级分类体系,增强读物的教育价值和成效,并为科学阅读计划的设计与实施提供支持;探究数字技术如何助力教师优化阅读活动、创新教育模式,以及数字技术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语言能力贯通发展等。总体而言,运用关键因素分析法,结合对青少年读书行动方案、义务教育新课标的解读,探讨数字技术、资源建设在促进青少年阅读活动与语言能力提升中的作用,以及赋能阅读教育的创新路径与潜力,是本研究的主要旨趣。
二、数字技术何以助力青少年阅读活动提质增效
在《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中,核心目标是引导青少年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和乐读书,从而实现阅读质量和阅读能力的提升。然而,青少年的阅读能力发展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系统,涉及阅读指导与教育的多样化方法。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关于阅读能力发展的理论解释和指导方案并不统一,学术争议一直存在。在这一背景下,数字技术为阅读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潜力[5-7]。如何融合前沿技术手段,为青少年提供高水平的阅读服务,以促进青少年阅读能力的全面发展,是当下阅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数字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和交叉融合的过程,梳理数字技术在不同发展阶段对阅读教育领域的赋能表现,可以发现,随着近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字技术的应用潜力也呈现出显著提升的态势,如图1所示。
首先,关于阅读量和质量的提升,电子书和在线阅读平台的普及,突破了传统纸质阅读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阅读方式。他们能够随时、随地、快速便捷地获得阅读资源,在“信息爆炸”时代获得精神食粮。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如图书馆借阅记录分析和图书销售数据挖掘,可以动态感知和精准反映青少年的阅读偏好。此外,泛在信息环境下,信息提供、发布、阅读、分享的主体更加多元,用户的检索、点赞、转发、评论等信息也可以挖掘其偏好,据此进行个性化书籍推荐。
其次,在阅读资源的科学评估方面,文本信息处理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文本多维度、多层级语言特征的量化评估,包括字形复杂度、词汇多样性、句式结构复杂度及语篇连贯性等方面。这为教师提供了更加科学的阅读教学材料选择依据。同时,语义网、知识图谱等技术可应用于提取文本中的时空背景、实体信息和概念语义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具体系性的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脉络与事理逻辑,按照“省力原则”提高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获取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信息过载而知识匮乏的问题。
在精准化阅读教育方面,基于数字技术的教学平台或应用具有显著的提质潜力。这类平台通过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展,能够定制学习路径并实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每位学生在最适宜的条件下学习,从而优化学习成效。此外,基于大数据分析,这类平台还能预测学生的学习趋势和潜在兴趣,提供更加吸引学生的阅读材料。这不仅提升了阅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主学习动力,长期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这无疑是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在数字化技术支撑下,学生能够摆脱语言、区域的束缚,主动获取从人文社科到自然科学、从中文到数百种外文文献、从传统古籍到民族文献的人类知识宝藏。分级分类阅读和精准推荐成为克服“信息孤岛”、破解“信息茧房”、驱散“信息迷雾”的一剂良方,可有力拓展青少年学生群体的视野格局。
此外,数字技术在增强阅读体验、促进青少年语言能力贯通发展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如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能够将文本内容转换成视频或创造高度互动的虚拟环境,使读者通过文本、声音和视觉信息的多通道融合来接收信息。这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不仅增强了阅读的吸引力,还有助于他们在多样化和互动性强的情景下练习和发展语言技能。
数字技术在提升青少年的阅读活动质量和效率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开启了广泛的可能性。然而,在将这些技术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和阅读教育目标时,关键在于深入探讨它们的具体作用及实际应用价值,确保技术应用能够有效促进青少年的能力发展与学习进步。以下进行详细论述。
三、阅读资源分级分类体系构建及其应用价值
阅读资源是学校文化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载体,阅读内容是开展阅读活动的核心[8]。在开展青少年阅读教育过程中,优质丰富的阅读资源是推动教育提质的重要基石,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地位。近年来,中小学、社会机构和出版行业等推出各类书目,多方面努力增强阅读资源的多元化水平,教育部更是在2020年发布了全国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以引导阅读活动的科学开展[9]。然而,相较于国际上成熟的青少年分级阅读资源体系,中文阅读资源建设在规模化、系统性及与学校教育体系的融合度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有研究者指出,当前课外阅读资源在阅读教学中的使用往往缺乏系统化和规范化[10],中文推荐书目体系缺乏统一可参照的阅读标准,各类推荐不协调,资源分散且标准混乱,推荐书目的年级适配信息过于简单[11],以及现有资源中文学类别占比过高,文体和语言类型的单一性限制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等[12]。
国际上影响较大的阅读分级体系,如英语蓝思体系(Lexile)、A-Z分级法(GRL)和阅读促进计划(AR),大多基于英语语言系统及英语儿童的认知与阅读能力发展特点,建设或标注了大规模分级读物资源,其资源应用广泛融入学校教育体系,促进了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分阶梯、可持续性发展。这些体系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凸显了对中文阅读资源进行科学分级和分类的必要性。
鉴于此,课题组提出一种基于中文文本智能评估方法的阅读资源分级分类体系框架。以下首先分析资源体系性建设需要考量的核心要素,然后阐释该体系的构建方法,并描述其主要的特点和应用价值。
(一)阅读资源体系性建设的核心要素分析
1.教育话语体系主导性
首先,应挖掘、精选体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资源,包括长篇读物以及短文本资源,培养青少年的爱国心、集体主义精神和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道德判断力。其次,应广泛采集国内外经典读物等,拓宽青少年的国际视野,提升其对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理解能力,进而促进其阅读理解、综合分析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2.文本适读性
文本适读性要素从设定的学习目标出发,关注阅读活动中文本难度与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的动态适配程度。这一概念与“文本复杂度”及“文本可读性”紧密相关。根据维果茨基(Vygotsky)的近端发展区理论,当阅读材料的难度对学生构成适度挑战而不过高超越其认知能力时,最有利于激发和维持阅读兴趣;反之,过难、过简单的材料往往造成阅读障碍,或影响学生的阅读参与度,不利于能力提升。在英语阅读教育中,基于文本难度的量化评估构建各类分级阅读体系,建设分级读物资源,并将相关资源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已成为常见的有效做法,这对于中文阅读资源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3.文类与语体多样性
不同文类和语言风格的阅读材料展现了中文丰富的特性和表现力,青少年应该广泛接触多种类型的阅读文本,既包括文学类文本(如小说、童话、童谣、散文、传记、剧本等),也包括信息类文本(如科普文、议论文、应用文、新闻报道、非连续性文本等)。同时,他们应熟悉文言文、白话文的区别和特征,了解各种正式、非正式的语体表达方式(如电视旁白、访谈、演讲等)。文类与语体多样性有助于增强青少年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独特性的敏感度和理解力,激发其对汉语言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4.跨学科贯联性
当代社会,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和挑战往往要求跨学科的思维模式。《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指出要统筹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13]。开展主题阅读活动的资源范围不能局限于语文教材或文学性读物,而应拓展到历史、文化和地理等多个相关领域和学科的读物中。跨学科阅读资源的贯联利用不仅能深化青少年对各个学科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还能促进其将表层信息获取转化为深层次的阅读理解,提升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5.阅读活动效度
不同文本对于阅读活动及能力培养的利用价值不同。例如,资讯密集的文本,适用于训练学生的信息提取和概括理解能力;内容思辨性较强的文本,有利于开展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深度阅读兴趣,提升其思辨能力等。另一方面,不同阅读活动类型与阅读场景设定要求不同的材料组合,如在泛读与精读、亲子阅读与学校阅读活动中,所采用的文本应有所区别。开展文本阅读活动效度评估,建设评估和标注规范,是优化阅读资源建设维度的重要内容。
综上,在阅读资源的体系性建设中,采用包含多个核心要素的基本原则十分必要。数字技术在其中的作用程度和利用策略各不相同。例如,文本难度定级与特征分析可以通过智能量化评估得到有效处理;资源的活动效度不仅要基于文本分析,也需要通过阅读行为数据来获取;而资源的教育话语体系主导性主要依赖于教育者的专业判断和经验,技术只是提供辅助分析。
(二)中文阅读资源分级分类体系的构建方法及框架特点
1.中文文本适读性智能评估及难度定级方法
相比于使用字母文字系统的英语等语言,汉语在文字系统、句法结构和语义灵活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特点。因此,直接将英语文本难度评估方法和阅读分级体系应用于汉语文本并不适宜,甚至会导致“削足适履”的问题。在过去十年里,结合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中文文本难度智能评估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也成立了“阅读分级专业委员会”,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推广,在语言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等领域取得积极进展。学界已有研究主要运用两种策略:一是采用多元回归方法筛选语言特征,建立文本可读性计算模型;二是视文本难度评估为文本分类任务,运用SVM、神经网络模型等实现文本难度的自动分级[14-16]。此外,杨丽姣等研发了“中文文本适读性智能分析平台”,融合词典专家知识,语料库方法、机器学习和词向量深度学习算法,建设了具有语义认知可解释性特点的大规模字词基础资源[17][18],实现了词汇多样性、词语抽象度、句法树深度等关键指标的量化评估及文本难度自动定级。在十二等级的阶梯框架中,难度评估准确率达88%以上①,可辅助教师在中文文本特征分析和教学材料选择上做出合理决策。
2.中文阅读资源分级分类体系框架描述
基于中文文本适读性智能评估及难度定级技术,我们得以进一步构建中文阅读资源分级分类体系。如图2所示,课题组设计了一种面向中国青少年学生的中文阅读资源分级分类体系框架,主要应用于学校阅读教育,以促进课内外阅读活动的整合进而有机融入教育体系。此外,这一框架也适用于出版社、图书馆、少儿书籍推广机构等,为其提供多维度、多元化的教育资源配置和利用策略。
该框架的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突破当前阅读教育偏重教材及文学类读物的局限,兼顾义务教育语文等课程大纲中阅读能力培养及核心素养目标,突出对多样化文类、跨学科阅读资源的利用,服务于学校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校本阅读计划,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选择。第二,基于中文文本适读性智能评估技术,实现大规模阅读文本难度的自动分级。第三,从文类、主题、时空背景、作者分布到文本模态与形式等多个维度综合考量,提出阅读资源体系的多重平衡和配置策略。具体是:
(1)文类方面,重视文学类和信息类文本、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合理配置。
(2)主题方面,与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单元主题适当衔接,设定爱与道德、家国使命、智慧与哲思、生命与成长等主题类别,结合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年龄与阶段特征,优化资源配置,以四年级、八年级青少年读物为例,前者可适当提高探险传奇类读物比重,后者则提高悬疑推理读物占比。
(3)时空背景方面,基于文本内容反映的时间、空间背景信息,合理配置古今贯通、中西融汇的阅读资源。
(4)作者分布方面,国内以内地(大陆)为主,港澳台地区作家作品有一定占比;国外除欧美作家作品外,其他国别的作家作品也有一定占比。
(5)模态与形式方面,模态上,合理配置图文并茂的文本,如绘本、非连续性阅读文本等。读本基本形式上,既包括长文本经典读物,也包括短文本新闻报道、经典散文等。
研究者或机构可以应用上述资源体系框架,融合数字技术,搭建资源系统,结合适当的分级阅读计划,促进校内外分阶梯、科学阅读活动的高质量实施。例如,运用先进的文本适读性智能评估模型,对多维度文本语言特征进行量化分析,提升教师对资源利用价值的科学评估与判断;利用深度学习算法挖掘文本内涵,实现对阅读资源的精准分类与定位;在资源分级分类建设框架基础上,借助知识图谱技术,将读物的作者、国别、时代背景等信息进行多元关联并加以可视化展现。此外,还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个性化推荐等技术,收集并分析学生的阅读行为数据,构建学情画像,追踪学生个体阅读进展,调整资源推荐策略,更新和优化分级阅读计划或阅读资源系统,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化学习和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数字技术助力教师优化阅读活动、提升阅读教育质量的创新路径
(一)利用多维数据和信息挖掘提升阅读教育质量
在数字技术与应用平台的支持下,教师可以通过综合性数据分析方法,系统地收集和解析学生的多维阅读行为数据,例如阅读时间、频率和偏好等。这一过程不仅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还能基于这些洞见形成更加精确和高效的教学策略。借助文本智能评估和分析方法,教师能够高效地筛选和配置适宜的阅读材料。更进一步,通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多元化评估,包括形成性评估和能力发展跟踪,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并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总体而言,利用多维数据分析和信息挖掘技术,可以有效推进个性化和精准化的阅读教育实践,促进阅读活动模式的创新发展。
(二)利用大语言模型创新和优化阅读活动的策略与前景
基于生成式预训练模型(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架构的大语言模型,以ChatGPT为代表,具有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标志着人工智能从感知智能向更高层次的认知智能发展转变,并推动了通用人工智能领域的进步[19][20]。目前,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教学应用设计和实证研究呈现爆发性增长,与阅读相关的研究项目,涉及阅读材料难度定级、文本自动生成与简化、文本改编、文言白话自动翻译、智能读物推荐、阅读问答互动设计等多个方面。这些项目目前多数处于探索阶段,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实用性有待验证,但它们预示了新一代数字技术赋能阅读活动及教学模式创新的广阔前景。
从阅读教育的发展来看,教师可以利用大语言模型来丰富和活化阅读材料,根据学生个体学习水平,调整阅读材料难度,改编材料,使之更贴合学生的需求,从而促进个性化教学的实施。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大模型可以作为虚拟助教,帮助解答学生阅读理解中的疑问,或作为虚拟伙伴参与学生讨论,分享阅读。评估方面,教师可利用大模型设计练习,开展水平性测试或阅读理解形成性评估等。因此,大语言模型及应用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来优化阅读活动的内容和策略,还为阅读教育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
(三)打造虚拟与实体阅读社区协作机制,创新阅读教育生态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是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重要举措[21]。当前,以开放、平等、自主等为关键特征的新型教育空间形态——教育虚拟社区,成为推动数字化时代教与学方式变革的新兴阵地[22]。在阅读教育方面,教师应积极参与并贡献于阅读教育虚拟社区的建设,如参与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等项目。通过打造虚拟与实体社区相融合的协作机制,教师能有效扩展阅读教育的边界,实现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线上与线下的无缝连接。这种整合不仅增强了阅读资源和教学模式的多样性,还促进了教师教研能力的综合提升,从而有助于青少年阅读教育与阅读活动的高水平发展。
五、数字技术重塑青少年阅读体验,助力语言能力贯通发展的潜力展望
当前,各种数字技术正以不同的角色和作用,积极助力青少年阅读技能的提升。其中,新兴多模态技术和智能语音技术,其相关应用在增强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和提升阅读技能方面潜力突出,二者可望成为推动阅读教育变革的关键驱动力。
(一)多模态技术重塑阅读体验,促进语言能力贯通发展
模态是指人类通过感知器官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交互的通道[23]。数字化阅读时代,凭借视觉的单模态文字阅读正逐渐转变为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通道协同参与,涉及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符号系统的多模态阅读。多模态阅读形成了多通道感知的阅读场域,有效整合各类符号意义,可实现更全面的意义传递,并提升读者的沉浸深度和阅读兴趣,促进语言能力贯通发展。近三年来,多模态阅读理念进一步向多维空间化延伸,发展出了全息沉浸式阅读、元宇宙阅读等形态[24][25]。目前,融合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技术的多模态读物,革新着“纸读”“屏读”“听读”等阅读方式,在少儿科普类读物中的发展趋势较好。
(二)智能语音赋能学生综合语言能力贯通发展的潜力分析
朗读作为阅读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声音将文字内容生动呈现出来,是一种融合了理解、情感体验和审美教育的创造性活动。相关研究表明,朗读活动在青少年阅读技能和语言能力的早期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朗读教学对于提升青少年的综合语言技能具有显著效果[26][27]。在我国的传统教学中,朗读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历史上的诸多谚语如“三分文章七分读”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均凸显了朗读的重要性。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流畅、有感情的朗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语感,激发想象,体验情感,并深入理解文意。尽管如此,当前教育实践中朗读的价值仍被低估,存在学生参与度不足、教师指导过于机械、评价缺乏针对性等问题[28-30]。
实践表明,智能语音技术及应用对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发展自主阅读技能和综合语言能力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就青少年阅读活动而言,关键技术及典型应用场景包括:
1.示范朗读
借助高MOS评分的语音合成技术,提供清晰、标准的语言发音示范,辅助学生学习准确的语音和语调。
2.语音转换与音色调整
利用文本到语音的转换技术,通过调整音色和语速等参数,增加语音的表达多样性,使阅读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3.语音伴读
包括个性化的语音朗读和针对性的语音导读两种形式,旨在支持学生从亲子共读过渡到自主阅读。例如,搭载了智能语音功能的个性化阅读伙伴,能够协助学生把握和理解阅读材料的关键信息。
4.朗读评估
指利用语音识别和语音分析技术,从发音的准确性、流利性、完整性、声韵调型等方面,全面评估学生在朗读文本时的表现,提供科学详细的反馈与指导。该技术目前已发展成熟,相关工具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并精准定位自己的发音错误或缺漏,进而开展个性化、有针对性的矫正练习。这不仅避免了学生不良发音习惯的形成,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智能语音技术赋能的朗读评估,可改善传统评估中的标准单一性和反馈不具体性等问题。
5.复述与表达评估
要求学生对阅读文本的主要内容进行口头复述或概括评价,是检测其阅读理解能力的常规做法,该过程通常依赖教师的经验开展。当前,借助语音文本转换和语义表达智能评估技术,有望实现学生口语复述、概括评价的智能评估。这种评估不仅考察学生的发音清晰度、准确性和流畅性,还评价学生在口头表达中组织信息、概括思想和表达情感的能力。口头表达的智能评估应用尚处探索阶段①,其成效有待进一步验证。但将数字技术用于开放式口头表达评估任务,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贯通发展,无疑具有良好的探索意义。
六、结论与讨论
在数字化、智能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本文聚焦青少年阅读问题,梳理了技术与资源、教师、学生与阅读活动的复杂关系,采用双层结构分析模式,以数字技术为基层,资源建设、阅读活动和能力发展为外层,揭示了数字技术、资源建设赋能阅读教育的方式及其内在逻辑,如下页图3所示。主要有以下结论:
(一)数字技术与应用平台逐步成为教学助手,数据驱动策略促进阅读活动的高质量发展
数字技术及应用平台与青少年学生、教师逐步成为互惠伙伴。前者陪伴、监测、评估学生的阅读活动、技能发展和学习挑战,为教师提供数据支持和指导建议,促进因材施教及教育模式创新;学生以及教师的行为数据则为数字技术与应用平台的更新迭代提供关键信息。由此,学生、教师、技术及应用形成多元互动、创新发展的教育框架,促进学生阅读与综合语言能力的高质量培养。
(二)中文阅读资源分级分类体系建设,可促进多样化阅读活动更好地融入学校教育体系
以科学的阅读资源分级分类体系框架为基础,综合运用文本难度定级、多维度语义特征分析以及语义网、知识图谱与可视化等技术,搭建智能阅读应用平台,促使多元化的阅读活动有机融入校园教育体系,为青少年阅读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强大支持。此时阅读活动包括但不限于文学欣赏或语文教学,还涉及校本阅读课程、跨学科主题阅读活动、家校合作阅读计划等多种形式。学生有计划地阅读各类高质量资源,包括文学作品、信息类文本、学术类文本等,不仅能提升语言技能和审美鉴赏力,还可促进其跨学科知识的整合、科学素养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未来,应用平台通过系统采集和分析全国不同地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认知发展数据,可为制定更加科学、精确的全国性中文阅读分级标准提供实证支持,进而为国家青少年读书行动策略优化提供依据,并推动阅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三)数字技术重塑青少年阅读体验,引发能力培养范式的重构
随着多模态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不同模态资源间的转换和创新性融合正在重塑青少年的阅读体验,多模态阅读资源的开发制作也成为新的发展方向。此外,在朗读陪伴、语音评测以及口语表达评估等领域,数字技术或加快引发能力培养模式的变革与重构。具体来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强调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及其在教学实践上的连贯性,但在教学中,这些技能大多数时候被分割开来训练,缺乏有效的整合。未来,在数字技术及阅读资源建设赋能背景下,青少年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有望出现更高效和贯通培养的新范式,但这还需要更多实践和探索来实现。
(四)数字技术+互联网重塑阅读社区,协作机制有待发展
数字技术通过推动交互性强、合作性高的阅读社区建设,为阅读活动注入了新的社会文化意义。然而,从青少年阅读教育的角度考虑,如何建构一个线上、线下、线上线下融合等多元形态并存的阅读生态,不同阅读方式和活动如何有效共存与互补,教育政策和体制如何支持这一过程,如何进一步发展各方面的协作机制,从而让阅读活动真正点亮青少年的生活,使其走向有趣、有用、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并使学生终身受益,尚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数字技术及应用平台在青少年阅读活动和阅读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充当关键角色的同时,也引入了新的复杂性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数字化阅读环境中深度阅读能力如何发展。
基于手机、电子书等新媒介的数字化阅读,突破传统阅读的时空限制,整合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模态信息,内容总体上呈现出更新快速、信息碎片化、高交互性等特点。《第20次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和《中国儿童阅读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显示,我国各年龄层民众阅读时长持续增长,数字化阅读比重上升,但深度阅读不足,在内容上青少年对娱乐性内容的偏好十分突出[31][32]。在阅读方式上,呈现出“浅层阅读”“泛阅读”“碎片化阅读”等特点[33][34]。对此,我们需要正视挑战,一方面引导青少年在数字阅读环境中关注多样而深刻的阅读内容,另一方面是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从浅层阅读到深度阅读,提升思维深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二,教师如何与数字技术协作。
在数字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快速适应技术带来的挑战。例如,他们要善于利用数字技术或平台精选阅读资源,布置阅读任务、监控阅读进度、进行数据分析和效果评估等。其次,教师也要在数字阅读任务和传统纸质阅读任务之间找到平衡,以实现教学资源和课程设计的创新融合。关键是教师要将数字技术视为对自身教学能力的补充和增强,而非竞争对手或替代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及时掌握和更新相关数字技术,同时也要保持教育本质,维护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作用[35][36]。通过这样的合作与协同,技术与人才能发挥最大的协同效应,教师才能更有效地参与并推动阅读教育的发展。
第三,如何有效应对数字技术及应用平台带来的伦理挑战。
数字技术赋能阅读教育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伦理挑战。例如,数字阅读平台通过采集用户数据来了解用户的阅读习惯与趋势,虽然提高了组织效率,但也威胁到用户的数据隐私和安全。此外,过分依赖数据分析忽略个体特性,可能导致推荐内容的同质化和表面化。又如,数字技术及平台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应用存在差异,包括城乡差异、东西部差异、少数民族地区差异等,可能加剧数字鸿沟并影响教育公平[37]。大语言模型在内容创造上对原创性作品的潜在影响也不容忽视。我们需要警惕并应对伴随新兴数字技术而来的伦理和社会挑战,以确保数字技术的可控性。
综上所述,我们应遵循“以人为本”和“以教育为本”两大原则,确保数字技术在融入阅读活动与学校教育、满足青少年个性化与精准化学习需求方面发挥其积极效用,让学生、教师、资源、技术、平台形成良性互动,并且让技术应用、资源建设与阅读活动的教育目标紧密结合,以更好地服务于青少年阅读及综合语言能力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培养,以及独立思考、创新创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教基[2023]1号文件,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Z].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启动暨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开通仪式举行[EB/OL].http://www.moe.gov.cn/jyb_zzjg/ huodong/202303/t20230328_1053144.html,2023-03-28.
[4] 王秉.何为数智:数智概念的多重含义研究[J].情报杂志,2023,42(7):71-76.
[5] Sezgin Z .Systematic analysis of digital reading studies in the digital age [J]. Participatory Educational Research,2022,9(1):233-250.
[6] Weel A,Mangen A.Textual reading in digitised classrooms:Reflections on reading beyond the internet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22,115:102036.
[7] Haleem A,Javaid M,Qadri M A,et al.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A review [J].Sustainable Operations and Computers,2022,3:275-285.
[8] 教课程教材中心建议[2020]601号文件,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7942号建议的答复[Z].
[9]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4/ t20200422_445605.html,2020-04-22.
[10] 王宝安.语文阅读教学课外资源有效运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21,(4):18-20.
[11] 罗妍,仇森等.我国中小学生阅读推荐书目的现状、标准及展望[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1,(5):105-110.
[12] 唐玖江,荣维东等.青少年课外阅读推荐书目研究:基于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施视角[J].图书馆杂志,2020,39(5):64-74.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14] 程勇,徐德宽等.基于语文教材语料库的文本阅读难度分级关键因素分析与易读性公式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20,(1):132-143.
[15] 刘苗苗,李燕等.分级阅读初探:基于小学教材的汉语可读性公式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21,(2):116-126.
[16] 李文彪,吴云芳.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汉语文本难度分级[J].中文信息学报,2023,37(2):158-168.
[17] 杨丽姣,徐会丹等.一种文本可读性评估方法和系统[P].中国专利:202211686494.4,2023-06-16.
[18] Xu H, Yang L.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Large-Scale Chinese Abstractness Lexicon Based on Word Similarity [A].Lu W,Huang S,Zhou X,et al.Proceedings of 2022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Chinese Computing [C].Cham:Springer Nature Switzerland,2022.122-130.
[19] 郝磊,温志强等.ChatGPT类人工智能催生的多领域变革与挑战(笔谈)[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8-23.
[20] 袁毓林.超越聊天机器人,走向通用人工智能——ChatGPT的成功之道及其对语言学的启示[J].当代语言学,2023,25(5):633-652.[2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 化2035》[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7. htm,2019-02-23.
[22] 于英姿,胡凡刚.实然与应然:教育虚拟社区伴随式评价摭论[J].中国电化教育,2023,(12):64-74.
[23]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 82-86.
[24] 夏国富.沉浸式互动体验传播在数字阅读产品中的应用探索研究[J].传媒,2017,(5):88-90.
[25] 孙祺宇,李菲.元宇宙视角下数字阅读持续使用意愿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3,67(22):23-34.
[26] Stallings J.Allocated academic learning time revisited, or beyond time on task [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0,9(11):11-16.
[27] Wilkinson I,Wardrop J L,Anderson R C.Silent reading reconsidered: Reinterpreting reading instruction and its effects [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88,25(1):127-144.
[28] 钱莉.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9] 李功连.有感情朗读:教学困境及其突破[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6): 56-61.
[30] 徐蕾.基于真实任务情境的朗读策略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3,(S2):14-16.
[31] 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EB/OL].https:// www.nppa.gov.cn/xxfb/ywdt/202304/t20230424_713200.html,2023-04-24.
[32] 人民数据研究院.中国少儿阅读发展研究报告[EB/OL].http://ent. people.com.cn/n1/2023/0424/c1012-32671907.html,2023-04-24.
[33] 赵霞.新媒体对青少年阅读的影响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2):21-26.
[34] 周宪.从“沉浸式”到“浏览式”阅读的转向[J].中国社会科学,2016,(11):143-163+208.
[35] 周刘波,张梦瑶等.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时代价值、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3,(10):98-105.
[36] 亓建芸,赵可云.教师数字化教学角色适应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4,(1):111-118.
[37] 许恒,黄超凡等.数字化发展对教育公平的影响研究:理论机制与运行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3,(10):57-65.
作者简介:
杨丽姣: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数字人文、阅读分级、语言资源建设。
徐会丹: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计算语言学。
宋培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知识组织与知识发现、自然语言处理、图书情报学。
The Study of Pathways and Trends in Empowering Youth Reading Education Through Digital Technology and Resource Development
Yang Lijiao1, Xu Huidan2, Song Peiyan3
1.School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2.School of Humanitie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3.Management School,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Abstract: In the tide of digitization, elements such as technology and data are profoundly transforming the ecosystem of reading education. How to leverage digital technology to enhanc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reading education has become a topic of common concern in academia and society. This study employs a key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o delve into the intricate interactions among technology, resources, platforms, teachers, adolescent students and reading activities. Building upon this foundation,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Chinese reading resources based on text readability intelligent assessment, providing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resource development to facilitate optimized allocation and efficient utilization. Furthermore, employing a dual-layered human-centric analysis model, with digital technology as the foundational layer and resource construction, reading activities, and skill development as the outer layer, the study reveals the role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resource construction in empowering reading education and its intrinsic logic. The study also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diverse reading activities with the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joint cultivation of adolescent reading and comprehensive language skills. It provides new perspectives and insights for innovative pathways in empowering adolescent reading education through digital technology and resource construction.
Keywords: digital technology; resource construction; reading education; reading activities; adolescent
责任编辑:赵云建
① 在汉语(二语)文本可读性公式基础上,课题组研制的面向汉语儿童文本难度计算公式为:0.1157 + 1.8170 * 非重复字比重 + 4.1119 * 词语抽象度均值 + 9.7643 * RTTR - 4.7300 * 常用词比重 + 4.8337 * 平均句法树深度 + 1.2649 * 连词均值。
① 如本课题组利用多策略融合数字技术开展了“阅读与表达”文章内容复述及口头表达智能评估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