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像叙事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困境和实践进路

2024-07-12陈芳

关键词:实践进路现实困境爱国主义教育

摘    要:图像叙事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读图时代的必然选择:可视性的叙事方式拓展教学内容的生动性,隐喻性的叙事张力提升教学方式的具身性,互动性的叙事情境增强教学过程的渗透性。但在具体实践中,碎片化的感官体验消解了大学生理性思维的建构,娱乐化的“图像狂欢”冲击了大学生价值体系的塑造,片面化的图像资源遮蔽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为此,应该图文互补、价值引领、加强监管,实现图像叙事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化创新。

关键词:图像叙事;爱国主义教育;现实困境;实践进路

中国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7-0008-04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大学生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生力军,承担着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如何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方法,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扎实推进,培养“四有”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需要思考的重要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和持续创新的当下,可视化、具象化的图像叙事已然成为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方式和有效途径。因此,本文意在剖析图像叙事在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独特叙事魅力和话语特征,探究爱国主义教育图像转向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实践进路,以期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图像叙事实践提供参考。

一、图像叙事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图像叙事和文本叙事是最为主要的两种叙事方式。文本叙事以书面文字符号为载体开展信息交流,思维抽象且形式单一。图像叙事以视觉图像为主要载体,通过图像与叙事的有机结合,挣脱了传统叙事受到特定情境限制、线性情节推进等因素禁锢的牢笼,呈现出开放性、自觉化的明显特质。两者相比之下,图像叙事的感官性、直观性明显要优于语言符号和文字符号。“图像叙事过程中,图像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还扮演着叙事主体的角色形态,即图像自身能够诠释并传达特定教育价值观念。”[3]因此,巧妙而合理地把图像叙事的具象性、渗透性和弥散性的属性与爱国主义话语有机结合,可以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叙事的生活化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根铸魂的自觉化。图像叙事以丰富多样的载体形式避免了语言符号的理论漫灌和文字符号的枯燥单一,以及可能引发的教育客体对有效价值信息的排斥和抗拒,从而有效地提升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实效性。

(一)以“图”载道:可视性的叙事方式拓展教学

内容的生动性

图像作为一种独特的符号形式,在智媒技术的推动下,以其视觉冲击优势“激发视像元素多元表达意向”[4],逐渐削弱了文字表意的主导地位,并演变成为“读图”时代的主流话语,进而深刻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和网络思维,即出现“看什么”和“怎么看”的问题。图像叙事主要依托“看”为核心的认知逻辑,以更具形象性和感染性的叙事方式快速吸引观者的注意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直观的非线性的叙事内容消解了宏大叙事的线性和层级性,以可视化的方式让生活化的细微之处呈现叙事的完整性和事物的差异性。这种通过图像为载体的叙事方式可以弥合文字抽象、枯燥的不足,让观者在图像叙事的情境中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冲击,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感知故事的主题与内涵。简言之,图像叙事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既具有视觉艺术的观赏性,又富含文学叙事的思想性。它将视觉元素与故事情节紧密结合,使观者在观看图像的同时,感受到作品中所要传达的情感与价值理念。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内容不仅体现在话语意涵的彻底性,即“以理服人”,还应该注重表达载体的多样性。可视化的图像叙事可以让受教者在视觉感知中高度具象爱国主义的教学内容,如表情包、3D动画、短视频等载体的应用,可以让更为生动的、富有渲染性的话语形式在契合新时代大众认知方式的同时,充分发挥图像叙事的情感认同功能,从而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二)以“图”化人:隐喻性的叙事张力提升教学

方式的具身性

传统教学往往是采用身心分离的方式,即身体感知被排除在认知过程之外,更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具身参与的体验性。在智媒技术的加持下,图像叙事赋能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构建虚实相交或完全虚拟的话语情境空间,让教育主客体“以身体非在场的形式在虚拟空间对话、互动、交往,将个人的意识、感知、情感、注意力等全部投入其中”[5],从而激发教育客体的多维感官体验。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式教学不仅是对创新教学方法的有益探索,同时也是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在沉浸式的具身体验过程中,个体因文化背景、认知方式等因素的差异也会存在感悟图像符号表意的差异。“一般而言,图像符号是由话语主体传达一定的价值观念所形成的,其背后必定存在着特定的价值。”[6]其“具象化的抽象”和“抽象化的具象”的辩证逻辑让图像叙事在实指的和潜隐的

隐喻体系中充满张力[7],让教育客体如果要在多元的视觉元素的介质中“寻象观意”,就要亲自挖掘图像背后的真正意涵和特定价值,从而实现其从传统的“旁观者”向当下的“参与者”身份转换,极大地激发教育客体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三)以“图”育人:互动性的叙事情境增强教学

过程的渗透性

不同于语言符号和文字符号,图像符号强调视觉中心,从依赖于抽象思维逻辑转变为观看认知逻辑,也就是说,借助图像符号交流信息和认知世界的方式是“观看”。如果遵循图像叙事的逻辑,教育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就不再是单一的思想输出,教育客体也不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而是双方在共在的图像观看情境中,通过互动叙事来获知图像背后的内涵。譬如,角色扮演、界面响应、路径选择都是比较常见和常用的互动叙事类型。在角色扮演中,教育主客体双方通过与其他角色互动、完成任务和解决冲突等途径推动故事发展,能够使教育双方更加投入叙事情境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界面响应中,教育客体通过触击设计独特的界面,触发和推动叙事情节的发展,视觉和音效等元素可以为教育客体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在路径选择中,教育客体可以自主选择多条路径来完成叙事情境,享受独特的个性化叙述体验,有效地增强了教育客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性。总而言之,互动叙事类型是让教育的主客体之间、主客体与“故事里的人”之间展开充分的互动,让故事情境“活”起来,进而在“活”的故事里剖析故事人物的思想动机与行为取向,体悟故事内涵的深远哲理。这种把“理”融于“事”中的情境式互动教学能够让教育客体在“感同身受”的体验中发生思想和行为的转化,最终使得图像叙事背后的深刻意涵持久而深远地渗入教育客体的内心深处,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图像叙事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困境

图像叙事虽然弥合了文字符号和语言符号的抽象性,并在数字技术的助推下改变和重塑了大众的认知方式和交流方式,催生出“有图有真相”“一图胜万言”的生活方式,但图像叙事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图像叙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视觉元素,可能导致信息传递的深度和广度受限。此外,因文化背景、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制约,图像叙事的创作和解读可能会产生歧义和误读。因此,需要注意把握图像叙事的内涵和外延,一方面让其契合当下大众的认知转向,让图像叙事成为高校创新爱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托。但另一方面,也需要清楚认识图像叙事潜藏的碎片化、娱乐化、片面化之弊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造成的诸多现实困境。

(一)主体认知困境:碎片化的感官体验消解大学生理性思维的建构

读图时代,大众的认知方式从“听”“思”向“看”转变,意味着大众的思维方式从“抽象、概括、理性”转向“形象、具体、直观”。人们开始对抽象、空洞的逻辑思维报以拒斥的态度,“对社会发育特质的理解和把握的有限性是导致图像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主观原因”[8]。因此,图像叙事遵循的认知逻辑容易导致认知主体沉浸在碎片化、平面化的感官体验之中,遮蔽图像叙事本身蕴含的内涵哲理,产生异口同声的“去意识形态化的假象”[9]。就爱国主义教育而言,这种由图像引导建构出来的认知逻辑,会让那些缺乏理性主导的大学生逐渐演变为“沉默的螺旋”。虽说图像叙事扩大了教育宣传的覆盖面,但同样也造成了大学生对图像信息的“浅尝辄止”,他们对图像叙事的意涵只停留在表面而不作深入理解,然后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地接收了以图像为载体的信息传达。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本应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却在一次次以简洁、形象的碎片式图像获取复杂信息的麻痹中逐渐丧失了他们对深层次信息挖掘和理解的能力,与此同时,他们对图像叙事的依赖性却逐渐增强。长期如此,这种碎片化的感官体验方式会逐渐成为大学生认知的思维定式,进而使得他们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无法向纵深层次推进,他们逐渐沦为“信息动物”,也就是尼尔·波兹曼所说的“沙发土豆”“电视人”,这必将阻碍和束缚大学生理性思维的建构,从而导致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弱化。

(二)价值导向困境:娱乐化的“图像狂欢”冲击

大学生价值体系的塑造

“在市场驱动的价值扁平化过程碾压下,一切严肃和神圣的东西都被消解,剩下的只是对新奇情节和景观的关注和热捧。”[10]一方面,“流量为王”的当下,“娱乐至死”正在广泛蔓延,图像背后隐藏着的历史虚无主义也悄然肆虐,在或张冠李戴或移花接木地抽空、曲解、戏谑历史的价值意涵,博取大学生眼球的同时,容易使大学生迷失在由虚无主义思潮建构的图像沼泽之中,其价值信仰体系受到极大的冲击。另一方面,图像的泛化裹挟着大众的生活方式,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念通过图像得以隐秘传递,异化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在“流量变现”这根指挥棒的驱动下,图像叙事为了追求“眼球经济”而不惜制造低俗、浅薄的娱乐化图像,其后果是大学生习惯于直观、感性的图像叙事方式,而拒绝深入的文字阅读和理性思考,在对图像成瘾中产生“图像拜物教”,于是图像在无形中支配着他们的言行举止。基于图像快速传播且极易引发共鸣的特性,本应作为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的重要手段,却在资本的操控下,导致“图像狂欢”的“奶头乐”经济盛行。“奶头乐”经济,是一种以图像为主要传播手段,追求短暂快感、忽视深度思考的经济形态。在这种形态下,图像拜物教应运而生,成为一种严重影响社会价值体系的现象。图像拜物教将图像视为最高价值,一切事物皆可透过图像来衡量。这种现象不仅对既有社会价值体系造成严重冲击,还严重影响到大学生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的正确树立。

(三)信息甄别困境:片面化的图像资源遮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图像叙事借助隐喻、象征等方式传递某种情感和思想,但在技术和资本的驱动下,图像解读过程中的思想性与娱乐性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智能算法会根据大学生的网络痕迹系统性地分析他的习惯和偏好,然后精准、持续性地向他推荐同一类型的信息,极易导致个体认知结构的相对固化,即“信息茧房”。智能算法技术只关注了大学生个体的“想看”,而忽视了“应该看”的教育需求,将大学生个体隐形地禁锢在价值趋同的信息茧房之中,无疑会阻碍教育内容的广泛传播和深入理解,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效果。与此同时,拟态环境中的图像叙事也会减弱大学生个体的信息甄别能力。“拟态环境并非真实世界的延伸,也非真实世界的镜像呈现,而是人为制造的处于人与真实世界之间的信息环境。”[5]在拟态环境中,图像信息都是经过过滤、加工和重构的,且良莠不齐,与真实世界始终存在着差异。当大学生个体沉浸于智能技术营造的虚幻图像中时,虚幻与现实之间的壁垒自然就无可避免地横亘在他的面前。如果大学生个体过分沉迷于虚拟世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成长,那么在面对现实挑战时,他将难以适应。随着虚幻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如何保持理智,正确对待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就成为摆在大学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如果大学生个体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过度依赖数字技术,而忘却了“看”的目的和意义,那么在他被动地全盘接受图像信息时,其信息辨识及价值判断能力就相应地受到了影响。

三、图像叙事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进路

图像叙事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意在改变那种直接的理论漫灌和要点式的死记硬背,而是使其成为善假于“物”的内省式教育。针对图像叙事嵌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可以从图文互补、价值引领和加强监管等方面入手来寻求解决之法和突破之道,实现图像叙事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化创新。

(一)图文互补:注重发挥大学生个体的主体能动性

图像叙事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要完全实现信息的图像化,而是以静态的海报、绘画、摄影等形式或者以动态的动画、短视频、影视等形式直接展现图像信息,在解读图像的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文字解说、话语引导和行为示范等手段来强化和达成图像的价值引导和文化教化功能。在释义阐释过程中,不管是图像文本还是文字文本,都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能指是指人们通过感官具体可感知的部分,而所指则是不可见的信息包传递和意义承载。从能指到所指,就是从感知到认知,从感性到理性的分析过程。相较而言,大学生个体更易于从图像文本的能指直接获取所指的信息,而文字文本则需要大学生个体通过抽象的想象和理性的思考才能建立能指和所指的连接关系。所以,为了克服图像文本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可能出现的认知困境,必须意识到其根本原因不在图像文本本身,而在文本之外。一方面,图像文本叙事应紧密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这个核心主题,关注大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立足当代、面向实际,着力解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难题与困境。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对图像文本的浅层停滞或过度解读的现象,需要把图像文本和文字文本有机结合,“用图画来济文字之穷”,实现图文叙事的互补,充分调动大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避免解读过程中的意涵偏离,有效地提升大学生个体图像解读的素养和能力。

(二)价值引领:优化图像叙事的爱国主义话语表达

图像资源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媒介,选取和打造符合时代主流价值观的图像文本,优化和活化爱国主义图像话语的表达是应对“图像泛化”和“娱乐至死”现象的有效举措。一方面,要“以史为鉴”,加强爱国主义图像素材库的建设:一是深入挖掘历史深处的优秀传统文化,二是有效整合革命文化精髓。历史是我们的根基,要善于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启示,通过经典故事的重释和重构,使爱国主义话语更具活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文化自信,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还要善于整合和利用中国共产党极其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繁荣昌盛,顽强拼搏,英勇斗争,他们的英勇事迹为我们展现了革命事业的伟大历程。“重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可以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激发他们的爱党爱国情怀。因此,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图像叙事资源进行整合,有助于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选择,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优化爱国主义话语的表达。另一方面,要“立足当下”,讲好中国故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凝聚时代精神的内核,坚持以

“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注重日常生活的实际需求,加强跨界合作来推动爱国主义图像资源的创作和传播,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图像资源能够源源不断地被注入新鲜活力。既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丰富多样的图像资源素材,实现爱国主义话语的无意识嵌入,又强化了图像叙事背后的价值引领力。

(三)加强监管:营造风清气正的图像叙事氛围

营造积极向上的图像叙事氛围已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需求。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对于图像叙事的优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人类可以塑造环境,环境也可以影响人类,所以要构建一个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的生态环境,以促进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一方面,要健全完善图像叙事相关的法律规范。明确图像叙事在采集、编辑、传播、使用等环节的法律规范,可以有效地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和侵权行为的发生,保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图像叙事的健康发展。同时,法律规制也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图像叙事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素养。但仅依靠法律规范还不够,还需要技术媒介的助力,让技术和法律形成一股合力,在生产、传播等方面,过滤和打击不利于营造风清气正良好生态的可能因素。另一方面,建立科学、有效的智能技术监管机制,强化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监管,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提高监管效率,确保图像叙事在技术加持下的合理应用和发展。例如,为加强对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监管,应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运用最新的大数据技术进行智能监测,以确保信息安全、内容合规。一旦识别或发现可能引发负面情绪的图像叙事,应立即追踪、有效拦截,防止其在网络空间中进一步传播。同时,鼓励和倡导广大网络平台用户积极检举涉及虚假、消极或存在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图像信息,共同维护网络环境的清朗与和谐。而对于那些已经形成不良影响的图像叙事,要加大打击力度,实施更加严格的管理和处罚措施,以确保网络空间的健康和秩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19:1.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

社,2017:378.

[3]  汪大本,孙迎光.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内涵生成、现实

困境及其实践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1(1).

[4]  王静.视觉重构视域下红色文化网络传播:机遇、挑战与

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3(5).

[5]  张慧双.图像叙事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型与多重

困境[J].理论导刊,2024(1).

[6]  喻丽果,赵平.视觉重构视域下爱国主义话语的图像转

向[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3(5).

[7]  周琪.论思想政治教育图像的界限及实践[J].思想教育研

究,2017(3).

[8]  岑怡坤,张福运.图像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

侧改革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3).

[9]  周琪.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实践方式[J].思想教育

研究,2018(5).

[10]  谢礼圣.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谬误、消极影响及遏制途

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3).

收稿日期:2024-03-25

作者简介:陈芳,湖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教育学专项课题“湖湘文化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研究”(20YBJ25)

猜你喜欢

实践进路现实困境爱国主义教育
新时代增强党的创造力:必然逻辑、原则导向及实践进路
理解高校资助育人科学内涵的三个维度
习近平党建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逻辑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与路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