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曲教学的数字化实践

2024-07-15赵雪琳

中国电化教育 2024年6期

近些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在音乐教育领域应用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不仅为音乐作曲教育教学带来物质层面和技术层面的革新,同时也从教学观念上为作曲教学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使作曲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电脑音乐系统和智能作曲软件的快速发展为作曲教学的方法和实施开拓了新的空间。《数字化音乐平台下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的“分解”与融合研究》是针对数字化音乐作曲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的学术著作,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数字化作曲教学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为读者提供了认识、了解和学习数字化作曲教学的有效途径。

《数字化音乐平台下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的“分解”与融合研究》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理论研究,包括三章内容。第一章从电脑音乐系统构成、传统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与音乐创作手法、传统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电脑音乐与作曲技术相结合的技术基础这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了电脑音乐与作曲技术集合的可能性。第二章论述了电脑音乐与作曲技术结合的方式,包括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与电脑音乐结合的可行性、创作方式,虚拟声场技术的应用和电脑音乐制作的过程。第三章进行了电脑音乐与作曲技术理论结合所引发的思考,如对高校作曲技术理论教学观念的影响、电脑音乐作品的归属问题等。该书的下篇为实践研究,共包括第四到第八章的五个章节内容。第四章介绍了Sibelius软件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结合的实践内容,包括对该软件的介绍、五线谱创建和输入,还介绍了该软件的音序器、辅助作曲、智能改编等具体功能的应用。

《数字化音乐平台下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的“分解”与融合研究》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形成对数字化作曲全面而系统的论述。该书以理论为引导、以实践为目的,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作曲教学的数字化体系。当前我国以作曲教学为主题的专著数量较少,而将视野专注于数字化作曲教学的专著则更加稀少。该书结合数字化作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系架构。在理论方面,该书不仅全面介绍了电脑音乐制作的技术基础与应用性可能,阐述了电脑音乐如何与数字技术形成有机结合,还讨论电脑音乐在作曲理论课程中应用所带来的新思考,特别分析了其在教学观念和作品归属上所出现的新问题。可以发现,该书是从宏观角度审视作曲教学数字化的理论框架,但每个理论分析过程又都落脚于中观或微观问题。一方面,这种理论论述方法使得该书拥有将时代发展与作曲教学相结合的宏大视野,使读者站在技术洪流的顶点审视和看待数字化对传统作曲教学的冲击和革新,真切而深入地认识到作曲教学数字化这一大趋势的不可阻挡。另一方面,这种落脚于中观和微观理论的论述方式也拥有丝丝入扣、环环相接细致分析的特点,通过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分析支持了作者在宏观角度的观点,令读者对作者的观念信服和赞同。同时也对中观与微观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使读者在获得条例清晰的理论认识基础上再阅读学习下篇的实践研究,对实践研究内容形成更深入的理解,通过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功能更顺畅、更牢固地掌握书中所述的实践知识。在实践篇中,《数字化音乐平台下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的“分解”与融合研究》一书先以Sibelius软件为例讲解了该软件的特点、五线谱创建、音序器、辅助作曲、智能改编等主要功能,而后的Cubase软件、Band in a Box软件和TT作曲家软件则只对主要功能进行介绍。这样详略得当的著书方式避免了相近知识的重复论述,既强调了这些软件共性的同时体现了每种软件独具的功能和特点,也突出了作曲教学数字化的实践要点和实践难点。这些要点和难点恰恰是初涉作曲教学数字化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常常表示疑惑和关心的内容,也是启发读者进行深入思考的重要途径。

《数字化音乐平台下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的“分解”与融合研究》一书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作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指出了方向,提出应用数字化音乐平台能够有效解决和改善作曲教育中的旧有顽疾。回顾世界音乐教学的数次革新,每一次革新都是在新旧教育理念的对撞下完成的。在数字化时代下,传统作曲教学思想必须开展对自身的“手术”,唯有这样才能革除弊端,实现蜕变。在书中,作者指出传统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照本宣科、对学生的指导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和及时性、教学内容存在滞后性等问题。如果依旧采取传统作曲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这些问题很难得到有效地解决或改善,只有通过新思想、新视角、新模式、新技术才能解决这些陈疴。当前我国作曲教育沿用传统教学思想的问题不仅十分严重,而且较为普遍。任何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伴随各种各样的问题,该书在提出因此创作于电脑音乐制作方法的同时,也思考了数字技术与作曲技术力量课程结合过程中已经发生和可能会发生的问题。例如,电脑音乐作品的归属权问题、作曲技术入门门槛问题和学生作曲技术是否会因数字化作曲软件而退步等问题。特别是数字化技术滥用问题会导致学生过于依赖数字技术,停留在依靠数字技术分析、借用和简单复制前人作曲作品,而不能真正沉淀下来寻觅作曲规律、编曲的审美形式和创作属于自己的曲谱美学。在探讨这些问题时,该书并未给每个问题以武断的、确切的答案,而是通过逻辑严谨的辨析、大量的佐证来为读者提供主动思考的素材,最终由读者自己通过思考来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方式,该书充分调动读者主动参与到书中所提出的问题并经自身思考获得属于自己的认识,该认识比被动告知的结论更加深刻,也更被读者认可。实际上,无论作曲的数字化还是作曲教学的数字化实践都正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对其认知并不能简单化地一言以蔽之。作者采取开放式而非结论式的论述方式,是符合数字化作曲教学所处的不断发展的状态特点的。

《数字化音乐平台下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的“分解”与融合研究》一书构思巧妙,语言生动,分析严谨。该书的理论框架层层递进,实践内容由浅入深、由详到略,合乎读者认知发展的规律。该书的一些地方虽然体现出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表述带有明显的个性化和情感化特征,但是与该书严密的逻辑并不冲突,反而能够体现出音乐艺术独特的学科特点,避免了该书完全陷入沉闷地理论说明书或软件应用工具书的弊端。例如,在论述传统作曲模式的时候,该书并未完全否定其在现时代的功能和价值,而是用带有情感地语气肯定传统作曲模式“仍然具有不可磨灭的光辉”。可以看出,该书是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作曲教学模式和新兴的数字化作曲教学模式的。一方面,该书肯定传统作曲教学模式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肯定其将来依旧会对作曲教学贡献力量;另一方面,该书指出数字化作曲教学模式必然为传统作曲教学模式带来变革,使教学模式更加丰富、更为便捷、更有效率。这种认识方式是客观的,符合作曲教学发展规律的。同时,该书引用了大量经典专著。例如,在电脑音乐系统硬件的相关论述中,该书引用了《电脑音乐完全DIY手册》一书。对经典著作的引用不仅使该书更加详实、可信,同时也为读者寻找同类书籍、扩大阅读范围、加大知识深度、构建更宏伟的知识体系做出良好的准备。

该书展现出良好的探索精神和实践技能,值得读者学习。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迅速,各类各样的数字化作曲软件接连问世,但在功能、艺术性、易上手程度、稳定性等方面却良莠不齐。该书所介绍的四种软件功能强大、艺术效果和提示的平衡性都臻于完美,易于上手,对初学者非常友好,同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开放性。作者在互联网众多作曲软件中精选出这四个软件是经过大量的试用、筛选、分析和比对的。实际上,作为一类新生事物,作曲教学的数字化也需要不断尝试、大量筛选、反复分析和精细比对,唯有这样才能将作曲教学数字化工作做好、做实,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地探索出一条作曲教学数字化的发展大道。该书在实践篇的部分所展现出的探索精神是非常值得从事作曲教学工作的教师们学习的。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熟练应用一至多种数字化作曲软件必然会成为音乐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这要求当代音乐教学工作者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形成带有自身特点的、实用的数字化作曲教学技能。

总体来说,该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作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指出了方向,构思巧妙、语言生动、分析严谨,同时展现出良好的探索精神和实践技能,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