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大土壤”单元教学设计

2024-07-13王小珍陈志强曾月娥王希

地理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王小珍 陈志强 曾月娥 王希

摘 要:大概念下的单元教学设计能够突破自然单元和主题单元的局限,对于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土壤作为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纽带,其内容贯穿课程始终并与地理核心素养联系密切,是单元教学良好的内容载体。本文以“大土壤”为例,在明确“大土壤”概念及单元知识结构基础上,提出“大土壤”单元教学设计思路,并进行教学过程,以期为教师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土壤;大单元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8-0031-07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地理必修1中新增了有关土壤知识的内容要求,新教材也随之增加了土壤知识的内容章节,这标志着土壤知识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愈发受到重视。面对新课标要求,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土壤相关知识,是地理教师与地理教育工作者亟待拆解的难题。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是学科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1]。本文对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大土壤”概念进行定义,以“地理系统”为大概念对土壤学习单元的知识进行统整;以“大土壤”为例,探索大概念统摄下单元教学的有效实施路径,以期为中学地理教学相关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一、高中地理“大土壤”概念界定

土壤是指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2],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纽带。在中学地理课程与教学层面上,除了“土壤”单独成节作为专门学习的内容外,土壤及其相关内容或集中或分散地贯穿于必修教材与选择性必修教材中,覆盖范围广泛,是认识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物质循环等重要地理主题的综合性载体,具有广泛性、复杂性的特点。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土壤”这一广义的概念。“大土壤”是以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土壤知识为基础,通过知识重构与统整,由包括但不限于土壤的理化性质、成土因素和成土过程等知识内容共同构成“大土壤单元”。与之对应的“小土壤”则为狭义的土壤概念,特指中学地理教材中“土壤”这一节所涉及的知识内容。

二、基于地理系统大概念的“大土壤”单元知识结构

地理系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地理学家索恰瓦提出的。[3]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实际上是一个地理系统。土壤作为自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利用地理系统这一大概念能够高度概括其知识逻辑、体现学科本质。通过对新课标要求与新教材内容(以人教版为例)中“大土壤”知识的梳理,从地理系统的角度构建了如下“大土壤”单元知识结构(图1)。

高一学段,新课标的主要要求为认识土壤的定义、组成和功能,突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土壤,包括其颜色、质地等理化性质,能够识别土壤剖面,了解土壤的功能与重要性。同时,还需要学习各个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其中一些因素对于选考地理的学生会在高二学段深入学习,如气候等。不同地域的地带性土壤或非地带性土壤景观,如黑土与红壤,高一学生只需简要解释土壤现象,而在之后的学习中将会提升至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高度,实现思维的进一步综合。成土因素中,人类活动对土壤及土壤成土过程的影响日渐突出,全球范围内的土壤问题随之日渐凸显,一方面,是城市空间扩展等不合理的土地开发行为造成土壤资源数量的锐减;另一方面,则是日趋严重的土壤退化问题。[4]高一学段的学生需要学习土壤的重要性与功能以及通用的土壤养护方式,而对于选考学生则需要能够分析某个具体土壤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过程,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三、高中地理“大土壤”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基于恩尼斯的FRISCO(聚焦Focous、探究Reasons、推论Inference、情境Situation、厘清Clarity与评价Overview)模型理论[5]和地理问题式教学理论,以活动结构理论做设计指导,并结合开展单元教学指向科学思维的实际需求,尝试对毕景刚等[6]关于“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在线学习活动模型”进行模型整合与学科化改造,并将改造后的FRISCO-P学习活动模型作为单元教学的实施路径。FRISCO模型中的六要素与地理问题式教学中的“创设相关问题情境、分析情境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尝试解答、总结反思评价”4个核心环节存在一定程度的对应关系,调整后的学习活动环节要素及其联系如图2所示。

新课标中关于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部分明确提到,要通过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现实的情境时的表现来推断其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因此,将“创设相关问题情境”要素设置为背景要素,在其余要素中“问题解决”是地理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其他要素则为思维过程。在整个活动流程中,还需要明确教师及其同伴的具体分工。一方面,教师要负责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教学支架、组织教学与参与评价等;另一方面,同伴作为学习共同体参与问题解决中的角色分工和学习评价。此外,地理实践活动是开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及动手能力的地理学习活动的基础,也是该学习活动模型构建的基本前提(图3)。

四、高中地理“大土壤”单元教学过程设计

1.单元教学内容与目标规划

本文以“大土壤”知识为单元教学主题,以地理实践力培养为切入点,侧重综合思维的培育,按照系统的观点从土壤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与开放性的角度,制定“认识土壤”“成土因素与过程”“土壤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等循序渐进的课时目标,在培育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过程中,通过对地理事象的形成、发展与演化过程的深度剖析,渗透区域认知及人地协调观的培育,具体单元教学规划如图4所示。

2.高一学段“大土壤”单元教学设计

本文选取新人教版地理1第五章第二节“土壤”的内容,进行高一学段“大土壤”单元教学设计,运用最易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生活化情境[7],尝试对基于FRISCO-P学习活动模型的单元教学操作流程与基本架构进行细化与完善。具体设计如下。

(1)明确单元教学任务

新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8]。据此,设计实践活动时,应让学生直观感受土壤的物理性质,如物质组成、颜色、质地等,引导其获得感性认识,熟悉观察土壤的方法与技能,熟练使用各种观察工具,且要以全局视角认识土壤知识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关键作用。本节内容面向高一学生,其已掌握了基础区域地理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但对土壤知识相对陌生和抽象,因缺乏直接经验,对于理解与综合应用土壤成土因素较为困难。

(2)细化单元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察土壤样本、实验及分析图文资料等形式,认识土壤的物质组成、颜色、质地等特征,领悟观察土壤的方法,培养地理实践力;②对比红壤与黑土,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地理现象,并借助对土壤样本及图文资料的分析,理解成土因素与成土过程,初步认识土壤的分布规律,培养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③借助身边的土壤问题(福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对某区域土壤养护措施进行全面评析,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提升区域认知素养和对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解。

(3)梳理教学设计思路

以福建省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案例为教学情境,立足课标与学情,从“地理系统”大概念出发,按照FRISCO-P学习活动模型的教学设计思路,本文将教材知识内容重组,拆解预设成一系列子问题,且各子问题之间构成相互衔接、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每一个子问题的解决都设计了与之对应的地理实践活动,并按照上述教学流程引导学习过程中学生共同构建单元教学。根据课时安排,分为课堂FRISCO-P学习活动模型应用——“认识土壤”“土壤资源与可持续发展”2部分共同完成(图5)。

(4)设计单元教学活动

单元教学活动设计如表1所示。

(5)单元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设计是大单元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评价可真实地反馈教学效果,为教学设计的改进提供客观依据,是提高“教”与“学”的重要手段[9]。“大土壤”单元评价设计应当包括对问题解决过程和结果的双重评价。现代教育观念倾向于以表现性评价的形式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平衡,在构建答案的过程中更全面地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特点、实践能力等[10]。参照人教版教师参考用书所列“活动评价目标”进行评价题目的制定和改编,并参考李克特量表设计量化学生群体的自评结果如表2所示。

新课标明确指出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重视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本文参考新人教版地理1“土壤”一节活动2“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11],将教材中的材料进行相应改编,设计问题与对应的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参照人教版教师参考用书所列范例并做进一步补充说明(表3、表4),从而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思维结构等级评定。

五、结语

本文以高一学段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大概念指导下探究了土壤知识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路径,突破了传统教材单元的限制,对土壤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与编排,能够帮助教师从教学本位出发,帮助学生动态、联系、全面地认识与理解真实地理问题,从而提高学科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大单元教学对教师的素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学习、反复实践才能真正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要求。本教学设计亮点主要在于:①采用具有进阶式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结合FRISCO-P学习活动模型,逐步加强学生对于土壤相关知识的整体概念,形成知识框架体系;②教学过程中多次运用实验验证的方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③在教学中运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等真实情境资料,结合国家脱贫攻坚的背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了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本教学设计的不足在于:虽各环节环环相扣,但生成性教学体现较少,需要更加注重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的产生。教学实施时,需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知起点、教学环境等对教学资源进行适应性完善,同时,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合理判断学习支架的提供时机。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9(4):1.

[2] 朱鹤健,陈健飞,陈松林.土壤地理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 李世玢.B.Б.索恰瓦著《地理系统学说导论》评介[J].地理科学,1990(3):286-289.

[4] 李天杰,赵烨,张科利,等.土壤地理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Ennis,R.H.Critical thinking: A streamlined conception [J].Teaching Philosophy,1991(3):5-25.

[6] 毕景刚,董玉琦,韩颖.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在线学习活动模型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9(6):33-40,91.

[7] 韩林,赵清,陆梦婷.基于POE教学策略的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探究[J].地理教育,2023(2):64-67,72.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9] 杨崇广,朱德贤.“土壤”单元活动设计——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大单元活动设计[J].地理教育,2022(1):28-32.

[10] 黄雯君,林惠花.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表现性评价研究[J].地理教学,2019(20):36-38,27.

[1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大单元教学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以“类化”思维改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策略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