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慧教育助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2024-07-13王涛刘梦妮
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既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宜昌市第十六中学(以下简称“十六中”)作为深受市民信赖的老牌名校,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勇立潮头,以智慧教育为抓手,以信息化支撑现代化,以数字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先后荣获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及普及活动优秀学校、湖北省数字化校园示范校、宜昌市智慧校园等殊荣。学校在加快自我发展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充分发挥“名校+”的引领辐射作用,依托学校智慧教育品牌优势,以智慧教育助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固本强基,淬炼智慧教育品牌。近年来,学校围绕“建智慧校园,办品质教育”目标,实现转型期提档升级。学校以“优质学科资源”为平台,完善资源库建设;以“课题研究”为平台,培育智慧型教师;以“智慧课堂”为平台,探索新型课堂模式;以各级“教育云”为平台,推动智慧化管理。
通过夯实基础设施、整合教学资源、强化师资队伍、创新教学模式、实施智慧管理,学校淬炼出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智慧教育品牌,促进了学校内涵式发展和办学品质提升,为助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项目推动,明确助力发展愿景。用一根根网线消除数字鸿沟,用一块块屏幕链接不同课堂。自2016年起,学校先后与五峰傅家堰乡中心学校、新疆温泉哈日布呼镇中学、西藏加查实验中学等开展结对共建。2022年3月,学校作为牵头学校承担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初级中学的乡村振兴任务;4月,受市教育局委派,学校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签订并实施第二轮“三年提升行动计划”。
学校申报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智慧教育助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践研究”被列为湖北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为了更好地完成“1+N”帮扶任务,学校以省级项目立项为契机,通过项目推动,促进上下联动、多维互动、全员行动;针对帮扶区域广、帮扶学校多且路途遥远的现状,学校确立了以智慧教育助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思路,提出“以多点应用为牵引,深度突破乡村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短缺和优秀师资不足的难题,通过数字化技术互相链接和共享,从而实现扩优提质,用智慧教育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注入更多发展动能”的发展愿景;围绕构建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创建城乡教师协同研修的新模式、探究城乡协同育人的新路径开展帮扶助推工作。
资源共享,打造同步空中课堂。课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坚持以“卓和”文化为引领,以“卓尔不群 和而不同”为价值追求,不断完善“卓和”课程建设,将课程整合统分为卓雅、卓睿、卓立三个领域,涵盖三级课程群,实现国家基础课程精品化、校本拓展课程多元化、综合实践课程系列化。学校在不断优化“卓和”课程建设的同时,通过智慧教育手段构建规范有序的数字教育资源共享交换体系,与乡村学校共建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在结对共建中,十六中与共建学校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搭建城乡教育资源一体化桥梁,打造系列化“城乡结对空中课堂”。如:语文组精心打磨《望岳》诗词鉴赏课,为五峰傅家堰乡中心学校师生带去一场古诗词的视听盛宴,帮助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唐宋文化;数学组《几何专题复习》同课异构展示课,得到了新疆哈日布呼镇中学老师的一致好评;地理组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双师课堂,与长阳榔坪中学师生共学《台湾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美术组的《藏戏与夷陵版画》,让宜昌与西藏加查的学生通过空中课堂频频互动,不仅了解和认识了不同地域的非遗传统文化,还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凸显独特的育人价值。
借助智慧教育手段,将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网络通道传输给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实现城乡学校优质学习资源的持续有效流动与共享,为乡村偏远地区学生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
教学共研,增强造血再生机能。教育帮扶不是简单“输血”,更不能“蜻蜓点水”,而是要通过帮扶使乡村学校具备“造血”功能,让其具备发展起来的内生力量和再生机能,最终实现独立成长与良性发展。在结对帮扶工作中,十六中尤其注重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教学共研创建城乡教师协同研修的教师成长新模式。
线上线下多措并举激发动能。线下支教,跟岗学习,实地帮扶;线上依托云平台,通过“网络名师工作室”进行常态化网络研修,实现无障碍联合备课、联合会诊、联合研讨,合力奏响“会诊把脉—开列清单—逐项突破”的教师成长三部曲,有效实现骨干教师同频示范、教师发展同等引领、学生培养同向共促,大大激活了教师发展动能。
网络研修聚焦热点难点问题。学校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教学热点和难点,分学科组开展网络研修。以数学组为例,学校“宜昌名师”李焕老师通过“网络教研”与新疆博州王玉霞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进行了《回归问题本质 发展数学思维》的中考复习专题研讨,围绕几何问题的解题方法、研究思路、重难点的突破等做深入交流;邹正阳老师提供的“双减”背景下《全等三角形复习课》教学设计给五峰傅家偃中学教师带来诸多启发,傅家偃中学数学组结合乡村学生学情和国家“双减”要求,完成了能满足学生需求的个性化教学设计案例集。其他学科组也通过网络教研,与五峰、长阳等地学校教师分享优秀作业设计与试题案例。云端研讨集聚教育智慧,让帮扶更精准、更高效。
支教跟岗促进教师提升能力。2022年3月,学校2名骨干教师到长阳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支教活动。与此同时,长阳、五峰、新疆等地学校教师团队来十六中跟岗学习。在交流学习过程中,学校教师发挥智慧教育教学优势,通过智慧平板展示课、STEAM课程展示课、微课辅助教学、智学网组卷阅卷分享等,帮助异地跟岗教师和支教帮扶学校学习提质增效的先进经验和方法,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拓宽教学思路和教育视野。
活动共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从教育机会公平到追求更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共同指向教育的应有之义即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孩子的人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十六中注重引领校与帮扶校学生之间的交流,借助智慧教育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十六中大力实施美育浸润行动,将非遗文化夷陵版画推广到帮扶学校。2023年5月,学校张巧云老师到长阳榔坪中学开展版画送教活动。课前,让学生预习“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的版画教学资源;课中,学生用两节课时间创作出精彩纷呈的版画藏书票;课后,学生作品在榔坪中学展出,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强烈反响。张巧云老师充分发挥智慧教育的功能,较好解决了送教路途遥远、课时有限、课堂上完成作品存在一定难度的实际问题。送教返校后,张老师立即与三峡美术馆联系,将两校学生的优秀作品列入当时正在举办的“星耀峡江”少儿书画展览,大大拓宽了学生美育生长空间。
线上线下手拉手,云端相聚寄豪情。十六中学生与新疆同学结对互写书信,云端同上班会课《青春献礼二十大,砥砺奋进新征程》;通过“扶智课堂”平台直播分享学校“思政大讲堂”以及科学教育系列活动。两校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加深了城乡学校师生情谊,有力推进了教育优质均衡与城乡教育一体化。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探索实践,充分发挥了城乡学校的自主性、能动性,建立了以学校持续健康发展为导向的工作机制,最大限度激发了学校作为教育主体的活力,形成了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相互依存、互补融合、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宜昌市第十六中学充分发挥“龙头学校”的引领作用,参与并见证了乡村学校的蝶变。如今,五峰傅家堰乡中学已入选全国第一批100所乡村温馨校园;长阳榔坪中学成为宜昌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先进学校;五峰、长阳、新疆交流跟岗教师多人次的作业设计及优质课等获省级以上奖励,成为学校发展排头兵。
未来,宜昌市第十六中学将通过教育数字化转型驱动,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丰富、城乡一体、优质高效的教育资源,切实把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转化为每个孩子人生出彩的能量累积和质的“燃爆点”,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教育力量。
责任编辑/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