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成效、困境及路径优化
2024-07-12李小梅吴舒婷
李小梅 吴舒婷
摘 要:探索数字技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应用是为了展示技术如何创新教学模式并提高教育质量。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增强了高校思政课内容的精确性,打造了多元化的传播载体。但是将数字技术整合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也面临教师的技术能力、技术平台及组织环境等诸多困境。因此,亟须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数字素养,强化技术平台的服务支持,深化技教融合的供给侧改革,确保数字技术精准赋能思政课教学,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字技术;高校思政课教学;困境;路径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7-0004-04
数字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核心数字技术正迅速崛起,推动了新模式和新业态的产生,前所未有地影响着高校思政课的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核心课程,高校思政课需积极适应这一发展潮流,利用数字技术增强教学效果。“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2]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紧密融合,旨在创造全新的教育路径和方法,以更深刻、更透彻、更生动的方式讲道理,全面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为培养新时代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新的育人模式,从而更好地履行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
一、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成效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数字技术推动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已取得一定成效,主要包括为思政课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提升思政课内容的精准性及打造多元化的传播载体。
(一)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传统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以专业知识为主,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易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3]。而在信息批量生产的时代,数字技术具有高效存贮和传输的特征,极大地促进了数据衍生的规模和速度,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方式,对思政课教学产生了显著影响。通过自媒体平台等现代传播工具,思政课教师能够快速收集到最新和最热的教育动态以及真实的教学案例,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多样的资料来源。此外,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思政课教学的相关内容不仅能够存储于“云空间”,构筑起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共享平台,从而方便资源的存储和管理,还能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广泛的学习和教学资源。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出现了各种电子书籍、数据信息库和网站,为大学生学习思政内容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通过将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SPOCs(小规模私人在
线课程)和翻转课堂等网络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思政
课,相关概念、理论和故事的融入为课程内容提供了网络资源上的有效补充与完善,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感。
(二)提升思政课内容的精准性
数字技术不仅能储备大容量的信息,而且通过结合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实现高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为思政课提供个性化服务和精准化分析。通过平台的运算和分析,数字技术能够发现数据中的规律,绘制出详尽的群体画像,以支持数据信息的精准捕捉。数字技术深入挖掘数据的内在价值,为更深入的数据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和依据,从而不断提升数据分析的精度。作为一种创新的技术方式,数字技术不仅促进了思政课内容的深入讲授,也在塑造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和信仰体系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大数据背景下,数字技术与娱乐文化的融合成为常态,以感官体验为核心的娱乐产品已广泛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中,导致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受到挑战。与此同时,网红文化、粉丝文化等非主流文化现象也越来越受年轻人的欢迎和推崇。因此,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亟待发挥数据技术的精准性优势,在遵守法律和保护学生隐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大学生的在线行为、学习偏好和消费习惯等数据,深入了解他们的文化需求和思想倾向,准确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审美偏好,从而在思政课程中更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大数据分析,思政课教师能够精确识别思政课程的关键点和潜在问题,实现课程内容的精准供给,不仅可以促进与学生思维的同步,还有助于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共识,从而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有效抵御不良思想对学生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
(三)打造多元化的传播载体
数字技术具有多类型性的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数字技术处理和应用的数据特征上。数字技术能够处理多样化的数据类型,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这意味着数字技术不仅能处理传统数据库中的有序数据(如表格和记录),还能处理如文本、图片、视频和社交媒体内容等更为复杂和多变的数据。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更新,与传统以文本和符号为主的结构化数据不同,如今的数据生态系统中,各种图像、视频和网络日志等非结构化数据大量出现,它们打破了过去单一文化符号的统治地位,动态有声的影像取代静态无声的图文成为文化符号的主力军[4]。数字技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凭借其数据来源多元和资源共享的特点,不仅满足了思政课程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也成为促进课程载体创新与发展的关键力量。数字技术的应用提升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促进了更广泛、更有效的知识传播和学生参与,为思政课教学的现代化和高效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一方面,通过运用数字技术,思政课教学以动画、图片、文字和音视频等多样化的形式开展,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利用多样化的媒介和沉浸式体验,把教材中的抽象文字变为生动的现实场景,这不仅增加了思政课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也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从而提高了实际教学成效。此外,通过数字技术构建多样化的网络载体,高校思政课打破了传统“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单向教学模式,改善了思政课程内容丰富但实际教学效果有限的状况。另一方面,数字技术颠覆了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模式。随着数字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高校思政课的发展环境正经历结构性变化。引入在线学习平台、虚拟现实(VR)和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为传统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新活力。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实现了数字化转型。多样且生动的思政课程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标准。学生通过远程设备自主挑选符合个人喜好的课程内容,形成各具特色和小众化的数据。教育者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更精确地评估课程的效果,进而调整教学方法和媒介使用,以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
二、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困境
数字技术在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体验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赋能思政课中也面临诸多困境。
(一)主体能力障碍:教师数字素养欠缺
近年来,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合数字技术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实现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关键在于教师的技术素养。但教师数字技术素养的发展过程是动态、阶段性的[5],尚未满足科技变革和提高教学效果的要求。首先,思政课教师的基本操作技能不足。一些思政课教师只掌握基础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既欠缺足够的技术素养,也缺乏充分利用复杂信息技术工具和教育平台的能力,因而难以实现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其次,思政课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应用有限。教师对教育技术的专业知识和应用理解有限,无法充分利用在线课程设计、虚拟教室和协作工具等,导致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最后,思政课教师对教育资源的开发有限。教师在开发多媒体教材、充分利用在线课程和挖掘互动学习资源方面的能力不足,影响了思政课的互动性和吸引力。思政课通常涉及多个学科,对教师的数字技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在数字素养有限的状况下,教师难以整合不同领域的技术工具和资源,使跨学科教学更为困难。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更新,技术能力有限的教师则难以跟上新技术应用的变化,从而使思政课发展落后于教育领域的发展。
(二)技术平台障碍:技术支持供给不足
教师在使用技术工具时特别强调其易用性和适应性,他们在尝试新技术前,需确认这些工具既易用又有效[6]。然而,当前技术平台往往缺乏足够的兼容性,其功能设计未能完全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尤其是在思政课教学中,局限性更为明显。首先,一些在线教育平台主要用于一般教育需求,关注的是课程内容传递和基本学生互动,而思政课需要特殊的工具来管理复杂的理论概念和政治思想。现有平台未能充分考虑思政课的特殊性,如思想深度、政治含义和伦理要求,导致适合思政课的教学资源难以获得。其次,教育技术平台各自专注于不同功能,如在线课堂、学习管理系统等,导致平台间出现不兼容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在多个平台上管理教材、课程内容和学生数据,以满足各种教学需求,这就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的复杂性。同时,学生在多个平台学习和互动,可能导致不一致的学习体验,影响他们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最后,思政课作为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的关键课程,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进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并提供个性化支持。但一些平台缺乏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使教师无法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难以提供个性化支持。
(三)环境培育障碍:组织保障不够有力
思政课教学中数字技术的运用需要得到学校基础设施、在线教学资源和课程团队的支持。然而,目前这些支撑环境正面临多重挑战。首先,高校数字技术基础设施不足,包括网络宽带、计算机实验室和电子设备等不完善,导致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遇到障碍,限制了数字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例如,一些高校的网络带宽不足以支撑大规模在线教学和多媒体内容传输,使在线视频和互动讨论中断,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部分高校在数字技术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升级上投入不足,导致设备陈旧、性能下降,影响了数字技术的有效使用。其次,高校的教育政策和管理体系尚未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教育政策的滞后性无法适应新兴技术的发展,难以为数字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激励机制的缺乏,也减少了教师在技术融合方面的积极性,使部分教师不愿积极探索新技术。最后,高校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持团队。当教师在使用教育平台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缺乏及时帮助和指导会阻碍他们积极尝试和探索新的教育技术。缺乏技术团队的支持,教师无法获得必要的技术培训和指导,这限制了他们将数字技术资源充分融入思政课教学,进而影响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优化
为使数字技术和高校思政课教学实现深度融合,以达到深入、透彻、生动教学的目标,拟从教师能力、技术应用、组织支持三方面寻找优化途径。
(一)破除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障碍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推动下,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模式正逐步让位于以学生为中心,推崇“人人皆可为师”的新教育模式。成为数字原住民的学生日益增多,他们对技术的熟练应用已经成为常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思政课教师作为数字移民,对数字教育技术较为陌生或不能熟练地使用教育技术。这一数字素养的差距造成了师生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沟通障碍,限制了教师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潜力,严重制约了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
伴随着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思政课教师的技术素养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方面。技术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教师灵活使用各种工具,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以适应和引领教育变革。首先,提升数字技能,更新教学观念。“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观念相对独立,其学科本质上是对客观世界活动的有效指导,因此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7]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正在经历重要转型,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从以往的“教师为中心”转向“教师和学生共同主导”,旨在运用数字技术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确保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方向性。同时,在技术的加持下,推动思政课教学取得良好实效,教师不仅需将学生的网络生活融入思政课堂,而且要从单向传播转为双向互动,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强化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其次,运用数字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数字技术作为传达思想内容的有效工具,在高校思政课中具有显著价值。思政课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和整合数字技术,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实现既能丰富教学素材,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直观,还能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增强教育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利用数字技术,思政课程可以将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融入教学。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以真实生活的叙事和语言风格分析和解读当前社会问题,凸显思政课在解释和指导社会现象方面的重要性。最后,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方法创新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数字技术塑造的新环境对传统思政课提出了创新教学方法的要求。这些技术既是载体也是工具,为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带来了机遇和可能性。在传统的思政课中,教学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单向讲授,而互动和讨论往往受到限制。为应对数字技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挑战,有必要探索课堂之外的更广阔教学空间,包括网络在线教学、隐性教学、虚拟实践等创新教学策略,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二)提升技术平台服务的支撑效能
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不仅是简单的叠加,而且是一种互相增强的过程[8]。这需要考虑不同用户和应用场景的特殊性,并专注于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教师的实际需求。目前,现有技术平台在功能设计和内容展示方面往往未能充分满足教师的现实需求。因此,将教师的偏好和需求以及平台的运行机制纳入技术开发的关键环节变得尤为重要,进而提高技术平台对教育教学的支持和效能。首先,提供个性化教育技术支持。学校和教育技术开发者要重视教师的个性化需求,确保技术平台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工具和资源,满足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目标。例如,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教师表示他们希望有一个定制化的在线课程管理工具,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科和年级的需求。因此,技术平台需提供可自定义的界面和功能,使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个性化设置,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和使用效率。其次,促进科技企业和高校共建合作,共同完善教育平台。为了更好地满足思政课教学的需求,应鼓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领导部门以及思政课教师参与技术平台的设计。例如,一些教育技术公司已经开始与教师合作,建立教师咨询委员会,以获取他们的反馈和建议。通过综合各方资源,可以创建一个既反映地区特色又符合高校需求的“智慧思政教学平台”。这一平台将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全面的支持体系,包括课程资源、教学设计、技术操作等方面,确保教师能享受到全程帮助。最后,技术平台需广泛收集思政课教师的反馈信息和使用数据,提高技术平台的效能。例如,在线教育平台根据教师点击和互动的数据,调整了推荐教材和资源的算法,使其更准确地满足教师的需求。同时,为了减少教师在使用技术时的认知压力和成本负担,应持续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包括建立一个专门针对思政课程的技术研发团队,提供易于理解且更新频率适宜的技术和操作指南。此外,实施全天候的智能化技术故障处理服务,确保技术问题能够迅速解决。
(三)深化技教融合的供给侧改革力度
评估一个组织制度的适当性,重点在于其是否能促进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对于高校而言,持续而稳定地支持教师,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生命价值感,从而增强他们在教学上的自信,增加对教育事业的自觉投入[9]。现有的支持体系尚未能充分保障技术在教师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教育机构需从加大资源投入、完善技术培训和改进评价制度出发,加强以技术和教育融合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首先,提供支持教师技术赋能的环境和资源。一些高校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支持教师的技术赋能和教学创新。例如,学校提供充足的资金用于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和研讨会,购买先进的教育技术设备和软件,帮助思政课教师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教育技术,增强他们的教学自信和创造力。其次,建立多级联动技术培训体系。构建一个全面且高效的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体系,涵盖从省市级、校级到院系的联动机制,并确保职前和职后培训的连贯性。通过建立专门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计划,强化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和专业性,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机会参与研究项目、课程设计和教育创新。例如,建立教育技术创新中心,制定符合个人需求的“自助式”培训课程。根据技术类型和课程内容等差异,提供定制化和小班教学,以满足教师的个性需求,促进教育与技术的持续融合。最后,改进技术融入思政课的制度。一方面,完善技术融入思政课的评价制度。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需要重新审视教师的评价制度,包括对教师在技术融合和创新教学方面的绩效评估,从而更好地考量技术赋能和教学创新的影响。同时,将高等教育机构对“数字思政”建设的重视和支持程度作为评价指标,包括在本科教育教学评估、学科评估、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等各方面的评价体系中。另一方面,改进思政课信息化教学的资助机制。通过项目资助的方式,激励教师进行技术与教学的深入融合研究,同时对项目的参与资格、评估标准和退出机制进行规范和细化。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
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
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
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3] 马松,孙秀玲.新媒体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应用价值、现
实瓶颈及实践路径[J].传媒,2023(11).
[4] 卓雅.大数据时代传统文化的网络化生存新态[J].三峡大
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
[5] UNESCO-ICHEI,Institute of Education Tsinghua Unive-
rsity.Research Report 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and Learning[M].Berlin:Springer,2022:
39.
[6] 江凤娟,刘晓璇.民族地区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意愿的影
响因素研究——基于TAM的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
2021(3).
[7] 郑士鹏.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机制构
建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4).
[8] 杨宗凯.以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教育技术学专
业的历史担当[J].电化教育研究,2018(1).
[9] 李颖,徐岚.混合式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教学力模型建
构——基于扎根理论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2(9).
收稿日期:2024-03-05
作者简介:李小梅,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转换研究”(233237);2024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科学家精神融入理工科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24SKSZ033);重庆交通大学2023年度党建工作专项课题“数字技术赋能高校党建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DJYB202313);重庆交通大学人才科研项目“新时代中国形象塑造的目标向度研究”(2023年);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新时代中国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的叙事逻辑研究”(CYB2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