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路径

2024-07-12粟正伟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小学教育

粟正伟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与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理性地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彼此的优势和特长,克服彼此的局限性,充分打造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发展。另外,教师也要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明确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的优势,这样才能够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更自由、自主地打造现代化道德与法治教学新模式,切实发挥并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文章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路径进行了探究与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可以对广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具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显性教育;隐性教育

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有利于培育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也有利于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全面成长。另外,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时,教师应该理性挖掘教学中的隐性教育因素,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地围绕“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自主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学生的理解和认知,不断丰富学生的既有学习经验,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切实保障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效率和质量,有效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与进步。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由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一定的重要教育意义与价值,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优秀行为习惯的形成。然而,近些年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理念,通过“填鸭式”教学模式、应试教育等,照本宣科地开展教学活动,导致相应的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开放性和趣味性,难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另外,部分学生由于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被动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那么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难以迎合学生的认知与学习需求,导致学生的学习体验感相对较差,也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不良学习情绪等,不利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宗旨的实现与落实。

因此,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科学、理性地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统一起来,开展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够有效保障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和质量,实现更优质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继续向前发展。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作用

(一)有助于引领学生的价值观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纯粹依靠显性教育,难以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挖掘课程中的隐性教育知识,并做隐性教育指导,有利于为学生指引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也有利于学生在目前的网络社会氛围中逐步生成正确的三观,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科学引领学生的价值观。

(二)有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道德观念以及思维方式对学生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决定性。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有机融合,有利于营造更加卓越的文化熏陶氛围,有助于学生逐步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遵守学校以及社会的各项规章制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实现有效的小学德育与法治教育管理效果。

(三)有助于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显性教育有利于增进对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法律基础培育,然而难以涉及精神层面以及价值观等。教师借助隐性教育,为学生打造良好文化氛围环境,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同时也有助于良好道德价值观等稳定生成,帮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为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奠定扎实的显性与隐性联合教育基础。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路径

(一)注重回归生活,科学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感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理性地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对课本知识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分析,提炼出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的密切联系。在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法时,教师应该注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促进道德与法治知识回归生活,增进学生的理解与认知。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较浅,在学习理论知识时,难免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于回归生活这一现代化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激发既有生活经验,从而对道德与法治理性知识内容进行内化与吸收,充分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一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依据课本知识内容,先对学生口述讲解相关知识点,发挥显性教育的优势,帮助学生整体化地感知这一节课所教核心内容,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然后,为了增进学生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内涵的深入理解,教师可以采取隐性教育手段。比如,在口述知识点后,向学生宣布“学校决定本班学生以后不需要来上课”,部分学生会感到难以接受和理解,这时教师可以抓住教育契机,指引学生逐步认知到“这样的决定是非法的,任何人不得剥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然后,教师可以指示学生思考:“向哪个部门进行反映,才能获得相应的权利保障?”

随后,教师还可以指示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活动,指示学生扮演校长、法官、警察、学生等,展开热烈的师生互动,帮助学生明确公民权利的重要性,从而隐性培育学生的公民意识以及国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学生的法律意识。

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保障相应的教学质量。另外,教师通过营造与学生生活情境密切相关的氛围,有利于增进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密切联系,即通过隐性教育逐步激发学生的道德与情感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共鸣意识,切实保障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

(二)注重情感与实践体验,培育学生良好的品行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阅历较浅,具有爱玩的天性,相对而言性格单纯天真,难以对一些情感产生准确的认知与体会,因此,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体验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亲身体验感,从既有生活经验中提炼,让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与记忆,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相关情感,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对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进行理性培育与强化。

例如,在《读懂彼此的心》一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一组学生探讨“由于自身年龄较小,无法为家长分忧”;另一组学生探讨“即使自身年龄较小,也应该竭尽所能帮助家长”,指引学生展开辩论、讨论。这样的显性教育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然而,在显性教育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学生的辩论内容,其实只是与一些简单的家务有关,比如帮家长洗碗、洗衣、倒垃圾等,难以对“读懂彼此的心”产生更深入的理解与认知。这时,教师可以抓住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比如,指引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观察家长一天所干的事情,并通过拍照片、录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再次探讨并交流“父爱母爱的具体体现”。然后指导学生在周末尝试做一遍家长所做事情等,帮助学生真正地做到角色换位,更深入地感受来自父母的亲情与关爱,这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到父母的爱不仅是做家务事、日常照料,更表现在对自身兴趣的关注与培养,引导自身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自身的道德观念等。

教师理性地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进行亲身体验,可有效地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进行延伸与拓展,帮助学生借助日常生活体验,更深入地理解“读懂彼此的心”的真正内涵,从而有利于学生正确地感知父母的关爱,逐步陶冶自身情操,对优秀的人格品质进行高效塑造与培育。

(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保障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中,为了能够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教师应该积极认识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意义是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以及道德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成长。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进行教案分享时,应该保证案例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这样才能够真正迎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保障相关案例与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生活逻辑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与相符性。

然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为了满足“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具有一定的联系”这样的教学要求,生搬硬套相关教学案例,导致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受阻。因此,教师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时,应该将教学内容和案例,与社会生活、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客观发展规律等有机结合起来,有效进行教学内容的规划与设计,这样才有利于促进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体验密切结合,拉近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的距离感,真正迎合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需求,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学生的逻辑意识进行培育与强化。

例如,在《我学习,我快乐》一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指引学生直接谈谈自己对“学习与快乐”的见解,从而发挥显性教育的优势,直接深入学习主题。然后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谈谈你们喜欢上哪门课?”接着指示学生围绕“该课程的优势与劣势特征”展开双向思考与辩论,从而学生能够科学总结出所讨论课程的学习结果与效果。这样的问题与讨论,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规律,可帮助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以及亲身体验,增进了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感受,从而借助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增进对“我学习、我快乐”的深入感知。

又如,在《我和我的家》一课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围绕这一主题,直接阐述“自己对家庭的感受,尝试谈谈自己在家中最喜欢做的事情”,从而发挥显性教育的优势,增进学生对“家庭”的了解。然后教师可以指示学生,从“家庭人员的分工”以及“家长经常做的事”这一角度展开思考。然后指引学生继续探究“自己可以独立完成哪些事?自己可以替家长力所能及地干哪些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展开理性思考与探究,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对家的深入感想”。

保障隐性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客观发展规律相一致,可激发学生产生更理性的思考与探究,有利于真正发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的优势,引导学生依据客观规律,逐步对所学内容产生更深层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有效挖掘主题内涵,切实保障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和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彼此之间的统一,这样才能够深入地挖掘道德与法治教育资源,对学生展开全面系统的教育,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内容,不断优化并提升自身的思想理念,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发展。另外,教师也要认识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二者也具有一定的相互补充作用。深入提炼二者的价值与内容精华,展开高效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既有利于打造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新模式,又有利于逐步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改革的发展,有效实现更卓越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真正落实教师的教育职责,有利于为我国培育出更多的优质接班人奠定扎实的教育基础。

参考文献:

[1]林素香. 基于“五育并举”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J]. 华夏教师,2023(20):70-72.

[2]杜美丽. “互联网+”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创新策略研究[J]. 中国新通信,2023,25(13):236-238.

[3]张岳祥.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J]. 甘肃教育研究,2023(05):64-67.

[4]张振芝,丁文对. 基于系统思维的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35):25-28.

[5]史秋怡.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与法治教育融合探索[J]. 华夏教师,2022(13):76-78.

[6]苏振北.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坚持显隐统一的实践思考[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25):63-64.

(责任编辑:何田田)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小学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
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有效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