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融合下的小学语文德育路径

2024-07-12蔡雅芸

家长·中 2024年6期
关键词:五育德育融合

蔡雅芸

2019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由此可见,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十分重要。

五育融合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德育工作的新要求。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独特的价值与作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实施德育,彰显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征,达成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目的。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五育融合下小学语文德育的价值,探寻了五育融合下小学语文德育存在的问题,基于问题寻根纠错,探究小学语文德育路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五育融合下小学语文德育价值

(一)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

广义上的德育要素具有多维内涵,包括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及个性等不同方面的培养和教育。

五育融合的基本愿景之一就是突破五育并举育人理念的“边界”,超越对某一育的关注,实现五育的整体和系统建构。所以,教师基于五育融合的视角渗透德育,能突破五育并举理念边界,改善“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的实践样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落实,对学生心智的塑造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样便能够对学生进行积极、科学、有效地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动机,并且能够维持一种长期的、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学习力,在语文学科中全面受教,在领悟德育知识的同时,也能思考其他的知识内容,实现融合发展。这在实现素质教育、打造教育新样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育融合的基本愿景之二是让每一个学生得到自由而充分地发展,体验生命成长的愉悦。学生的发展是基于兴趣的,不是被外界强制要求的,全面发展能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但并不是要求学生的德智体美劳都能达到完美的状态。所以,教师基于五育融合实施德育,更加重视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让他们的知识学习、技能提升、素养拓展伴随生命的成长而发展,在五育渗透的过程中慢慢独立思考,从碎片化、线性化的思考转向为多维化、立体化的思考,潜移默化地追求真、善、美,让学生自主懂得道理,体验并分辨出善的品德、美的特质。

这样的德育是潜移默化的、是自主发展的、是不增加学生心理和思想负担的,能够让德育以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彰显,去除学生的焦虑感,让语文课堂呈现出全新的育人价值形态,促进语文学科价值与德育价值相互协同转化、融合共生,帮助学生获得全方位的拓展与延伸,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达成思想发展及行为能力的高度统一。

二、五育融合下小学语文德育问题

(一)理念上缺乏足够重视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育中,部分教师忽视了德育,没有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体现更为明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德育行为的发生。教学过程没有体现德育,忽视了学生的主观体验,难以让所有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因缺乏足够的重视,教师自然也不会深入研究语文学科该有的德育价值,未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导致德育工作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根源,这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没有基于宏观的角度深层解读五育融合的理念,未对课本教材内容及学生学情进行分析,不利于实现德育工作与语文课程教学的融合,这样就导致整个德育活动在语文课堂中有所缺失,阻碍了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

(二)内容脱离生活实际

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只有融入契合学生现实生活实际情况的相关内容,才能让德育发挥出实质性作用。小学生是具有不完善认知体系的群体,他们并不能以更为理性、客观的角度理解一些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等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引入富有生活气息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德育知识,这样才能够增强德育渗透的效果。然而,部分教师在实践中忽视了内容的创新与优化,所引入的内容多脱离实际,缺乏较强的导向性,只是在课堂上空谈德育理论,难以让学生产生心灵及情感上的共鸣,不利于学生将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且,部分教师难以把握德育渗透的时机,没有根据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和知识特点恰当地渗透德育,使得德育的渗透难以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根植于学生的认知体系,自然也难以让学生形成完善的德育知识储备。

(三)方法单一固定

小学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征,其中,工具性表现为知识与技能,人文性表现为学科内涵,两者都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语文素养。在具体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没有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的特征,没有基于五育融合的视角创新优化德育的方法,使其存在单一固定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使得德育的渗透效果比较低下,难以引发学生积极探究与创新的兴趣。学生会基于自身所学习的语文知识挖掘德育元素,强化德育感知,并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主动地参与一系列的德育实践活动,但教师的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多元性,自然影响了学生的德育认知。

三、五育融合下小学语文德育路径

(一)理念升级:重视德育渗透

基于五育融合的视角实施德育时,教师应该创新理念,重视德育渗透,结合教学内容,多维延伸、多项拓展,让语文课堂充满德育色彩,体现学生深入认知德育内容的过程,让他们在领悟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深化德育思维,达成有效学习的目的。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落花生》教学为例。教师应该充分彰显这篇课文独特的育人价值,深化学生对做人道理的感悟与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在意识形态上多维拓展、触类旁通,帮助学生深入认知更多的德育内容,彰显德育的核心力。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来落实。

1.从手法着手。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真实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其写作手法是借物喻人。教师要在引导学生阅读了课文之后,为学生引入其他的文本,如《白杨礼赞》《访兰》《荔枝颂》等文章,让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这些文本中“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从中领悟更多的优秀品德。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拓展,也能够让他们从更高层次形成一种新的认知,构建起立体化的德育课堂。

2.从情思着手。

《落花生》这篇文章有着极强的议论特色,所呈现出来的道理是潜移默化的、娓娓道来的,能够让学生不自觉地受到感悟和启发。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的背景内容,深度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在多元化的诵读、角色表演中获得感悟和体会。学生只有产生深切的感受,情思才能得以延伸、思想才能得以显现、道德品格才能得到升华,从而形成独有的德育认知形态,让整个德育的效果得到提升。

(二)内容优化:知识交错呈现

新课标提出了“大语文观”,语文教学需要立足宏观的视角,为学生呈现多项知识内容,指导学生深度研究语文要素。因此,教师需要打破五育边界,从五育融合的视角出发,深入地挖掘教材中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的价值,并将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于语文课堂中,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真正做到文以载道,提升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感悟与思考。这些知识内容的呈现都要以契合学生现实生活及认知发展规律为基础,这样才能以丰富多元、科学合理的内容指引学生参与高质量的德育实践。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为例。这一单元凸显了“家国情怀”的德育主题,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载体。教师要根据这一单元的知识内容,调动学生的体验和想象,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强化自身的语文素养,从而内化德育。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有意识地为学生普及一些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文章所展现的情感思想。

比如,在鉴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教师需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实现家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身处和平年代,有的小学生很难体会作者这种焦急、担忧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成都杜甫草堂的遗址(位于四川地区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杜甫草堂),让学生观看杜甫的遗址,体会杜甫老年生活的窘迫与拮据,顺势再为学生引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学生鉴赏、品读,感受明明处于人生低谷的杜甫依旧为国家、为黎民百姓而担忧的行为。这种精神、情怀、大义是无人能及的,这正是杜甫被称为“诗圣”的原因。以此为基础,教师顺势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教师可以继续拓展延伸,带领学生参观红色革命博物馆、探寻红色遗址,让学生基于自身的现实生活体验,进一步领悟其他几篇课文的精神内核与主旨,让学生以富有生活气息的素材增强感受,提升德育认知。

(三)方法创新:多维渗透德育

基于五育融合视角实施德育时,教师应该注重多元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呈现出积极的德育学习样态,提升他们的品德与素养。教师要基于具体的教学内容,融入多项方法,统筹整合,让德育的渗透效果更佳。比如,教师可以结合新课标提出的“学习任务群”实施德育,打破传统单一的德育模式,以任务群为轴心,以阅读为抓手,整合写作、口语交际等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资料搜集、活动策划、实地考察等项目活动完成多维实践与拓展,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认知体系,达成读与写的结合、听与说的融合、课内与课外的协同,加深学生的德育感悟。

以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在以这一单元为载体实施德育时,教师可以基于任务群设计的视角多元创新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丰富学生的感悟与思考。具体的实践步骤如下。

1.整合学习资源。

教师以任务群为视角,指引学生参与大单元学习实践,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引入更多的阅读文本,让学生展开群文阅读,如冰心的《童年的春节》、梁秋实的《过年》、冯骥才的《年意》,以及《南昌采茶戏的起源和发展》《木偶戏》等。教师以丰富多元的文本引领学生展开群文阅读,进行整合性学习,能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以此为基础,顺势为学生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管是节日文化还是戏曲文化,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教师可以在资源的整合中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文化认知,增强文化自信,深厚文化情感,深化德育。

2.开展项目合作。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完成对文本的阅读、写作与口语表达。整个项目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通力合作,达成问题解答。在这一环节,学生能在多维拓展、深层交流中形成合作意识,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教师设计的活动中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方式,深化社会属性,以此达成德育的目的。

3.促进读写结合。

在指导学生完成了大单元学习后,教师还要让学生立足“家乡的风俗”这一主题展开写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找寻家乡的风俗,思考家乡风俗的起源、具体庆祝形式、人们的愿景等,让写作素材富有生活气息。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回顾本单元描写风俗节日文章的基本手法,迁移应用,使学生在科学考究、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基础上完成一篇富有生活气息的文章,表达自己对家乡传统文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学生则能够持续深化自身的传统文化理解和认识,提升德育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德育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课程学习体验。教师要认识到五育融合下小学语文德育的价值;立足现状,分析五育融合下小学语文德育存在的问题;聚焦问题,实现理念、内容及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及优化,重视德育渗透,交错呈现德育内容,多维渗透德育,使整个德育活动的效果得到大幅提升,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要聚焦语文学科,强化学生的感知能力,让学生的思想、行为、品德获得全面发展,充分彰显出五育融合视角下小学语文课堂德育的新样态。

猜你喜欢

五育德育融合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融合》