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在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2024-07-15陈薇伊
近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互联网+”行动计划正式实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数字手段已经深入各个领域,教育信息化建设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自然也受到显著影响。作为音乐院校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民族音乐教学同样面临信息化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民族音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音乐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将信息技术与民族音乐教学实践相结合,在保留民族音乐教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是音乐院校的重任之一。信息化为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拓宽了教学空间,还促进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当然,在机遇之外,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正确看待和运用信息技术,使其真正为民族音乐教学服务,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讨论的问题。郭云的新著《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育模式之创新研究》由中国原子能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郭云教授在书中系统地研究和探讨了信息技术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结合,对信息化时代大学的教学内容和模式提出了许多新见解。这对我们思考信息化技术与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关系与融合提供了启示,让我们清楚地了解了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够促进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创新。
本书系统地剖析了信息化技术与高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从宏观上分析信息化对教育领域的影响,第二章讨论什么是信息化教学模式以及与传统教学的差异,第三章细致探讨信息化孕育了哪些新型的教学媒体形式,第四章以翻转课堂和慕课为例,说明信息化如何激发教学模式的革新,第五章强调要构建科学的信息化教学评价机制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可以说,这本书为我们深化认识和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教学发展,提供了系统指导。对我们推动民族音乐教学改革也有重要启示。我们必须正视信息技术给传统民族音乐教育带来的冲击,并以开放心态接纳技术进步。具体到民族音乐课堂,教师可尝试利用第三章提及的数字音乐媒体丰富教学手段,运用第四章介绍的翻转课堂等模式增加互动,并在评价体系上实现多元化升级。当然,这必然要求教师自身也主动适应信息化的大趋势,加强信息技能培训与学习。只有科技人文双向促进,民族音乐教学的现代化转型方能顺利推进,并保留传统魅力的同时与时俱进。
信息化技术拓展了民族音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书中第三单元中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学资源利用以及信息化背景下多媒体教学技巧为我们提供了启示与基础。比如利用网络平台建设丰富的民族音乐课程,学生可以按兴趣选择学习不同地区民族乐器的奏法、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等,获得自定义化的知识体系。这突破了传统教学受时间、地点限制的瓶颈,实现了异步化和个性化学习。我认为这种网络民族音乐课程的建设,可采取系统分类和编排的模式,比如可以分为不同地区类型、乐器类别和技法难度类型,同时针对音乐欣赏、民族文化等建立相应子库,丰富课程体系内涵。在数字音乐方面,我们可收集整理多种多样的民族音乐资源,应用数字技术进行剪裁、编辑、合成等音乐信息处理,生成适合教学使用的各类民族音乐素材。这些数字化素材可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也可以作为网络课程的组成部分,帮助学生感性体会不同民族的音乐魅力。信息技术为民族音乐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新兴手段,扩展和丰富音乐教学的内涵与形式,让民族音乐走进千家万户,惠及更多群体。
信息化技术为高校民族音乐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民族音乐教学过于注重技能训练,较少考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信息化条件下出现的新型教学模式为民族音乐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如书中第四章提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视频,课堂上集中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调动学生主体性,培养音乐分析能力。信息化还可支持慕课教学,民族音乐慕课广泛传播,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学习。另外,信息化技术可大大便利民族音乐教学的个性化。比如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评测系统,它能自动分析每个学生的音乐学习数据,评判学习效果,并根据个性化情况推送相应的学习建议。这样学生们的音乐欣赏力和民族文化认同感也能得到更到位地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可主动运用大数据等技术,细致甄别学生的基础情况、兴趣特点等,进行科学化分层指导。对兴趣浓厚、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可提供丰富的网络自学资源,自主选择学习重点;而基础稍薄弱的学生,则可利用系统化的网络民族音乐课程,轻松快乐地获取知识。建立在线答疑平台,也使师生间的及时沟通互动变得更加便利。所以我们看到,信息技术为打造“个性化”的民族音乐教学提供了可能,教师可据此设计自定义学习方案,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信息化技术还可显著提高民族音乐教学的效果。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民族音乐教学有望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升级。前提是教师必须掌握利用翻转课堂、智能评量等信息手段展开教学的技能。正如书中第五章第三节提出要“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能力与素养”。而这一提升,将直接带动课堂氛围、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变革。比如,设计线上音乐欣赏演练,利用云平台自主上传的评量结果,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一目了然。这样就转变了枯燥的知识注入式教学,实现了乐趣与启发兼顾。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操、民族文化认同感也会得到更自主地成长。这种教与学的角色转变,标志着民族音乐教育理念与方式的转型升级,与时俱进。当然,要深化这样的教改实践,还需要学校提供持续支持。比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硬件条件,建立技术团队,并在评价体系上有所创新等。只有做到全方位信息化覆盖,才能推动民族音乐教育向更广度和深度发展,发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更大作用,这对实现民族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化技术为民族音乐教学评价提供了多元化的可能路径。书中第五章第二节强调要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而这也同样适用于民族音乐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以往过于依赖期末闭卷考试这一评价方式,很难全面准确判断学生的民族音乐学习效果。而在信息化条件下,评价形式可实现优化升级。比如,教师可以运用数据技术,对学生在网络音乐练习平台上完成各类乐曲训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作为过程性评价参考。也可以建立云端民族乐器演奏作品库,学生自主上传演奏视频,供教师与同学互相评价,并给出建设性意见。再者,若条件允许,完全可以通过智能音乐处理算法,自动分析学生演奏音准、节奏控制等方面的表现,生成量化评价结果,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提高评价效率。此外,建议学校组织民族音乐评奖活动,以展演或比赛的形式全面检验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赋能下的民族音乐教学评价体系,定会更加丰富、立体和有效,这对于推动民族音乐教育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信息化技术在促进民族音乐传承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可以打造系列数字化民族音乐文化库,通过高精度数字技术,如3D扫描、高清全景摄像等手段大规模收录各民族的音乐演出和传统乐器,既实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也为后人观摩、研习奠定基础。此外,借助新媒体的快速传播性,民族音乐文化库可通过移动端APP、短视频平台等为公众开放,使之真正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千家万户,不断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推动传统艺术传承创新的社会氛围形成。当然,数字化保护和传播的背后,还需要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打造的智能推荐、交互应用,根据不同用户需求主动推送个性化民族音乐内容,这样才能形成立体化的文化传播体系。可以说,汇聚信息技术与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创新中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是实现中华文化强国战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展望未来,民族音乐教学将向着更智能化的方向迈进。正如书中所倡导“创设信息化智慧教学环境”,各类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的智能音乐系统有望进入教室,辅助教师开展教学。这些系统能够快速、精准地分析学生的音乐演奏,评估演奏过程中的音高、节奏、音准等维度,自动生成测评报告,使教学评价更加科学、高效。同时,这些智能系统还可以预测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知识图谱绘制与学习路径推荐,实现对每一位学生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此外,在网络课程建设方面,未来会形成系统完备的在线民族音乐教学资源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线上线下教学深度融合。当然想要实现这一切,培养高素质的民族音乐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应用能力,熟练运用各类智能化教学系统等,并且对民族音乐信息化教学模式持续研究创新。相信在国家与学界的大力支持下,民族音乐教学的信息化建设一定能够不断深化,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提供坚实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