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2024-07-12赵洁
赵洁
小学数学教师基于核心素养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途径。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更具科学性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将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充分彰显出来。本文分析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探讨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融入意义与融入现状,提出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要想将核心素养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思考数学问题,让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小学数学教师要把握好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实施意义,认识到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切实提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教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也是在引导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关键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具备数学眼光。学生可以从现实世界中发现各个数量关系,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以及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能够在数学探究活动中产生新发现。二是具备数学思维。在良好数学思维的带动下,学生能够明确各个数学对象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拥有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三是具备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可以用简约、精确的数学语言描述各个数量关系,并能用数据分析结果解释和预测不确定的现象。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小学阶段,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素养占突出地位。教师只有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特点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科学设计融合教学内容,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帮助学生打牢数学学习基础。
二、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融入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这样才能落实课程育人目标。教师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与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创造了条件。例如,教师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数学问题,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对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有积极影响。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用其他领域的知识内容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让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更多的应用空间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综合能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取得理想的数学学习效果。教师立足核心素养组织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例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学生数感、量感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新旧知识衔接能力,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并推动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这既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又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为自身的数学学习扫清障碍,全面提高学习效率。
(三)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教师用更具科学性的教学手段助力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为学生创设真实情境或者用相关案例辅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例如,教师可以用日常生活中的购物问题来检验学生对基础运算知识的掌握情况,用预测某一事物的发展规律来检验学生数据统计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还能有效提高自身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融入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小学数学教师正在积极探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和路径。受种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要点把握不清,在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中时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尚不成熟,生动、形象的事物更能吸引学生,而部分教师仍然习惯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只向学生机械地灌输核心素养内容,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巧妙运用趣味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取得理想的融合教学质效。
(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
部分教师只重视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不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难以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重点内容,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教师没有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导致学生习惯性依赖教师来获取问题答案,很难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必须向学生传授一定的自主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实践教学开展不足
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部分教师习惯性地向学生灌输理论,忽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师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观念,开展多元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内化数学理论知识,这样才能为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没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善于提问是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前提与基础。目前,部分小学生缺乏提问能力,难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创新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让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背诵、记忆数学公式或例题,不利于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观念,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以更好地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
(五)教学评价的合理性不足
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只以学生最终取得的考试成绩为评价的唯一指标,没有将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纳入评价体系中,忽视了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难以发挥以评促学,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教师要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创新评价方式,真正将评价促学、评价促教的作用发挥出来,助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大动力。有的小学生难以在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上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用多元化、新颖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持续创造“吸引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相对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将游戏化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内化知识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以下闯关游戏情境:
一是“火眼金睛识错误”。为了检验学生对四则运算规则的掌握度和熟练度,教师为学生出示两个含有不同错误点的四则混合运算式子,要求学生找出其中的错误并列出正确的计算步骤。如,11×(30+38÷2)=11×(68÷2)=11×34=374;90÷[3×(93-88)]=90÷3×5=30×5=150。在学生独立计算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对学生的作答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学生成功找出错误并说出原因才算闯关成功。
二是“奇思妙想”。在这一关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缺失括号的算式,让学生结合具体要求将算式补充完整。如,最后算乘法:350-20×4-10;最后算除法:720÷32×70-2180。教师可以随机挑选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通过班级讨论来验证学生的想法。教师还要为闯关成功的学生颁发一定的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
这种闯关游戏教学方法可以带给学生更加新颖的学习体验,能够让学生在“玩中学”,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程度,能发展学生的数感及符号意识等素养。
(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还是帮助学生构建新旧知识联系的有效途径。以往教师直接将新知识引入课堂,难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质量。教师只有结合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入信息化时代,教师可以借助智慧化的教学平台,更加便捷地分析学生的预习数据,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实效性。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预习帮助,如指导学生记录下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新的发现,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升和毫升”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智慧化教学平台中为学生推送预习清单,让学生完成如下预习任务:
联系生活经验,写出以升或者毫升为计量单位的物品名称。
自主预习升和毫升的知识,说一说自己对这两个概念的初步认识。
推测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智慧化教学平台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预习数据,在此基础上把握好教学重难点。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不仅能锻炼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建立起对新知的初步认知,更好地发展量感素养。
(三)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要用眼观察、用脑思考、动手操作,产生新的观点,教师则要围绕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科学设计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在实践中验证数学理论的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复式统计表”时,教师以数据素养的培养要求为导向,为学生设计趣味性实践交流活动,鼓励学生整理、分析数据,交流数据分析结果,有效强化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首先,教师向学生出示复式统计表的形式,引导学生明确复式统计表在数据分析方面的作用。其次,教师让学生利用复式统计表搜集和整理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数据,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制表,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创造条件。最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实践学习经验,为学生提供取长补短的机会,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运用难度适宜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欲望,使学生取得更加理想的学习进步。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将生活化问题融入课堂教学中,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心理距离。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可以用生活化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品?你能用哪些方法得出数学课本的周长?”教师的问题为学生指明了思考方向,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问题设置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结合预习提出自己的疑问。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经过预习提出了如下问题:“分数与平均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与整数相同吗?”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善于提问的精神,并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质疑、释疑的积极性。
(五)优化教学评价内容
首先,教师要丰富评价的内容。除了评价学生取得的考试成绩外,教师还应当评价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如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教师要完善教学评价的内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铺垫。
其次,教师要丰富评价的主体。以往教师是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主体,这种评价方式不具备全面性。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从客观角度点评自己或同伴学习情况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反思与总结能力。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并结合教师出示的评价表给自己的学习表现打分。学生则根据自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况来客观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教师还要结合多方面的评价结果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五、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课标提出的一大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奠定基础。教师要将游戏闯关等趣味性元素融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优化教学评价内容,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