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岗教学制度下增强教师综合素质策略
2024-07-12汤颖跃
摘要:教师轮岗交流政策的实施,打破了“教师固守一校”的僵化模式,有助于重塑教育生态、实现教育公平,对于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均具有积极助推作用。为有效解决城乡、校际师资不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强化对轮岗交流政策的认同,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校需要立足全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政府部门加强合作,大力宣传轮岗制度的作用;政府部门需要健全激励制度,建立选配机制,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机制,为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提供强力保障。
关键词:轮岗教学制度;教师综合素质;价值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7-0030-04
一、国内外教师交流轮岗研究现状
(一)国外教师交流轮岗研究
相较于我国,国外关于教师交流轮岗方面的研究较为成熟。在日本教师轮岗研究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建立了教师定期流动制度,于1949年颁布了《教育公务员特例法》、1956年制定颁布了《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及运用法》,将国立、公立教师的身份统一为“教育公务员”,对教师轮岗的年限等作出了规定;1974年颁布了《教育人才确保法》,明确教育公务员的工资必须比一般公务员工资高,同时教育公务员还享受国家发放的多种补贴,包括但不限于函授教育津贴、住房津贴等。为了鼓励发达地区教师往偏远地区流动,日本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的专用津贴,如寒冷地区津贴、偏僻地区津贴等,津贴制度的完善为教师流动提供了强大保障[1]。另外,日本各都、道、府、县的教师轮岗政策在人事调动、任职年限规定等主要方面趋同一致,教师定期轮岗从地域上可分为同一市(街区、村)的流动和跨县区域间的流动。由于日本公立中小学教育发达且均衡化程度高,公立中小学配置均按统一标准建设,就算是乡村小学各方面配置也与东京城区的小学完全一样,学校间教育质量差别不大,教师轮岗期间待遇不变,有效解决了教师轮岗的后顾之忧。总之,日本的教师轮岗制度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助于丰富其人生履历,拓宽知识储备。
在韩国教师轮岗研究方面,针对中小学存在的教育差距大、入学机会不均等,韩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行均衡、标准化的“平均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实行中小学教师“互换制度”,要求教师每隔2~4年在本地区学校之间流动一次,以保证学校间教师资源和教学水平的均衡。同时,韩国也对教师轮岗进行了制度化规定,其中,《教育公务员任用令》规定,所有教师在一所学校连续任职2~5年,都必须在本地区内的学校间流动换岗。迄今为止,韩国教师轮岗制度较为完善,政府部门还通过法律对岛屿、偏远地区予以经费补贴,大大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二)国内教师交流轮岗研究
关于轮岗交流意义方面的研究:汤繁华在《浅谈支教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意义》中指出,支教可使农村学生接受更科学的教育、更新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农村学校管理和教学水平、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关于轮岗交流中存在问题方面的研究:曾新、张钰迪在《“双减”格局下的教师轮岗政策:问题及应对策略》中指出,教师轮岗面临对教师意愿关注度低、教师轮岗遴选方式不规范、经济保障不足、教师专业发展道路受阻等问题。关于教师轮岗交流对策方面的研究:陈万勇、章振乐在《高质量教师轮岗促高质量教育公平》中指出,要从通过综合分析来摸清轮岗的“肠梗阻”、通过完善基础来搭建轮岗的“立交桥”、通过优化实施来打好轮岗的“组合拳”等三个方面促进教育高质量公平发展;朱明俐、龙梦晴在《“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的困境及其突破》中提出,打破轮岗教师合作时间空间的属性桎梏,及时优化和调整师资资源配置结构,健全奖励保障制度,以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
" 二、基于轮岗教学制度下增强教师综合素质的价值意义
(一)国家层面
从国家层面来看,教师轮岗教学可以促进教育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打破潜在的“社会壁垒”,改变城市学校名师聚集一校的局面,有利于促进社会流动,实现教育的流动功能;降低“择校热”,遏制学区房,给予家长更多选择,缓解选择学校的焦虑心理;有助于促进学校特色化办学和多样化发展,而不只是追求升学率。此外,加强优秀教师的有序流动,可有效配合“双减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助于缓解当前社会上的学区房等教育不公平所衍生出的经济问题,使社会发展更加均衡[3]。
(二)学校层面
对于学校而言,教师轮岗制度的推行,有助于缩小学校间、区域间差异,更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师的教育理念,完善和优化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结构;对于教师而言,有助于丰富教师教育经验,提高教学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从而更加全面地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优秀教师轮岗不仅可以传授教学经验,帮助新教师更快地成长,还可以缓解职业倦怠,帮助教师突破发展瓶颈,给教师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
(三)学生和家长层面
一方面减少家长教育焦虑。家长不用再四处寻找优质教育资源,减少了培育学生所用的教育经费,减轻了家长压力;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让更多孩子能够接受更优质的教育,接触到更优秀的教师,缓解了家长对随机分配入学的忧虑。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轮岗教学可以让学生“共享”名师,使他们接触到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获取除单个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学习兴趣。
(四)社会层面
教师轮岗促进了区域间、学校间、教师间的流动,可以使教育资源更加均衡,让乡村地区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使其清楚接受教育对于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切实降低农村学生辍学率[4]。与此同时,教师轮岗有助于破除“名师热”的现象,真正实现因需购房。可见,教师轮岗教学是缓解社会分层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促进教育民主化,提高大众群体对教育的满意度。
" 三、基于轮岗教学制度下增强教师综合素质的具体策略
(一)教师层面——稳住轮岗“压舱石”
1.转变观念,增强认同
目前,许多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目的功利性较强,致使在实际轮岗过程中出现了敷衍现象,导致教师自身的优势和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作为教师,应转变自身传统观念,深入了解交流轮岗制度的内涵、作用及重大政治意义,清楚轮岗过程对于教师自身教学实践经历的拓展、教学能力的提升、合作意识的培养、自我反思意识的提升等方面均有着深远影响。首先,深刻理解教师轮岗的政治意义。教师应认识到交流轮岗制度是推动教育均衡、实现教育资源均等化配置的有力举措,旨在让每一个学生共享优质教育,缩小学校与学校间的差距,让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办学质量趋于优质均衡,清楚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对于我国义务教育带来的积极意义。其次,深刻理解教师轮岗的历史意义。教师要积极配合当地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与其他教师相互学习,做到“沉下去”“教得好”,在轮岗交流中激发新思维、积累好经验,在为学校注入“新血液”、新动能的同时,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与学校的“双向奔赴”中激活“一池春水”,从而交上躬身教育的实干答卷。最后,深刻理解教师轮岗的教育意义。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我国先后实施了“燎原计划”“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十四五”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从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来看,教育公平始终是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学业负担、择校热、学区房等问题,长期是社会关注和诟病的焦点[5]。在“双减”政策发布后,教师轮岗逐渐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方式,对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
2.积极参与,增强素质
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是教师直面轮岗交流种种困难的强力支撑。教师需要与轮岗学校校长及教师通过线上线下沟通或实地考察等形式,深层次了解轮岗学校的信息资源,结合信息内容制订详细且周密的轮岗计划,做好轮岗前调研工作,提前做好心理建设,为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奠定扎实基础;需要秉持终身学习理念、热爱学生理念,树立爱岗敬业思想,形成严谨治学精神,不断钻研业务,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积极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师德教育理论和教师礼仪知识等内容,改变盲目跟随、低头拉车、疲于应付的现象,成为有意识、有内涵的新时代教师;需要树立新的知识观,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包括通常教学基本功、学科教学基本功、专业基本功,同时要向轮岗过程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师学习,强化自身的思想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学校层面——搭建轮岗“立交桥”
1.立足全局,携手合作
教育关乎国计民生,只有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学校应该立足全局,树立大局意识,加强顶层设计,与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携手合作,构建校际合作共同体,从根源上解决“优势校”不愿选派骨干教师、优秀教师进行轮岗交流的现象;应该营造温馨、友爱、和谐的校园氛围,打破轮岗教师与本校教师之间的隔阂与防备,使师师间乐于交流分享,促进其共同成长。与此同时,学校还要紧跟时代步伐,利用微信、QQ、钉钉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与时俱进地搭建校际合作交流平台,打造师师间、师校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发挥优势学校的引领作用,切实提高教育资源、优质资源的利用率,推动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以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6]。
2.校长引领,解决困难
校长作为学校的带头人、管理者和领导者,要主动且深入地了解轮岗教师的实际诉求与困难,尽量帮助教师解决一切困难,努力为其提供舒心、温馨的环境,增强其归属感,从而使轮岗教师能够快速融入新的工作环境中;与此同时,要落实“县管校聘”制度,推动优秀校长到薄弱学校、乡村学校任职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校长以身作则、带头轮岗、率先出师,挑起大梁和责任,积极到教育一线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管理经验,从而带动教师轮岗。
3.加强培训,提高能力
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必然要在提高和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上着手,为教师轮岗交流做好准备。学校要制订全员培养计划,建立网上学科教研室和工作室,让全体教师的综合能力同步提高,加快教师成长的速度。邀请优秀校长、骨干教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力量开展讲座或座谈会,学习优秀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掌握新课程理念、目标、任务及实施策略。围绕“推进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提升教师综合素养能力”开设继续教育培训班,瞄准本地区教学改革的突出问题、焦点问题,设置科学育人、科普讲堂、专业引领、现场观摩等学习板块,通过主题研讨、案例分析、经验分享、名校访问等形式帮助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发展目标,旨在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4.校政合作,加大宣传
学校是轮岗交流制度实施的重要场所,对轮岗教师的参与意愿具有重要影响。学校应加强对政策的理解,自觉配合政策落地。在教师轮岗交流的宣传上,学校可与政府宣传部门合作,大力开展“双减”政策、教师轮岗政策宣讲活动,举办教师轮岗知识大讲堂活动,对政策出台的背景依据、主要内容以及轮岗交流的作用、优势进行广泛宣传,回答教师关心的一系列问题,如交流轮岗的条件、岗位工资是否降低、具体程序等问题,为轮岗工作的顺利推进、教师的有序流动夯实基础。政府部门在组织宣传上具有若干优势,应该善于利用官方媒体、培训研修、动员大会、口号标语等形式进行政策宣传,并重视对轮岗学校的指导,加深教师对政策的理解,调动他们参与的主动积极性和自觉能动性。
(三)政府层面——打好轮岗“组合拳”
1.完善激励机制
现阶段,我国各地颁布出台的激励政策大多将轮岗作为教师晋升或评优评先的硬性标准,在此基础上各地政府要想提高教师的交流意愿,既需要刚性约束,也需要柔性“关怀”,应该关注他们的家庭需求,综合考虑教师的工作地点离家的距离,可以安排往返班车、定制公交、交通补助等方式解决教师通勤问题,通过提供教职工宿舍、优惠保障房政策等解决住房问题,切实减轻轮岗教师的交通及食宿负担;重视但应谨慎将工资待遇作为激励手段,教育行政部门需要设置方式多元的激励机制,如设置年度奖励、子女入学优惠、教师专业培训等,打造“编随人转、岗随人动”的动态管理机制,打破教师、学校的本位观念,使教师由被动交流变为主动交流。除此以外,要想提高教师对轮岗政策的积极认知,除了传统的宣讲、劝导等方式,还要重视政府部门加强对教师人文关怀,帮助教师专业化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召开轮岗教师表彰会、迎送会,并邀请行政领导出面致辞并颁奖;尊重教师的流动意愿、学校的用人意愿,尽量满足教师和学校的合理需求;加大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硬件投入,引进现代化教学设备,缩小城乡学校硬件条件差距;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予以支持,可以安排本校教学经验丰富、专业能力扎实的老教师带领轮岗教师熟悉校园,以“拉家常”的形式为轮岗教师答疑解惑,给予其更多的关心,减轻教师的不适感。
2.建立选配制度
科学的选配制度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专业能力,促进流入校及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政府应认识到科学遴选与配置轮岗教师的重要意义,尊重学校及教师的需求和意见,建立双向选择机制,如建立以区县为单位的人才数据库、学校人才需求数据库,通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动态收集流出流入学校的用人需求、轮岗教师的意愿,并将教师与流入学校相匹配,提高教师轮岗的适配性。在轮岗教师与学校匹配过程中,应该遵循学科学段匹配原则,即保证教师匹配到能够胜任的学科学段岗位中;遵循合理分配流动人才原则,即将教师群体划分为普通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三个部分,并结合学校之间的现有发展差异,进行向下流动、同级流动、向上流动,让轮岗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锻炼;预防“近亲繁殖”原则,即避免教师在申请轮岗时申请到与受援学校领导班子存在近亲属关系的学校轮岗,原则上由市教育局统筹安排。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城乡学校结对、外派支教、教育集团内部等形式进行轮岗,保证教师轮岗的合理性。
3.建立支持机制
第一,应对学生差异的能力建设。对于轮岗教师而言,需要根据不同背景的生源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够快速进行调整,这就需要提供外力支持。第二,加强科研能力的建设。各地应充分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教师科研中心,定期或不定期请专家来讲座,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大面积传播先进的理论,调动其科研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地方政府应强化对教师轮岗的组织保障,将相关经费和政策支持落到实处,做好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佳,叶菊艳,王健慧.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意愿与行为——基于理性选择理论视角的混合研究[J].教育研究,2023(6):147-159.
[2]阙粤红,羊以玲.轮岗交流制度下的教师知识发展:困境及进路[J].教师教育研究,2023(2):77-83.
[3]焦龙保.面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教师教育研究,2023(1):56-61+70.
[4]叶菊艳.交流轮岗制度如何实现“人”“校”双赢——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完善的三个方向[J].人民教育,2022(23):39-44.
[5]康武,李隆禧.构建教师共同体:助力交流轮岗问题解决的策略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16):37-42.
[6]陈婧,范勇.轮岗交流政策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吗?——基于东中西部六省市的实证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22(3):91-99+128.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of Teachers under the Rotation Strategy
Tang Yingyu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China)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er rotation exchange policy has broken the rigid mode of “teachers sticking to one school”, and helped to reshape the education ecology, realizing the educational equity, and playing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imbalance in urban-rural and inter-school teacher resources and imbalanced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teachers need to change their ideas, strengthen the recognition of the rotation exchange policies,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various training activities,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schools need to focus on the overall situation,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strengthen cooperation with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role of the rotation system; government departments need to improve incentive systems, establish selection mechanisms, and build support mechanisms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 provide strong guarantees for enhanc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of teachers.
Key words:Rotation strategy; Teacher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Value significance;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