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2024-07-12王丽娜
王丽娜
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创新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信息化教学的推进与落实打好了基础。在信息技术助力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充分地去开发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让信息技术成为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的助力。就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而言,教师可以应用到课堂中的信息技术或信息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电子课件、影像设备、思维导图、线上平台和微课视频等,但具体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和设备来推进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还需要展开更深入的探究与思考。本文主要围绕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展开,对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特征、信息技术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意义和如何在信息化背景下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进行探究。
一、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特征
信息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的合理应用。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的赋能下,教师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教学资源不足、呈现形式单一等问题,教师可以依托技术先进且功能强大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来对抽象的知识进行转化,使其更符合各学段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站在整体视角下看,在不断的融合中与信息技术建立了密切联系的现代教育主要有着科技性更强、多样性更高和趣味性更浓的特征,这种特性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课堂教与学的氛围。
(一)科技性更强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与现代科技的发展同步推进的过程,事实上信息技术就是一种科技产物,科技性是信息技术原本就有的特性。在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被更多地应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其本身的科技性特征也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在依托信息技术开展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时,不仅能够使学生更方便、更高效地完成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还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现代科技的发展水平和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最终实现知识储备和信息素养的同步提升。
(二)多样性更高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育人活动,我国的教育是一种面向所有适龄儿童和适龄青少年的育人活动,教师需要尽可能地通过课堂教学将更多学生培养成才。站在育人的视角下看,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为教育这项育人活动提出了多样和多变的要求,而由信息技术赋能的课堂教学正好具备这种多样和多变的特性,能够为不同基础、不同性格、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符合其实际情况的指导与帮助,为学生的成才提供支持。
(三)趣味性更浓
与传统课堂上“口头说+黑板上写”的教学模式相比,依托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构建起来的教学新模式有着很浓的趣味性,这种趣味性既来源于对抽象知识的趣味转化,也来源于以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为依托开展的各种趣味性学习活动。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实际表现来看,这种更具趣味性的课堂环境和教学方法更迎合他们的兴趣,更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二、信息技术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意义
数学向来都是一个抽象性与逻辑性并重的学科,许多以文字形式被记录下的数学知识都需要配合具体的图像或模型来进行教学,这样才可能真正被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及相关信息设备的应用,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数学的抽象性,还能够更加清晰和准确地将数学知识的逻辑关联呈现出来。基于此,在信息化背景下构建起来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被赋予了多重意义,包括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知识抽象性和提高整体教学效率等方面。同时,这种有着趣味性、直观性、高效性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入新时代,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和课堂主体作用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教师立足整体对课堂教学进行的基础性改革中,展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成了首要任务。基于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时,要坚决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热情和积极性,以便能实现对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根本性提高。信息技术的引入能够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保持学生的热情,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降低知识的抽象性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在很多时候是阻碍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大障碍,也是很多学生感觉数学学习难度大的主要原因。在指向效果、效率和有效性提高的数学高效课堂上,教师需要尽可能地降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以此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为学生的高效学习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性为抽象数学知识的具象化呈现带来了更多可能性,教师用软件模拟和多媒体展示的推导过程或数形转化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为一个知识体系下各种关联知识的梳理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带领学生构建更加完善的课程知识体系。这种立足整体的数学教学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构建和数学基础的完善。对于学生来说,要想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知识储备足够丰富且对知识点的关联性足够了解就是前提和基础。同时,基础打好了,学生后续对其他知识的学习就可以被看作对知识结构的补充,整体效率更高。
三、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对高效课堂的构建主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有效性为立足点,基于趣味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对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载体、课堂教学方式等作出调整。信息技术能够为这些调整提供的助力不局限于某一个方面,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调整策略。具体到高效课堂的实际构建中,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结合后生成的各种专项教育资源都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包括电子课件、思维导图、微课视频、线上教育平台和多媒体影像设备等。这些教育资源的合理应用能够实现对课堂教学载体多元性、课堂教学活动趣味性、课堂教学知识逻辑性、课堂教学过程互动性和课堂教学内容完整性的有效提高。因此,教师就需要有意识地展开对这些教育资源的深层开发。
(一)利用电子课件延伸板书,提高课堂教学载体的多元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配合白板等信息设备使用的电子课件已经不再只是一种信息和知识的载体,还是具备更强互动性的教学资源,除了将课堂上需要教给学生的知识制作成电子课件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电子课件的互动属性来加强师生的课堂互动,让学生可以从课堂学习中获得更多收获,感受到更多乐趣。与此同时,电子课件的应用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省课堂上书写板书的时间,让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教学时间安排到学生的探究和答题实践中。
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六课“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为例。在电子课件中,教师可以分模块地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结果的不同可能性,以及有理数混合运算的一些例题都制作成电子课件。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电子课件中插入的一些图片或视频来引出与有理数的概念。这些图片或视频可以是生活中与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相关的趣味问题。到了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在完成相关知识点的整体性教学后,以选择、填空、判断等设问形式开展互动游戏,利用电子白板强大的互动功能来激活电子课件的互动属性,带领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二)利用影像设备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依托情境开展教学,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展开对知识的多元思考和深入探究,这是提高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的路径,也是现阶段课堂教学改革中一种被验证了可行性的教学改革方向。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与信息设备的引入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更多支持,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利用多媒体影像设备来创设更加生动的知识情境,在直观化、具象化呈现抽象数学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与视觉体验,从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出发,推进学生参与度和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教学为例。本章节共包含四个课时,分别是“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展开与折叠”“截一个几何体”和“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这四个课时的内容都是以对立体图形的观察为出发点。在信息化背景下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时,教师可以结合这些知识的特征,利用多媒体影像设备创设生动且立体的图形观察情境,利用模拟演示动画和模拟演示软件,为学生提供多个可供多角度观察的立体图形。同时,将这些立体图形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日用品联系起来,让学生可以根据能触碰到的物品展开对立体图形的全方位观察,最终达成助力学生快速理解本章的一系列知识内容的目的。
(三)利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知识的逻辑性
思维导图是一种能够很好地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无论是不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都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积累知识和构建知识体系。对于教师来说,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来快速绘制思维导图可以节省更多时间。同时,信息技术赋能的思维导图在形式上也更加多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数字化的思维导图开展问答教学,在帮助学生复习知识的同时,检验学生对一个知识体系下各知识点逻辑性的掌握情况,进而实现有效教学。
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整式的乘除”为例。这一章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前后的教学时间跨度也比较大,学生在学完整章知识后可能觉得混乱。这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只有基本框架的思维导图模型来引导学生复习和梳理知识。在制作思维导图模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先隐藏树状思维导图中每个子主题引领的各个知识点,然后通过问答的形式逐步引出具体的知识点。这一过程中,如果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出现了记忆模糊的情况,教师可以在相关知识点后再补充一些说明。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对思维导图框架中可以继续延伸的内容进行补充,以此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四)利用线上平台拓展空间,提高课堂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信息化背景下,搭建线上教学平台以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是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最基础的落脚点。由信息技术支持的现代化教学系统和线上教学平台能将学生与教师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教学系统和线上教学平台布置预习任务和课堂练习,在课前完成的有效预习,能够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有所了解。这节省了课堂上引导学生熟悉知识的时间,而在线上进行的课堂练习则能够保留学生做题时的思考痕迹,最终促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更高效有序。
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课“图形的全等”和第三课“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为例。在预习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的教学系统或教学平台设置一些需要判断正误的说法,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的详细阅读和简单分析来作出判断,并将自己的判断在线上标注出来。在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师端的后台数据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之后根据线上平台上反映出的真实数据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的教学系统或教学平台布置一些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题目,并要求学生在线上标注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并完整写下证明过程。然后,教师通过教师端的后台数据来了解两项信息,一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二是学生在做题过程中的思考方向,以便设计针对性的复习方案。
(五)利用微课视频补充说明,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微课视频指的是时长在5到10分钟,讲解某一个重点知识、难点知识或疑点知识的教学视频。作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后生成的一种新兴产物,具有针对性强、重点突出特征的微课可以看作信息化教学的一种代表。在信息化背景下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时,教师可以设计微课视频,完成对重点、难点和疑点知识的细致介绍,介绍完成后通过教师端的线上教学平台,将相关的微课视频发送到学生端的线上教学平台上,方便学生在复习、做题或任何有需要的时候再次观看,便于学生使用聚焦、放大、暂停、回放等方式深入探究与思考某一个数学知识点。站在这一视角下来看,微课的应用不仅能有效提高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效率,也能有效提高课堂下学生的复习效果,真正满足学生深度学习的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的结合赋予了课堂教学更强的科技性、多样性和趣味性,能解决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因教学方法单一枯燥而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因知识抽象性过强而影响学生理解效率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为初中数学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在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时,教师需要放宽自己的眼界和思维,在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的教育价值拥有准确认识的前提下,对包括电子课件、影像设备、思维导图、线上平台、微课视频在内的信息教育资源进行更充分的开发和更合理的应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信息资源的教育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